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羽生 著
图书标签:
  • 梁羽生
  • 诗词鉴赏
  • 民国文学
  • 古典诗词
  • 文学评论
  • 传统文化
  • 诗词解读
  • 文化史
  • 名家品评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23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09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00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读梁羽生的诗词随笔,感受一代武侠大师的文史底蕴。
  梁羽生是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开创者,武侠小说闻名华人世界,拥有众多读者。他在武侠小说之外,也擅长散文随笔,文史诗词功底深厚。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将梁羽生在《香港商报》专栏“有文笔录”撰写的有关民国诗词的文章结集,共计400余篇,为国内首次整理出版,由梁羽生儿子亲自作序。

内容简介

  在武侠之外,梁羽生也擅评诗论词,曾以笔名“时集之”在《香港商报》专栏“有文笔录”撰文十年,《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结集出版的是其中所有谈论民国时期诗词作品的文章,总计四百余篇。
  涵括当时政界、学界、文化界的大家与新锐,如:章士钊、于右任、秋瑾、闻一多、郁达夫、胡适、陈寅恪、张恨水、冰心、“九叶派诗人”等。
  评赏诗词技巧、用典之余,亦可窥见时代风云、文人风骨、时人风趣。

作者简介

  梁羽生(1924—2009),本姓陈,名文统,原籍广西蒙山,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开创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大公报》编辑副主任,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梁羽生学识渊博,谙熟历史、诗词、对联、掌故、旧文学、新文艺、围棋、象棋等,是著名作家、楹联学家和棋评家;著有《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三十五部武侠小说,另有《笔花六照》《名联观止》《文艺杂谈》《古今漫话》《笔·剑·书》等文集。晚年定居澳大利亚,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目录

目 录

序/陈心宇   

又高又大又峨嵯  
禾米食完麻雀散  
贼点能知重有爸  
万里咁长城一座  
姑爷卖赋钱难揾  
风车世界啦啦转  
杨振宁父亲的诗  
袁寒云诗谏乃翁  
沧海楼高日月长  
章士钊赠萧芳芳诗 
章士钊赠陈寅恪诗
章士钊宴会睡大觉
好睡岂佳名 
章士钊赠诗赞陶铸 
莫到琼楼最上层
章士钊赠徐訏诗
柳亚子的《满江红》
易大厂的《满江红》
吴世昌的《满江红》
吕碧城的《满江红》
赢得东南独自飞
忘掉她
死 水
飞毛腿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闻一多的旧体诗
郁达夫的“示内”诗
文情并茂一封书
生怕情多害美人
偕隐名山誓白头
冷吟闲醉诉相思
郁达夫的《毁家诗纪》
忍泪报君君莫笑
王映霞的诗
郁达夫的《乱离杂诗》
老奴故态 不改佯狂
郁达夫主要的一面
郁达夫的《无题》诗
《再别康桥》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叫我如何不想他》
《叫我如何再想他》
古人放屁未必香
《相隔一层纸》
眼里的梦境渐渐远
尽管是…… 
刘半农的“小诗”
《古槐书屋词》
俞平伯的词序
说梦古今情
挑灯闲读《牡丹亭》
《哀沈阳》胡蝶受诬
李义山的《北齐》诗 
人难再得始为佳 
《胡蝶曲》
夫妻联吟一首词
郁达夫的少作
郁达夫兄弟唱和 
日本竹枝词 
郁达夫赠孙荃诗 
看主要的一面 
心怀祖国斥和谣
为冯玉祥祝寿诗
郁达夫的《自述诗》
弘一法师的传奇
悔煞欢场色相因
名妓的诗
《金缕曲》赠金娃娃
是祖国 忍辜负
月上歌帘 声咽秦箫 
伤国事哀民心 
英雄重造好河山
不见市长写偈诗
两个夫人的求见
胡朴安赠弘一诗
弘一法师的遗偈
廖仲恺的诗词
留得中华史上名
何香凝的悼亡诗
有谁文笔奋云雷
秋瑾的诗
侠骨前生悔寄身
自携书剑去扶桑
漫云女子不英雄
《秋风曲》
秋瑾女友的诗
秋瑾的词
盼煞音书雁不来
如此江山 忍归胡虞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我以我血荐轩辕
怒向刀丛觅小诗
教授杂咏
怜子如何不丈夫
霆击寒村灭下民
瞿秋白的讽胡适诗
《尝试集》序诗
胡适的《过年诗》
《我的儿子》
胡适寄周作人诗
周作人答胡适诗
无人认得胡安定
马文珍的诗
微波如散花的湖面
《黄昏两章》
《秋水篇》
咏汉初三杰
咁靓宫娥嫁老番
夹叙夹议随笔诗
想话文明拣老公
廖凤舒《自寿诗》
梁寒操的粤语诗
简又文的粤语诗
冯沅君的避难诗纪
辛笛眼中的一棵树
《寂寞所自来》
都是病 不是风景
《尼加拉瀑布》
陈敬容的《飞鸟》
雨后的思维
抛掉珍珠 拾来砖瓦
《寄雾城友人》
《追物价的人》
内战的“噩梦”
《最后的演出》
解剖知识分子的诗
郑敏的《稻束》
春天的画像
以诗画马
《献给贝多芬》
蒲昌海边的羌女
唐祈诗悼闻一多
唐湜的《沉睡者》
《骚动的城》
我是锈绿的洪钟
袁可嘉笔下的都市场景
上海浮世绘
把母亲比作顽童
当生命熟透为尘埃
赞美祖国
赞美青春
友谊是件艺术品
朦胧的“赠别”
《旗》
聆粤调 胜金缕
且开怀引吭 唱彻乡讴
乡音别谱懊侬歌
情语缠绵意义新
鄙语翻新如铸铁
胡笳旧拍不胜情
新声弹旧怨
言浅意深 青出于蓝
柳亚子挽赵声诗
孙中山挽刘道一诗
黄兴致谭人凤诗
谭人凤的遗恨诗
陈去病诗哭宋教仁
孙中山的文章和黄兴的词
酣战春云湛碧血
廖仲恺的《忆江南》
亭亭遥认木棉红
廖仲恺狱中赋诗
日本游山词
唯向天南凝盼
意在言外的好词
柳亚子诗词专章介绍
陈衡恪赠齐白石诗 
陈散原讽劝王湘绮诗 
残年未灭思儿泪 
康同璧游印度诗
康同璧咏长江大桥诗 
康同璧游西樵山诗 
梅兰芳《访日杂诗》
李大钊的诗
革命诗僧苏曼殊
收拾禅心侍镜台
恨不相逢未剃时
袈裟点点疑樱瓣
行云流水一孤僧
诗僧与名妓
《无题》情诗
满山红叶女郎樵
谈苏曼殊
张恨水的春节诗
《星洲草木》
相期各奋如椽笔
《啼笑因缘》题诗
小说主角扶病填词
江湖隐去倩谁怜
写西北苦况的竹枝词
张恨水的《咏史》诗
“南女士”的《早市杂诗》
张大千的诗
于右任词赞张大千
富可敌国 贫无立锥
康有为的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
河流大野终嫌束
胡适的“宣言诗”
任叔永的打油诗
倘傍人门户 不是男儿
晚岁为诗欠砍头
词人终古泣天涯
不觅封侯但觅诗
齐白石的题画诗
自烧松火读唐诗
叶浅予写张大千
张大千的题画诗
放下你的鞭子
徐悲鸿的《十骏图》 
《十骏图长卷》题诗
何处人间问九方
黄孟圭的《梦游》诗
梁启超十一岁写的诗
兵魂销尽国魂空
浪淘天地入东流
舵楼高唱大江东
美人幽抑碎芳魂
新朝甲子旧神州
胡适《答梅觐庄诗》
灵感来自陆游诗
《尝试集》序诗
胡适的第一首白话诗
杨朔与“朱总”的唱和
于右任的“鲃肺汤”诗
胡适的《新俄万岁》词
少女新诗话《等闲》
陈寅恪咏金圆券
天堑长江安在哉
青鸟传书海外来
秋瑾的诗词
卢前的词曲
于右任写曲赞卢前
易君左妙笔状卢前
易瘦卢肥廿年交
易君左咏月牙泉
《鸣沙山》诗
千佛洞杂咏
张大千的诗
溥心畬的诗文
孙中山挽刘道一诗
须于平地起波澜
三百年来第一流
飞仙剑客古无俦
哪向如花说得明
陈寅恪的《咏红豆》诗
相思廿载待今酬
欲将心事寄闲言
于右任的散曲
黄绍竑的词
于右任的词
各苦生民数十年
冰心的新诗
《天婴》
易君左诗赞扬州
田汉给郭沫若的祝寿诗
落叶之歌
壮绝神州戏剧兵
惯挥箭鼓走天涯
欧阳予倩赠金素琴诗
欧阳予倩的打油诗
郭沫若挽张曙词
郭沫若挽张曙诗、联
聂绀弩悼伍禾诗
叶圣陶旅桂诗
只怜无酒论英雄
胡风空了范长江
须眉今已属蛾眉
黄兴赠谭人凤诗
江湖侠气剑如虹
一筐炸弹奋当先
康有为“宴琼林”题诗
俞平伯的“五四”纪事诗
俞平伯的诗词
俞平伯的新诗
中西合璧诗
《伦敦竹枝词》

精彩书摘

章士钊赠陈寅恪诗

《南游吟草》中最出名的一首诗是章士钊赠大史学家陈寅恪的一首七律,今录下,略加注解。
(陈寅恪以近著数种见赠,《论再生缘》尤为突出,酬以长句。)
岭南非复赵家庄,却有盲翁老作场。
百国宝书供拾掇,一腔心事付荒唐。
闲同才女量身世,懒与时贤论短长。
独是故人来问讯,儿时肮脏未能忘。

陈寅恪先生一九四八年来广州岭南大学任教,解放后广东专上院校调整,中山大学即在岭南大学原址,陈先生继续在中大任教,至一九六九年逝世。他在解放前即患目疾,晚年写作时要助手将参考资料读给他听。(他记忆力极佳,常常能指出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在某书某篇!不过为了慎重,即使他能够背诵的,也要助手给他重读一遍。)“盲翁老作场”云云,即是指此。陈先生通晓十余种文字,包括梵文、拉丁文及某些“死文字”(如契丹文)在内。“百国宝书供拾掇”指此。《再生缘》作者为清代才女陈端生。“闲同才女量身世”即指《再生缘》中之陈端生。

一九八〇年九月四日


郁达夫的“示内”诗

以新文学家而擅写旧体诗者,郁达夫堪称个中翘楚。郁达夫的诗作中尝以陆游自况,盖因其和陆游一样,都曾发生过终生引以为恨的婚变也。婚变的情况虽然不同,其为悲剧则一。陆游“梦断沈园”的诗词传诵千古,郁达夫的《毁家诗纪》亦是脍炙人口、可与陆游比美的。
《毁家诗纪》纪的是他和王映霞的婚变经过,王映霞是他的第二任夫人,他们恋爱的时候,郁达夫尚未和原配离婚。这点和陆游不同,陆游的婚变是被母亲所迫和原配分手。而后来郁、王的婚变则是由于第三者的介入。在谈郁、王婚变之前,似乎也该说一说他的原配。他的原配孙荃是个旧式才女,虽然她没留下诗词,但在整个悲剧中,她却是牺牲最大的人。
郁达夫对孙荃是有感情的,最少在结婚之后那三四年间,他们甚至可以说是一对恩爱夫妻。有郁达夫的一首《病中示内》诗为证。诗道: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
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
何当放棹江湖去,浅水芦花共结庵。

“生死中年”两句,不料后来竟成诗谶。但在这首诗中他还是希望和发妻长相厮守(共结庵)的。

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八日

简又文的粤语诗


梁寒操喜幽默,有捷才。他和简又文是老朋友,时常互相嘲谑。某次,他和简又文说一个笑话:“某人酷嗜闻老婆之狐臭,老婆被他闻得不耐烦了,骂道:‘死仔又闻,死仔又闻!’”“又闻”谐音“又文”,闻者绝倒。
他又有一副赠简又文的嵌字联,亦甚脍炙人口,联曰:

简直一员大武,
又充无赖斯文。

连名带姓,均嵌联中。“大武”是北方土话“武牛”之意。
简又文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权威学者,年前已在香港逝世。《嬉笑集》在台湾重印出版,他也有一首《〈嬉笑集〉题后》的广东白话诗:

何胡两位算先锋,番话夹埋有伍翁。
论到此翁真架势,编成专集显神通。
广东文献添新菜,中国诗坛起怪风。
可惜捞松唔会睇,冬冬乜嘢芫荽葱。

按:“何胡”指何淡如与胡汉民,“伍翁”指伍廷芳。“捞松”者,广东人对外省人的通称也。“捞松”谐音“老兄”。简又文不以诗名,但这首粤语诗写得还算不差。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张大千的题画诗

叶浅予那幅《胡子画胡子》是画张大千以胡子作笔,蘸墨作自画像的。画和题句都有漫画笔触,令人绝倒。另一幅叶作的以张大千绘画为题材的《唐美人》,题句如下:

唐美人,姿态好。羡君于思毛满身,犹事便娟摹窈窕。

按:“于思”与“胡须”相通。叶浅予此画,画中的张大千作妩媚状,掌中捧花一枝。
叶浅予比张大千小九岁,今年也有七十六岁了。他们是在三十年代中叶相识的,算起来已是有将近五十年交情的老朋友了。去年农历四月,张大千曾托人送一幅画给叶浅予,是一幅水墨设色荷花,三尺多长的荷杆撑出一片浅画大荷叶,托着一枚含苞待放的花蕾和一枝盛开怒放的荷花。张大千的题画诗亦甚有趣,诗云:

一瓣真成盖一鸳,西风卷地仅能掀。
花开力大争师子,丈方如来踏不翻。

诗后提款云:“浅予老长兄:视弟眼昏手掣,老态可怜否?七十一年(壬戌)闰四月初一日,大千弟爰。”大千原名张爰,阴历四月初一是他的生日。“师子”即狮子。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日

前言/序言

序  

回想儿时生活,父亲的书房必然浮出脑海。六十年代香港空调不普及,亦不便宜,只有父亲的书房安装了空调。夏天炎热,我放学后便待在他的书房中。书房摆放了不同类别的书籍,有文学、历史、诗词、哲学,还有科幻小说,等等。对于从小喜欢看书的我,无疑是进入了一个宝库。我下午便在他烟雾弥漫、窗花熏黄的书房中,一边看书一边看着父亲肥胖的背影在急速地爬格子,生怕灵感一过便写不出来了!
儿时印象中的父亲是很严肃的。他可说是旧派人,家教甚严,“严父慈母”这句话常挂在口边。直到少年上中学后彼此才真正有所沟通交流。谈的都是文学、小说和历史方面的东西。从他的小说中可看到他是人性本善论者,他内心的世界是完美的,人的情操是伟大的,但与现实世界不免有所脱节。我看他的小说不多,而他对我说他的小说创作心得也不多。他说得最多的是历史,闻人逸事,尤其是诗词、对联的创作技巧与品赏。这方面内容后来都在他的“有文笔录”专栏中得到展现。按照出版社建议,先把有关民国诗词的部分整理出来。
从小观察他写作的过程,我最欣赏的是他对创作诗词、书中联目的投入、坚持和执著。父亲从小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一生投入在诗词、对联的研究上,更将在这方面的创作放进其作品中,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我喜欢父亲小说的回目、诗词,多于其小说中的情节。他作品中《七剑下天山》的《八声甘州》和《白发魔女传》的《沁园春》均被梁迷所爱,津津乐道。
父亲生前著作很多,种类也很多,除武侠小说外,还有散文、历史、名人逸事、诗词、对联的研究、棋谱,等等。他一生只送了一本书给我及嘱托我给他好好保留一套书。前者是《笔花六照》,后者则是《名联观止》。他说《名联观止》乃其一生治学心血之所在,得好好保存,使此书能留传后世。他是希望《名联观止》成为其联话“全集”的,在写完《大公报》的“联趣”专栏后,他曾在《香港商报》另写“联之趣”专栏,两个专栏的内容有近似也有不同,但后者直到去年才由北京的渠诚先生着手整理,所以这次把新整理出的“联之趣”的独特部分附录在《名联观止》最后。
父亲对诗词的喜爱是直至最后一刻,他在临终前数月《唐宋词选》不离身,手握此书重复翻读至残如破卷;他还不时在书中写下一些阅后心得,令我体会到《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在弥留清醒时看见我在身旁,他对我念了一遍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后再无语。
父亲移居澳大利亚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不仅是他“金盆洗手”不再写武侠小说,他的人生处世态度亦有很大的转变。父亲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甚深,颇有名士气,有时做人处世不免有点我行我素。在社交聚会中遇上一些从商或国学文化不足的朋友,他会觉得话不投机,不多搭理。移居悉尼后,他却做到将世上一切浮名放下,走入众生。就像回到童年时代,戏玩人生。他常和一群青年人谈天说地,玩游戏直至深夜。他爱吃东西,二十多年来与住所附近小区的食店、餐厅的老板和服务员,不论种族、年龄、阶层,都混得熟络,如老朋友般。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传统的旧式中国文人,但竟能融入截然不同的异地文化,生活之中乐而忘返直至终老,令我颇感意外!
看到父亲的非武侠小说著作《笔花六照》和《名联观止》以及“有文笔录”专栏在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十分高兴,感到父亲一生的愿望终能向目标迈上一大步。
《笔花六照》承载着父亲一生的经历和回忆,出版社和渠诚先生均建议增添一些内容,包括近年所得到的父亲在岭南大学时的论文,以及他在写武侠小说以前用“梁羽生”笔名所作的其他文章,还有他在上次“增订”以后所作的、来不及收进文集里的文章。此次重读《笔花六照》,勾起了我在英、澳游学时父亲来探望我共游的往事,不胜感触。印象最深可说是和他探望华罗庚先生。华老是世界有名的数学家,但为人随和,对当时二十岁的我,他态度和蔼慈祥,毫无架子,至今未忘。
当然父亲一生亦不免有遗憾之事。他以武侠小说成名,但他心里更希望自己的诗词、文学艺术创作能得到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华人社会对旧中国文化修养下降。新一代读者只着重他小说中的情节,能真正懂得欣赏其文学创作技巧的人渐少。
忆起先父时,我总是不禁想到他生于二十世纪是生不逢时,还是上天对他的眷顾。他生于二十世纪,令他成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名家,在名小说家中占一席位。如果他生于十九世纪或更早的年代,他的小说只会被大众知识分子视作一种“闲书”,不入殿堂。但他却可能成为一位受士林拥戴的大词人,风流名士!我相信这是他更希望得到的地位,他渊博的学识及才华才能真正被充分认识。
每次到他坟前,看见他碑上所刻的自挽联“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都不免勾起这份迷思。

陈心宇
写于二〇一五年四月八日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一份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指南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诗词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精炼的语言,浓缩着时代的风貌,承载着个体的悲欢。民国时期,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新旧思潮交织,民族命运多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诗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饱含着对当下现实的关切与反思,更闪耀着对未来民族命运的期许与探索。他们的作品,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面貌,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 梁羽生,这位以武侠小说名垂文坛的大师,其学养深厚,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极为透彻的理解。他的文字,不仅在描绘刀光剑影、江湖恩怨时挥洒自如,在品评诗文时,更是见解独到,文笔生动,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趣。他对于民国诗词的评点,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考据与鉴赏,更融入了他对历史的洞察、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民族精神的独特理解。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一书,便是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汇集了梁羽生先生对民国时期众多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的深度解读与精妙评析。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诗词鉴赏集,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的旅程。通过梁羽生先生的视角,读者得以穿越时空,走进那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民国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走进民国诗坛:时代的缩影与精神的呐喊 民国诗词,是理解民国历史与文化的一把关键钥匙。它不像唐诗宋词那样,有着相对稳定的时代背景和审美范式。民国诗词的 landscape 更加 fragmented,更加多元。传统士大夫的遗风尚存,但现代性的冲击也已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土壤中,诗人们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挽留与创新: 一部分诗人,如柳亚子,虽然身处新时代,但其诗歌创作依然深深植根于古典的诗词传统,其作品中充斥着对盛世的追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传统的依恋。梁羽生先生在评点柳亚子诗歌时,既肯定了他深厚的功底和澎湃的情感,也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其作品中蕴含的时代印记和个人情怀,将我们带入那个“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时代意境。 西学东渐的痕迹: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诗歌的意象、结构乃至思想都受到了影响。一些诗人开始尝试引入西方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试图在旧有的框架下注入新的活力。徐志摩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诗歌以其浪漫、自由的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梁羽生先生对徐志摩诗歌的评价,既看到了其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和对现代情感的捕捉,也常常会对其过于浪漫甚至显得“靡弱”的表达方式提出中肯的批评,展现了他作为传统文化守护者的一面,同时又不乏对创新精神的尊重。 家国情怀的沉淀: 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难,诗人们的笔下自然流淌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艾青、田间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以朴素而深沉的语言,讴歌劳动人民,控诉黑暗现实,表达对民族解放的渴望。梁羽生先生在评点这些诗歌时,常常能捕捉到其中最感人的细节,最震撼人心的情感,将这些诗歌与更宏大的历史叙事联系起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年代普通中国人的苦难与坚韧。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挣扎: 乱世之中,个体命运的飘零与挣扎,也是民国诗歌的重要主题。戴望舒的诗歌,以其朦胧、象征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孤寂、凄迷的氛围,反映了都市中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梁羽生先生对戴望舒诗歌的评析,细致入微,深入挖掘其作品中的象征意象和心理感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个体的迷茫与孤独。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一书,正是通过梁羽生先生精炼而深刻的笔触,将这些形形色色的民国诗歌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将每一首诗、每一位诗人置于其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解读,使得诗歌的意义更加丰满,也让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得以立体呈现。 梁羽生的独到视角:传统学养与现代关怀的融合 梁羽生先生的诗词评点之所以为人称道,在于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他并非仅仅站在一个文学评论家的立场,而是以一个饱含深情的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去解读这些民国时期的文字。 深厚的古典功底: 梁羽生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是炉火纯青的。他能够轻易地从民国诗歌中找到与古代诗歌的联系,比如对唐诗宋词意境的继承,对历代名家手法的化用。他的评点中常常会引经据典,将民国诗歌与古代经典进行对比,从而彰显出民国诗歌在传承与创新上的得失。这种对比,不仅提升了评点的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敏锐的时代洞察力: 梁羽生先生并非沉湎于古代,他对时代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深刻理解民国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评点诗歌时,他不仅仅关注诗歌的形式美,更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信息、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态度。他能够透过文字,看到诗人的情感波动,体察时代的脉搏。 严谨的学术态度与生动的文笔: 梁羽生先生的评点,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生动。他对于诗歌的鉴赏,有着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论据,绝非空泛之谈。同时,他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充满文采,读来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活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学批评变得通俗易懂,又极富感染力。读者在阅读他的评点时,仿佛能够听到他温文尔雅的讲解,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长者对后辈晚辈的谆谆教诲。 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梁羽生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气节。在评点民国诗词时,他特别关注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作品。他对于那些迎合西方、贬低传统、或是带有帝国主义色彩的作品,则常常会予以批评。这种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使得他的评点具有了一种更为深远的价值,也为我们理解“何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一书,正是通过梁羽生先生这样一种融合了传统学养与现代关怀的独特视角,为我们解读民国诗词。他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以一种包容而批判的态度,深入剖析每一首诗,每一位诗人,展现出民国诗歌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阅读的收获:穿越历史的启迪与文化的滋养 阅读《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民国诗歌,更是为了获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的滋养。 重温历史的温度: 通过梁羽生先生的评点,我们得以重温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诗歌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表达,通过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理想与困惑。梁羽生先生的评点,如同一个穿越时空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的心脏。 提升文学鉴赏力: 梁羽生先生的评点本身就是一篇篇精彩的文学评论。学习他的鉴赏方法,理解他对诗歌的分析角度,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读者将学会如何去品味诗歌的意象,如何去感受诗歌的韵律,如何去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体悟人生哲理: 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人生体验的凝练。民国诗人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思考,他们的对国家民族的关怀,他们的个人命运的感悟,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梁羽生先生的评点,常常能够触及这些深层的含义,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传承民族文化: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民国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这份文化基因传递下去。 《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一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是一份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馈赠。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民国诗歌的璀璨星空,也让我们在梁羽生先生的引领下,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值得所有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细细品读,反复玩味。它将引领你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文化之旅,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个时代的心跳,领略梁羽生先生的智慧光芒,并从中汲取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情有独钟,觉得那个时代充满了理想主义和人文关怀,而诗词是他们抒发情感、寄托情怀最直接的方式。但说实话,很多时候,我看着那些诗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很难真正触及到作者内心的世界。梁羽生先生的名字,我自然是熟悉,他的侠义精神和文学造诣,一直让我敬仰。因此,这本书《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太期待能够通过梁先生的眼睛,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或者陌生的民国诗歌了。我希望他能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那些诗句背后的故事,去挖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埋没的精华。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理解他们的思想,理解他们的作品,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激励我当下生活的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历史和文学的深度链接。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民国历史和诗词都充满好奇但又不敢轻易下手的人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对民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总是带着一丝朦胧的浪漫情怀,总觉得那是一个才子辈出、文人风骨犹存的时代。然而,真正去了解那些诗人、那些作品,却常常感到无从抓起,不知道该如何入门,更别提深入品味了。梁羽生先生的名字,我早已如雷贯耳,他的武侠小说陪伴了我无数个青葱岁月,他的学识渊博更是公认的。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简直欣喜若狂!我期待着,能够通过梁羽生先生这样一位大家,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民国诗词的窗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是看到一首首诗,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理解那些诗句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诗人情感以及时代的回响。我尤其期待梁先生能用他那生花妙笔,将那些可能晦涩难懂的诗词,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其中精妙之处,不再是隔靴搔痒,而是能够感同身受,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但又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读物往往需要一些“引路人”。梁羽生先生,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信赖的引路人。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这本书,我毫不怀疑,会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深刻性于一体的佳作。我尤其看重的是“妙评”二字,这预示着我们即将读到的,绝非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赏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梁先生如何将民国时期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与诗人们的命运、诗歌的创作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着,跟随梁先生的笔触,去品味那些在风雨飘摇中诞生的不朽诗篇,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获得一次精神上的升华。

评分

坦白说,我之所以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梁羽生妙评”这几个字。梁先生的评论,在我看来,是一种艺术。他的语言,总能恰到好处地融合了文学的典雅与评论的犀利,既有大家风范,又不失趣味性。想象一下,他如何解析一首充满家国情怀的诗,如何解读一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诗人的心声,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梁先生如何以他丰富的阅历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梳理民国诗词的发展脉络,提炼出那个时代最闪耀的诗歌之光。我期待着,他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们穿越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去品味那些在战火纷飞、时代变革中诞生的动人篇章。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诗词鉴赏,不如说是一次与民国文坛巨匠的深度对话,一次对那个时代精神的重新发现。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诗词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民国时期,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而充满活力的时期,涌现了无数值得品味的诗歌作品。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梁羽生先生,以其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和深厚学养,他的点评必定不同凡响。因此,《梁羽生妙评民国诗词》这本书,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期待着,梁先生能够以他独到的眼光和精辟的语言,为我们一一解读那些民国诗歌中的精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句,更能感受到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文人情怀以及历史的沧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民国诗词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魅力,也为我自己的文学修养带来一次提升。

评分

陈寅恪先生一九四八年来广州岭南大学任教,解放后广东专上院校调整,中山大学即在岭南大学原址,陈先生继续在中大任教,至一九六九年逝世。他在解放前即患目疾,晚年写作时要助手将参考资料读给他听。(他记忆力极佳,常常能指出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在某书某篇!不过为了慎重,即使他能够背诵的,也要助手给他重读一遍。)“盲翁老作场”云云,即是指此。

评分

评分

给老爸买的,喜欢!

评分

还行,就是包装比较简陋,一张硬纸。说过好几次了。还行,就是包装比较简陋,一张硬纸。说过好几次了。还行,就是包装比较简陋,一张硬纸。说过好几次了。还行,就是包装比较简陋,一张硬纸。说过好几次了。

评分

书贵纸轻,略显粗燥

评分

推荐!!!推

评分

梁羽生秒评民国诗词,很不错

评分

推荐!!

评分

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