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不能不知道王羲之,而要了解王羲之的艺术成就,知其何以为“圣”,就必须了解他所生活的魏晋时代以及魏晋士人的风度。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 “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书圣”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在东晋时代,琅琊王氏是一面显赫的旗帜,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几乎成了贵族的代称。两位宰相王导和谢安曾同住乌衣巷,后人便有了这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章名门望族
琅琊王氏…………………………………………………………………002
王与马共天下……………………………………………………………005
名士风度…………………………………………………………………007
王羲之降生………………………………………………………………011
临池学书…………………………………………………………………015
一生爱鹅…………………………………………………………………018
王羲之对选婿之事毫不在意的态度,给那位门生留下深刻印象。门生回到太尉府,立即向郗鉴大人如实汇报:“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郗鉴慧眼识才,当即拍手赞道:“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任性率真,胸襟豁达,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中意的女婿。”
第二章东床快婿
在王导和庾亮的权力争斗中,王羲之始终能够保持一个相对中立的态度。敌对双方,无论是王导还是庾亮,都对王羲之赞赏有加。王羲之不但得到过王导的举荐,就连庾亮临死前也为他在皇帝面前说好话。王羲之身处两大敌对家族的夹缝中,尽量化解仇恨和矛盾,同时避免家族内耗,以保存家族整体实力。
第三章东晋风云
太尉郗鉴…………………………………………………………………022
坦腹东床…………………………………………………………………026
珠联璧合…………………………………………………………………030
王敦之乱…………………………………………………………………034
迟仕的秘书郎……………………………………………………………042
徘徊在两大阵营之间……………………………………………………044
谢安不仅是东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博学多才,气度优雅,为东晋名士之冠。风流学养特为士人所矜重,谢安在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优秀的素质。谢安诗作传世的有十来首。他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兼美,为朝廷所采纳。桓温阅后,递给在座其他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他闲居时,常与子侄们论文作诗,成了当时文坛佳话。
第四章王羲之与谢安
苏峻、祖约叛乱…………………………………………………………049
政坛知音庾亮……………………………………………………………059
殷浩北伐失败……………………………………………………………061
潇洒风流…………………………………………………………………072
兰亭雅集…………………………………………………………………075
东山歌伎…………………………………………………………………078
风流学养…………………………………………………………………082
王羲之在会稽任内史期间,针对朝廷当时所存在的弊端,发表了一系列的政治见解,向朝廷和某些当权者提出了许多从宏观到微观、从大政方针到具体实施方案的正确建议。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辞辛劳,不避风险,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实事,为稳定时局作出了很大贡献,政绩斐然。
第五章开明的地方官
山阴某村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多只好鹅。王羲之得知后,特意清早乘小船前往。王羲之看到那群鹅之后非常喜欢,请求道士把鹅卖给他,谁料百般劝说道士都不肯卖鹅。道士称自己求道,一直有个心愿,想要请人抄写经书,但是苦于找不到擅书之人。如果王羲之能屈尊为他抄写经书,完成心愿,就把那一群鹅送给他。王羲之一听满口答应。
第六章林泉高致
禁酒节粮…………………………………………………………………090
复开漕运…………………………………………………………………092
开仓赈灾…………………………………………………………………094
死对头王蓝田……………………………………………………………098
愤而辞官…………………………………………………………………101
归隐剡东…………………………………………………………………104
天伦之乐…………………………………………………………………106
信奉五斗米道……………………………………………………………110
书圣轶事…………………………………………………………………114
参悟佛道…………………………………………………………………117
药酒养生…………………………………………………………………120
寄情山水…………………………………………………………………125
营建田园…………………………………………………………………128
终老金庭…………………………………………………………………130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皆是一母所生。王羲之的夫人也是一个书法家,知书识礼。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中曾记述其事迹。在王羲之和夫人的影响、教导下,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俱是能文善书,才名远播。王献之的书法更是出神入化,与其父王羲之齐名,世称“二王”,进一步提高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卓越王献之
第八章彪炳书坛
七子俱贤…………………………………………………………………134
天纵英才…………………………………………………………………142
孤傲狂放…………………………………………………………………145
书风妍美…………………………………………………………………148
名重一时…………………………………………………………………151
书坛盟主…………………………………………………………………154
流风余韵…………………………………………………………………158
王羲之书法的尤其可贵之处在于,继承众家之长,精研体势,一改汉魏以来质朴古拙的书风,认为“书乃吾自书”,完成了妍美、俊健的新体之变,从而达到了“古今莫二”“备成一家”的高度。
去除隶意…………………………………………………………………164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东晋以前的楷书带有浓重的隶意,王羲之摒弃了楷书的隶意,创造了楷书的新的体段。除此之外,王羲之创造的新体行书,历来被视为行书的“法典”。《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纯正典雅的行书规范”,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他还在扬弃章草和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型的今草,形质虽不连属,但神采贯通。
第九章王羲之的书论
王羲之《自论书》………………………………………………………198
卫夫人《笔阵图》………………………………………………………199
探索楷书笔法……………………………………………………………166
中侧并用,形态多样……………………………………………………169
鼠须笔和蚕茧纸…………………………………………………………171
“二王”书法的影响……………………………………………………175
羲、献各有拥趸…………………………………………………………177
“二王”书法的流失……………………………………………………179
唐太宗与《兰亭序》……………………………………………………181
武则天与《万岁通天帖》………………………………………………184
宋太宗与《淳化秘阁法帖》……………………………………………186
乾隆帝与《三希堂法帖》………………………………………………189
碑学与帖学………………………………………………………………190
“兰亭论辩”……………………………………………………………193
007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202
王羲之《笔势论》………………………………………………………205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20
王羲之年谱………………………………………………………………234
参考文献…………………………………………………………………246
后?记……………………………………………………………………247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东晋以前的楷书带有浓重的隶意,王羲之摒弃了楷书的隶意,创造了楷书的新的体段。我们见到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与今天的楷书在形态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王羲之为楷书的嬗变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王羲之创造的新体行书,历来被视为行书的“法典”。《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纯正典雅的行书规范”,成为人们习的目标。他还在章草和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型的今草,形质虽不连属,但神采贯通。“右军书法万代所宗”,千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范本,争相临摹、仿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代书法家,几乎无一不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所以说王羲之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书法在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被视为正宗的中国传统艺术加以学习与传播。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早在中唐时代就传入日本。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楷模,他把自己从大自然中体悟到的人生真谛与老庄玄学所孕育出的“情驰神纵,超逸悠游”的人生理想融入书法艺术品中,在点画之间抒写着书法家那种崇尚忘我、飘逸空灵的情怀。简而言之,他把东晋士大夫那种风神潇洒的人格追求与书法创作的娴熟技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人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技艺的高超,而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与人格力量已融为一体。
……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市南)。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王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太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因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王羲之出自当时最负盛名的士族琅琊王氏,自幼接受完备的士族文化教育,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中逐渐成熟。他能诗善文,妙悟玄理,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与感悟融入自己的书法艺术中,使之获得不朽的灵魂。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王羲之用自己的天才和汗水,终于攀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在艺术的神圣殿堂上成为备受后人景仰的“书圣”。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东晋以前的楷书带有浓重的隶意,王羲之摒弃了楷书的隶意,创造了楷书的新的体段。我们见到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与今天的楷书在形态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王羲之为楷书的嬗变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王羲之创造的新体行书,历来被视为行书的“法典”。《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纯正典雅的行书规范”,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他还在章草和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型的今草,形质虽不连属,但神采贯通。“右军书法万代所宗”,千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范本,争相临摹、仿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代书法家,几乎无一不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所以说王羲之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书法在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被视为正宗的中国传统艺术加以学习与传播。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早在中唐时代就传入日本。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楷模,他把自己从大自然中体悟到的人生真谛与老庄玄学所孕育出的“情驰神纵,超逸悠游”的人生理想融入书法艺术品中,在点画之间抒写着书法家那种崇尚忘我、飘逸空灵的情怀。简而言之,他把东晋士大夫那种风神潇洒的人格追求与书法创作的娴熟技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人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技艺的高超,而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与人格力量已融为一体。
要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不能不知道王羲之,而要了解王羲之的艺术成就,知其何以为“圣”,就必须了解他所生活的魏晋时代以及魏晋士人的风度。
读《翰墨风流:王羲之》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故人的深度交流。这本书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也没有空泛的赞美,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王羲之的多面人生。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书圣”也是一个有着凡人烦恼和情感的人。书中关于他与朋友的交往,与家人的生活片段,甚至是他在仕途上的起伏,都写得非常生动。我尤其对其中描绘他与当时名士们纵情山水、以诗酒会友的场景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王羲之,一个并非被神化的艺术偶像,而是一个生活在历史洪流中,努力追求内心平静与艺术卓越的普通人。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能够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和场景。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悠远的时代,感受着东晋士人的风雅,也体会着王羲之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平衡与挣扎。
评分说实话,拿到《翰墨风流:王羲之》这本书,我最期待的还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深入解读。我一直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性情的流露。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惊喜。作者在分析《兰亭集序》等经典作品时,并没有止步于笔画、结构、墨色的简单描述,而是将这些技术层面的讲解,与王羲之当时的创作心境、情感波动紧密结合。他会细致地分析每一个字的点撇捺挑,在怎样的情绪下写出,又如何传递出那份“悲欣交集”的复杂情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古代文论,比如对“永字八法”的阐释,以及对王羲之“草中求工,工中求草”的独特见解,这些都让我对书法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配图也是极尽考究,不仅有高清的字帖拓片,还有一些相关的绘画和场景复原,让我在文字之外,也能从视觉上感受到王羲之的艺术世界。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笔墨传神”这四个字有了更切实的体会,也对王羲之的艺术造诣有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评分刚捧起这本《翰墨风流:王羲之》,就被这书名勾起了极大的好奇心。虽说对王羲之的大名早已耳熟能详,更是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他的墨宝,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似懂非懂。这本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子古韵,沉甸甸的手感,翻开来,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讲究,既不显得压抑,又能让人沉浸其中。初读之下,我便被作者对王羲之生平的描绘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那个挥毫泼墨的“书圣”,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古代文人。书里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交代,对王羲之所处士族阶层的生存状态的刻画,都让我对他的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离不开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王羲之置于那个风云变幻、文人雅士辈出的东晋时代,细致地展现了他如何在那样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最终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传奇。读到一些关于他性情之中的豁达与才情,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让我这位现代读者也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千古风流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拿到《翰墨风流:王羲之》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艺术史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读起来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他能够将那些古老而晦涩的史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书里对王羲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从他的童年启蒙,到他中年之后的艺术巅峰,再到他晚年的归隐生活,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王羲之与他那个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互动描写,比如他与谢安、孙绰等人的交往,这些都让我对当时的文坛生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作者的观点也很有独到之处,他没有将王羲之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同时又突出了他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和精神气质。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物的魅力。
评分《翰墨风流:王羲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如何将一个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很多关于王羲之的传记,往往会侧重于他的成就,而这本书则更加深入地挖掘了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和哲学。作者在探讨王羲之的艺术创作时,不止步于技巧层面,而是试图去探究他为何会写出那样的线条,那样的结体,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生命哲学。比如,书中对王羲之“寄情山水,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如何通过书法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都写得非常透彻。我从中读出了王羲之身上那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也看到了他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有特点,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又像是在娓娓道来,节奏张弛有度,让我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