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切削手册(第4版)》配有大量的图表,阅读方便,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书中内容不少是作者在长期工作中解决技术难题、攻克项目重点的成果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且这些内容不曾在同类书中出现过。 本书自70年代初版以来,多次修订重印,销量达22.5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金属切削手册(第4版)》是综合性的金属切削工具书。内容以各工种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计算为主,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基本知识、车削加工、螺纹加工、孔加工、拉削、刨削、铣削、齿轮加工、磨削、刀具刃磨、数控切削加工。手册后面附录有:单位及其换算、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国内外金属材料牌号对照、金属材料的热处理、硬质合金刀片的规格尺寸等。
诸全兴,上海兴东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曾在上海拖拉机厂、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上海庆丰超硬磨料制品有限公司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曾编写出版了《不重磨刀具》、《简明车工手册》、《金属切削手册》(一、二、三版)、《车工工艺学》等图书。本书作者均为上海市金属切削技术协会专家,从事金属切削行业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写作水平。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密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字体偏小,图表之间的留白又太多,很多关键的公式推导过程被一笔带过,让人感觉作者是假定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高等机械原理的知识。我特别想搞清楚的是,切削液对刀具寿命影响的精确数学模型,以及如何根据实时切削振动数据来动态调整进给量。这本书中关于切削液的部分,更像是对各种油基和水基液体的成分介绍和简单应用场景罗列,缺乏深入的流体力学和化学反应分析。更别提什么传感器反馈和智能控制了。另外,书中大量的表格数据,虽然声称是基于实验得出的,但缺少最新的数据来源和置信区间说明,让人在实际应用时会心存疑虑——这些数据是不是太老了?我的工作要求我必须在精度和效率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而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经验法则和“在……范围内选用”的模糊指导。我需要的是明确的函数关系和参数曲线,而不是基于经验的区间建议。阅读体验上,需要不停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来拼凑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上的顺畅衔接,读起来非常费力。
评分这本书,老实说,拿到手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分量不轻。封面设计得挺朴实,那种一看就是工具书的调调,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完全是直奔主题的架势。我其实是想找点关于现代数控加工编程的深度资料,特别是关于刀具路径优化和G代码的精细控制,毕竟现在车间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了。结果翻开这本书,发现它更多地聚焦在了传统切削工艺的基础原理上,比如各种材料的切削性能、不同刀具几何角度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还有大量的表格和经验数据。坦率地说,对于我目前工作急需的那些前沿技术,比如五轴联动的高级应用或者MQL(最小量润滑)技术的最新进展,这本书里提得非常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深入展开。它更像是一本给新手入门或者给老技工回顾基础的教科书,那种把切削力、进给量、背吃刀量这些基本参数算得清清楚楚的详尽论述,虽然扎实,但对我来说,总觉得缺了点“新意”和“实战”的锐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应对复杂曲面加工时的颤振抑制,或者是在极端硬度材料加工中如何选择复合刀具材料,但这些高阶的议题,这本书似乎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提供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或案例分析。总的来说,基础知识覆盖很全,但对于追求效率和复杂工艺突破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更专业的补充读物。
评分我原本期待这本“第四版”能带来显著的更新,尤其是在轻量化材料和增材制造工件的后处理加工方面有所建树。然而,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内容冗余,重点分散。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重复介绍一些基础概念,比如什么是正交切削、侧角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等,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入门级材料力学教材里都能找到。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能解决行业痛点的内容却付之阙如。例如,在钻孔技术方面,它只停留在如何选择合适的螺旋角和排屑槽形状,但对于高速深孔钻削中,如何控制孔壁的硬化层和残余应力,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对于我来说,这种“面面俱到但无一精深”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查找和吸收有用信息的效率。我希望工具书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中要害,提供可立即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点。但这本手册更像是一把大锤,虽然沉重,但击打的精度和力度都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面对现代精密制造对细节苛刻的要求时,这种“百科全书式”的陈述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更像是对过去经验的简单整理和罗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是汇编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优秀技术文档,然后重新装订出版。它在“刀具磨损机理”这块的论述倒是下了功夫,什么疲劳磨损、扩散磨损的图解都非常清晰。但是,当你把目光投向当今的自动化生产线时,它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比如,现代的刀具管理系统,包括刀具寿命的预测性维护,这本书里完全没有涉及。我需要了解的是如何通过机器视觉来实时监测刀具的微小崩刃,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输入到ERP系统中进行自动换刀决策。这本书的视角似乎始终停留在刀具与工件接触的那一“瞬间”,而没有拓展到整个制造流程的优化。它对于如何处理复杂刀具(比如螺旋铣刀的定制化刃磨)的细节描述也相对粗糙,更多是介绍通用工具的选用。对于我这样的工艺工程师来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的,需要集成软件、硬件和材料科学的知识。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过于孤立,无法有效支撑起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加工车间所需的集成化思维。它更像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库,而不是一个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技术参考。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研究一下新一代陶瓷刀具和超硬材料(比如高温合金和钛合金)的加工挑战。我所在的行业经常处理一些对热敏感和加工硬化严重的工件,对刀具的耐磨性和冷却要求极高。这本书在材料特性介绍这一块做得还算可以,对碳钢和常见铸铁的切削参数有详细的讨论,甚至给出了不同机床刚度下的推荐值。但是,当我翻到关于高性能合金的章节时,我就开始感到失望了。它只是简单地提到了这些材料的难加工性,然后给出的刀具推荐和切削速度大多是基于传统的硬质合金标准。我期待的是关于PCD(聚晶金刚石)刀具的最新涂层技术,或者是在极高主轴转速下,如何通过优化冷却液压力和喷嘴角度来控制热变形的专业见解。这本书的风格似乎停留在上一个时代,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偏向于“慢工出细活”的传统路径,而不是现代高参数、高效率的“强力切削”思路。例如,它对切削液的选择也显得比较保守,没有充分探讨干式加工或气冷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对于我们这种需要不断挑战加工极限的企业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考价值,更多是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对比,而不是解决当前技术瓶颈的有效工具。它太“稳健”了,以至于在快速迭代的制造领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评分书很厚,内容详细,好评
评分dgkkvfgbvfhj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帮朋友买的,朋友非常高兴
评分书不错,正版的,京东送货很给力!
评分一句话书的质量很差,都不知道放了多少年了!书都快散架了!
评分专业资料,公司查询用
评分实用的工具书,很好。
评分机械加工比备书籍,书质量还可以,内容也挺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