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

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輝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洞庭湖
  • 遊記
  • 散文
  • 地域文化
  • 湖湘文化
  • 旅行
  • 文學
  • 隨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12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099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2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首屆魯迅文學奬獲得者、第五屆和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之“年度散文傢”獲得者——李輝作品!  那些人,那些事,如同一朵又一朵雲彩在流動,裝點著曆史與文化的天空……幸或不幸,均在其中。——李輝

內容簡介

  人物印象、藏書故事皆可視為流雲,裝點曆史和文化的天空。作者李輝以誠懇和溫情的文字,敘寫瞭巴金、瀋從文、黃永玉、瀋荃、周揚、田漢、袁昌英、杜高、李澤厚、柳鳴九等湖南人物印象,同時還實地尋訪、收集原始檔案,敘寫瞭李根源、張問德、張佐周、項美麗等人物故事。本書具有較為重要的思想價值,並附有珍貴的曆史照片,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李輝,  記者、編輯、傳記作傢。1956年齣生於湖北隨縣(今隨州市)。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報》擔任文藝記者和文學副刊編輯;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報》文藝部擔任編輯。以傳記、隨筆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鬍風集團冤案始末》、《恩怨滄桑——瀋從文與丁玲》、《滄桑看雲》、《百年巴金》、《封麵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等。  1998年散文集《鞦白茫茫》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奬。  2007年因在《收獲》開設的專欄“封麵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獲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2006年散文傢”奬項。2014年,因《絕響:八十年代親曆記》一書再獲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2013年散文傢”奬項。

精彩書評

  他隻在抽引著讀者的思緒,使大傢開始思索,這就夠瞭。  ——鍾叔河

  走故國山河,覓曆史遺痕,傳人文薪火。感謝李輝以誠懇和溫情的文字,為我們留下瞭又一幅文化中國的悲欣長捲。  ——韓少功

目錄

0 0 1 _ 序 題《穿越洞庭,翻閱大書》/鍾叔河穿 越 洞 庭0 0 3 _ 穿越洞庭,翻閱大書——瀋從文與黃永玉0 1 7 _ 平和,或者不安分——瀋從文印象0 3 3 _ 湘西原本多俠氣——瀋從文與丁玲0 4 9 _ 曆史之殤——瀋從文弟弟瀋荃的故事0 6 7 _ 落葉——田漢隨感附:我讀《落葉》——田漢長子田海南緻李輝1 0 7 _ 搖蕩的鞦韆——周揚隨感1 1 9 _ 往事依然蒼老——周揚與丁玲1 4 1 _ 珞珈山,曆史之痛幾人知——緬懷翻譯傢楊靜遠女士1 5 1 _ 留在紙上的蒼涼——整理“杜高檔案”隨感1 6 3 _ 李澤厚走在美的曆程上1 6 9 _ “盜火者”柳鳴九縫閤曆史翻 閱 大 書1 7 7 _ 騰衝硝煙處,名士風流時1 9 5 _ 世上已無張佐周,何時再唱石門頌2 0 9 _ 風雲莫乾山2 2 1 _ “巴金的偉大在於敢否定自己”——讀蕭乾書簡隨感2 4 1 _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巴金與文化老人群體2 5 3 _ 蕭紅天空的流雲——《黃金時代》隨想麯2 6 7 _ 美麗如斯——項美麗的中國故事

前言/序言

  題《穿越洞庭,翻閱大書》  鍾叔河  李輝寫瞭瀋從文,寫瞭袁昌英,寫瞭周揚和田漢……這些人或為“舊教授”“官太太”,或為大領導老黨員,處境懸殊,情況各彆,結果卻無一例外,都成瞭“整”的對象,成瞭悲劇人物。田漢死前還吟詩“跟著主席道路走”,周揚被通知齣獄還要在牢裏多坐幾天給毛主席寫檢查,尤為可悲。  誰可為之,孰令緻之呢?  李輝並沒有迴答這個問題。他隻在抽引著讀者的思緒,使大傢開始思索,這就夠瞭。  他還寫瞭“雞連長”。黃永玉筆下這隻昂揚氣派的大公雞,在它身上,我明明看到瞭瀋荃的影子。這個循著田興恕、陳渠珍足跡走齣鳳凰的人,替哥哥瀋從文圓瞭“將軍夢”,淞滬抗戰中齣過力,“由地方上再殺一批”的指示一下來,也隻能跪在自己鋪下的軍毯上,手指額頭說:“朝這兒打。”  讀至此處,更加使人驚心動魄,覺得悲哀。  說真的,原來我並不怎麼看好李輝,正如不怎麼看好我自己一樣。魯迅不是最鄙薄“拙劣如報章紀事”的文字麼?而李輝和我可都是記者齣身,都是以“報章紀事”為業的呀!  現在我卻很看好李輝,願為他寫下這幾行。自己雖已去死不遠,總算可以在祖師爺聖像前伸伸腳,也就夠瞭。  二零一六年三月一日於念樓
《烽火江山:晚清風雲錄》 捲首語: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激蕩處總有英雄兒女的身影。本書不聚焦於那些被光環籠罩的帝王將相,而是將目光投嚮晚清那段風雨如晦、暗流湧動的特殊時期,側重描繪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選擇與抗爭。 第一部分:舊夢難續——風暴的前夜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道光年間,一個看似平靜卻已暗藏危機的帝國。我們從江南一個富庶的絲綢商賈傢庭——瀋傢——的日常入手。瀋傢的少爺瀋緻遠,一個飽讀詩書卻對科舉不甚熱衷的年輕人,通過他的視角,展現齣傳統士紳階層在麵對西方思潮湧入時的迷茫與不適。 地方士紳的睏境: 詳細描寫瞭地方鄉紳如何在官僚腐敗與民間秘密結社之間尋求平衡,以及他們對“太平盛世”的堅信與外界傳聞的疏離感。重點刻畫瞭瀋緻遠對傢鄉民間戲麯、風水堪輿等傳統文化的癡迷,以及他偶然接觸到一些關於“奇技淫巧”的西方傳教士的零星記錄,所引發的內心波瀾。 漕運與民生: 深入描繪瞭京杭大運河沿綫的漕運衰敗景象,這不是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通過一群挑夫、船工的生活片段,展現國傢機器運轉的遲緩與民生凋敝的現實。一位名叫“老疤瘌”的漕運老把式,以他數十年的經驗,訴說著水位的變化、稅賦的沉重,以及他對朝廷日益增長的絕望。 林則徐的影子: 雖然不是主角,但林則徐在廣東禁煙的行動,如同遠方的驚雷,通過商賈和官員的往來信件、地方報紙的零星報道,以一種側麵烘托的方式,預示著一場不可避免的衝突即將爆發。 第二部分:夷患乍起——岸邊的掙紮 鴉片戰爭的陰霾籠罩瞭整個東南沿海。本書對戰爭的描繪,著重於其對社會結構和心理層麵的衝擊,而非單純的軍事部署。 口岸的變遷: 以廣州十三行的一位年輕的牙行(代理人)陳翰林為代錶,展現中國商人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陳翰林不僅要應對英國商人的強硬要求,還要提防本國官員的敲詐。他親曆瞭廣州“商團”組織與英軍的初期摩擦,體會到傳統力量在堅船利炮麵前的脆弱。 知識分子的分裂: 描繪瞭部分開明官員如徐繼畬等人,如何在戰敗後艱難地收集和翻譯西方的資料。通過對這些“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展現瞭他們內心“格物緻知”的嘗試與清廷保守勢力的巨大阻力。 社會恐慌與謠言: 戰敗帶來的不隻是割地賠款,更是信仰的崩塌。詳細描述瞭民間因戰事和瘟疫導緻的集體恐慌,各種關於“鬼火船”“洋鬼子吃人腦”的謠言如何迅速傳播,以及地方政府如何用迷信手段來安撫民眾,這反襯齣官方治理能力的低下。 第三部分:內憂外患——太平的陰影 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是晚清社會矛盾的總爆發。本書將重點放在瞭湘軍崛起前後,地方精英如何應對這場空前的內戰。 團練的興起: 轉嚮內陸,聚焦於湖南嶽麓書院培養齣來的一批新式儒生,他們如何將經世緻用與地方防衛結閤起來,組織鄉勇團練。重點刻畫瞭一位從書生轉變為軍事組織者的角色——李慕蘭,她(一個被忽略的女性角色)如何利用傢族資源和知識分子網絡,在男權社會中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後勤和情報網絡。 文化的衝擊與保護: 描述瞭太平軍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以及在戰火中,以曾國藩為代錶的士紳階層如何不惜代價地搶救和轉移重要的古籍善本。通過對幾件珍貴文物的轉移過程的詳細敘述,體現瞭文人對文明傳承的執著。 湘軍的復雜性: 不將湘軍描繪成純粹的“義師”,而是深入剖析其“半士紳化”的軍隊結構,其內部的派係鬥爭、軍紀的鬆弛與嚴苛,以及他們與地方地主、會黨之間復雜不清的利益關係。 第四部分:自強的悖論——西學的睏境 洋務運動的興起,是帝國最後的嘗試。本書旨在探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指導思想下,技術引進的睏境。 江南製造局的幕後: 以兩位不同背景的工程師——一位是齣身傳統的匠人,一位是留洋歸來的學生——在同一個造船廠的工作經曆為綫索。前者精通傳統工藝,對機器的原理充滿敬畏與不解;後者則在引進西方管理製度時,屢屢遭到保守官員和地方勢力的掣肘。 海防與內治的矛盾: 探討瞭淮軍、北洋水師的建立,如何耗盡瞭國傢有限的財政資源,導緻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停滯。通過對長江沿岸海關官員的視角,展示瞭他們如何在洋務局與地方財政之間,進行艱難的資源調配。 人纔的斷層: 描繪瞭第一批留美幼童迴國後的境遇。他們帶來瞭先進的知識,卻發現自己既不被朝廷完全信任,也無法完全融入保守的官場,成為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異鄉人”。 尾聲:在廢墟中眺望 本書最終聚焦於甲午戰前,那種看似和平實則暗藏巨大危機的錶象。它不預測戰爭的結局,而是聚焦於那個時代個體對於“救亡圖存”的不同理解和實踐。通過幾代人跨越數十年的經曆,展現瞭晚清中國在麵對全球化衝擊時,那種既想掙脫桎梏,又深陷泥沼的復雜心路曆程。全書的基調是沉鬱、剋製,充滿瞭對曆史必然性的深沉反思,以及對那些默默堅守、試圖點燃希望的普通人的敬意。

用戶評價

評分

《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深邃”。我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探險,每一次深入,都能發現新的驚喜。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錶達。他似乎有一種能夠捕捉事物本質的能力,無論是對一段曆史的解讀,還是對某種自然現象的描繪,都能直擊核心,讓你産生深刻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甚至有些沉重的話題時的態度。他不會迴避,也不會簡單化,而是用一種非常成熟、也非常有人文關懷的方式,去呈現那些曆史的真相,去探討人性的復雜。那些關於衝突、關於離散、關於變化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並沒有顯得過於悲觀,而是帶著一種淡淡的韌性,一種對生命不息的信念。而當筆鋒轉嚮描繪洞庭湖的自然風光時,那種美,又是那麼的渾然天成,那麼的具有生命力。我常常在閱讀時,會被那些段落所吸引,久久不能自拔,仿佛自己也融入瞭那片山水之間。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文字的魅力,也讓我對“瞭解”一個地方,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地理和曆史,更是關於人心,關於時間,關於生命本身。

評分

讀完《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我腦子裏迴蕩的,是一種奇特的、難以言喻的節奏感。它不像那種情節緊湊、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小說,更像是品一杯陳年的佳釀,需要慢慢地啜飲,纔能體會到其中復雜的層次和迴甘。作者的文字,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有耐心”的文字。他不會急於將所有的信息一股腦地灌輸給你,而是會耐心地鋪陳,一點點地勾勒,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入那個由文字織就的世界。有時,我甚至覺得,作者是在和時間對話,在那些看似平靜的描述之下,隱藏著他對曆史進程的深刻思考。他筆下的洞庭,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承載瞭無數故事的容器。那些曾經在此地發生過的一切,無論是輝煌的還是沉寂的,都被巧妙地融入瞭篇章之中。我特彆喜歡那些對於細節的刻畫,比如對某個古代官員生活片段的描繪,或是對某種地域性習俗的介紹,這些看似微小的點,卻構成瞭整個畫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那個遙遠的時代,變得觸手可及。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瞭解”一個地方的意義。它不隻是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曆史事件,更要感受到它的靈魂,它的呼吸,它的脈搏。作者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他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那些厚重的曆史,那些自然的奇觀,都轉化為一種可以被讀者感知到的力量。

評分

《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總的來說,帶給我的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書的篇幅不算短,但我讀完後,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好像隻是窺見瞭冰山一角。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多樣化,有時候像一個嚴謹的曆史學傢,條分縷析,讓你信服;有時候又像一個浪漫的詩人,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齣令人神往的畫麵;還有時候,他更像是一位生活在當地的智者,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道齣生活的哲理。這種風格上的跳躍,對我來說,是一種驚喜,也是一種挑戰。驚喜在於,每一次翻頁,都可能迎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挑戰在於,有時候需要迅速調整自己的閱讀心態,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宏大敘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輕描淡寫”的功力。他不會刻意去煽情,也不會去拔高,而是用一種非常客觀、冷靜的筆觸,讓你自己去感受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無常。那些發生在洞庭湖畔的故事,無論主角是誰,無論發生在哪個時代,在作者的筆下,似乎都染上瞭一層淡淡的、屬於洞庭的色彩。這種色彩,可能是滄桑的,也可能是溫柔的,但無疑是獨特的。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不僅僅是一種獲取信息的過程,更是一種與作者、與曆史、與那個地方進行深刻對話的體驗。

評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外的“旅程”。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本比較枯燥的關於某片土地的記錄,但《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筆觸,就像是一把能夠穿透時空的利刃,它能夠將那些被時間掩埋的往事,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故事,一一挖掘齣來,呈現在你眼前。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於那些“小人物”的關注。他不會隻停留在帝王將相、文壇巨匠的層麵,而是會把目光投嚮那些默默無聞的漁民、商販、甚至是普通的老百姓。通過他們的視角,我看到瞭一個更真實、更鮮活的洞庭。那些關於生計的辛勞,關於鄉土的眷戀,關於人情冷暖的點滴,都讓我感受到瞭深深的共鳴。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讓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音。而且,他對於洞庭湖本身,也有一種近乎虔誠的描繪。湖水的變化,風雨的侵襲,四季的輪迴,都被賦予瞭生命,仿佛它本身就是一個有意識的“角色”,在參與著這片土地上的一切故事。這種將自然與人文巧妙融閤的寫作手法,讓我覺得非常耳目一新。

評分

《穿越洞庭 翻閱大書》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帶給我的感受,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一股混雜著曆史煙塵與自然氣息的風撲麵而來。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樣的作者,能將這片古老的水域,那些層疊的曆史脈絡,描摹得如此生動,又如此……難以捉摸。初翻開書頁,我以為會是一部直白的史書,或是關於洞庭湖地理變遷的學術著作,但很快,我就被帶入瞭一種更深沉的體驗。文字裏跳躍齣的,不僅僅是事實與年代,更是那些潛藏在山水之間的故事,是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跡。有時候,它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娓娓道來那些關於王朝更迭、文人騷客的傳說,那些淹沒在曆史長河中的名字,仿佛又在字裏行間鮮活起來。而轉瞬之間,筆鋒又轉嚮瞭那片浩渺的湖泊,描寫著四季的變幻,水鳥的遷徙,漁舟唱晚的景象,那些畫麵感十足的描寫,讓我幾乎能聞到水草的清香,聽到欸乃的漁歌。然而,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處理曆史與現實、人情與景物之間那種微妙的連接。它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一種有機的發展,仿佛曆史的潮水,一次次地湧來,又一次次地退去,留下的不僅僅是痕跡,更是故事的肌理。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遠足,在文字構築的洞庭世界裏,我時而沉浸在古老的傳說中,時而又為眼前自然的壯美而駐足。

評分

書很好,質量也很好~~~~~~~~~~!!!!!!!!!!!!!!!!!!!!!!!!!!!!!!!!!!!!!!!

評分

品相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書很好,質量也很好~~~~~~~~~~!!!!!!!!!!!!!!!!!!!!!!!!!!!!!!!!!!!!!!!

評分

人物印象、藏書故事皆可視為流雲,裝點曆史和文化的天空。作者李輝以誠懇和溫情的文字,敘寫瞭巴金、瀋從文、黃永玉、瀋荃、周揚、田漢、袁昌英、杜高、李澤厚、柳鳴九等湖南人物印象,同時還實地尋訪、收集原始檔案,敘寫瞭李根源、張問德、張佐周、項美麗等人物故事。本書具有較為重要的思想價值,並附有珍貴的曆史照片,以饗讀者。

評分

?

評分

滿意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