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化学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朱廷风,代国俊,许开明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水处理
  • 水处理工艺
  • 水处理设备
  • 环境工程
  • 化学工程
  • 给排水工程
  • 工业水处理
  • 污水处理
  • 水质分析
  • 膜分离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93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59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参考用书。
  1.本书是《水处理工艺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丛书共三个分册。  2.详细介绍了化学法水处理工艺过程、设备选型方法。  3.对每种方法的介绍,不仅有相关理论,还有实际例子,方便读者理解。  4.文中收集了大量实用的数据,参考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书中将化学法水处理工艺分为中和、化学混凝、化学沉淀、离子交换、常温化学氧化、湿式空气氧化、临界水氧化法、焚烧、电化学化、光化学氧化等,并分别针对各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
1.1中国的水资源现状1
1.1.1水资源的分布1
1.1.2水资源量4
1.2水的循环5
1.2.1水的自然循环5
1.2.2水的社会循环6
1.3废水的水质6
1.3.1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水质7
1.3.2工业废水的水质8
1.4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分类与制定原则9
1.4.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0
1.4.2《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13
1.4.3《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13
1.4.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3
1.4.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15
1.5废水处理工艺15
1.5.1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15
1.5.2工业废水的处理方式16
1.6水和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16
1.6.1化学处理方法的原理17
1.6.2化学处理方法的分类18
第2章中和
2.1酸性废水与碱性废水20
2.2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21
2.2.1用碱性废水或碱性废渣中和22
2.2.2投药中和23
2.2.3过滤中和25
2.3碱性废水的中和方法28
参考文献29
第3章化学混凝
3.1胶体的特性与结构30
3.1.1胶体的特性30
3.1.2胶体的结构31
3.1.3胶体的稳定性33
3.1.4胶体的凝聚34
3.2水的混凝过程34
3.2.1混凝过程34
3.2.2混凝剂35
3.2.3助凝剂39
3.2.4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39
3.2.5混凝试验41
3.3混凝过程的机理41
3.3.1双电层压缩理论42
3.3.2吸附电中和作用机理43
3.3.3吸附架桥作用机理43
3.3.4网捕或卷扫机理44
3.3.5铝盐在水中的化学反应及其混凝机理44
3.4混凝过程的动力学46
3.4.1碰撞速率与混凝速率46
3.4.2速度梯度的计算47
3.4.3混凝控制指标49
3.4.4混凝工艺一般流程及设计要点50
3.5混凝的应用50
3.5.1给水处理50
3.5.2废水处理51
参考文献51
第4章化学沉淀
4.1基本原理53
4.1.1沉淀的化学平衡53
4.1.2化学沉淀法的分类55
4.2氢氧化物沉淀法55
4.3硫化物沉淀法58
4.4碳酸盐沉淀法59
4.4.1水的化学软化60
4.4.2石灰�泊考钊砘�法61
4.4.3石灰�彩�膏软化法62
4.5铁氧体沉淀法63
4.6其他沉淀法64
4.6.1钡盐沉淀法64
4.6.2卤化物沉淀法65
4.6.3磷酸盐沉淀法66
4.6.4磷酸铵镁沉淀法66
4.6.5有机试剂沉淀法66
4.7化学沉淀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67
4.8化学还原法68
4.8.1化学还原法的分类68
4.8.2还原法除铬69
4.8.3还原法除汞70
4.8.4还原法除铜71
参考文献72
第5章投药、混合、反应设备
5.1投药设备73
5.1.1药剂投加方法73
5.1.2药剂干式投配设备74
5.1.3药剂湿式投配设备74
5.2混合设备77
5.2.1机械搅拌混合77
5.2.2水力混合79
5.2.3水泵混合81
5.3反应设备81
5.3.1水力隔板反应池82
5.3.2涡流反应池83
5.3.3机械搅拌反应池84
5.3.4折板反应池86
5.3.5其他形式反应池86
5.4沉淀池87
5.4.1平流式沉淀池87
5.4.2竖流式沉淀池92
5.4.3辐流式沉淀池94
5.4.4斜板(管)式沉淀池96
5.5清泥设备99
5.5.1刮泥机和浓缩机100
5.5.2吸泥机103
参考文献106
第6章离子交换
6.1离子交换法的基本原理108
6.1.1离子交换平衡108
6.1.2离子交换速率109
6.2离子交换剂与离子交换树脂110
6.2.1离子交换剂110
6.2.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111
6.2.3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112
6.2.4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和型号113
6.2.5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性能114
6.2.6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学性质115
6.2.7离子交换树脂的选用117
6.2.8树脂的保存118
6.2.9新树脂的使用118
6.2.10树脂的鉴别118
6.3水中常见溶解离子与软化除盐浓度表示方法118
6.3.1水中常见溶解离子118
6.3.2水的硬度的表示方法119
6.3.3水的纯度的表示方法119
6.3.4软化除盐计算的离子浓度常用单位119
6.3.5水中阴阳离子的关系120
6.4离子交换反应的特性及其软化除盐原理120
6.4.1软化与除盐的目的及基本方法120
6.4.2离子交换反应特性120
6.4.3离子交换软化除盐基本原理122
6.5离子交换法软化与除盐工艺123
6.5.1软化与除碱工艺流程123
6.5.2复床、混床除盐工艺流程125
6.6离子交换器的工作过程127
6.6.1固定床离子交换器间歇工作过程127
6.6.2一级复床的工作过程131
6.6.3连续式离子交换器工作过程132
6.7离子交换器133
6.7.1固定床离子交换器133
6.7.2移动床离子交换器137
6.7.3连续床离子交换器137
6.7.4混合床离子交换器138
6.7.5浮动床离子交换器138
6.7.6双室浮动床离子交换器140
6.7.7回程式离子交换器141
6.7.8离子交换柱142
6.8再生液系统和除二氧化碳器143
6.8.1再生液系统143
6.8.2除二氧化碳器144
6.9离子交换装置的计算与设计145
6.9.1设计依据145
6.9.2系统的参数计算145
6.10离子交换树脂的变质、污染及其防治146
6.10.1树脂的变质146
6.10.2树脂的污染及防治147
6.11离子交换法工业废水处理流程及其应用148
6.11.1离子交换法处理工业废水的特点148
6.11.2离子交换法处理工业废水的应用148
参考文献152
第7章常温化学氧化
7.1空气氧化153
7.1.1空气氧化的机理153
7.1.2地下水除铁和锰154
7.1.3空气氧化除硫158
7.2臭氧氧化159
7.2.1臭氧的理化性质159
7.2.2臭氧氧化降解有机物的机理161
7.2.3臭氧的制备163
7.2.4臭氧发生器164
7.2.5臭氧接触氧化反应器166
7.2.6臭氧接触反应装置设计169
7.2.7尾气处理171
7.2.8臭氧�补�氧化氢组合工艺171
7.2.9臭氧氧化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72
7.3过氧化氢氧化176
7.3.1过氧化氢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176
7.3.2过氧化氢的制备178
7.3.3过氧化氢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179
7.3.4Fenton试剂的催化机理及氧化性能181
7.3.5Fenton试剂的类型182
7.3.6影响Fenton反应的因素183
7.3.7Fenton试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84
7.4氯氧化185
7.4.1液氯氧化185
7.4.2化合氯氧化190
7.4.3氯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93
7.4.4二氧化氯氧化法194
7.5高锰酸钾氧化203
7.5.1高锰酸钾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203
7.5.2高锰酸钾的制备204
7.5.3高锰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04
7.6高铁酸钾氧化205
7.6.1高铁酸钾的物理化学性质206
7.6.2高铁酸钾的制备207
7.6.3高铁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08
7.6.4高铁酸钾氧化处理苯酚的机理210
参考文献211
第8章湿式空气氧化
8.1湿式空气氧化技术及其特点212
8.2湿式空气氧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213
8.2.1湿式空气氧化的机理213
8.2.2湿式空气氧化的动力学研究214
8.3湿式空气氧化的影响因素215
8.4湿式空气氧化的工艺流程与设备217
8.4.1湿式空气氧化的工艺流程217
8.4.2湿式氧化的主要设备221
8.5湿式空气氧化的应用221
8.6催化湿式氧化技术225
8.6.1催化湿式氧化常用的催化剂226
8.6.2均相催化湿式氧化227
8.6.3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227
8.6.4催化湿式氧化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31
参考文献232
第9章超临界水氧化法
9.1超临界水及其特性233
9.1.1超临界水233
9.1.2超临界水的特性234
9.2超临界水氧化反应236
9.2.1超临界水氧化236
9.2.2催化超临界水氧化237
9.3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反应路径和机理240
9.3.1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240
9.3.2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路径和机理242
9.4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工艺计算及流程244
9.4.1超临界水氧化的需氧量及反应热244
9.4.2超临界水氧化的工艺流程245
9.5超临界水氧化装置246
9.5.1超临界水氧化试验装置246
9.5.2超临界水氧化工业装置248
9.6反应器251
9.6.1反应器的分类251
9.6.2反应器的设计257
9.7基于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流程258
9.7.1与热量回收系统的耦合259
9.7.2与热量回收系统和蒸发过程的耦合260
9.7.3与热量回收系统和透平系统的耦合261
9.7.4与热量回收系统及透平系统和蒸发过程的耦合263
9.8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64
9.9超临界水氧化设备的腐蚀与防护269
9.9.1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过程中金属材质腐蚀的分类269
9.9.2材质腐蚀的分析方法270
9.9.3国内外超临界水氧化材质腐蚀试验研究271
参考文献276
第10章焚烧
10.1焚烧处理流程及其特点278
10.1.1焚烧处理流程278
10.1.2有机废液焚烧存在的问题279
10.2焚烧炉280
10.2.1液体喷射焚烧系统280
10.2.2回转窑焚烧炉282
10.2.3流化床焚烧炉283
10.3有机废液的热值估算285
10.4理论空气量与烟气组成286
10.4.1理论空气量286
10.4.2理论烟气组成286
10.4.3理论烟气焓286
10.5焚烧技术的应用287
参考文献288
第11章电化学法
11.1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其分类289
11.1.1电化学氧化法290
11.1.2电化学还原法290
11.1.3电气浮法291
11.1.4电解凝聚法291
11.1.5微电解法293
11.2电化学反应器293
11.2.1二维反应器293
11.2.2三维反应器294
11.3电解槽296
11.3.1电极反应296
11.3.2法拉第电解定律297
11.3.3分解电压与极化现象297
11.3.4电解槽的分类及构造298
11.3.5电解槽的工艺设计301
11.4电解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302
11.4.1电解氧化法处理废水302
11.4.2电解还原法处理无机污染物303
11.4.3电解凝聚与电解气浮306
11.4.4电解消毒309
11.5电化学技术的发展方向309
11.5.1阳极材料309
11.5.2电化学反应器310
11.5.3电化学组合工艺311
11.5.4生物膜电极311
参考文献312
第12章光化学氧化
12.1光化学氧化的机理313
12.1.1光化学氧化的特点313
12.1.2羟基自由基的性质314
12.1.3光化学氧化的基本原理314
12.2光化学氧化系统316
12.2.1光源316
12.2.2水的紫外光吸收系数和穿透深度316
12.2.3光强度和剂量317
12.2.4光学材料的应用317
12.2.5光化学反应器317
12.3光化学氧化与其他工艺的组合319
12.3.1UV/O3氧化反应319
12.3.2UV/H2O2氧化反应321
12.3.3UV/H2O2/O3氧化反应322
12.3.4UV/US氧化反应323
12.4光催化氧化324
12.4.1均相光催化氧化324
12.4.2非均相光催化氧化325
12.5光催化反应器327
12.5.1光催化反应器的分类328
12.5.2固定床光催化反应器329
12.5.3管式光催化反应器331
12.5.4光导纤维式光催化反应器333
12.5.5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333
12.6光电催化氧化337
12.6.1光电催化氧化的原理337
12.6.2光电催化氧化反应装置338
12.7光催化氧化的应用338
12.8超声氧化341
12.8.1超声氧化的基本原理341
12.8.2超声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效果的影响因素343
12.8.3超声降解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应用344
12.9废水的辐射处理345
参考文献346

前言/序言


书名:《水处理技术前沿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当代水处理领域的技术革新、关键设备应用及其在复杂水质净化工程中的实际部署。内容聚焦于非化学方法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非常规水源(如海水、微污染水源)的有效利用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强调绿色、高效和可持续性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第一部分:水处理技术基础与新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水处理的理论基础置于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一章:水质基准与环境标准更新 本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新兴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微塑料)对传统水质评估体系带来的挑战。探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水质管理理念如何重塑现行标准体系。此外,详细阐述了水处理过程中水质指标的实时监测技术,特别是在线光谱分析(如拉曼光谱、荧光光谱)和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在快速溯源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第二章:物理分离过程的优化与革新 传统物理分离技术如沉淀、过滤在此章中被赋予了新的维度。重点介绍了颗粒物沉降动力学在复杂水体中的非理想行为,并引入了絮凝动力学与絮体结构分析的新模型。在过滤方面,着重探讨了膜分离技术(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在能耗优化和抗污染性提升方面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 1. 新型膜材料的开发: 如石墨烯氧化物膜、碳纳米管膜、仿生水通道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的突破。 2. 膜污染机理的深入研究: 侧重于有机物、微生物(生物膜形成)与膜表面的分子间作用力,以及通过表面改性(如亲水化、电荷调控)实现的抗污染策略。 3.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集成应用: 探讨了高污泥浓度下的传质效率、能耗平衡以及膜组件的长期稳定运行技术。 第二章补充:气液分离与吸附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本章详细分析了气浮技术在去除低密度、难沉降污染物方面的性能提升,包括高效溶气气浮(DAF)与变频气浮的能耗控制。吸附过程的阐述,则聚焦于新型吸附剂的研发,如生物质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在特定污染物(重金属离子、有机微量污染物)选择性去除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内容还包括吸附剂的再生技术与寿命评估。 第二部分:深度净化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物理、物理化学方法实现对传统工艺难以去除的污染物的深度控制,并拓宽水资源的可利用范围。 第三章:高级氧化过程的非化学路径探索 高级氧化过程(AOPs)通常涉及化学氧化剂,但本章侧重于纯物理驱动或光催化驱动的非化学氧化路径。 1. 光催化技术: 深入研究了半导体光催化剂(如TiO2、氮化碳C3N4)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的激发机制、载流子分离效率的提升方法。重点讨论了光催化反应器设计(固定床、流化床)对传质和光照效率的影响。 2. 电化学氧化与电催化: 探讨了基于高阳极电位氧化(如DSA电极)和电化学催化反应器在去除难降解有机物中的应用。内容包括电极材料的选择、pH效应以及能量消耗的优化模型。 3. 超声波与微波辅助净化: 分析了高强度超声波空化效应(Cavitation)在污染物破碎、剥离及辅助催化反应中的增效作用,以及微波能场在加速水处理反应速率中的潜力。 第四章:海水淡化与高难度废水资源化 本章重点关注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和工业盐碱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拓展。 1. 高效海水淡化技术: 比较了多级闪蒸(MSF)、多效蒸馏(MED)与反渗透(RO)技术的能耗经济性。深入分析了RO系统中的浓差极化、结垢(特别是硫酸钙、硫酸钡)控制策略,以及压力交换器(ERD)在降低运行能耗中的关键作用。 2. 耐污染膜技术: 针对高浊度、高有机物含量的地表水或回用水,探讨了正渗透(FO)技术在低能耗脱盐中的理论模型和膜污染特性。 3. 工业废水(高盐、高COD)的零液体排放(ZLD)方案: 描述了蒸发结晶、机械蒸汽再压缩(MVR)等热力学过程在实现盐分回收和水回收最大化中的工程应用。 第三部分:水处理设备的集成、优化与智能化管理 本部分将理论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关注设备选型、系统集成与运行的智能控制。 第五章:流体力学与反应器设计 本章核心在于将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应用于水处理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内容涵盖: 1. 混合与接触效率: CFD模拟在优化絮凝池(如通道设计、挡板设置)中流场均匀性、减少剪切力对絮体破坏方面的应用。 2. 气液/液固接触优化: 在曝气池、生物滤池中,通过模拟气泡分散、颗粒床层动态,实现氧/物质传递效率的最大化。 3. 设备选型与水力计算: 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泵、阀门、管道系统在水处理流程中的精确选型原则,特别是涉及高粘度或高含气量流体的处理。 第六章:水处理系统的集成、自控与数字化运维 本章探讨了现代水厂和工业水处理设施的系统集成与智能化管理。 1.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介绍如何构建可靠的自动化控制框架,实现关键工艺点的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 2. 过程分析技术(PAT)与反馈控制: 阐述浊度、pH、ORP等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如何与曝气量、药剂投加量进行闭环PID控制,以确保出水水质的稳定性和试剂消耗的经济性。 3. 水务大数据与预测性维护: 引入传感器网络、物联网(IoT)技术在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采集中的应用,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健康评估和运行负荷的智能预测,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第七章:设备可靠性、安全与生命周期管理 本章关注水处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策略。详细分析了泵、鼓风机、膜组件、管道阀门等关键部件的腐蚀机理、磨损特性与预防性维护方案。强调了设备材料选择(如耐腐蚀合金、高分子材料)在延长使用寿命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讨论了水处理设施在突发事件(如停电、化学品泄漏)下的应急响应预案与安全联锁设计。 全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并重,是水处理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理想参考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不易被察觉的优点之一。它成功地避开了学术写作中常见的晦涩难懂和过度专业化带来的隔阂感。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他能够用非常精准而流畅的中文,将复杂的工程原理“翻译”成易于理解的文字。比如,在描述复杂反应动力学曲线时,他采用类比手法,将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比作棋局中的博弈,生动而不失科学性。这种行文的灵活性和文本的可读性,极大地降低了知识吸收的门槛。我个人习惯在深夜阅读,以往很多技术书籍在疲惫时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但这本书却有一种奇特的“沉浸感”,让人愿意不断翻页下去,探索下一个知识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专业书籍,它不仅传授了硬核知识,更通过其优秀的表达方式,传递了一种对工程技术应有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在“高级氧化技术”章节中的前沿论述所吸引的。市面上关于Fenton反应、臭氧氧化、电化学氧化等技术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停留在原理介绍或单一技术探讨的层面。然而,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这些技术割裂开来,而是构建了一个多技术耦合与协同作用的宏大框架。作者深入剖析了如何根据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指纹”特性,定制最优的氧化剂组合和反应器配置,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我触动很大。书中关于催化剂载体选择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分析,细致到对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的量化对比,数据详实且具有极强的可复现性。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涵盖了当前研究热点——类芬顿反应在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去除中的潜力评估,这部分内容几乎是同步了国际最新研究的进展。这种紧跟科研前沿且不失工程实用性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传统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前沿技术的综述与应用手册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

我对比了手上几本同主题的著作,发觉这本书在“设备选型与工程放大”这块的处理上,展现出了少有的“硬核”实用主义精神。很多理论书籍只教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但面对实际工程项目时,如何从实验室的小试、中试数据,安全、经济地放大到工业规模,才是最考验工程师功力的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方针。它没有回避在放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泵选型不当导致的剪切力过大、管道阻力计算偏差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介绍气浮设备时,作者详细列举了不同填料截留效率的实测数据,并给出了相应的经济性评估模型,这对于预算紧张的环保项目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经历过无数次项目磨练的老总交流经验,那种基于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经验总结出的“陷阱提示”和“避坑指南”,是任何纯理论推导都无法替代的。它教会我的不只是计算公式,更是一种严谨求实的工程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构建体系,简直是为我这种理论基础薄弱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攀登地图”。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化学方程式和晦涩难懂的工程参数,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第一部分像是给新手准备的“热身训练”,从宏观的水质标准讲起,逐步引入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耐心指导。最妙的是,作者在解释像絮凝、沉淀这类经典单元操作时,总能结合实际工业案例进行剖析,比如某个污水厂因为pH控制不当导致的除磷效率低下问题,分析得鞭辟入里,让人立刻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困境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优化控制策略”部分的讲解,那段文字的论述深度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度简化以至于失真,也没有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泥潭,使得非专业背景的工程师也能理解其背后的工程哲学。这种平衡拿捏的功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沉淀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散发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工业美感。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极为精良,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剖视图,线条清晰,比例准确,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凭借这些直观的视觉辅助,迅速抓住核心概念。比如,关于新型膜分离技术的那几张透视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个结构细节都标注得一丝不苟,让人不禁感叹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打磨上的匠心独运。从包装到排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品质至上”,这对于一本技术专著来说,无疑是成功的开篇。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不凡。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页上采用的淡雅水纹背景,虽然只是细微的点缀,却巧妙地呼应了“水处理”的主题,使得阅读体验更加连贯和愉悦,完全没有传统技术书籍那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