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圖南藏本
○附錄陳耀庭藏本
○宋遠橋十七世孫宋書銘所傳
○對太極源流、內涵、功法重做界定與分野
○揭示瞭隱匿於武學深處的理論依據
《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又稱《宋氏傢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考》,據傳為宋遠橋後人手記。民國初年始宣於世,各傢多有抄存留世。本版選用吳圖南藏的“清初本”為掃描本,加以點校並作詳細注釋。
江瀾,自號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興。1987年從王清發老師學習楊式李雅軒老師一脈太極拳,1992年從蔡光圻老師學習推手。2003年初,因緣結識金仁霖老師,係統學習楊式葉大密老師一脈太極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學體係至今。
創立一多廬太極文化傳播公司,緻力於太極拳傳播與推廣;受聘於新加坡傳統楊式太極拳協會等擔任武術顧問;創立馬來西亞檳城一多廬太極拳協會,擔綱顧問暨總教練。手談之餘,勤於筆耕,在《武魂》《太極》《精武》《武術傢》等雜誌刊登十數篇文章,齣版有《一多廬太極體悟錄》、《楊傢太極拳老拳譜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有宋書銘者,自雲宋遠橋後,久客項城幕,精易理,善太極拳術,頗有所發明,與餘素善,日夕過從,獲益非鮮,本社教員紀子修、吳鑒泉、劉恩綬、劉彩臣、薑殿臣等,多授業焉。
——許禹生
原版影印 / 001
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封麵) / 047
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緒記(附三十七式名目) / 047
八字歌/ 058
三十七心會論/ 059
三十七周身大用論/ 061
十六關要論/ 062
功用歌/ 064
俞傢先天拳源流/ 065
十三勢名目並論說/ 084
十三勢行功心法/ 091
十三勢歌/ 094
打手歌/ 097
程靈洗小九天源流/ 099
小九天法式/ 103
觀經悟會法/ 105
用功五/ 107
四性歸原歌/ 108
宋仲殊後天法目源流/ 109
後天法目/ 112
此書十不傳/ 116
此書有四忌/ 118
用功三小忌/ 118
這些稀而彌珍的拳譜,幾經顯微闡幽,彰往察來,傳承者參會自己的體悟,在修煉拳藝的同時,也發展著太極拳理論。自從1854年武澄清在舞陽鹽店發現王宗嶽《太極拳論》以來,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間,太極拳理論大體經曆瞭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太極拳理論的初創期。這一時期的文論內容,主要圍繞著舞陽某鹽店獲得的王宗嶽《太極拳論》相關文字,會參瞭武禹襄等諸傢講論,以兩條脈絡流傳於世:其一是武禹襄將所得王宗嶽拳論,加以釋解後,贈貽楊傢,楊傢幾代拳學者在此基礎上加以竄益,附錄於楊、吳兩傢公開齣版的諸傢太極拳論著中;其二是李亦得諸武禹襄贈貽的拳譜後,附以“小序及五字訣”等拳學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贈予其弟李啓軒,其二贈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俗稱“老三本”。其中李啓軒藏本,曾被重編次序後,夾雜他傢講論付梓刊行。此次校釋,則以郝和珍藏本為底本,
參校啓軒藏本,並附錄楊健侯贈貽田兆麟的《太極拳譜》為底本,參校徐哲東校核的龔潤田抄本《太極拳譜》,同時參校陳微明、許禹生、武匯川等諸位楊氏拳學者轉輾傳抄的拳譜,以展現這一時期兩脈太極拳譜的風貌。
第二階段為太極拳理論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是以《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為代錶,俗稱“宋氏傢傳本”。這一時期的拳譜,於拳史源流而論,紛繁蕪雜,或荒誕不經,但卻彆具魅力,就像是黃山的雲海,變化萬韆,神秘莫測。這一時期的拳譜,多選編在許禹生、李先五、王新午等幾傢論著中,較為完整的拳譜,始見於吳圖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以及範愚園抄本。諸本之中,以範愚園本內容最為完善。
此次校釋,選取範愚園抄本為底本,同時參校吳圖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及李先五本、王新午等本,並附錄馬振華傢藏《拳譜》、金庸筆下《九陽真經》相關內容,以及所涉佛道仙尊、名號得能稽考者之古籍文獻,探揭其神秘麵紗,以期呈現此拳譜獨特之魅力。
第三階段是太極拳理論的巔峰階段。這一時期是以楊傢傳抄的太極拳老拳譜(三十二目)為代錶,俗稱“三十二目”,此譜部分內容陸續見諸楊澄甫、董英傑、陳炎林、田兆麟、顧留馨、瀋壽等相關太極拳圖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麵世的隻有吳公藻藏《太極法說》及楊振基藏“楊澄甫傢傳的古典手抄太極拳老拳譜”(簡稱“傢藏本”)。此拳譜,具備自身獨特的拳學理念,且具係統的理論層次,文論內在邏輯嚴密,將太極拳理論從原本的逞一拳一腳之能,升華為“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盡性立命,窮神達化”的性命之學。
此次校釋的《太極法說》,選取楊班侯贈貽全佑的《太極法說》為底本,參校“傢藏本”,著重梳理從“老三本”“宋氏傢傳本”到“三十二目”拳學術語的演進,梳理拳譜所涉理學思潮的演變,梳理傳統文化對於生命體“人”的認識等,試圖解構內蘊於此譜中係統完備的拳學體係。
校釋以上三階段的太極拳經典老拳譜,嚴格遵循硃熹“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訓,幾個月來,收拾心情,天天與書為伴,枕書而眠,心境專靜純一,然後將自己一顆嚮學之心,貼在老拳譜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中,跟先賢先聖做心與心的交流。
……
太極拳的文化自覺(代序)
凡是牽涉民族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現象,總要吸引這個民族的文化精英,持續一代接一代地探討下去。太極拳文化,從清中葉顯世以來,就一直吸引著文化巨匠進行著跟蹤研究,留下瞭諸多光輝燦爛的研究成果。它們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一些最美好的心靈創造齣來的,是我們這些當代人寶貴的精神食糧。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我們手捧這些成果,接受這些遺産,感恩先輩傳承的文化財富,感到非常自豪。
一種嚴肅的、博大的文化現象,在其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都要呈現由“自在文化走嚮自覺文化,再走嚮文化自覺”這樣一個螺鏇式的飛躍。當然,這個過程必須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理論時期。就像登山的路,如果截其一段,就很難斷定是嚮上還是嚮下。隻有在一段較長的路徑視野範圍內,我們纔能認清它的發展方嚮。而有瞭這個方嚮,今後的路徑就更加明朗、自覺、主動。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講瞭一個非常好的哲學命題:感覺到瞭的東西,我們不能馬上理解它。隻有理解瞭的東西,纔能更深刻地感覺它。二水居士花大力氣對太極拳老拳譜的梳理和校釋,就是太極拳的文化自覺。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目前所知,是太極拳最早期的理論著作。就其價值而言,實際上已達到“經”的高度。人們理解、消化這一經典,需要相當長的曆史過程。早期,永年武氏三兄弟及其族人,圍繞《太極拳論》所做的著述,可以說是太極拳文化的“自在階段”。
《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繁復雜蕪,多彩紛呈。太極拳文化一旦傳播到更大範圍內,人們便開始爭相把這一文化現象與道傢文化相聯係,與武術各流派相滲透,與民間仙道傳奇相撞擊,從語源學、民俗學、文字學等角度進行形而上、形而下的考證和對比,等於放在華夏文明的大釜裏,放上各種佐料,進行瞭一次次煎煮晾曬。盡管顔色多元,味道多種,雜蕪不純,但對這一文化成果的烹製,正是太極文化由自在走嚮自覺的過程。
以楊傢老譜《三十二目》為標誌,太極拳文化進入瞭文化自覺的成熟期。《三十二目》從諸多方麵,迴答瞭有關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二水居士將其梳理為六個方麵……
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把雙刃劍,恩惠著人類,也傷害著人類。隨著經濟的繁榮,環境惡化,道德淪喪,無序競爭,人類麵臨空前的危險和災難。這時,主張天人閤一、以柔剋剛、後發先至、相生不害,化對抗為和諧的太極拳,給人類帶來瞭評判是非、善惡、美醜的新標準,成為人們能感知到的意識形態中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這正是當前人類所急需的。所以當今的太極拳,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張名片,受到世界各民族久彆重逢般的歡迎,這真是華夏文明的榮耀和驕傲。
二水居士在導讀中寫到,他“嚴格遵循硃子‘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訓,幾個月來,收拾心情,天天與書為伴,枕書而眠,心境專靜純一,然後將自己一顆嚮學之心,貼在老拳譜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中,跟先賢先聖做心與心的交流”,所以,校釋過程,其實是一次奇妙的學習過程。整整三個多月裏,聆聽他們掏心掏肺的述說,仿佛徹頭徹尾接受瞭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簡直就是菩提灌頂。二水居士的研究方法、治學態度和奉獻精神,很值得贊許。他無私地為我們提供瞭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我從心裏感激這位年輕的學者。
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創會秘書長
中華太極文化國際總部學術指導
翟金錄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極為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簡單地鋪陳,而是采取瞭一種類似樹狀圖的放射性結構。每一個核心的理論分支,都會像一個引爆點一樣,嚮外輻射齣無數小的細節和曆史注釋。初讀可能需要一點適應時間,因為信息密度相當高,幾乎每一頁都有值得停下來細品的觀點。不過,一旦掌握瞭作者的邏輯脈絡,你會發現這種組織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比如,當討論到“氣沉丹田”這一核心概念時,作者立刻會跳躍到不同曆史時期對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並穿插對比瞭與此相關的古代文獻中的插圖和描述,形成瞭一個立體化的知識網絡。這種跳躍式的、網狀的敘述,迫使讀者的大腦必須保持高度的活躍和聯想,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綫性信息流。對於有一定基礎的習練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工具書級彆的參考寶典,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定位和比對不同學派之間的細微差異。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知識迷宮中探險,每走一步都能發現新的綫索和連接點。
評分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文獻整理。它更像是一份指導,幫助有誌於深入探究武學的人,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很多習武者在練習過程中會遇到瓶頸,往往是因為對功法的哲學基礎和曆史背景理解不足,導緻修行停滯。這本書恰恰在這一點上提供瞭極大的幫助。它清晰地勾勒齣瞭不同“支派”在對“源流”核心精神的繼承和偏離過程中的具體錶現,讓人明白為何自己練習的某個特定動作或心法,在另一個體係中會以截然不同的麵貌齣現。這種溯源式的理解,對於糾正個人修煉中的偏差,提供瞭一種宏觀的視角和校準工具。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適閤那些已經邁過瞭“入門”階段,開始對“為何如此”産生強烈好奇心的習武者和研究者。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招式的洞察力,使人能夠從更高的維度去理解和體悟武學的精髓,讓修行之路不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帶著清晰的地圖和理解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精煉且富有韻味的,但這種韻味並非矯揉造作的文人腔調,而是一種深深植根於文化土壤中的凝練。作者似乎對古代典籍的語言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遣詞造句之間透露齣一種對武學精神的敬畏。舉個例子,書中對“虛實變化”的描述,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戰略”或“戰術”等現代詞匯,而是選擇瞭更為古樸的“應機而動”、“如水之形”等錶達,使得原本可能顯得生硬的技術術語,瞬間充滿瞭生命力和意境。這種對語言的精準拿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它不是在“教”你招式,而是在“引”你進入一種特定的思維模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文化上的“考古”,挖掘齣那些被現代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語言美感和深層含義。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字背後的重量和曆史的迴響,這對於提升對傳統文化的整體鑒賞力,也起到瞭潛移默化的作用。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裝幀略顯保守,但內容卻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喜的批判性深度。許多關於傳統武術的論述,往往陷於對“正宗”的過度推崇和對“旁門左道”的排斥,使得整個討論顯得片麵且缺乏活力。但這本書的作者明顯沒有滿足於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他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剖析不同流派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做的取捨、妥協與創新,尤其是對於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被邊緣化的分支,給予瞭充分的尊重和詳盡的考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爭議時的那種審慎態度,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多方史料並置,引導讀者自己去形成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探討,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某些概念的固有認知,甚至開始質疑一些被奉為圭臬的“祖師傳言”的真實性。這種敢於解構傳統,重塑認知的勇氣和能力,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讓它超越瞭一本簡單的武術史書籍,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傳承與演變的社會學研究。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古樸典雅,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宣紙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一個充滿曆史底蘊的氛圍中。初翻閱時,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專著,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繁復的推導,畢竟“源流支派”這幾個字聽起來就相當的學術化。然而,作者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地流暢和引人入勝。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僵硬地羅列事實,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耐心地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些早已湮沒在時間長河中的武術脈絡。特彆是關於早期功法在不同地域如何根據當地的文化風俗進行微調和適應的部分,描述得細緻入微,簡直是令人嘆為觀止。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某一段落中提及的“內勁的培養”的闡述,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而是結閤瞭具體的呼吸導引法,甚至還引用瞭古代醫傢對人體經絡的理解,讓原本飄渺的內傢心法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開篇給人的感覺是沉穩、紮實,而且非常具有引導性,讓人立刻願意沉浸其中,去探尋那份深藏不露的武學智慧。
評分書收到瞭,紙張質量很好,價格便宜,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幫朋友買的,他說還可以,就是繁體字看起費勁!
評分書蠻好,快遞神速!
評分不錯
評分贊
評分湊單買的,書一般,除非有考據癖,否則這種書沒啥意思。上麵有人評過,書中把武俠小說放在裏麵,說明齣版社治學不嚴謹。
評分速度快,服.務態度好
評分給老媽買的這個書、物流很快!第二天就到瞭
評分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