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复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先生担任总主编。
丛书的编委及作者都是活跃在核科学前沿领域的优秀学者,如核反应堆工程及核安全专家王大中院士、核武器专家胡思得院士、实验核物理专家沈文庆院士、核动力专家于俊崇院士、核材料专家周邦新院士、核电设备专家潘健生院士,还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等一批有影响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都来自各大高校及研究单位,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等。本丛书是他们新研究成果的荟萃,其中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大奖,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丛书涵盖军用核技术、民用动力核技术、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及其在理、工、农、医方面的应用。内容系统、全面、前沿,极具实用性、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丛书读者对象为高校核工程学院及相关核研究所的广大师生与科研工作者、与核交叉领域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核电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想了解该领域的其他人士。
本书用简明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电离辐射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中电离辐射的主要来源、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电离辐射环境安全方面的关注热点及国内外的新研究进展等。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辐射安全与防护、辐射环境监测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电离辐射环境安全感兴趣的有关读者。
第1章电离辐射基础知识
1.1X射线的发现
1.2放射性的发现
1.3自发核跃迁的主要类型
1.4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1.5核素、同位素及放射性活度
第2章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基本概念
2.1辐射生物效应
2.2辐射剂量学中常用量及其单位
2.3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第3章辐射安全与防护标准
3.1辐射防护标准沿革
3.2辐射防护要求
3.3职业照射的控制
3.4公众照射的控制
3.5我国现行相关标准
第4章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应用
4.1辐射源
4.2密封源的类型与性质
4.3密封源应用
4.4非密封源应用
4.5射线装置应用
4.6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分类
第5章医用X射线诊断辐射防护
5.1概述
5.2正当性判断
5.3合理应用
5.4设备要求
5.5X射线设备机房防护要求
5.6防护安全操作要求
5.7CT检查中的辐射防护
5.8介入放射学中辐射防护
5.9医用X射线诊断质量管理
第6章临床核医学辐射防护
6.1概述
6.2辐射危害因素分析
6.3工作场所辐射防护
6.4PETCT辐射防护
6.5核医学治疗中的辐射防护
6.6放射性粒籽源植入治疗辐射防护
6.7临床核医学质量管理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在“工程实践”与“理论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对“不确定性分析”的重视程度。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对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讨论往往一带而过,但在这里,它被提升到了与核心算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蒙特卡洛模拟中不同抽样方法的收敛性评估标准,以及如何通过贝叶斯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可靠性修正。这对于我们进行高精度测量和安全评估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软技能。例如,在处理复杂几何结构下的剂量反演问题时,作者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流程,从数据预处理的去噪到最终结果的可视化,每一步都明确指出了可能引入的系统误差源,并提供了量化的评估工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独特,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刻板,反而带有一种老派工程师的务实和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都是空中楼阁”的信念。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将书中的方法论付诸实践,去验证和打磨。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偏高的,它无疑是面向已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读者的。其中关于“探测器响应函数反卷积”的那几章,涉及到高阶张量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的复杂应用,即便是需要经常处理信号处理问题的我,也需要反复对照公式推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然而,一旦坚持下来,所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新出的快餐式读物那样满足于提供“如何做”的步骤,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本质。书中对“剂量计刻度漂移”的系统性分析,细致到对温度、湿度、气压乃至电子元件老化对测量链条的累积影响进行了量化建模,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在真实世界中进行过长期、高标准测量的经验积累。全书的插图极少,但每张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概念模型,比如对剂量计内部电离过程的示意图,其信息密度远超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构建解决未来任何复杂问题的底层思维框架和工具箱。
评分拿到这本号称“硬核”的科技专著时,我内心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我期待的并非那种晦涩难懂、堆砌术语的教科书,而是能真正将复杂原理贴近实际应用的指南。翻开第一章,扑面而来的是对量子力学基础概念的精炼回顾,不得不说,作者在建立理论框架时颇有功力,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虽然起始点略显枯燥,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场景铺垫得非常扎实。比如,在探讨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穿透”或“吸收”描述上,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布拉格峰的形成机理,并辅以大量的示意图,帮助理解能量沉积的密度变化。这对我理解加速器物理中的剂量控制策略,简直是茅塞顿开。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前沿实验技术进展的跟踪,比如新型闪烁体材料在探测器设计中的应用潜力,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复述,更像是对领域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度扫描。虽然初期阅读需要一定的专注度来消化那些数学模型,但一旦跨过那道门槛,后面的章节便展现出极高的阅读回报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宏伟的技术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新颖,它摒弃了传统的按能量范围或粒子种类划分章节的模式,而是采用了“问题驱动”的叙事线索。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工程挑战,然后回溯所需的理论工具和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目的性。比如,在涉及大型地下设施屏蔽设计时,作者没有先铺陈屏蔽材料的衰减系数表,而是直接引入一个复杂的深层钻孔监测站的案例,然后逐一攻克深度衰减、次级辐射产生、以及辐射场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输等一系列难题。书中对“数值模拟的局限性”这一主题的讨论也尤为精彩,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当前计算方法在处理长程粒子输运时的固有缺陷,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混合算法(Hybrid Methods)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文字风格上,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文学性的精准,用词考究,论证严密却不失生动。读起来有一种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逐步将一个抽象的蓝图细化为可执行的施工图纸的过程,每一步的转换都清晰、有力、且逻辑无懈可击。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物理学原理”的理论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在“法规遵从与伦理考量”方面的篇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论述得极其深刻。这部分内容完全颠覆了我对技术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国际或国内的相关标准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法规背后的历史沿革和制定的哲学基础。比如,关于“可接受风险阈值”的设定,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解释为什么公众对某些风险的感知度会远高于实际的统计概率。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探讨应急响应预案的章节,作者模拟了多种极端情景下的决策树,并着重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和时间压力下的最优策略选择,这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技术范畴,触及到了管理科学和危机公关的层面。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同时上了一堂高级物理课和一堂风险伦理研讨课,它教会我,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对技术影响的社会层面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审慎的态度。
评分值得购买看一看的计算书籍推荐
评分挺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主要内容集中在核技术利用
评分该领域的重要教科书
评分好书
评分书不错,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好。。。。。。。。。。。。。。。。
评分送货快,包装好,书也没啥问题,赞一个
评分不错,大部头有大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