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

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洞庭湖
  • 游记
  • 散文
  • 地域文化
  • 湖湘文化
  • 旅行
  • 文学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1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099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作品!  那些人,那些事,如同一朵又一朵云彩在流动,装点着历史与文化的天空……幸或不幸,均在其中。——李辉

内容简介

  人物印象、藏书故事皆可视为流云,装点历史和文化的天空。作者李辉以诚恳和温情的文字,叙写了巴金、沈从文、黄永玉、沈荃、周扬、田汉、袁昌英、杜高、李泽厚、柳鸣九等湖南人物印象,同时还实地寻访、收集原始档案,叙写了李根源、张问德、张佐周、项美丽等人物故事。本书具有较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并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李辉,  记者、编辑、传记作家。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等。  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因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散文家”奖项。2014年,因《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一书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3年散文家”奖项。

精彩书评

  他只在抽引着读者的思绪,使大家开始思索,这就够了。  ——钟叔河

  走故国山河,觅历史遗痕,传人文薪火。感谢李辉以诚恳和温情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又一幅文化中国的悲欣长卷。  ——韩少功

目录

0 0 1 _ 序 题《穿越洞庭,翻阅大书》/钟叔河穿 越 洞 庭0 0 3 _ 穿越洞庭,翻阅大书——沈从文与黄永玉0 1 7 _ 平和,或者不安分——沈从文印象0 3 3 _ 湘西原本多侠气——沈从文与丁玲0 4 9 _ 历史之殇——沈从文弟弟沈荃的故事0 6 7 _ 落叶——田汉随感附:我读《落叶》——田汉长子田海南致李辉1 0 7 _ 摇荡的秋千——周扬随感1 1 9 _ 往事依然苍老——周扬与丁玲1 4 1 _ 珞珈山,历史之痛几人知——缅怀翻译家杨静远女士1 5 1 _ 留在纸上的苍凉——整理“杜高档案”随感1 6 3 _ 李泽厚走在美的历程上1 6 9 _ “盗火者”柳鸣九缝合历史翻 阅 大 书1 7 7 _ 腾冲硝烟处,名士风流时1 9 5 _ 世上已无张佐周,何时再唱石门颂2 0 9 _ 风云莫干山2 2 1 _ “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读萧乾书简随感2 4 1 _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巴金与文化老人群体2 5 3 _ 萧红天空的流云——《黄金时代》随想曲2 6 7 _ 美丽如斯——项美丽的中国故事

前言/序言

  题《穿越洞庭,翻阅大书》  钟叔河  李辉写了沈从文,写了袁昌英,写了周扬和田汉……这些人或为“旧教授”“官太太”,或为大领导老党员,处境悬殊,情况各别,结果却无一例外,都成了“整”的对象,成了悲剧人物。田汉死前还吟诗“跟着主席道路走”,周扬被通知出狱还要在牢里多坐几天给毛主席写检查,尤为可悲。  谁可为之,孰令致之呢?  李辉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只在抽引着读者的思绪,使大家开始思索,这就够了。  他还写了“鸡连长”。黄永玉笔下这只昂扬气派的大公鸡,在它身上,我明明看到了沈荃的影子。这个循着田兴恕、陈渠珍足迹走出凤凰的人,替哥哥沈从文圆了“将军梦”,淞沪抗战中出过力,“由地方上再杀一批”的指示一下来,也只能跪在自己铺下的军毯上,手指额头说:“朝这儿打。”  读至此处,更加使人惊心动魄,觉得悲哀。  说真的,原来我并不怎么看好李辉,正如不怎么看好我自己一样。鲁迅不是最鄙薄“拙劣如报章纪事”的文字么?而李辉和我可都是记者出身,都是以“报章纪事”为业的呀!  现在我却很看好李辉,愿为他写下这几行。自己虽已去死不远,总算可以在祖师爷圣像前伸伸脚,也就够了。  二零一六年三月一日于念楼
《烽火江山:晚清风云录》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激荡处总有英雄儿女的身影。本书不聚焦于那些被光环笼罩的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投向晚清那段风雨如晦、暗流涌动的特殊时期,侧重描绘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选择与抗争。 第一部分:旧梦难续——风暴的前夜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道光年间,一个看似平静却已暗藏危机的帝国。我们从江南一个富庶的丝绸商贾家庭——沈家——的日常入手。沈家的少爷沈致远,一个饱读诗书却对科举不甚热衷的年轻人,通过他的视角,展现出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西方思潮涌入时的迷茫与不适。 地方士绅的困境: 详细描写了地方乡绅如何在官僚腐败与民间秘密结社之间寻求平衡,以及他们对“太平盛世”的坚信与外界传闻的疏离感。重点刻画了沈致远对家乡民间戏曲、风水堪舆等传统文化的痴迷,以及他偶然接触到一些关于“奇技淫巧”的西方传教士的零星记录,所引发的内心波澜。 漕运与民生: 深入描绘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漕运衰败景象,这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通过一群挑夫、船工的生活片段,展现国家机器运转的迟缓与民生凋敝的现实。一位名叫“老疤瘌”的漕运老把式,以他数十年的经验,诉说着水位的变化、税赋的沉重,以及他对朝廷日益增长的绝望。 林则徐的影子: 虽然不是主角,但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行动,如同远方的惊雷,通过商贾和官员的往来信件、地方报纸的零星报道,以一种侧面烘托的方式,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爆发。 第二部分:夷患乍起——岸边的挣扎 鸦片战争的阴霾笼罩了整个东南沿海。本书对战争的描绘,着重于其对社会结构和心理层面的冲击,而非单纯的军事部署。 口岸的变迁: 以广州十三行的一位年轻的牙行(代理人)陈翰林为代表,展现中国商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陈翰林不仅要应对英国商人的强硬要求,还要提防本国官员的敲诈。他亲历了广州“商团”组织与英军的初期摩擦,体会到传统力量在坚船利炮面前的脆弱。 知识分子的分裂: 描绘了部分开明官员如徐继畬等人,如何在战败后艰难地收集和翻译西方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展现了他们内心“格物致知”的尝试与清廷保守势力的巨大阻力。 社会恐慌与谣言: 战败带来的不只是割地赔款,更是信仰的崩塌。详细描述了民间因战事和瘟疫导致的集体恐慌,各种关于“鬼火船”“洋鬼子吃人脑”的谣言如何迅速传播,以及地方政府如何用迷信手段来安抚民众,这反衬出官方治理能力的低下。 第三部分:内忧外患——太平的阴影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是晚清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本书将重点放在了湘军崛起前后,地方精英如何应对这场空前的内战。 团练的兴起: 转向内陆,聚焦于湖南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一批新式儒生,他们如何将经世致用与地方防卫结合起来,组织乡勇团练。重点刻画了一位从书生转变为军事组织者的角色——李慕兰,她(一个被忽略的女性角色)如何利用家族资源和知识分子网络,在男权社会中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后勤和情报网络。 文化的冲击与保护: 描述了太平军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在战火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士绅阶层如何不惜代价地抢救和转移重要的古籍善本。通过对几件珍贵文物的转移过程的详细叙述,体现了文人对文明传承的执着。 湘军的复杂性: 不将湘军描绘成纯粹的“义师”,而是深入剖析其“半士绅化”的军队结构,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军纪的松弛与严苛,以及他们与地方地主、会党之间复杂不清的利益关系。 第四部分:自强的悖论——西学的困境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帝国最后的尝试。本书旨在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指导思想下,技术引进的困境。 江南制造局的幕后: 以两位不同背景的工程师——一位是出身传统的匠人,一位是留洋归来的学生——在同一个造船厂的工作经历为线索。前者精通传统工艺,对机器的原理充满敬畏与不解;后者则在引进西方管理制度时,屡屡遭到保守官员和地方势力的掣肘。 海防与内治的矛盾: 探讨了淮军、北洋水师的建立,如何耗尽了国家有限的财政资源,导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通过对长江沿岸海关官员的视角,展示了他们如何在洋务局与地方财政之间,进行艰难的资源调配。 人才的断层: 描绘了第一批留美幼童回国后的境遇。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却发现自己既不被朝廷完全信任,也无法完全融入保守的官场,成为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异乡人”。 尾声:在废墟中眺望 本书最终聚焦于甲午战前,那种看似和平实则暗藏巨大危机的表象。它不预测战争的结局,而是聚焦于那个时代个体对于“救亡图存”的不同理解和实践。通过几代人跨越数十年的经历,展现了晚清中国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那种既想挣脱桎梏,又深陷泥沼的复杂心路历程。全书的基调是沉郁、克制,充满了对历史必然性的深沉反思,以及对那些默默坚守、试图点燃希望的普通人的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我脑子里回荡的,是一种奇特的、难以言喻的节奏感。它不像那种情节紧凑、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更像是品一杯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地啜饮,才能体会到其中复杂的层次和回甘。作者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有耐心”的文字。他不会急于将所有的信息一股脑地灌输给你,而是会耐心地铺陈,一点点地勾勒,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那个由文字织就的世界。有时,我甚至觉得,作者是在和时间对话,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描述之下,隐藏着他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他笔下的洞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容器。那些曾经在此地发生过的一切,无论是辉煌的还是沉寂的,都被巧妙地融入了篇章之中。我特别喜欢那些对于细节的刻画,比如对某个古代官员生活片段的描绘,或是对某种地域性习俗的介绍,这些看似微小的点,却构成了整个画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那个遥远的时代,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了解”一个地方的意义。它不只是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历史事件,更要感受到它的灵魂,它的呼吸,它的脉搏。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那些厚重的历史,那些自然的奇观,都转化为一种可以被读者感知到的力量。

评分

《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深邃”。我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探险,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表达。他似乎有一种能够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无论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还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描绘,都能直击核心,让你产生深刻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甚至有些沉重的话题时的态度。他不会回避,也不会简单化,而是用一种非常成熟、也非常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呈现那些历史的真相,去探讨人性的复杂。那些关于冲突、关于离散、关于变化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显得过于悲观,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韧性,一种对生命不息的信念。而当笔锋转向描绘洞庭湖的自然风光时,那种美,又是那么的浑然天成,那么的具有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被那些段落所吸引,久久不能自拔,仿佛自己也融入了那片山水之间。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也让我对“了解”一个地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和历史,更是关于人心,关于时间,关于生命本身。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旅程”。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比较枯燥的关于某片土地的记录,但《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就像是一把能够穿透时空的利刃,它能够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往事,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故事,一一挖掘出来,呈现在你眼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那些“小人物”的关注。他不会只停留在帝王将相、文坛巨匠的层面,而是会把目光投向那些默默无闻的渔民、商贩、甚至是普通的老百姓。通过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鲜活的洞庭。那些关于生计的辛劳,关于乡土的眷恋,关于人情冷暖的点滴,都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且,他对于洞庭湖本身,也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描绘。湖水的变化,风雨的侵袭,四季的轮回,都被赋予了生命,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有意识的“角色”,在参与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故事。这种将自然与人文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

评分

《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一股混杂着历史烟尘与自然气息的风扑面而来。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能将这片古老的水域,那些层叠的历史脉络,描摹得如此生动,又如此……难以捉摸。初翻开书页,我以为会是一部直白的史书,或是关于洞庭湖地理变迁的学术著作,但很快,我就被带入了一种更深沉的体验。文字里跳跃出的,不仅仅是事实与年代,更是那些潜藏在山水之间的故事,是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有时候,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王朝更迭、文人骚客的传说,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仿佛又在字里行间鲜活起来。而转瞬之间,笔锋又转向了那片浩渺的湖泊,描写着四季的变幻,水鸟的迁徙,渔舟唱晚的景象,那些画面感十足的描写,让我几乎能闻到水草的清香,听到欸乃的渔歌。然而,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处理历史与现实、人情与景物之间那种微妙的连接。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一种有机的发展,仿佛历史的潮水,一次次地涌来,又一次次地退去,留下的不仅仅是痕迹,更是故事的肌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远足,在文字构筑的洞庭世界里,我时而沉浸在古老的传说中,时而又为眼前自然的壮美而驻足。

评分

《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总的来说,带给我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书的篇幅不算短,但我读完后,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好像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多样化,有时候像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条分缕析,让你信服;有时候又像一个浪漫的诗人,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令人神往的画面;还有时候,他更像是一位生活在当地的智者,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道出生活的哲理。这种风格上的跳跃,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挑战。惊喜在于,每一次翻页,都可能迎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挑战在于,有时候需要迅速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轻描淡写”的功力。他不会刻意去煽情,也不会去拔高,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冷静的笔触,让你自己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无常。那些发生在洞庭湖畔的故事,无论主角是谁,无论发生在哪个时代,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属于洞庭的色彩。这种色彩,可能是沧桑的,也可能是温柔的,但无疑是独特的。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与作者、与历史、与那个地方进行深刻对话的体验。

评分

老人要读的

评分

书很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品相好。

评分

品相好。

评分

?

评分

老人要读的

评分

书很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书很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老人要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