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富俊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植物学
  • 中国文化
  • 诗歌
  • 散文
  • 植物意象
  • 文化史
  • 文学研究
  • 传统文化
  • 草木情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0845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442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19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的总结,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植物与文学这一主题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植物名称的辨析与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国画中表达画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礼仪植物及文学植物引进史均有涉及,可以说是作者近半个世纪研究成果的系统、集中的展现,可以满足读者对该主题的阅读需求。第二版借鉴、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全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内容达一百余处,置换图片二十余幅。

内容简介

  你相不相信植物会解决文学史上的公案?它们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红楼梦》前80回平均每回出现植物11种,后40回每回3。8种。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学的科学家,他业余时间乐于沉浸在诗文歌赋,在书房中遨游于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将古文中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学体系中的植物相比对,追根溯源,考订名目,分辨其中虚实,考评植物所在地的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以科学印证文学,以文学丰富科学的维度。他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妙细致美好的中国古典场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面亲近古诗词,一面认识大千植物世界。
  第二版借鉴、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全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内容达一百余处,置换图片二十余幅。

作者简介

  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讲授景观植物学、植物与文学、台湾的植物文化等课程。所学与植物相关,所爱与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田野工作与古典文学都是他的爱。数年前,将台北植物园从研究用植物园成功转化为教学园及台北市民优质游憩点,让民众在林木花草中,悠哉吟咏古典诗文。著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成语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增开了一扇视窗。

精彩书评

  走进植物的世界,印证文学的心灵。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王基伦

  阅读本书,就像闯进文学的桃花源,令人流连忘返。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洪淑苓

  中文和植物的宝典,简直是梦幻之书。
  ——作家蔡珠儿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内容简介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而是从多个维度,系统地梳理、分析了植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的丰富内涵、象征意义及其审美价值。第二版在继承原有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更加细致和广泛的拓展,引用了更多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并结合了最新的文学研究理论,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中国古典文学植物世界。 一、 历史纵深与文化脉络 本书并非孤立地看待文学中的植物,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从《诗经》时代早期对农事、祭祀中植物的朴素描绘,到楚辞中奇花异草的浪漫想象,再到汉乐府和唐诗宋词中对四季花卉、名贵草木的细腻刻画,直至明清小说戏曲中更加具象化、生活化的植物描写,《草木缘情》追溯了植物意象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演变轨迹。 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植物的认知方式、情感寄托以及文化观念的变化,是如何投射到文学创作中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植物的象征意义更多与礼仪、祭祀、政治紧密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兴起,竹、梅、兰、菊等“四君子”的精神品格开始凸显;唐宋时期,社会繁荣,市民文化活跃,对各种花卉的欣赏和描写更加多元;明清小说中,植物则更加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本书通过对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植物由功能性认知向审美性、象征性认知的深化过程。 二、 植物的意象生成与文化象征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中国古典文学中各种植物所承载的丰富文化意象和象征意义。作者跳出字面意义的局限,深入挖掘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密码,并分析这些密码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以转化和体现。 高洁与坚韧的象征: 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四君子”,其清高孤傲、不畏严寒、凌霜独立、淡雅脱俗的精神品质,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的道德典范。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些植物在不同作品中如何被赋予人格化的特质,成为文人精神寄托的载体。例如,苏轼笔下的竹,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生哲学和人格追求的象征。 思念与乡愁的寄托: 柳、桃花、芙蓉等植物,常常与离别、思念、乡愁紧密相连。杨柳依依送别,桃花灼灼映春思,芙蓉出水般的女子身影,都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典的意象组合。《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既是描绘婚姻的喜庆,也隐含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古诗十九首》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载鸡步鸡。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遥望层城,双阙疑已倾。寄言燕雀,安知鸿鹄之举。愿君子,远征万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柳”字,成为离别的经典意象。本书将分析这些植物如何成为情感的触媒,勾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爱情与婚姻的隐喻: 莲花(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常被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牡丹的华贵则常与富贵婚姻相关。本书将探讨植物在男女情感描写中的微妙作用,如“愿为比翼鸟,偕老同林栖”的象征,以及其他植物在爱情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生机与繁衍的象征: 桃、李、瓜、果等植物,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硕的果实,常常被赋予生殖、繁衍、丰收等意义。它们不仅是物质的象征,也代表着对生命延续的美好期盼。 生命无常与时光流逝: 落花、残叶、枯藤等意象,则用来表达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以及世事的变迁。唐代诗人杜牧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便是对生命循环的哲思。 三、 植物描写的多重功能 本书进一步探讨了植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扮演的多重功能,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景物描写。 烘托人物性格与命运: 作者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分析,揭示了作家如何巧妙地运用植物的特质来暗示或塑造人物的性格。例如,将孤傲清高的文人比作劲竹,将心性纯洁的女子比作荷花,将贪婪势利的小人比作攀援的藤蔓。植物的命运常常与人物的命运相互映照,形成一种“草木传情”的艺术效果。 营造氛围与情境: 植物的形态、色彩、气味,都能有效地营造出特定的文学氛围。繁花似锦的春景可以烘托欢快喜悦的情绪,萧瑟凋零的秋景则容易引人感伤。本书将详细分析特定植物的描写如何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情感基调。 推动情节发展与暗示伏笔: 在一些叙事性作品中,植物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们可能成为情节转折的契机,或者作为某种暗示,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例如,一株奇异的花朵可能隐藏着某种秘密,一次偶然的采摘可能引发一段姻缘。 寄寓哲理与人生感悟: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描写,并非仅仅停留在写景层面,而是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通过对植物生命周期的观察,文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也寄托了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四、 丰富的案例分析与文献考证 《草木缘情》以扎实的文献为基础,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小说、笔记等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对“洲”上水草的描绘,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对瀑布旁草木的想象;从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狐鬼与花妖的缠绵,本书的分析无不紧扣文本,言之有物。 第二版尤其注重对早期文献的考证,例如对《山海经》等古籍中关于植物的记载进行解读,梳理其早期文化含义。同时,作者也积极借鉴了植物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文学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之下。 五、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学批评与文化解读相结合的方式。作者不仅从文学文本出发,分析植物意象的运用技巧和艺术效果,更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社会心理和哲学思想。这种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使得对植物意象的解读更加深刻和全面。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填补学术空白: 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中植物意象的研究并非首次,但本书以其系统性、深入性和前瞻性,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重塑和提升,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 深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通过对植物这一重要元素的深入挖掘,本书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 拓展跨学科研究: 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文学、历史、民俗、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面向大众的文化普及: 本书并非仅仅面向学术研究者,其流畅的文笔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也能让普通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感受植物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结论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为切入点,勾勒出一幅壮丽的中国古典文化画卷。读者将在这本书中,不仅能领略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更能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复杂情感世界以及人生智慧。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片生机勃勃、情感充盈的植物王国,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大,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原本以为“植物世界”这个主题会比较偏向自然科学,但《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却将焦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层面,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作者通过对大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意象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这些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的丰富情感和象征意义。比如,书中对“柳”的解读就非常精彩,从古代送别的依依不舍,到春天生机勃勃的象征,再到与“留”同音的巧思,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将历史、文化、哲学与文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它让原本可能有些生涩的文学分析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多一分敬意,也对那些常见的花草树木多一分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中国古典文学“情”之世界的门。

评分

这本《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扇新视角。以前读诗词,总觉得那些关于花草树木的描写,不过是烘托气氛,或是点缀笔墨的寻常手法。但这本书不一样,它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背后更深邃的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哪些诗句写了哪些植物,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植物在中国人心中的象征意义。比如,梅花不单单是凌寒独自开,更是文人孤高品格的化身;竹子不只是翠绿挺拔,更是君子坚韧不拔、虚怀若谷的象征。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好茶,字字句句都散发着墨香和历史的韵味。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同漫步在桃李芬芳的花园,或是驻足于松柏苍翠的山间,感受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情感寄托和人生感悟。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之旅,带领我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细腻而又深沉的“草木情结”。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学略知一二的读者来说,《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我一直觉得,古人写诗填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总有其独特的深意,但往往难以一下子抓住。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这些“草木”背后隐藏的情感密码。书中对“兰花”的阐述就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是高洁品格的代表,更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那种“空谷幽兰”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喜欢这种层层剥开,细致入微的解读方式,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某些植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会拥有如此特殊的地位,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书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歌赋,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编排,读起来非常流畅,也让我温习了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升了我的文学鉴赏能力,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植物很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里看到那些描绘,总觉得特别有画面感。这本《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种好奇心。它没有枯燥地解释植物的学名或者科属,而是聚焦于这些植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如何被描绘、被赋予情感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荷花”和“莲”的部分,作者将它与君子的品德联系起来,从“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坦荡胸怀,这些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而且,书中的引文非常丰富,涵盖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的广泛范围,这让我看到了植物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演变轨迹。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翻看书中的配图,一边对照着原文去想象,感觉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盛大的文学与自然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怀的唤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发现其中蕴藏的无限诗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往往蕴含着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鲜为人知的“植物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松柏”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象征长寿和坚韧,更是古代文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精神上的某种支撑和寄托。作者在解读这些植物意象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观念以及士人的情感世界。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那些原本平淡无奇的花草树木,瞬间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仿佛能与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幅幅精美的古代山水画,又像是在聆听一首首悠扬的古典乐曲,充满了诗意和韵味。它让我更加珍视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我们身边的自然万物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

书包装很好,书页也不错

评分

包装差劲

评分

确实好书。对照古籍来看。可惜不是繁体字。书皮破了2处,希望改进。快递小哥辛苦了!

评分

这本书确实不错

评分

找了很久等了很久,终于特价到手,品相好。

评分

印刷质量还可以

评分

书很好,包装很棒,内容还没看,好评

评分

嗨呀我好气啊,以前买的精装书稍微皱一点就罢了,这本皱了不能忍啊。奉劝要买书的各位朋友联系客服说要箱子装吧,口袋装着回来的真的惨不忍睹……

评分

不错,刚刚开始看,感觉列举的诗词少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