办公桌边儿上的治愈系水族瓶

办公桌边儿上的治愈系水族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千田义洋 著,谷雨 译
图书标签:
  • 水族瓶
  • 桌面生态
  • 治愈系
  • 植物
  • 微景观
  • DIY
  • 办公室
  • 减压
  • 绿植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01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1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职业水空间设计师倾心打造,在小小的瓶子里做出微型的自然。

★只需办公室的一角,即可享受温暖的治 愈空间。水草摇曳,鱼儿悠游,充满生气与灵动,给你疲惫的身心小憩。

★水族瓶制作方法简单,仅需4个步骤即可完成。1.先设计好鱼缸的大体布局。2.加水。3.深深地植入水草。4.种植水草直到身前一侧。本书精选20种作品,带您领略不同的自然风景世界。另附有水草与水中生物图鉴,水族瓶的保养清洁小知识及Q&A;,轻松享受水族瓶的乐趣。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制作水族瓶,需要准备的工具、水草和鱼的基本介绍等基础知识;第二章精选20件造景作品,从器具到制作步骤一一呈现,教你制作变化无穷的水族瓶;第三章为水草和水中生物图鉴;第四章介绍瓶中鱼缸的换水、清洁、修整等多种保养方法。

作者简介

千田义洋(SendaYoshihiro) 专业水槽设计、保养店“AquaDesignMiliadelectu”的代表。曾获“TVchampion”(东京电视台)“水中display王选手”2连胜、日本大型热带鱼、观赏鱼event——世界水草造景大赛5连冠等荣誉。出演过电视节目、并协助过电影、广告等的拍摄,是活跃于多个领域的远景鱼缸界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1

开始制作水族瓶之前

6在小小的瓶子里做出微型的自然吧

8开始制作水族瓶前,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

10水草的基本介绍

11鱼的基本介绍

12水族瓶的做法就是这么简单

14自由自在的空间设计

PART2

来制作水族瓶吧

16用5种水草打造瓶中的小森林

24以球藻为主角的个性瓶子

26用插花般美丽的绿松尾做装饰

28清爽又清澈的空间

30令人安宁的漂流木与水草

32悬挂的瓶中水草与漂流木相映成趣

34用小型玻璃瓶打造青鳉的世界

36小小瓶子中鲜艳的红色水草

38石头与水草的山水画世界

40用试管栽培的3种水草

42为室内装饰添彩的烧瓶

44搭配金鱼的日式空间

46充满自然气息的小世界

48用木化石再现立体的自然

50文件箱形的特色水族瓶

52水生与陆生植物的同台演出

54宛如铺了绿地毯的日式庭院

56赏心悦目的日西结合金鱼盆

58能映照苔藓表情的栽培容器

66瓶子里的神秘苔藓世界

专栏01

68做法的要点要记好!

PART3

水草与水中生物图鉴

70水草介绍

84水中生物介绍

专栏02

88将水族瓶的乐趣融入生活

PART4

水族瓶的保养方法

90保养01

换水、喂食、清洁

92保养02

放置场所、修整

94Q&A;

这时该怎么.?

前言/序言


尘封的旧信笺: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秘密 引言:被遗忘的角落与一封泛黄的信 故事始于一栋位于新英格兰海岸边,饱经风霜的维多利亚式老宅。建筑师亚瑟·布莱克伍德在五十年前神秘失踪后,他的孙女,艾米莉亚,一个在现代都市中打拼的独立女性,继承了这座被时间遗忘的产业。初到老宅,映入眼帘的是厚重的灰尘、褪色的壁纸,以及弥漫在空气中挥之不去的咸湿海风气味。 整理亚瑟遗物时,艾米莉亚在一扇隐藏在书房壁炉后的暗格中,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雪松木盒子。盒子里静静躺着一叠用深蓝色丝带捆扎的信件,以及一张拍摄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模糊照片——照片上是三个年轻人在一个海边的灯塔下,笑容灿烂,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忧郁。 这些信件,是亚瑟写给一位名叫“薇薇安”的女士的,时间跨度从1942年到1945年。它们并非寻常的情书,而是充满着对艺术、哲学、以及那个动荡年代复杂情绪的深刻探讨。信中反复提及一个代号——“深蓝计划”,以及一个晦涩的地点——“塞壬的低语”。 第一部:裂隙中的真相 艾米莉亚被这些信件深深吸引,特别是信中透露出的某种紧迫感和未竟的事业。她意识到,她的祖父并非仅仅是一位沉静的建筑师,他可能还隐藏着一个影响家族命运的秘密。 在整理亚瑟生前留下的设计图纸时,艾米莉亚发现,其中一些图纸明显不是用于建造房屋,而是描绘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和海底地形。一个被反复修改的符号,与信件中“塞壬的低语”的描述惊人地吻合——那是一个位于大西洋底下的神秘地质构造。 为了追寻真相,艾米莉亚决定暂时搁置她的都市生活,全身心投入到解开祖父留下的谜题中。她找到了当地历史档案馆,查阅了二战期间的档案。档案记录显示,亚瑟·布莱克伍德曾在1943年至1944年间,短暂地被美国海军征召,参与了一项绝密的海洋声学研究项目。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与薇薇安有关的线索浮现。薇薇安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流亡的欧洲海洋生物学家,她携带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成果——关于一种能影响远距离声波传播的深海矿物。信件暗示,亚瑟和薇薇安试图利用这种矿物,并非为了战争,而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免受当时军事声呐实验的破坏。 第二部:时间的回音与失落的盟友 艾米莉亚意识到,“深蓝计划”的真正目的,是建立一个水下观测站,记录并分析海洋深处的自然声学活动。然而,在1945年,这项计划戛然而止。信件的最后几页充满了绝望和警告,暗示着一个外部势力介入了他们的研究,并试图夺取薇薇安的发现。 为了找到“塞壬的低语”的精确位置,艾米莉亚不得不重拾祖父的工程学知识。她发现,亚瑟在最后的设计图纸中,巧妙地将观测站的坐标编码进了老宅的建筑结构中——例如,主楼梯的踏步数量、壁炉烟囱的高度比例,以及庭院喷泉的水流方向,都对应着星象图和经纬度。 在修复老宅地下室一个废弃的雨水收集系统时,艾米莉亚意外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机械装置——一个古老的声纳发射器。这个装置需要特定的频率才能激活。翻阅亚瑟留下的乐谱,她发现祖父将频率编码进了一首他经常弹奏的巴赫赋格曲中。 当艾米莉亚成功激活声纳时,老宅的墙壁仿佛都在震动,一个微弱但清晰的回声从遥远的海上传来,带着一种古老的、仿佛鲸歌般的复杂旋律。 与此同时,艾米莉亚遇到了一个名叫托马斯的老渔夫。托马斯是亚瑟在战时的助手,他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他告诉艾米莉亚,薇薇安并没有死,而是在计划失败后,选择隐居在北欧的一个偏远岛屿,继续她的研究,但她与亚瑟约定,只有在“海洋发出最清晰的呼唤时”才能重聚。 第三部:海誓山盟与遗产的守护 托马斯提供的线索,将艾米莉亚的目光引向了冰冷的北大西洋。在准备启程去寻找薇薇安之前,艾米莉亚必须面对老宅的拆迁威胁。一个大型地产开发商正觊觎这片地皮,他们对老宅的“非典型结构”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这让艾米莉亚更加确信,祖父留下的东西远比她想象的要重要。 在与开发商的对峙中,艾米莉亚通过对老宅历史图纸的深入研究,揭露了开发商图谋拆除的部分结构下,隐藏着一个被遗忘的二战时期海岸防御工事的地下通道网络。这个发现暂时阻止了拆迁,也为她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最终,艾米莉亚根据薇薇安在信件中提及的“极光下的锚地”,找到了那个与世隔绝的岛屿。她见到了年迈的薇薇安,一位眼神依旧锐利、充满智慧的老人。 薇薇安确认了“深蓝计划”的初衷:保护海洋的“原声带”,对抗人类活动造成的噪音污染。亚瑟当年之所以“失踪”,是为了引开觊觎研究成果的军事势力,他将自己隐藏起来,成为了观测站的“沉默守护者”,确保薇薇安的安全和研究的延续。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薇薇安将她毕生所学和记录的海洋声学数据托付给了艾米莉亚。这些数据,不仅仅是科学发现,更是对地球生命脉动的记录。 尾声:传承的重量 艾米莉亚带着薇薇安给予的资料回到了布莱克伍德老宅。她没有选择将这些资料公之于众,因为她明白,这项发现如果落入追逐利益的机构手中,只会重蹈当年的覆辙。 她利用家族的资源,将老宅的一角改造成了一个不对外开放的海洋声学研究室,继承了祖父和薇薇安未竟的事业。她学会了倾听海浪的声音,不再是杂乱的噪音,而是那些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关于责任与守护的低语。 尘封的旧信笺,最终化作了新一代人肩负的使命,在历史的浪潮中,守护着那片深邃而古老的海洋秘密。老宅,这座见证了爱与牺牲的建筑,终于找到了它真正的意义——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声音发射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极简主义生活哲学的书,《无物之境的低语》。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的书是有点不屑的,总觉得又是那些老生常谈的“断舍离”,无非是教你扔东西。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探讨的“极简”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留白”。作者的文风极为清冷,带着一种近乎禁欲的美感,读起来就像在品尝一杯没有加糖的手冲咖啡,初尝微涩,回味无穷。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拥有”这个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恐惧、身份认同、以及对未来的虚假安全感。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收藏癖”与“遗忘恐惧”之间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论据扎实,甚至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案例和东方哲学观点。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非常考究,很少有口语化的表达,更像是学术论文与散文的完美结合。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开始扔家里的东西,反而对那些“留下来的物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们不再是占据空间的负担,而是被赋予了明确意义的载体。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思维的重塑,它让你学会如何有意识地选择“不被影响”。

评分

哎呀,最近在书店里随便翻到一本关于城市生活压力的书,名字叫《霓虹都市里的喘息时刻》。这本算是近期读过最能触动我神经的作品之一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几乎能让人闻到那种高楼大厦间特有的闷热气息和汽车尾气的味道。他并没有用那种宏大叙事去描绘现代人的焦虑,而是通过几个小人物——比如一个每天通勤时间超过三小时的程序员,一个需要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的自由撰稿人——的日常碎片,展现了都市生活如何一点点蚕食掉我们的精神空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无效社交”的刻画,那种在酒局上强颜欢笑,回家后连卸妆的力气都没有的疲惫感,简直是活生生地戳中了我的痛点。书中探讨了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稀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近乎哲学层面的反思:当我们被效率和KPI绑架时,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想要的生活模样?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也很巧妙,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像一个迷宫,读到后面会发现,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终都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让人忍不住放下书,望向窗外,认真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方式。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不敢直视的内心荒漠。

评分

近期读到的《星空下的导航仪:宇宙尺度的孤独与连接》这本书,简直是把我从日常琐碎中瞬间抽离了出来,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天体物理学家,但他的写作风格却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辨。这本书并非一本标准的科普读物,它更多地探讨了人类在浩瀚宇宙背景下的存在意义。作者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描述了黑洞、暗物质这些宏大概念,但重点总是落回到“我们是谁”这个终极问题上。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尺度感”的构建,他会用星际旅行的时间尺度,去对比我们日常的烦恼,瞬间就让那些焦虑显得无比渺小。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跳跃,一会儿是描绘遥远星云的形成,一会儿又转到古希腊哲学家对天空的想象,但所有的跳跃都服务于一个核心主题:寻找确定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冷静的疏离感,但越是疏离,越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微光。它教会我,有时候抬起头看看头顶的星空,比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更重要。

评分

天呐,我刚看完一本讲述地方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名字是《被时间遗忘的匠人手艺》。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充满了泥土芳香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作者显然是花了数十年时间深入田野,用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去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手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完全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对“工艺流程”的近乎于偏执的还原,展现了人与材料之间那种古老而神圣的连接。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某个地区制作特定染料的全部过程,从采集植物到熬制提炼,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经验和对自然的敬畏。文字的描写极其画面感,读到制作陶器那段,我仿佛能感受到湿润的泥土在指尖的流动和窑火灼烤的滚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慢工出细活”精神的重新肯定。在如今追求速度和批量生产的时代,阅读这些关于耐心和精准的故事,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涤。我甚至开始研究能不能找到一些传统的木工课程来体验一下。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历史类传记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读了《铁与丝绒:一位中世纪女公爵的崛起之路》之后。这本书厉害之处在于,它非常成功地模糊了历史文献和文学想象的边界。它没有像传统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罗列生平,而是完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这位女公爵“活”在了你的脑海里。作者在处理权谋斗争和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挣扎时,写得极其精彩。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在宫廷礼仪的束缚下,如何运用智慧和极端的自控力来维护家族的利益。书中对那个时代服饰、饮食、乃至贵族间礼仪的细节描写,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让人感觉自己身处那座阴冷潮湿的城堡之中。它探讨的核心,是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实现个人的意志最大化,这放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她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对忠诚骑士的复杂情感,这种人性的多面性,让人物形象立体得仿佛触手可及。这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完后,你会对历史人物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温度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