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宗刹那锦云 也是鲁迅,也是胡适

一代文宗刹那锦云 也是鲁迅,也是胡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异新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胡适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传记
  • 学术著作
  • 中国现代文学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9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5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叙旧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鲁迅与胡适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两个丰碑式的人物。他们学贯中西,治学严谨,思想广博精深,无论为人为学为文都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一代文宗刹那锦云 也是鲁迅,也是胡适》在某种程度上沟通逝者的心灵,联结当代人的情感,准确地传递上个世纪某种人文精神与人间温情。

作者简介

  姜异新,女,文学博士。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与同时代人研究、新文化研究。著有《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走读胡适》等。

目录

第一辑
3.追随鲁迅永远的心
7.栖居在鲁迅的结构里
12.每一刹那,深味人间——鲁迅小传
63.鲁迅的辛亥
83.鲁迅在北京的现代消费地图
92.那最冷静与最敏锐的神经

第二辑
107.魂牵梦系绮色佳
140.凯约嘉湖上的诗波
151.费城一晚
163.芝加哥的中国风
179.橡园深深
201.纽约,胡适张爱玲相逢1955
216.曼哈顿东区81街104号
226.后记

精彩书摘

  《一代文宗刹那锦云 也是鲁迅,也是胡适》:
  追随鲁迅永远的心 与任何一本书的相遇,都是一个和作者共想、共情的过程,甚至不只是文学作品的幻想世界,现实生活中,走到一起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想,即共同拥有,或说认同一样的梦想。所谓同人、圈子,所谓文友、笔友、网友、微友,实际上都是因了那份共同的想象的吸引凝聚而来。不同的称谓只是彰显了科技不断进步中,时代对汉语的工具性筛选。
  我认同自我奋斗,所以为他或她的雄心和成功鼓与呼;我认同世间情重,所以为他或她的悲欢离合哭和笑;我认同彼岸世界,所以为他或她的幻觉憧憬沉与醉。直到有一天,这样的痴迷止住,因为与鲁迅相逢。内心构筑的繁华世界忽然轰毁,一种当下的反省,深度的观照,缓缓升腾,诸多纷飞妄念,不再起起落落。
  来到鲁迅博物馆的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大部分日子都从鲁迅故居“老虎尾巴”的外墙走过,已经远远超过了先生在此居住的时间。一个世纪,一墙之隔,不要问我鲁迅与许广平是在哪个房间定情的,先生吸烟的时候又是惯用拇指与食指捏着烟卷呢,还是拇指与中指?更不要说什么“鲁迅的守灵人”“鲁迅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令人生畏的称呼。虽然我的工作已然离不开这一符号。打开电脑,所有的文件夹都冠以鲁迅的名目,鲁迅会议、鲁迅研究月刊、鲁迅论文、鲁迅图片……就连在院内散步,绕到静僻的角落,蓦然发现浓荫蔽日下的燃气装置上居然还执着地印着“鲁迅中压A2箱”…… 杰出人物被符号化,是他的影响的绵延。鲁迅当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文字的力度、思想的敏锐、心灵的纯粹、知识的多闻、胸怀的练达、对事物真相的认知与把握,促成了他以“民族魂”的高度贯穿古今。作为一个70后学人,我有幸经由鲁迅开启问学之路,得以与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贯通体验,有时不免将一切都溯源于他,有时又幻想在借他理想的翅翼飞翔,这是一个不断调伏驰散的心,在持续的纠偏中接近真理的探索过程。
  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在你的孤独里,你曾守卫我们的白日,在你的清醒里,你曾倾听我们睡梦中的哭泣与欢笑。现在请把我们的‘真我’披露给我们,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关于生和死中间的一切。” 无意去证明鲁迅是先知,只知道,他为我们讲说爱——“创作总根于爱”!凯绥·珂勒惠支“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大爱鲁迅,用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所创制的一切;用劳作不息,来证明对生命的负责与担当。
  不愿仅将其当作研究对象,只听到,他为我们讲说真——“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大勇鲁迅,点燃生命为光,自照照人,通达无我中,不断扬起“匕首”“投枪”,以至于似乎人人都过分关注到了他的焦灼、激愤和尖刻,而没有觉知他的浑厚、宁静和宽广;以至于似乎人人都主观确认他一刻也没有静止下来,去深观万物,而错失了他那“野草”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我自有我的悦意,能够成为对等的生命个体,与他展开深度对话。“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鲁迅亲手助后人甩开了将其作为“引路人”和“导师”的包袱,丝毫不在乎自我是否得到他人的体认,而引你到自己心灵的门口。
  醒悟,并不表示对世间的憎恶,而是心的清清楚楚。去追随鲁迅那颗永远的心,问学之途就不会是钻进牛角尖和将一切固化僵化,所开启的也必将是愈加开阔的人生境地。
  ……
沧桑百年,风云际会:一部洞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史诗 引言: 这是一部深植于中国近代百年风云激荡之中的宏大叙事。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人的跌宕起伏,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勾勒出在时代巨变前夜,一群杰出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求索、挣扎前行的精神群谱。本书以独特的历史视角和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近代中国知识思想图景,探讨知识分子的使命、困境与抉择,以及他们如何以笔为剑,以思想为犁,试图重塑一个古老民族的未来。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的阵痛——启蒙的呼唤与思想的熔炉(约1890s-1919)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甲午战后那段“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我们审视的是那批带着传统儒家教养,却敏锐地察觉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先行者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如同初春破土的嫩芽,既渴望阳光雨露,又不得不忍受严寒的桎梏。 我们细致描摹了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系列尝试的内在驱动力。这不是简单的政治史,而是思想史的侧面写照。重点刻画了早期留学海外的青年,他们如何在异国的思想洪流中,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的火花。例如,对于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我们不仅记录了他们文字革新的巨大勇气,更深入剖析了他们内心对于“国语”如何建构、文学如何“为人生”的深刻辩论。那时的每一次论战,都是在为未来的国民精神奠定基石。 这部分内容详述了清末民初,在京津沪地区活跃的各种学会、沙龙的生态。这些地方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熔炉。我们通过梳理大量罕见的私人信函、早期日记,还原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张力:既有“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反思,甚至是自我否定。这种内外交困、百感交集的复杂心境,是理解他们日后所有行动的基础。 第二部分:新文化的风暴与精神的转向(约1915-1927)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无疑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一个高峰。本书将重点剖析这场运动的内在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倒孔家店”,更是对国民性进行“灵魂深处的革命”。 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阵营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界定“国民性”的弊端。他们对“阿Q精神”、“看客心态”的深刻批判,反映了他们对民族精神落后状态的痛彻反思。这其中包含了对个性解放的呼唤、对科学理性的推崇,以及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虔诚信仰。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回避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分歧与裂痕。在“全盘西化”与“温和改良”之间,在精英主义与大众启蒙之间,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主义”和“口号”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需要更深入地扎根于广大的民间土壤。这促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向”。他们开始关注底层民众的疾苦,开始思考如何将抽象的“主义”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种从精英沙龙到田间地头的精神跋涉,是本书着墨的重点之一。 第三部分:思想的漂泊与现实的重压(约1927-1937) 军阀混战结束后,政治环境的剧变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消磨过程。 这一阶段,知识分子们面临着“入世”还是“出世”的抉择。一部分人选择投身于新兴的政治力量,试图通过组织化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变革;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退守校园和文坛,坚守学术独立与思想的纯净性。 我们详细分析了“左翼”与“右翼”知识分子之间日益尖锐的论战,但这绝非简单的政治站队,而是两种基于不同人生哲学和国家命运判断的深刻冲突。例如,对于文学创作的功用,关于“为艺术而艺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争论,折射出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如何定位自身角色的迷茫。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在区域性学术中心(如西南联大雏形、上海的文化市场)中,知识分子如何维持学术尊严与个人生计的平衡。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必须在动荡的时局中,用自己的才华换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源,这种“文化人的窘境”是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关键。 第四部分:民族危亡中的文化坚守与精神遗产(约1937-1945) 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终结了知识分子们此前所有的内部纷争。民族存亡的危机,使得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抵抗力量。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笔触投向了战时中国的文化腹地。知识分子群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知识和文化的“大迁徙”与“再凝聚”。我们探讨了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如何通过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出版,来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他们的讲稿、他们的诗歌、他们对历史传统的重新挖掘,不再是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是“文化救亡”的一部分。 最终,本书旨在呈现的,是一个关于“责任”与“传承”的故事。这些前赴后继的知识分子,无论他们最终的政治立场如何,都以自己的生命轨迹,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刻,他们以人类的良知和知识分子的良心,为民族的未来点燃了不灭的灯火。这是一曲献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壮颂歌,也是对民族精神复杂性的深刻体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些被后世高举或贬抑的“文宗”们,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他们学识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书中似乎在不断地追问: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个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持守怎样的立场?是激进地呼喊,还是温和地启蒙?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历史人物置于一个极度真实且充满困境的环境中,让他们自己去抉择与承受后果。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使得书中的人物群像立体得惊人,每一次的阅读,似乎都能发现他们身上新的侧面和更深层次的动机,让人不得不陷入长久的沉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代文宗刹那锦云》简直是点睛之笔,初看之下,便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采的飘逸感扑面而来。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这名字吸引,但翻开书页后,便再也挪不开眼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宏大的历史背景,化作一个个鲜活的、触手可及的瞬间。读来令人不禁感慨,所谓的“文宗”,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人性幽微之处的细腻洞察。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春风化雨般温润细腻,时而又如惊雷炸响般震撼人心。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历史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与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实在找不到一个能完全概括的词汇来形容,因为它似乎同时容纳了多种声音和笔调。有时候,它的笔触锋利如刀,直指现实的弊病,那种犀利与深刻,让人不寒而栗,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些不加粉饰的时代侧影,带着一种洞穿世事的冷峻与悲悯。然而,在叙述到某些文人的精神世界时,文字又变得含蓄而典雅,充满了胡适先生所推崇的那种自由、开放、理性思辨的底色,探讨着思想的碰撞与文明的演进。这种在刚与柔、批判与赞美之间的自由切换,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既有传统底蕴又不失时代精神的独特文风,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刹那”与“锦云”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我们都知道,历史的长河浩瀚无垠,但真正塑造历史的,往往是那些稍纵即逝、却足以改变方向的“刹那”抉择与灵光乍现。书中对这些关键节点的描绘,极其富有张力,仿佛时间在那些瞬间被拉长、被放大,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未尽之言都承载着千钧之力。而“锦云”则象征着那些辉煌却易逝的文化景象与时代思潮。作者没有沉溺于对过去的缅怀,而是冷静地审视着这些易逝的美好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记,又如何被新的“刹那”所取代。这种对时间维度和文化留存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远超一般的传记或历史小说范畴。

评分

从装帧和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也极具匠心。虽然我更关注内容,但不得不说,拿到书的那一刻,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它仿佛在无声地邀请读者,放下浮躁,沉浸其中。特别是那些段落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转折或刻意的煽情。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老道,他似乎能站在一个极高的时间点回望一切,既不偏袒,也不全盘否定,而是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将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条闪耀的项链。读完合上书本时,内心充盈着一种满足感,那不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人对“文化传承”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