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素琴

明星与素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从龙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成长
  • 音乐
  • 治愈
  • 校园
  • 青春
  • 暗恋
  • 文艺
  • 小说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4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3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私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民间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的主要素材来自于两位年轻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通信。特殊时期这些私人信件幸由作者偶然发现并整理,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通过两人之间的信件,作者试图解答这对革命同志为何主宰不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彳亍向前。这不仅是贺王二人的私历史,也是一百年来国人的集体命运。
  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除了关注当时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心理脉络,更重要的是摄取民间乃至市井百姓的心理切片。前者大都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而市井百姓对于世相人文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整体性淹没。
  社会学科班出身的云从龙,身为媒体从业者,近年来立足江西南昌,致力于现当代民间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关注普通人物视野中的历史真相,成绩斐然。从《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载《读库1203》),到《4928-1:一个工程师的历史问题》(载《读库1303》),再到《明星与素琴》(载《读库1505》),犹如从溪流到江河再到海洋,日趋开阔。
  本书部分内容曾在《读库》连载,读者反响热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历时半个世纪、关于几个普通人的故事。从1906年到1956年,如此跌宕起伏的岁月,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而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故事,主角却是几个为普通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偶然的机缘,他们仅有的线索可能进入造纸厂的打浆炉,我们也就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故事。正因为如此,虽然作者极力还原整个故事的全貌,但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一段不完整也无法完整的故事。
  这个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份1948年写就的入党自传开始,牵出一个小地主家族,进而发现了一位生于1906年、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爱国志士——贺文翰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让人伤感的是:虽然连官方都对他表彰甚高,但有关他当年参与革命活动的事迹却极其罕见,且迷雾重重,与他同一时期的同学日后都成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上的风云人物,而他罹难之后甚至连遗体都未能被保全;关于他少年时代的成长,青年时代的历练,至今都只能停留在谨慎的揣测中。这是一段不完整的历史。
  第二部分是他的儿子贺明星。1949年5月,贺明星从黑龙江追随大军南下,扎根于江西星子,代表“人民”接管“地方政府”。在这期间,他一直和一位叫王素琴的女孩保持着浪漫的通信。本书作者拥有他们二人共35封亲笔信件(称它们为“情书”更为合适),他们在信中谈工作,谈未来,谈爱情,贺明星希望王素琴能够为了爱情而南下,不再饱尝劳燕之苦。1951年夏天,眼看着两个人要走到一起了,可惜,通信找不到了。这是一段不完整的爱情。
  第三部分,时间到了1956年,王素琴已经成为江西某国营纺织厂人事科的科长,她是否同贺明星喜结连理,作者不得而知。但是,这时候,她却被一场疯狂的运动“揪”了出来,指控她的材料密密麻麻写了几十页,却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她因此而誊写了一份又一份的检讨,当年和男友畅叙人生、憧憬未来的那份激情再也不见了,字里行间,流露的全是无奈、惶恐和不知所措。她是否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劫难,或者成了那场运动的牺牲品,资料就此终止。这是一段不完整的命运。
  作者不想“托物言志”,更不想“文以载道”,只想尽大的努力还原这个故事,将它呈现给今天的人们。
  贺明星与王素琴的爱情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与此同时,作者还延伸叙述了自清末民初到共和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信念与梦想、飘摇与沉浮。明星与素琴的命运绝非一人一家之命运,而是百年来国人集体命运的缩影。
  除了精彩的人物与故事,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第一手材料的重视与梳理,辅以相关史料的拼图补白式写作,既有细节也有背后大历史的呈现,转场戏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行文平实而克制。

作者简介

  云从龙,生于1984年,甘肃灵台人,现居江西南昌。曾为资深媒体人,现为独立学者,主要关注现当代历史、中共党史、私人史以及近现代美术史,特别注重对流散于民间的一手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主张以“小人物”看“大历史”,以“私生活”见“真社会”。

精彩书评

  社会学科班出身的云从龙,身为媒体从业者,近年来立足江西南昌,致力于现当代民间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关注普通人物视野中的历史真相,成绩斐然。从《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到《4928-1》,再到《明星与素琴》,犹如从溪流到江河再到海洋,日趋开阔。阅毕《明星与素琴》,相对于云从龙笔下的人物与故事,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对第一手材料的重视与梳理,辅以相关史料的拼图补白式写作的架构,既有细节也有背后大图像的呈现,转场戏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平实与克制的行文。
  ——网友
  
  《明星与素琴》是横跨1949年的爱情故事,写整个中国动荡下的爱情故事,我陪伴他们长跑了三天,每天上下班挤在人群中看,但翻开书籍,我就从拥挤的人群中消失了,穿越60多年,注视着这对革命战士,揪心于他们的爱情,作者把那些小纠葛写的弯弯曲曲,我读的也是唏嘘不已。随处充斥着那个年代的激情,也显露着那个年代的懵勇。让人啼笑——“‘我向毛主席宣誓’绝不背叛你”;让人佩服——“我决不和另一个人订婚”;以及激情的主义——共产主义。
  ——网友

目录

自序 历史的拼图 001
“吊算”之家 002
父亲大人 005
“端”起家业 010
家族密码 014
抗日英雄 018
不畏强暴 021
壮怀激烈 027
投身革命 031
秘密救亡 038
遭遇解职 043
烈士不孤 048
继承父志 057
“远到临终” 066
决不负你 072
魂牵梦萦 077
歌声嘹亮 082
残山剩水 086
到江南去 100
艰苦卓绝 108
鸿雁传情 121
永忠于你 129
向党宣誓 134
初议团聚 140
革命情谊 145
去年今日 155
再议团聚 162
抗美援朝 169
水到渠成 180
彳亍向前 188
摧枯拉朽 191
下乡土改 201
远见卓识 214
衣被工业 222
泄密事件 234
飓风前夜 243
遭遇“文革” 252
“连升三级” 256
势不两立 260
尾声 272
附录一 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
附录二 4928-1——一个工程师的历史问题
后记 普通的中国人更值得铭记













精彩书摘

  “远到临终”
  1949年5月,十八岁的贺明星此时正在向组织交接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为即将南下做最后的准备。不过,比起这些,现在最令他头疼的事情是爱情。从上一年入冬开始,一个影子就像魔鬼一般缠绕在贺明星的脑海中,令他痛苦万分。几经挣扎,他决定鼓起勇气对这个“影子”写一封信,不管她能否答应自己鄙薄的要求,至少会比憋在心里要好受些。
  可是,当他提起笔的时候,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第一遍刚刚写下几个字,就被他撕掉了。第二遍又撕掉,到第三遍的时候,他几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直到第四遍的时候,才稍稍找到了一点感觉,但仍然不如人意。在贺明星看来,这封决定他“个人命运”的信,至少应该写的文采飞扬,感人肺腑。可是,直到写完寄出去之后,他都搞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或许,他只是想让那个“影子”明白他的感受罢了。
  素琴同志:
  这封信是第四次起草了,为什么没一一投递呢?原因很多,也很难讲,总之还是勇气不大或有一种什么思想阻止我这样做,这次又提笔写是说明我们的别期很近了,促使我们必要在别前表示一下态度,因此才很冒昧的给你写来这封信,讲一下我对你的感觉和看法,并盼你将这些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做一答复。从我认识你那天起(大概是记得去年到飞机场去挖花)就对你有着很深的印象,因此在这相处的一年中虽未曾在一个厅工作,但曾有意识的对你进行过了解,并也曾在实际生活、工作、学习当中逐渐体会了你的性情是那么活泼可爱,特别值得羡慕的是你有着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与朝气,这一切都吸引了我的注意并曾几次想向你接近,但由于我自己的年龄还不大(等几年也可以但不曾想到这次会走),对你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及同志们的舆论、上级批准与否等问题的牵制,就拖到现在——我们别期将近的这几天再不能沉埋了,必须要在别前表示一下态度的,否则还会在思想上背着这样一个包袱。一想到你也想到我的未来,但你也解决不了,究竟如何是好,而且还不知你的心情怎样。因此我先提出来请你也表示一下态度并希你能允许把你的的相片送我一张(你前已答应给我)。
  静候覆信,以便在我思想上好放下这么沉重的包袱(希三日内能答复)。
  这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贺明星写给王素琴的第一封信,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封情书。在这封写了三四次才勉强寄出的情书中,贺明星似乎无法驾驭自己狂放的内心,他一会儿说素琴身上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朝气与热情,颇有“卖老”之嫌,一会儿他又担心自己年龄尚小,担心组织不许自己“恋爱”。直到最后,才吞吞吐吐的说出了真正的心事——想要一张素琴的照片。在我们看来,这封情书写得词不达意,累赘啰嗦,甚至不符合贺明星平日的作风,但也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他对王素琴的感情。爱情正肆虐着他的内心,对于一个异性,他从未像如今这样矛盾和焦虑过。
  从日后的种种叙述来看,这封信给王素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同时,也要留心这封信中所显露出的一些事实。贺明星在信中一再向王素琴说明“我们别期已近”,这里的别期究竟所指为何?从王素琴后来的回信判断,所谓“别期已近”,一是指王素琴即将从北安回到齐齐哈尔,二是贺明星即将随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其次,根据贺明星信中所说的“在这相处的一年中虽未曾在一个厅工作”推断,大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王素琴也在北安工作,而且与贺明星有过共事的经历,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才使得他们相互认识,并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再次,贺明星在这封信中表示自己的年龄还不大,而王素琴在第二封来信中,称呼其为“小贺”,由此推测,王素琴的年龄可能比贺明星略大——1949年,贺明星十八岁,王素琴十九或二十岁。
  六天之后,王素琴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明白无误地告诉贺明星:“你要的相片,对不起,不能满足你的希望啦。请你多加原谅吧。”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她说:“如果你同意我那样做的话,这问题可以解决的。”但王素琴到底需要贺明星同意她做什么呢?在此完全无法领会。
  相比贺明星情书中的词不达意,素琴丝毫没有羞羞答答、躲躲闪闪,相反她清楚地回复了明星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你的希望”。但她又说:
  再有明日,请你把大衣给送回来吧。我去齐市,大衣,明日即需还省。请你明日来一趟吧,我在家等着你。
  表面上王素琴是要贺明星给他送大衣,实际上,是想约贺明星见面。即将分别,要一张照片有什么意思呢?不如见上一面,倾尽衷肠。
  这封信写好后,当天就经由熟悉他们的同事转交给了贺明星。接下来,王素琴一切收拾停当,在家里等着贺的到来。在她看来,这是一次郑重其事的告别,因为明天她就要动身返回齐齐哈尔。可是,左等右等,贺明星都没有出现。她有些焦急,并猜测自己在信中的态度是否过于强硬,他可能因此生气了。无奈之下,王素琴只好打电话去贺明星的单位询问,但却无人接听,一连五次,都没有能够与对方取得联系。到了晚上,也没有任何关于贺明星的消息。
  原本满心期待的一次约会就此泡汤。夜幕降临,王素琴的心里略略有些伤感,难道他真的不想见自己“最后”一面吗?于是,她坐下来,准备给他再写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委屈。
  在这封信里,王素琴的心情并不轻松,但在字里行间,她仍然故作欢颜,乐观地看待他们的爱情。一方面,她责备贺明星“小资产阶级意识”太浓厚,以至于白天她打了五通电话,都没有接通。另一方面,她也承认信中她的态度有些强硬。而之所以那样做,是要贺明星清楚,她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女孩子,虽然彼此了解时间已很长了,但却没有一次面对面坐下来谈心的机会。如果贺明星真的喜欢她,就应该亲自来找她,在离别之际表明他对这份感情的态度。可是,贺明星偏偏没有理解素琴的用心,不仅没来赴约,反而还赌气不接电话,故意制造不快。这在素琴看来,多少有些遗憾。因为明天就要她回去了,而他不久也将南下,再次见面,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
  尽管这样,王素琴还是很乐观,她鼓励贺明星南下之后好好工作,同时她也会好好工作和学习,与心爱的人共同进步。最后,她鼓起勇气,一字一句地写下了自己对这份感情以及贺明星的态度:
  我一定不会忘掉了你的。……我今天向你表示态度的,我决不会和另一个人订婚,而且更不会和另一个人结婚的,这点我是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的。……我今天是个什么人希你了解我,我决不能胡乱搞一套的,这一点还希你放心,我一定要解决了我政治生命问题再和你正式订婚,但现在不是正式的订婚。我请你记住我的话,我决不和另一个人订婚结婚的,我始终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完整的人,一定和你远到临终,(实现)我俩期待的快乐生活。
  虽然他们还未曾面对面地“交”过心,但王素琴却在心里早已认定对方就是她此生要托付的那个人,为了这一天,无论前面有多大的困难,她都会坚持下去。同时,为了让贺明星能安心南下,她言辞真切地向他发出了爱情宣言:非贺不嫁,远到临终。从这里,我们能体会出此时此刻的王素琴对贺明星的爱是多么地真挚和热烈,因为这份爱,她原谅了贺明星白天的失约,因为这份爱,她变得勇敢而自信。她知道不久之后,心爱的人就会万里南下,那将令她饱尽相思之苦,所以她要在最后的关头,将属于自己的幸福牢牢地抓住。
  现在,我们可以断定,在前一天的回信中,王素琴之所以不给贺明星照片,其实就是想借故见他一面,促膝相谈,许诺终生。但是,处于“爱情高烧期”的贺明星没能心领神会,反而耍起了“小资产阶级意识”。原本浪漫呢喃的别前相会,就这样泡汤了。
  ……

前言/序言


尘封的旋律:古乐器的低语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中亚与中国北方地区失传或鲜为人知的传统乐器的历史、构造、演奏技艺及其文化意涵的学术专著。 本书以严谨的田野调查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试图重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声响图景。我们聚焦于那些与“素琴”——这一传统雅乐象征有着血脉联系,却又在形制、音色和功能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古代器物。 全书分为四大卷,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古代音乐考古画卷。 --- 第一卷:漠北回响:草原文明的弦音(约400字) 本卷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北方草原,探究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的音乐遗存。我们重点考察的是一种被称为“奚琴”的早期拉弦乐器,而非我们熟知的“素琴”所代表的弹拨体系。 核心考察点: 1. 骨质与木制结构: 分析早期奚琴(或其前身)的构造,如何利用动物的皮张作为共鸣膜,以及其简朴的指板技术,这与中原地区对精细木材和徽位的执着形成鲜明对比。 2. “马背上的音乐”: 探讨游牧民族对音乐实用性的需求,如用于军事号令、祭祀仪式和长途跋涉中的慰藉。其演奏方式往往粗犷、节奏感强,与文人雅士的清幽之音截然不同。 3. 音阶的差异性: 通过对敦煌壁画及出土陶俑的描摹分析,推测早期游牧民族乐器所使用的五声或七声音阶的变体,以及它们与彼时中原“雅乐”的交流与冲突。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因环境因素而失传的特定调音法。 本卷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中国音乐史中,被儒家正统音乐体系长期边缘化的“异域之声”的真实面貌。 书中将详细描绘一件出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残损的骨制拨弦乐器(暂定名为“羗籁”),并尝试根据其断裂处的结构,推演其原始的张力和音色。 --- 第二卷:河西走廊的交响:犍陀罗与龟兹的律动(约450字) 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和西域各国,是不同音乐文化碰撞融合的前沿阵地。本卷将聚焦于那些深受古印度、波斯文化影响的乐器,它们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载体。 核心考察点: 1. 琵琶类的演变(非七弦): 重点剖析早期“曲项琵琶”的形制,它如何从波斯传入,并在龟兹等地发展出适合快速指法的构造,尤其是其向后弯曲的琴颈如何适应不同演奏者的手型。这与传统中原“阮”或“筝”的直形设计形成了显著的区别。 2. 筚篥与管乐的地位: 探讨在宗教庆典和世俗娱乐中,那些声音穿透力极强的吹奏乐器(如埙、排箫的变体,以及用于表达悲怆情绪的特定双簧管类乐器)的地位,这些声音往往是喧闹而庄重的,与独奏乐器的内敛形成对照。 3. “供养乐伎”的乐谱残片: 书中将公布并解读几页从敦煌莫高窟残卷中抢救出来的关于“部乐”的记录,虽然没有直接记录下“素琴”的演奏,但却详细记载了用于烘托宏大佛教场面的数十种乐器的合奏配置,揭示了彼时音乐的复杂配器法。 本卷旨在说明,在古代中国音乐的版图中,外来的、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是如何占据一席之地的,它们如何与本土音乐进行“混血”与再创造。 --- 第三卷:巴蜀秘境:竹木的清音与巫文化的遗风(约350字) 本卷将视线转向相对封闭的西南地区,探究竹制乐器与自然崇拜中产生的独特声响艺术。 核心考察点: 1. 竹制打击与共鸣体: 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如古夜郎地区)使用的、以竹筒为基础制作的共鸣体乐器,如早期的侗族大歌中的“鼓楼之音”的雏形,以及那些用于祭祀山神的、模仿水流和风声的吹奏乐器。 2. “巫觋”的乐器: 探讨在巫术仪式中被使用的、形制怪异的“法器”乐器。这些器物往往不被纳入主流的“雅乐”体系,但它们的声音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与文人追求的“中正平和”大相径庭。例如,一种形似蛇形的木制刮奏器,其目的在于驱邪而非审美。 3. 对“七弦”概念的颠覆: 简要分析西南地区在某些特定仪式中使用的,其弦数远超七根,但演奏技法则完全不依赖于“徽位”和“按音”的乐器,强调了音乐功能导向而非理论规范导向的特征。 --- 第四卷:宫廷与民间:失语的配角(约300字) 最后,本卷将回到中原腹地,但探讨的并非主流的雅乐,而是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却未能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乐器。 核心考察点: 1. “俚曲”中的乐器组合: 结合宋元话本中的描述,重构市井说唱艺人所使用的乐器组合。这些组合往往是小型化、便携化的,以适应街头巷尾的演出,例如小型的板鼓、云锣与音色尖锐的早期“弦子”。 2. 早期“筝”的多元面貌: 探讨在“素琴”体系之外,那些在民间和戏曲伴奏中使用的、构造更为粗糙的筝类乐器,它们可能张弦数量不固定,音色更偏向于“噪”而非“韵”。 3. 乐器制作工艺的社会分层: 通过对不同地区出土器物残片的比对,论证了乐器材料(如象牙、玉石与普通木材、兽骨)的选择如何直接反映了演奏者的社会阶层,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主流音乐对特定声音的排斥或接纳。 总结而言,本书通过对“明星”——那些被忽视的古代乐器——的系统性梳理,旨在描绘一幅比传统音乐史更为斑斓、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古代声景图,探讨了音乐是如何在地理、宗教、民族的张力中不断生成和消亡的。 它提供的,是对于古代音乐生态的全面、立体的理解,而非仅仅对主流雅乐的复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明星与素琴”这个书名,就好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边是璀璨夺目的舞台,一边是幽静雅致的庭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我设想,也许明星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孤独,而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她接触到了素琴,那个沉浸在古琴世界里、超然物外的人物。我特别期待看到,素琴的琴音是如何一点点治愈明星内心的创伤,又或者,明星的出现,又给素琴原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涟漪?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各自的挣扎与成长。故事的走向,我猜测不会是简单的“王子与公主”式的童话,而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探讨。也许,这是一种关于不同世界观的碰撞与融合,关于如何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又如何在宁静中拥抱生活的故事。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让人忍不住去想象那些关于音乐、关于艺术、关于心灵的奇妙联结。

评分

“明星与素琴”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进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无尽的涟漪。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一个是光芒万丈、被无数双眼睛注视的公众人物,另一个则是沉浸在古老艺术中、追求内心平和的隐士。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两条生命轨迹的交汇点?是明星在繁华落尽后,偶然闯入了素琴的世界,寻求片刻的安宁?还是素琴因为某种原因,被卷入了纷繁复杂的娱乐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我期待书中能有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们看到,当光鲜外表下的疲惫心灵,遇到返璞归真的高雅情怀时,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希望作者能避免俗套的情节,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受到一种古典与现代的交织,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对话。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自我探索、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回真我的深刻寓言。

评分

拿到“明星与素琴”这本书,我脑子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种可能的情节。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明星”这个身份带来的光环与压力,以及“素琴”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宁静与淡泊之间的张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一个情节,让两位主角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场合相遇。或许是明星在某个私密的场合,偶然听到了素琴弹奏的琴音,那一刻,外界的喧嚣戛然而止,他/她仿佛找到了灵魂深处的共鸣。又或者,是素琴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接触到明星的世界,面对娱乐圈的浮华与虚伪,她/他会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我希望作者能够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他们不仅仅是标签化的“明星”和“素琴”,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只不过他们的生活轨迹有着天壤之别。我很想知道,当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碰撞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的名字,让我预感到它可能是一部关于寻求内心平静、找回自我本真的故事,也许明星的光鲜只是他/她内心深处迷失的表象,而素琴的存在,恰恰是唤醒他/她回归宁静的契机。

评分

“明星与素琴”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自带一种强烈的戏剧性与艺术感。我脑海中浮现出两个鲜明的形象:一个是站在聚光灯下,被万众瞩目,却可能内心充满迷茫的“明星”;另一个则是手抚素琴,在悠扬的琴音中寻找精神寄托的“素琴”。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串联起来的。是明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了素琴的琴声,从而被深深吸引?还是素琴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不得不走进明星的世界,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独立与超然?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当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相遇时,所产生的思想的碰撞、情感的纠葛,以及最终的相互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他们在各自领域中所承受的压力与追求。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东方韵味和现代气息的融合,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是一部探讨艺术、人生、以及灵魂深处渴望的深刻作品。

评分

“明星与素琴”这个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想象着,一个闪耀着镁光灯的巨星,和一个沉浸在古琴悠扬世界里的灵魂,这之间会有怎样的交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平行线,还是命运齿轮悄然碰撞的火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种强烈反差下,人物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也许,明星的光鲜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疲惫和孤独,而素琴的宁静,又是否能成为他/她心灵的避风港?我设想着,故事或许会从一场偶然的相遇开始,一次在聚光灯外的、不经意的对视,或是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共同热爱,将这两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世界联系起来。我希望作者能用优美的文字,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让我们能够深入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挣扎、迷茫,以及最终的释然。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哲思,让人忍不住去探寻它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不知道这本书的笔触是偏向现实的揭露,还是更侧重于浪漫的想象?我猜测,它可能不会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关于梦想、成长、自我救赎的深刻探讨。

评分

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在大时代的浪潮中苦苦挣扎

评分

不错啊。。。。。。。。。

评分

书不错,从小人物看大历史。

评分

好评很多书还没看待定

评分

书还没看,个人兴趣,不以评价

评分

书还没看,个人兴趣,不以评价

评分

书还没看,个人兴趣,不以评价

评分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评分

速度快,正版没有烂页,非常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