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0周年纪念版。 热门美 剧《行尸走肉》导演作品。 由悬疑大师斯蒂芬·金 作品改编,奥斯卡最佳剧本奖获奖作品。 一场看似 无懈可击的谋杀审判,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高墙抗争, 一曲动人心魄的越狱传奇……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 ·杜弗雷在地狱般的肖申克监狱,凭借理性与希望, 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救赎之路,救人救己,穿越 层层苦难,最终逃出监狱……这一个斯蒂芬·金的故 事,经达拉邦特改编并拍摄,成为电影史上最激动人 心的作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男 主角等七项大奖提名。
翻开弗兰克·达拉邦特编著的《肖申克的救赎》 这本书,除了重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感动,重温那一 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还会有很多新的收获:情节逆 转——在剧本里,原来竟有那么多情节是与电影不一 样;导演解密——导演兼编剧达拉邦特通过对逐个镜 头的详细解析,解密了《肖申克的救赎》是如何从剧 本变成一部经典大片的;拍摄故事——影片当中的穿 帮镜头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拍摄花絮也是身为“肖申克 迷”不得不知的秘密…… 这不仅仅是经典剧本,更 是心灵读本。
作者简介
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 Darabont),匈牙利难民的后代。1959年生于法国,其后随家人移居芝加哥,是当代著名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监制,曾三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其电影生涯始于1980年的影片《地狱之夜》中的制片助理一职,此后,达拉邦特一直担任布景师,直至1986年,方始成为编剧,并在1989年成功晋级导演。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和1999年的《绿里奇迹》。这两部作品都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都由达拉邦特自编自导,达拉邦特也因为这两部电影,两次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目录
丽塔·海华斯和达拉邦特的救赎 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和达拉邦特的救赎 弗兰克·达拉邦特 肖申克的救赎 剧照 必要调整:从脚本到银幕的历程 弗兰克·达拉邦特 分镜剧本 后记:来自壕沟里的备忘录 弗兰克·达拉邦特 通往自由之路 慕容雪村 王淩
精彩书摘
17号场景。在这里我要暂停一下,再次歌颂我们 的制作设计师 泰伦斯·马什(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大部分人都以 为出现在这部电 影里的巨大狱舍(在这个场景里第一次出现,只是惊 鸿一瞥)是一座 真实的监狱。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是特里设计的布景 ,是由他的团队 在离监狱大约一英里外的某个仓库里建造出来的(真 正的俄亥俄州州 立改造中心的狱舍没法打光或拍摄)。这是个绝对值 得惊叹的、我所 见过的最宏大的布景:4层楼高,200个独立牢房,通 过气压系统开 启和关闭狱室(向道具车间主管伊萨多诺·拉波尼致 谢)。如果我蒙 上你的眼睛,带你走进那间仓库,然后拿掉蒙眼布, 你会发誓自己正 身处一座真正的狱舍。就是有那么棒。
不仅仅是狱舍,要让监狱真实地呈现在镜头前, 还有惊人的大量 工作要做。大规模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制 作了许多布景来 对拍摄地的室内外进行整修(比如说,有多个监狱图 书馆的布景)。
还不止这些,特里和他的团队在还原、修复整个监狱 上的成就令人赞 叹不已。我是说,当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整个监狱 就是个废弃的垃 圾场。连续几个冬天没有供暖,让整个室表留下了油 漆脱落后的无数 条纹。(第一次走进三层楼高的食堂时,就好像迈进 了一座悬着数干 钟乳石的巨大洞穴。)诺顿典狱长的办公室,在电影 里看上去金碧辉 煌,但它最开始的样子就好像刚有人在里面引爆了一 颗大当量的炸弹。
我从来不会忘记在前期制作期间的某天,我去了现场 ,看到特里像往 常那样不紧不慢,计划修复足有10吨重的监狱外墙— —墙体在某天 夜里倒塌,压在了路上。(说到查漏补缺,特里和他 的团队在整个拍 摄过程中都在努力保证这段墙体不会垮掉。) 以下感言不是我酸葡萄,这完全是我真实的想法 :我真心认为特 里·马什应该因此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奖的提名,因为 人们没有意识到 这次挑战有多么巨大,也没有意识到他的作品的价值 。他们只是想当 然地以为我们去了一座真正的监狱,然后就开拍了。
他的工作实在太 天衣无缝,反而被人忽视了。我想这只能算是我古怪 的抱怨(就像传 说亚瑟·克拉克曾经抱怨过“《2001太空漫游》之所 以没有获得奥 斯卡最佳化妆奖,是因为评委们没有意识到猩猩们是 由人类演员扮演 的”)。
21—29号场景。对于电影中这段“胖屁股被狠揍 ”的展开,我比 较感兴趣的是它能体现出音效在电影中的表现力。有 些人曾经说过, 在你认为你从银幕上看到的内容里,有一部分实际上 是由你听到的音 效传递的。按照这个说法,这个场景的成功是因为你 听到了银幕之外 的犯人们的声音——嘲讽、喊叫、重复的谩骂,占据 了你的耳朵。真 相是我们在拍摄这些场景时只用了最多几十个临时演 员(包括看守), 但是你会觉得满满当当的200个牢房里都是冷血疯子 。这多亏了芭芭 拉·哈里斯和她那天才剧团“循环”的出色工作。他 们单独演出这些 声音,然后在后期制作时将声音混合进去。之后由音 效编辑约翰·史 塔西和他的团队整合所有的元素,最终再通过对话混 音师鲍勃·利特 的出色技术,像实施脑部手术一般精准地完成所有声 音元素的放置。
(这部分场景的另一部分重要贡献来自于我的好兄弟 ,一位出色的作 家,大卫·J.斯科,他代替在后期制作时已经焦头烂 额的我,敲出了 好几页囚犯们喊叫用的台词。这几页台词的价值无可 比拟。因为当时 我们已经做完了电影末尾的演职员表,所以我一直没 有机会在电影中 感谢他,希望在此致谢可以弥补一二。) 为了一个小小的龙套,我们在俄亥俄州当地进行 了几次试镜(这 是非常常见的做法,省掉了从洛杉矶或是纽约找个只 说一句台词的演 员飞过来的麻烦和费用)。在21号场景开头喊出“熄 灯”的看守由 约翰·萨默斯扮演,他是在新监狱(从旧监狱一路往 上走)工作的真 正看守(之前也在旧监狱工作,也就是你在电影里看 到的这座。他一 直工作到1990年这座监狱被关闭)。
在29号场景接近最后的部分,看守们把“胖屁股 ”抬上担架的 镜头被舍弃了,我们将此改为让哈德利简单地交代“ 把这死胖子送去 医务室”。从戏剧化的角度来说,让整个场景在他威 胁整座狱舍之后 结束会更好,而不是将银幕时间浪费在拍摄担架运送 的路途上。此外, 让看守飞快地带着担架冲进来,我觉得这可能会令他 们看起来有一点 像“吉斯通警察”(比如说,你会不会觉得他们总是 抬着一副担架 跟在拜伦·哈德利身后,以防他脾气发作而胖揍某人 一顿?)。
22—25号场景。虽然我很乐意再多抓拍一些其他 新囚犯待在牢房 里的镜头(里面有不少大人物),但时间不允许。而 且在看过剪辑好 的段落镜头后,我觉得没有那些镜头问题也不大。讲 这些是为了说明, 如果没有把握而且时间很紧的话,只要拍了你知道自 己真正需要的东 西(一般来说就是主要角色的镜头),就不会错得太 离谱。
……
前言/序言
丽塔·海华斯和达拉邦特的救赎 斯蒂芬·金 我热爱电影。
当人们问起,为什么我有那么多部作品被拍摄成 电影(二十五部 左右,包括五六部经典之作),我说这很简单:因为 我热爱电影。有 无数次,那些小气巴拉的评论家们指责我将写脑海中 出现的电影当作 头等大事,我何必要这么做呢?写书赚的钱要多上三 倍呢……如果说 我们非要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事实上,我不是在脑子 里写电影,而是 一直用眼睛在写。当被问及我作为小说家为什么这样 成功时,我的第 一任编辑比尔·汤普森如是说:“斯蒂芬的脑袋里有 架投影仪。”我 可没有(那玩意儿的块头可不小,而且肯定没法通过 机场的金属探测), 不过的确有时候会有类似的感觉。我的书就是我在脑 海中看到的电影。
我把它们写了下来,然后某个制片人说:“嘿,这本 子能拍部好片子。”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是一部电影了。
从第一次看电影起,我就爱上了电影。想象一下 ,一个穿着短裤, 已经开始戴眼镜的小男孩,坐在影院的第五排,张大 着嘴,盯着《小 鹿斑比》里巨大的动画角色。这个小男孩的两只手在 裤裆前拧了起来, 他已经憋坏了,却不想让他的妈妈带着去厕所。哪怕 只是这一丁点儿 时间,他也不愿落下。从那时候起我就热爱电影,现 在也依然热爱(当 然,在47岁这个岁数,我得多跑几趟厕所了)。1977 年前后,当我 开始小有成就,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把电影曾给 予我的快乐贡献 一小部分出来,当作回报。
1977年,年轻导演——大多是大学生——开始给 我写信,想要将 我发表的短篇小说(首先是《玉米田的孩子》,之后 是《被诅咒的手》) 拍成短片。虽然我的会计师预见到了诸多可能涉及的 法律问题,但我 还是不顾他的反对,制定了一条沿用至今的规矩:我 授权学生导演可 以将我的任意短篇(长篇小说就不成,那样的授权太 荒谬了)拍成一 部电影,只要保证电影版权仍然由我指定即可。我要 求他们签署一份 文件,保证在未经我许可的情况下不会对成品进行商 业性展映,另外 还要把完成后作品的录像寄我一份。对于这份一次性 版权,我的要价 是一美金。和接下这份序的时候一样,我顶住了会计 师的抱怨和他做 抱头捂脸状的抗议,成交了大概16到17笔“一块钱交 易”——这是 我的叫法。被拍成电影的短篇包括了《玉米田的孩子 》里的《夜晚冲浪》 《夜魔》和《最后的阶梯》,《被诅咒的手》里的《 该隐站起来》和《厕 所有老虎》,还有一部18分钟时长的《太阳狗》,取 自《午夜禁语》, 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大部分改编并不出色,不过也有 少部分作品展现 出了一星半点的才能。导演有没有才能,对我来说几 乎没差别,不过 呢,我还是希望能对这些年里获得的——那些在黑暗 当中度过的欢乐 时光——做出些许回报。于是我会观看这些影片(多 数时候独自一人, 而且只看一遍。大多数情形下,能看完一遍就算人类 可承受的极限了), 然后把它们摆到一个被我标上“一块钱宝贝”的架子 上。
事情唯一一次偏离轨道,就是碰上了弗兰克·达 拉邦特。这个20 岁的导演写信来要求拍摄《玉米田的孩子》里的一个 短篇,《房间里 的女人》。我初看时,觉得这个请求非常地与众不同 。因为《房间里 的女人》和《玉米田的孩子》里其他大部分短篇截然 不同。这一篇写 于我母亲和宫颈癌长久战斗却最终失败之后,类似于 源自我心底的呐 喊。她的痛苦——她痛苦中的毫无意义——从最根本 处深深地震撼了 我,促使我用一个崭新又审慎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除 开父亲或母亲在 仅仅62岁的年纪过世带来的切身悲痛,这是我的另一 番感悟。
我批准了年轻的达拉邦特先生的请求,而且在信 中提到说,他是 我接触过的所有导演当中,仅有的写东西不像文盲的 两位导演之一(顺 便提一句,另一位同样拍出了非常优秀的短片)。达 拉邦特的一美金 支票随信寄了过来,而我随后就把他忘掉了。
三年之后,到了1983年,我才在匆忙中想起。弗 兰克把他的电 影的录像带寄给了我,我近乎目瞪口呆地看完了片子 ,还有些泪腺发 酸的感觉。二十年之后,《房间里的女人》依然被保 留在我最喜爱的 改编电影的简短名单里。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也许 可以到当地的音 像店里去找找仅存的租赁录像带(或许片子会被错摆 到恐怖类的架子 上)。这是常常会被拿来和杰夫·史禄引人入胜的短 片《太阳狗》相 提并论的一部作品。
弗兰克凭《女人》一片赢得了一个奖项,他和我 之间有过几封愉 快的通信,随后就回归各自的生活里去了。我猜想他 通过我的书籍追 随着我,而我则从他在《幽浮魔点》翻拍版和《变蝇 人》续集等电影 的职员表中的偶尔露脸来了解他的踪迹。
然后——大约在1987年,按照他自己的说法—— 弗兰克写信来 问他能不能挑选《四季奇谭》里的某部小说来拍摄, 那是个吉米·卡 格尼时代的华纳兄弟风格的越狱故事。随后他写下了 这样一个长长的、 虚构一样的篇名:“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 。我几乎是胡乱 地就答应了弗兰克。我压根就没有想过他能把电影拍 出来,不过《房 间里的女人》珠玉在前,我在给他许可时从未有过怀 疑,我知道如果 他这一注赌赢了,真的把电影拍出来了,那或许会是 一部相当有趣的 作品,哪怕并不完美。
另外,我也想看看他能从故事中演化出怎样的剧 本来。虽然小说 里也拥有为数不少的视觉元素,但总的来说比《凶火 》(我最具视觉 效果的小说之一,同时也是一败涂地的一部电影)之 类的作品要逊色 许多。《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的创作很大 程度上应当归功 于马克斯·布兰德,他在40年代创作了《基戴尔医生 》和一系列令 人拍案叫绝的西部小说。布兰德有个小技巧,就是让 旁自先是平淡无 奇地说着“我想要跟你说说我那位神奇的朋友”,接 着却通过各种谦 逊又不经意的方式说起自己。我一直很喜欢这种把次 要角色塑造成一 位英雄的写法(类似于把华生变成夏洛克·福尔摩斯 ),而且我决定 在《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里尝试这样的手 法。结果我写出 了一部颇为文艺范儿的令人伤感的小说……一般来说 这并不算能拍出 好电影的材料。
但是我也应当牢记,正是这类东西,才会时不时 催生出一部杰出 的电影来。
我说到哪里了?对,拍摄合同,我们完成了这一 部分。然后过去 了五年。在这段时间里,弗兰克导演了一部棒透了的 有线电视电影《活 埋》(我记得是给美国有线电视网拍的),除此之外 ,我几乎看不到 他的踪影。我以为他要不是在剧本上遇到了麻烦,就 是觉得选得不好 干脆放弃了。接着,在1992年的某一天,一份来自达 拉邦特先生的 超重量级剧本被送了过来,我的意思是这个宝贝看上 去几乎和中篇小 说原文差不多长了。一开始,我没有翻开剧本,只是 坐在办公椅里, 将它拿在手上,心想:“这不可能,弗兰克,小子。
我连翻都不用翻 开,就知道正常人绝不会拿这部怪兽剧本来拍电影。
这东西拍出来能 有《1900》的导演剪辑版那么长了。” 不过最终,我还是把这些猜疑抛到一旁,开始阅 读。这部剧本简 直太出色了——出色到我认为加利福尼亚州的任何一 家公司都拍不出 来。我不认为这个持续消费铁血战士和终结者,而条 子们最棒的台词 只有“走着瞧,王八蛋”的电影产业里,会有《丽塔 ·海华斯和肖申 克的救赎》的一席之地。不过我还是续签了弗兰克的 合同(我记得我 好像从没有兑现过第二张支票),然后将我的祝福一 并寄给了他。
然后,他找到了城堡石娱乐公司,后者曾因翻拍 我的一部作品而 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罗伯·莱纳导演的风格独特 、充满乐趣的《伴 我同行》,这部影片改编自《尸体》,同样出自《四 季奇谭》,赚得 盆盈钵满。这些年来,城堡石或多或少挽救了我在电 影行业内的声誉, 使我免于成为票房毒药。而没有哪一部电影,比那部 最终以“肖申克 的救赎”而闻名的电影(虽然并非那些爱挑字眼的评 论家所认可的最 佳片名,不过,你又准备用什么名字呢?西碧尔·丹 宁火烧屁股了? 西碧尔·丹宁根本就没在电影里出现!)更加成功了 。就在我写下这 段序的时候,《肖申克》一片获得了七项美国电影学 院奖提名,包括 最佳影片奖(弗兰克被残酷而且很难以理解地排除在 了最佳导演提名 之外,天知道是为什么),而且很可能赢得一两座小 金人。看上去可 能性不大,不过,嘿,在这个“破坏者”道格拉斯这 样的家伙都能击 倒迈克·泰森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对不对? 不过,小金人并非我们关注的重点。你要知道有 好几尊小金人曾 经被一部保罗·纽曼骑着滑稽的自行车,B.J.托马斯 唱着“雨点不停 滴落在我头上”的电影获得。重点在于,在最辛苦、 最不利的情况之下, 天才依旧能绽放光彩。作为一个自从1976年被保罗· 莫纳什签下《魔 女嘉莉》之后就与电影界结缘的圈外人,我很享受自 身这个非常独特 的观察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可以告诉你,弗 兰克原本不可能 获得投资来拍摄他根据我这部小说创作的剧本,而且 就算他得到拍摄 机会,他的影片也不可能原封不动,一刀不剪。可这 样的事情就是发 生了;我曾放在手中掂量,并因其过重而将其暂时搁 置一旁的剧本里 的每一个字和每个动作,几乎都出现在了电影里。本 该老掉牙、动弹 不得的设备一比如摩根·弗里曼无所不在的画外音— —被擦拭一新, 并经导演的雕琢和爱抚,再次绽放出光彩。演员们带 来了出色的表演。
而且这一次,电影的超常规时长非但没有影响票房, 反而为其赢得更 多赞誉。
接下来就是弗兰克的剧本了。我强烈推荐你阅读 本书,享受它, 而且为之惊叹:你正真真切切地阅读着一份美梦成真 ,阅读一部让艺 术高于商业的,奇迹般的神作。至于我,我只是很庆 幸认识了弗兰克, 而且在第一时间体验到了达拉邦特的救赎。
1995年3月 班戈尔,缅因州
《无尽回廊》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希望、坚持与自我救赎的史诗。故事发生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被钢筋水泥囚禁的渺小世界——“阴影城”。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每个居民都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壁所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在压抑与沉寂之中。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名叫艾伦的年轻男子,并非生来就与这阴影城格格不入。他曾经也和其他人一样,机械地遵循着这里的规则,麻木地等待着生命的流逝。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艾伦在翻阅一本古籍时,瞥见了关于“光之彼岸”的模糊记载。那是一种传说中的境界,一个摆脱束缚、重获自由的所在。虽然书中对“光之彼岸”的描述语焉不详,却像一粒火种,在他心中点燃了对未知的渴望。 艾伦开始暗中调查,他发现阴影城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一股神秘的“守夜人”势力所掌控。这股势力以维护“秩序”为名,将所有居民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剥夺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甘于被奴役。守夜人不仅用严酷的手段压制任何反抗的声音,还通过精心编织的谎言,让居民们相信,阴影城就是他们唯一的归宿,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与虚无。 艾伦的调查过程异常艰难。他需要避开无处不在的监视,需要小心翼翼地与同样心怀不满但却胆小怕事的居民交流。他曾经试图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但大多在守夜人的恐吓和利诱下退缩了,甚至有人将他的计划泄露给守夜人,导致他一度身陷险境。在一次几乎被捕的经历中,他意外地认识了老智者——一位曾经参与过反抗但失败后隐居的老人。 老智者是阴影城中少数几个还保留着清醒头脑的人。他目睹了阴影城的衰败,也亲身经历过反抗的痛苦。他深知守夜人的强大,但他也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老智者向艾伦揭示了更多关于守夜人的秘密,以及他们控制居民的手段,包括精神上的操纵和对信息的封锁。他还告诉艾伦,通往“光之彼岸”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经历无数的考验,而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那柄象征着自由意志的“启明之钥”。 在老智者的指引下,艾伦开始了他的“寻找启明之钥”的旅程。这并非一把真正的钥匙,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勇气、智慧、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艾伦的旅程充满了挑战:他需要解开古老的谜题, decipher 那些守夜人试图隐藏的真相;他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面对那些可能将他吞噬的阴影;他还需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孤独中寻找支持。 在旅途中,艾伦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曾经是守夜人但良心发现的叛逃者,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和帮助;有同样被压迫的居民,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反抗感到绝望,但艾伦的坚持和信念,也逐渐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其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莉娜的年轻女子。莉娜同样对阴影城的现状感到不满,她聪明、果敢,并且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她成为了艾伦最坚实的伙伴,两人在共同经历磨难中,感情也日益深厚。 随着调查的深入,艾伦逐渐发现,守夜人并非无所不能。他们的力量并非来源于神秘的魔法,而是来源于对信息的垄断和对人心的操控。他们制造恐惧,制造虚假的敌人,让居民们沉浸在对抗虚幻的威胁中,从而忽略了自身所处的真实困境。而“光之彼岸”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那并非一个遥远的地方,而是象征着一种觉醒,一种摆脱精神枷锁,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的状态。 最终,艾伦和他的伙伴们,以及那些被唤醒的居民们,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抗。这是一场以智慧和勇气为武器的战斗,他们利用守夜人自身暴露出来的弱点,以及他们对信息的操纵,巧妙地将真相传播给更多的居民。他们用事实打破了守夜人的谎言,用勇气驱散了居民们心中的恐惧。 最终的决战,并非一场血腥的暴力冲突,而是一场关于真相与谎言,自由与奴役的较量。当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质疑守夜人的统治,当他们亲眼看到守夜人的谎言被戳穿,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时,守夜人的统治便开始土崩瓦解。 艾伦最终并没有找到一个物质上的“光之彼岸”,他找到了那把“启明之钥”——那是一种觉醒,一种认知,一种不再被任何人或事物所束缚的精神状态。阴影城被打破了,居民们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们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用知识、用爱、用合作,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无尽回廊》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持自我,以及如何唤醒沉睡的希望的深刻寓言。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最黑暗的绝境,只要心中存有信念,只要敢于追寻真相,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这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满惊险、感动与启迪的旅程,去探索人性的韧性,去感受希望的力量,去理解真正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并思考,在这个被信息洪流和各种声音所淹没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