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苏轼

诗意人生:苏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正成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诗歌
  • 文学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人生
  • 古典诗词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59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28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圣贤传奇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5
字数:22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小学生、大学生、历史爱好者、关羽研究爱好者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以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

内容简介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以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拥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解脱,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的是是非非,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既然人只是暂时寄居在这个世界,那又何必过分执着呢,不如诗意地栖居,

  追求艺术化的人生。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苏轼的思想性格是极其丰富、多面的,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作者简介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 “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录

巍巍峨眉山下,有一条由大西北奔腾而至的江水,纵贯一座小城,汇入长江。这条江叫岷江,这座城便是眉山。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城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苏家的父子三人,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次子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第一章立志求学

眉山三苏…………………………………………………………………002

发奋求学…………………………………………………………………004

学习古文…………………………………………………………………006

家庭风波…………………………………………………………………009

进京赶考…………………………………………………………………011

苏轼应制科考试后不久,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凤翔府判官。大理寺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是个虚职;判官是州府幕职,掌管文书,佐助州官,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这是以京官身份去州府签判,比起中进士后所授的河南宜阳县主簿来,职位明显提升了,而且也更能展示他的才能,苏轼感到很是满意。


第二章初入仕途

王安石的变法,使得朝廷之上形成了新党和旧党两个派别。旧党是反对变法的,其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新党是坚决主张变法的,其首领是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也是一位学者、诗人。朝廷中两党相互攻击,党同伐异,闹得乌烟瘴气。苏轼对此非常反感,他深知历史上的朋党之害,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参与任何朋党。


第三章变法风波

凤翔赴任…………………………………………………………………016

情系民生…………………………………………………………………018

苏轼与陈太守……………………………………………………………021

韬光养晦…………………………………………………………………025

执拗王安石………………………………………………………………030

变法大幕拉开……………………………………………………………033

“乌台”一场噩梦醒来,苏轼带着长子,启程前往黄州。黄州地处长江边上,地方偏远,气候潮湿多雨,城小民贫。黄州徐太守仰慕苏轼多时,所以对苏轼十分热情,把他安排住在一座寺院里。寺院环境清幽,正好适宜刚刚从牢狱中脱离出来的苏轼休养。苏轼和苏迈就在这里等待家人的到来。


第四章贬谪之旅

青苗之议…………………………………………………………………037

君子不党…………………………………………………………………043

反对酷刑,清静无为……………………………………………………045

杭州通判…………………………………………………………………049

密州射猎…………………………………………………………………052

悼念亡妻…………………………………………………………………056

光耀黄楼…………………………………………………………………059

文坛盟主…………………………………………………………………062

乌台诗案…………………………………………………………………068

东坡农场…………………………………………………………………079

也无风雨也无晴…………………………………………………………088

谁道人生无再少…………………………………………………………094

三咏赤壁…………………………………………………………………098

书画巨擘…………………………………………………………………103

神宗皇帝一去世,执政的高太后便尽废新法,改弦更张。以七品礼部郎中被召入京的苏轼,在入京当月就升至六品起居舍人,还没来得及换好官服,就再次越级升为四品中书舍人,直接进入了中央决策层。这种升官速度,实属罕见,或可称之为“东坡速度”。只有东坡,才可享受如此待遇。


第五章元祐大臣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第六章再度贬谪

泪别黄州…………………………………………………………………110

夜游石钟山………………………………………………………………112

金陵遇荆公………………………………………………………………114

此生何寄…………………………………………………………………119

翰林学士…………………………………………………………………122

“司马牛”………………………………………………………………126

乏味程颐…………………………………………………………………130

太后倚重…………………………………………………………………132

人心险恶…………………………………………………………………137

苏轼六品上的官帽还没戴多久,第二道圣旨就下来了,令他以左承议郎的身份担任英州知州,虽还是六品,但已为六品下了。于是,年近六十的东坡从河北定州前往广东英州。从定州到英州,几乎纵贯了中国南北,路途迢迢几千里!酷暑已至,这漫漫长路,年老体弱的东坡该怎么走?


第七章天涯海角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

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第八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杭州太守…………………………………………………………………142

山雨欲来…………………………………………………………………146

“老妻”王闰之…………………………………………………………154

万里南迁…………………………………………………………………160

患难夫妻…………………………………………………………………166

天涯孤侣…………………………………………………………………172

生命的终点………………………………………………………………177

苏轼的诗歌………………………………………………………………186

苏轼的词…………………………………………………………………192

苏轼的散文………………………………………………………………195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士大夫。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苏轼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


第九章苏轼的思想特征

苏轼与自己初登仕途时的顶头上司凤翔府知府陈希亮之间,发生过不愉快。因苏轼与陈希亮之子陈慥成为好友,与陈希亮的一些芥蒂也就都从好的方面去理解了。后来苏轼应陈慥之请为陈希亮作传,皆为好评。王安石在早期与苏轼虽为政敌,而到晚年则成为良友,互相唱和,甚至要毗邻而居,劫波度尽,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两位大政治家和大文学家胸襟博大、人品磊落的表现。


第十章苏轼的情感世界

蜀学曾领风骚……………………………………………………………200

道家思想…………………………………………………………………206

佛教思想…………………………………………………………………209


007

?

敬重恩师…………………………………………………………………214

宽待僚友…………………………………………………………………218

浓浓的亲情………………………………………………………………224

苏轼年谱…………………………………………………………………231

参考文献…………………………………………………………………251

后?记……………………………………………………………………252


精彩书摘

  巍巍峨眉山下,有一条由大西北奔腾而至的江水,它纵贯一座小城,汇入长江。这条江叫岷江,这座城便是眉山。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城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苏家父子三人,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十二月十九日诞生于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如果按公历算来,他应该是1037年出生。苏家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苏轼降生时,祖父苏序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以前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苏家有许多田地,年景好时,收获很多,苏序却不像别人那样储存稻米,而是将米都换成稻谷,存在米仓里。等到了荒年歉收时,他就开仓放粮,先给自己的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荒年。这时,大家才明白他为何要以米换谷,因为稻谷可以存放很多年,而稻米容易受潮发霉。生活悠闲、慷慨善良的苏序最大的爱好就是与友人饮酒谈笑。苏轼

  第一章立志求学

  的旷达、乐观和天真,一定都脱胎于他的祖父。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是个平凡人;次子苏涣,努力求学,24岁那年进士及第,在眉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苏轼在《谢范舍人书》

  中谈道:“天圣年间,我的伯父进士及第,得官回乡。乡里的人都赞叹不已,观看的人塞住了道路。”也就是在这时,苏轼暗想:“将来我也要像伯父一样,考取进士,光耀家门。”可见伯父的科举中第,对苏轼少年时代的苦学是一个很大的鞭策。苏序的三子叫苏洵,就是苏轼的父亲。他是一个老大发奋、大器晚成的人,27岁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在经历了一段游荡的生活后悟出:“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不能默默无闻,埋没一生,应当致力学业,改变命运,并对事业功名有所渴求。”就这样,苏洵直到27岁才下定决心,读书求学,建功立业。通过20年的艰苦努力,苏洵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从上可以看出,苏轼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是通过立志求学改变命运,并成为博学而有为的人。苏家凭借一代代的诗书求取功名的过程,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苏轼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在书香气氛中接受熏陶,耳濡目染,深感书香世家的荣耀。这使年少时代的苏轼觉悟到,作为后代,有义务把家族的传统发扬下去,这也是苏轼励志苦学的根本动机之一。同时,苏轼也从祖父、父亲、伯父的身上,看到了知识与学问的魅力,激发了他求知的热情。苏轼有一个姐姐,名为八娘。八娘自幼聪慧,能诗会文,在十八

  岁时嫁给了舅舅家的一位表兄。可惜的是,八娘过门不到两年就郁郁而终了,据说是在夫家受了委屈。为此,苏洵非常气愤,专门写了诗《自尤》,并与程家绝交了几十年。这是后话。

  ……

前言/序言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在苏轼所处的时代,宋王朝面临深重的危机,改革的呼声很高,而反对派的力量也十分强大,政坛倾轧不已。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因见到新法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危害,又因其思想保守且带有倾向性,很不认同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对朝廷也已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闲暇时,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等保守派重新被启用,新法尽废,新党被打压。苏轼不久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对尽废新法也无法苟同,由此,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到又一轮陷害。总之,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他是“一肚皮不合时宜”。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广东惠州。1097年,又被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直到1100年(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他一病不起。

  苏轼在北宋中期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但正是在这里,反映出他的为人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以天下为己任,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拥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的是是非非,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既然人只是暂时寄居在这个世界,那又何必过分执着呢,不如诗意地栖居,追求艺术化的人生。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苏轼的思想性格是极其丰富、多面的,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苏东坡足迹所到之处,留下那么多名胜,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他还留下了“东坡巾”“东坡肉”“东坡饼”……中国有哪位文学家能与他相比?他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



璀璨的星辰: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生命与创作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唐时期一位文学巨匠——白居易的复杂人生与辉煌创作。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生平年谱,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如何以诗歌介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细致考察。我们旨在勾勒出这位“诗魔”在盛唐余晖与晚唐动荡交接时期的独特精神肖像,理解其诗歌如何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精英与庶民的桥梁。 第一章:从缗钱到长安——少年的抱负与时代的召唤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早年生活环境,特别是其家族在战乱后迁徙的经历,深刻塑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敏感性。本书将从他出生地太原的文化氛围切入,逐步描绘他如何在早慧的少年时代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 (一)初露锋芒与科举之路: 重点分析白居易早年如何应对科举制度的压力,以及他与元稹、李绅等同代文人的早期交往。这段时期的诗作,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已显露出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绮靡”之风的清新与直白,预示了他日后诗风的走向。我们考察他如何通过科考,从一个偏远地区的学子,成功迈入权力与文化的核心——长安。 (二)“兼济天下”的理想: 深入剖析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如何成为白居易政治抱负的基石。他清晰地认识到,诗歌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反映时弊、警醒君主的有力武器。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贯穿了他终生的创作主题。 第二章:新乐府运动的勃发与“文章合为时而著” 白居易的文学声誉,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与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之上。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古,而是对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并加入了更强的、直击民心的通俗性。 (一)针砭时弊的锐利: 详细梳理新乐府诗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主题。本书将选取《卖炭翁》、《红线毯》、《缭墙翁》等关键篇目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其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的深度,以及它们如何通过“闻之者,罢之者,歌之者,传之者”的方式,实现舆论的传播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张。我们探讨白居易如何巧妙地平衡诗歌的艺术性与政治的直接性,避免陷入空洞的说教。 (二)诗歌的“易懂”哲学: 探讨白居易对诗歌语言的革新。他提出的“老妪能解”标准,不仅是技法层面的追求,更是其政治理想的延伸——文学应当服务于最广大的民众。我们将分析他如何运用简洁、流畅的口语化表达,打破了当时文人阶层对诗歌语言的垄断,使他的诗歌拥有了跨越阶层的生命力。 第三章:宦海浮沉与“退守”的艺术 白居易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其耿直的性格与对权贵的直言不讳,注定了他要经历多次被贬谪的命运。这些政治上的挫折,反而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另一高峰。 (一)长恨与离宫的哀歌: 集中分析《长恨歌》的艺术成就。本书将从叙事结构、意象选择(如月亮、霓裳羽衣曲的意象)、以及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重塑角度,剖析其如何超越纯粹的历史叙述,达到浪漫主义与悲剧美的极致融合。探讨其在民间流传中,如何被不断地演化和再创作。 (二)贬谪岁月的山水田园诗: 重点考察白居易被贬至江州(九江)和后来的忠州、杭州、苏州时期的创作转向。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岁月里,他的诗歌从尖锐的社会批判,转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我心境的梳理。分析《琵琶行》中他与琵琶女相遇的场景,如何将个体的失意感,升华为对流落异乡者共同命运的深刻共鸣。 第四章:晚年的平静与佛道的交融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呈现出一种寻求内心安宁的趋势。他对佛学与道教的兴趣日益加深,这不仅是他应对政治失意的一种方式,也影响了他晚期诗歌的基调。 (一)香山居士的隐逸情怀: 探讨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香山后的生活状态。他将自己定位为一名隐士,与僧侣、道士和旧友交往密切。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地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二)诗歌的集大成与自我评价: 分析白居易晚年对自身创作的整理与回顾,包括他将其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的方法。本书将考察他晚年对自我诗歌的定位,以及他如何看待自己对后世文学可能产生的影响。 结语:流传千古的“平易之美” 白居易的一生,是中唐社会矛盾与文化转型的缩影。他以凡人姿态,行兼济天下之志,以通俗文字,达深刻哲理。本书最终总结白居易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宋代诗歌和民间叙事文学的深远影响,确认他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文学巨擘的历史地位。他的诗歌,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众生的喜怒哀乐。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诗意人生:苏轼》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苏轼的画面。他不仅仅是那个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人,更是那个在黄州东坡躬耕陇亩,品尝东坡肉的“东坡居士”。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他多姿多彩的人生。是会着重于他在政治上的抱负和不得志,还是会更侧重于他作为一位美食家、书画家、乃至医者的多重身份?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全景图,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苏轼。尤其想知道,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是如何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孕育而生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解读某几首代表作的创作背景和深刻含义?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他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升华为充满哲理和美感的文字。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他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欣赏,以及对人生百味的深刻理解?我期待的是,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苏轼,而不仅仅是一个刻板的文学符号。

评分

《诗意人生:苏轼》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他笔下那些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的文字。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性。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屡遭贬谪的流放者,他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然而,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却几乎看不到绝望和颓废,更多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捕捉到他这种独特的人生哲学?是仅仅罗列他的人生大事记,还是会深入剖析他内心世界的转变?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他在流放之地,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创作的激情。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支撑他走过人生的低谷?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去体会他如何将苦难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甘泉。

评分

《诗意人生:苏轼》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提到苏轼,我总会想起他那份“粗缧苴”的生活态度,以及他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洒脱。然而,这种洒脱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他的“诗意”?是仅仅停留在对他诗词的欣赏层面,还是会去挖掘他人生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去展现他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我特别想了解,他在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之时,是如何依然能够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书中是否会描绘他那些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以及他如何用幽默化解生活中的烦恼?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更真实、更饱满的苏轼,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灵魂。

评分

这本《诗意人生:苏轼》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宋代文化,尤其是那些风流才子有着浓厚的兴趣。苏轼,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传奇。想象一下,一个在仕途上跌宕起伏,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心态的文坛巨匠,他的人生该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苏轼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更想了解他在面对挫折、流放时的真实情感,以及他是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将苦难转化为艺术的。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去聆听苏轼那穿越千年的心声吗?我渴望知道,在他跌落谷底时,是什么让他依然能够“大江东去,浪淘尽”;在他身处异乡时,又是什么让他“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的旅程。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苏轼那颗不羁而又深情的心,是否能让我感受到他那份即便身处逆境也永不褪色的诗意?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诗意人生:苏轼》这个书名,仿佛一扇门,邀请我去探寻一个伟大的灵魂。苏轼,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智者,一位在生活洪流中保持清醒与乐观的榜样。我特别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呈现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会专注于他那些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还是会更深入地挖掘他作为一位普通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时的真实感受?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书中是如何描绘他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美食、对饮酒的独特见解,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或许正是他诗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苏轼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那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人问我叮咛”的孤独与坚韧,去领略他如何将平凡的生活,活成了一首不朽的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