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教学图册及挂图系列:汽车典型结构图册

汽车教学图册及挂图系列:汽车典型结构图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交通出版社汽车图书出版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
  • 汽车结构
  • 汽车教学
  • 图册
  • 挂图
  • 机械工程
  • 汽车工程
  • 汽车维修
  • 汽车原理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689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67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汽车教学图册及挂图系列·汽车典型结构图册》以目前常见的在用汽车为原型,精选出汽车典型结构,绘制出相应的立体剖视图,并按照发动机,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汽车车身、电气系统及附属装置进行分类编排。
  《汽车教学图册及挂图系列·汽车典型结构图册》可供汽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汽车构造课程的辅导用书,也可作为汽车维修技术学习的入门参考书,同时可供广大汽车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图1 整车透视图/1
一 汽车发动机
1.1 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图2 汽油机外形图/2
图3 汽油机横剖图/3
图4 柴油机外形图/4
1.2 曲柄连杆机构
图5 曲柄连杆机构/5
1.3 配气机构
图6 普通配气机构/6
图7 可变气门正时示意图/7
图8 可变气门正时原理图/8
1.4 汽油机燃油系统
图9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及组件位置图/9
图10 电控燃油供给与喷射系统/10
图1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控制图/11
图12 燃油箱蒸发排放系统及电子控制点火系统/12
图13 节气门控制部件/13
1.5 柴油机燃油系统
图14 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示意图/14
图15 轴向压缩式分配泵工作示意图/15
图16 轴向压缩式分配泵剖视图/16
图17 柴油机喷射循环示意图/17
图18 柴油机一体泵外形图/18
1.6 进排气系统
图19 汽油机进排气装置图/19
图20 进排气管/20
1.7 发动机冷却系统
图21 发动机冷却系统示意图/21
图22 发动机冷却系统工作循环示意图/22
1.8 发动机润滑系统
图23 发动机润滑系统示意图/23
1.9 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
图24 涡轮增压系统示意图/24
图25 涡轮增压器剖视图/25
1.10 发动机点火系统
图26 蓄电池/26
图27 有触点电子点火系统示意图/27
图28 无触点电子点火系统示意图/28
1.11 起动系统
图29 起动机与发电机/29

二 汽车传动系统
图30 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系统典型结构/30
图31 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系统典型结构/31
图32 四轮驱动系统典型结构/32
2.1 离合器
图33 离合器及液压操作系统/33
2.2 手动变速器与分动器
图34 手动变速器结构图/34
图35 手动变速器动力传递示意图/35
图36 分动器/36
2.3 自动变速器
图37 自动变速器结构图/37
图38 自动变速器纵剖图/38
图39 自动变速器换挡原理图/39
图40 自动变速器油路图/40
图41 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41
2.4 无级变速器
图42 无级变速器剖视图/42
图43 无级变速器工作原理示意图/43
图44 无级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44
图45 无级变速器油路图1/45
图46 无级变速器油路图2/46
2.5 万向传动装置
图47 等速万向节和传动轴/47
2.6 驱动桥
图48 主减速器和差速器/48
图49 载货汽车后桥/49

三 汽车行驶系统
图50 轿车前桥与前悬架/50
图51 轿车前悬架部件/51
图52 轿车后桥与后悬架/52
图53 载货汽车悬架/53
图54 车轮/54

四 汽车转向系统
图55 转向系统/55
图56 动力转向器/56
图57 循环球转向器/57
图58 电控转向器/58

五 汽车制动系统
图59 真空助力器/59
图60 真空助力器工作原理/60
图61 盘式制动器/61
图62 鼓式制动器/62
图63 气压制动系统/63
图64 前轮制动器(载货汽车)/64
图65 防抱死制动系统工作原理/65
图66 防抱死制动系统组件/66
图67 驻车制动系统(轿车)/67
图68 驻车制动系统(载货汽车)/68

六 汽车车身、电气系统及附属装置
6.1 车身
图69 轿车车身/69
图70 轿车车门及附件/70
图71 载货汽车车架/71
6.2 电气系统及附属装置
图72 数据总线图/72
图73 仪表板布置图/74
图74 组合仪表分解图/75
图75 电子防盗器/76
图76 车灯/77
图77 熔断丝和接线盒/78
图78 空调系统布置图/79
图79 空调系统控制图/80
图80 空调系统部件/81
图81 空调压缩机与储液干燥器/82
图82 安全气囊/83
图83 刮水器/84

前言/序言



汽车专业基础系列:汽车机械与电气系统原理详析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专为汽车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智能网联汽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汽车维修、设计、技术支持领域的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一部全面、深入的教材与参考手册。它聚焦于现代汽车的核心技术——机械传动系统与复杂的电气电子系统的集成与工作原理,旨在构建读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化的实践认知。全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保持学术深度和技术前沿性的同时,确保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部分:汽车机械传动系统精要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现代汽车动力总成中,从发动机输出端到车轮驱动端之间的所有关键机械部件的结构、原理、性能参数及其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 本章从热力学基础出发,系统回顾了内燃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四冲程和两冲程循环,并扩展至现代发动机的稀薄燃烧、均质压燃(HCCI)等前沿技术。重点剖析了气门正时技术(如VVT、VVL)对发动机性能曲线的影响。此外,详细介绍了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干式油底壳、变排量油泵)、冷却系统(电子节温器、冷却液流道优化)以及燃料供给系统(高压直喷、缸内喷射与歧管喷射的对比)。对于排放控制,深入讲解了三元催化器(TWC)、颗粒捕集器(GPF/DPF)的工作机制及其与发动机电控单元(ECU)的协同控制。 第二章:汽车底盘核心部件 本章将底盘结构分解为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进行模块化讲解。 传动系深度解析: 不仅仅停留在离合器、变速箱的传统介绍。我们详细分析了手动变速器(MT)的同步器结构、自动变速器(AT)的液力变矩器(液力偶合器、锁止离合器)的特性曲线,并对双离合变速器(DCT)的干式与湿式结构、换挡逻辑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于四轮驱动(4WD)和全时四轮驱动(AWD)系统,重点阐述了中央差速器(如托森、粘性耦合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扭矩分配策略。 行驶系与车身动态: 详细阐述了悬架系统的几何设计,如麦克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的优缺点及调校方向。制震元件(减振器)的工作特性曲线被重点讨论,包括阻尼力的可变技术(如电磁阀控制式悬架)。车轮与轮胎的配合,包括滚动阻力系数的测量与影响因素,以及轮胎气压对操控极限的决定性作用。 转向系统演进: 从纯机械转向到液压助力转向(HPS),再到现今主流的电动助力转向(EPS)。EPS的转向扭矩传感器、电机控制算法及其与车辆稳定控制系统(ESC)的集成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章:制动系统与能量回收 本章聚焦于保障行车安全的制动技术。盘式制动器与鼓式制动器的热衰减特性对比;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电磁阀控制逻辑与传感器布置。更重要的是,对电子制动力分配(EBD)、制动辅助系统(BA)以及现代车辆的再生制动(Regenerative Braking)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数学建模和工作流程描述。特别说明了再生制动在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纯电动汽车(BEV)中如何与摩擦制动系统进行最优化的能量回收与分配。 第二部分:现代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 本部分是全书的革新重点,全面覆盖了从低压直流系统到车载网络通信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核心技术。 第四章:汽车低压电路与电力电子基础 本书首先建立读者对汽车供电系统的认知:12V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交流发电机(PMG)的电压调节原理。随后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模块的学习:功率MOSFET、IGBT等关键半导体器件在车载电源管理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DC/DC转换器在将12V系统与高压(如48V轻混系统或动力电池)连接时的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 第五章:车载网络与诊断技术 现代汽车是移动的“电子设备集合体”,其核心在于ECU之间的信息传递。本章系统介绍了车载通信网络协议: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 帧结构、仲裁机制、错误校验原理及在动力总成控制中的应用。 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 适用于低速域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经济型总线。 FlexRay与车载以太网: 针对高带宽、实时性要求的ADAS和信息娱乐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案。 诊断学基础: 详解OBD-II标准(SAE J1979),故障码(DTC)的生成、存储机制,以及使用诊断仪进行在线数据流分析和执行器测试的方法。 第六章:传感器、执行器与电控单元(ECU) 本章深入汽车电子系统的“感、执、控”三要素。 关键传感器: 详述了霍尔效应传感器、磁阻传感器(MR)、电容式传感器在测量车速、曲轴位置、转向角度时的物理原理及抗干扰措施。氧传感器(宽带与窄带)的电化学工作原理是发动机精确控制的关键。 执行器控制: 讲解了步进电机(用于仪表盘、空调风门)、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在控制喷油器和点火线圈中的应用。 ECU的硬件架构: 介绍微控制器(MCU)的选择、存储器(FLASH/EEPROM)的使用,以及软件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基础。 第七章: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与主动安全 本部分面向未来汽车技术,详细解析当前主流的ADAS模块: 环境感知技术: 深入探讨毫米波雷达(FMCW、FMCW)的信号处理流程、激光雷达(LiDAR)的TOFs原理及其点云数据处理。高清摄像头视觉系统中的图像处理算法(如车道线识别、目标分类)。 融合与决策: 讲解如何利用卡尔曼滤波或粒子滤波等算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冗余信息进行时间与空间同步融合,形成对车辆周围环境的精确、可靠认知。 执行层: 阐述线控技术(Steer-by-Wire, Brake-by-Wire)中的冗余设计、故障安全机制以及系统延迟对车辆控制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本书结构严谨,涵盖了汽车从基础机械传动到尖端电子控制的完整技术链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旨在培养读者系统分析、故障诊断和创新设计的能力,为迎接智能汽车时代的挑战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石。读者在掌握这些核心原理后,将能更有效地理解和应对未来汽车技术迭代带来的变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车迷和业余汽车维修爱好者,我已经积累了不少技术资料,但这本书在系统性和现代性上仍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它仿佛是一部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汽车结构百科全书”,但其视觉呈现方式又比百科全书更具操作指导性。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新型材料在结构件中应用的可视化表达,比如高强度钢的应用区域和加强筋的布局,这些都是传统老旧图册中缺失的关键信息点。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解构乐趣。它不仅仅是告诉“这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清晰地展示了“它是如何连接和支撑的”。这种强调结构逻辑和空间关系的编排,使得任何复杂的总成,在图册的拆解下,都能回归到最基本的、易于理解的单元组合,是构建扎实工程思维的绝佳辅助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选择也值得称赞,毕竟是用来反复翻阅和参考的工具书,耐用性很重要。纸张的哑光处理非常好,在强光下阅读也不会有刺眼的反射,保证了图文细节的清晰度。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一些“隐藏”部件的刻画,比如车架的横梁结构、防火墙的隔音设计等,这些往往是课堂上或维修手册中一笔带过的内容,这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精细的描绘。这对于我这种热衷于“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通过这些图示,我能更清晰地构建起汽车的整体三维空间概念,理解外部可见的部件是如何被内部的骨架和管路支撑起来的。这种全方位的结构展示,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汽车“骨骼”和“血脉”的认知深度。

评分

这本图册的排版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沉稳中带着严谨的气质扑面而来。我喜欢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还能照顾到不同知识背景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些大型的跨页全景图,配合旁边精准的注释和流程说明,构建了一个非常连贯的学习路径。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其中的悬挂系统部分,原以为复杂的几何关系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图册通过分步的分解图和侧重点不同的透视图,将力学作用的传递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简直是为理解动态平衡提供了视觉上的“拐杖”。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老师在耳边耐心讲解的视觉化辅助材料,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电子控制单元布局图,也因为有了对应的结构图作为参照,理解起来事半功倍。整体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让人忍不住一页页地往下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结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直观,色彩搭配和布局都让人眼前一亮,一看就知道是面向技术学习者的专业读物。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细的剖面图和装配图,每一个零件的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看得出绘制者在专业性和准确性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齿轮的啮合、轴承的安装方式,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示大致理解其工作原理。书中对不同类型发动机、传动系统的结构剖析,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清晰的视角,远胜于那些只有文字描述的传统教材。作为一名正在努力提升专业技能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移动的、随时可以翻阅的“虚拟解剖台”,极大地弥补了现场拆装实习机会不足的遗憾。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直观的学习工具,让原本抽象的机械原理变得触手可及,大大激发了我深入探究汽车复杂构造的兴趣。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只是简单地堆砌图片和标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图”与“解”的关系。它没有用大段冗长的文字来拖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文字说明融入到图注和旁边的简要原理说明中,让信息获取的效率达到了最大化。特别是针对现代汽车中大量集成化、模块化的部件处理方式,图册没有停留在传统的部件拆分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系统集成和接口设计的层次,这对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智能汽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铺垫。我感觉这本书的编纂者对汽车工程的脉络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强调空间关系,哪些地方需要突出功能分区,这种精准的拿捏,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预估。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高度聚焦于核心结构的深度解析手册。

评分

不错,图很详细,对学习汽车结构有帮助。

评分

《汽车教学图册及挂图系列·汽车典型结构图册》可供汽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汽车构造课程的辅导用书,也可作为汽车维修技术学习的入门参考书,同时可供广大汽车爱好者学习参考。

评分

书还没来得及看,但物流这次很给力,速度很快

评分

正在拜读 正版图书 质量没问题

评分

内容不错!值得一看!大多是新车的图解!网上有一部分,但不如书看起来舒服!

评分

正品,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走,我陪你去。北山百微也起身。

评分

正在拜读 正版图书 质量没问题

评分

有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分。两驱的SUV,你基本上可以把它看做一辆轿车。四驱的SUV越野能力就相对好一些了,它可以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以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如果你看见一辆车上标有4X4或AWD的字样,就表示该车辆拥有四轮驱动的功能。四驱又可以分为全时四驱、分时四驱和适时四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