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图南藏本
○附录陈耀庭藏本
○宋远桥十七世孙宋书铭所传
○对太极源流、内涵、功法重做界定与分野
○揭示了隐匿于武学深处的理论依据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又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考》,据传为宋远桥后人手记。民国初年始宣于世,各家多有抄存留世。本版选用吴图南藏的“清初本”为扫描本,加以点校并作详细注释。
江澜,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
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等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在《武魂》《太极》《精武》《武术家》等杂志刊登十数篇文章,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非鲜,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授业焉。
——许禹生
原版影印 / 001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封面) / 047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绪记(附三十七式名目) / 047
八字歌/ 058
三十七心会论/ 059
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061
十六关要论/ 062
功用歌/ 064
俞家先天拳源流/ 065
十三势名目并论说/ 084
十三势行功心法/ 091
十三势歌/ 094
打手歌/ 097
程灵洗小九天源流/ 099
小九天法式/ 103
观经悟会法/ 105
用功五/ 107
四性归原歌/ 108
宋仲殊后天法目源流/ 109
后天法目/ 112
此书十不传/ 116
此书有四忌/ 118
用功三小忌/ 118
这些稀而弥珍的拳谱,几经显微阐幽,彰往察来,传承者参会自己的体悟,在修炼拳艺的同时,也发展着太极拳理论。自从1854年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太极拳理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文论内容,主要围绕着舞阳某盐店获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关文字,会参了武禹襄等诸家讲论,以两条脉络流传于世:其一是武禹襄将所得王宗岳拳论,加以释解后,赠贻杨家,杨家几代拳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窜益,附录于杨、吴两家公开出版的诸家太极拳论著中;其二是李亦得诸武禹襄赠贻的拳谱后,附以“小序及五字诀”等拳学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赠予其弟李启轩,其二赠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俗称“老三本”。其中李启轩藏本,曾被重编次序后,夹杂他家讲论付梓刊行。此次校释,则以郝和珍藏本为底本,
参校启轩藏本,并附录杨健侯赠贻田兆麟的《太极拳谱》为底本,参校徐哲东校核的龚润田抄本《太极拳谱》,同时参校陈微明、许禹生、武汇川等诸位杨氏拳学者转辗传抄的拳谱,以展现这一时期两脉太极拳谱的风貌。
第二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代表,俗称“宋氏家传本”。这一时期的拳谱,于拳史源流而论,纷繁芜杂,或荒诞不经,但却别具魅力,就像是黄山的云海,变化万千,神秘莫测。这一时期的拳谱,多选编在许禹生、李先五、王新午等几家论著中,较为完整的拳谱,始见于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以及范愚园抄本。诸本之中,以范愚园本内容最为完善。
此次校释,选取范愚园抄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及李先五本、王新午等本,并附录马振华家藏《拳谱》、金庸笔下《九阳真经》相关内容,以及所涉佛道仙尊、名号得能稽考者之古籍文献,探揭其神秘面纱,以期呈现此拳谱独特之魅力。
第三阶段是太极拳理论的巅峰阶段。这一时期是以杨家传抄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为代表,俗称“三十二目”,此谱部分内容陆续见诸杨澄甫、董英杰、陈炎林、田兆麟、顾留馨、沈寿等相关太极拳图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吴公藻藏《太极法说》及杨振基藏“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简称“家藏本”)。此拳谱,具备自身独特的拳学理念,且具系统的理论层次,文论内在逻辑严密,将太极拳理论从原本的逞一拳一脚之能,升华为“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尽性立命,穷神达化”的性命之学。
此次校释的《太极法说》,选取杨班侯赠贻全佑的《太极法说》为底本,参校“家藏本”,着重梳理从“老三本”“宋氏家传本”到“三十二目”拳学术语的演进,梳理拳谱所涉理学思潮的演变,梳理传统文化对于生命体“人”的认识等,试图解构内蕴于此谱中系统完备的拳学体系。
校释以上三阶段的太极拳经典老拳谱,严格遵循朱熹“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训,几个月来,收拾心情,天天与书为伴,枕书而眠,心境专静纯一,然后将自己一颗向学之心,贴在老拳谱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中,跟先贤先圣做心与心的交流。
……
太极拳的文化自觉(代序)
凡是牵涉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现象,总要吸引这个民族的文化精英,持续一代接一代地探讨下去。太极拳文化,从清中叶显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文化巨匠进行着跟踪研究,留下了诸多光辉灿烂的研究成果。它们是近两个世纪以来,一些最美好的心灵创造出来的,是我们这些当代人宝贵的精神食粮。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我们手捧这些成果,接受这些遗产,感恩先辈传承的文化财富,感到非常自豪。
一种严肃的、博大的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要呈现由“自在文化走向自觉文化,再走向文化自觉”这样一个螺旋式的飞跃。当然,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理论时期。就像登山的路,如果截其一段,就很难断定是向上还是向下。只有在一段较长的路径视野范围内,我们才能认清它的发展方向。而有了这个方向,今后的路径就更加明朗、自觉、主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哲学命题: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二水居士花大力气对太极拳老拳谱的梳理和校释,就是太极拳的文化自觉。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目前所知,是太极拳最早期的理论著作。就其价值而言,实际上已达到“经”的高度。人们理解、消化这一经典,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期,永年武氏三兄弟及其族人,围绕《太极拳论》所做的著述,可以说是太极拳文化的“自在阶段”。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繁复杂芜,多彩纷呈。太极拳文化一旦传播到更大范围内,人们便开始争相把这一文化现象与道家文化相联系,与武术各流派相渗透,与民间仙道传奇相撞击,从语源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进行形而上、形而下的考证和对比,等于放在华夏文明的大釜里,放上各种佐料,进行了一次次煎煮晾晒。尽管颜色多元,味道多种,杂芜不纯,但对这一文化成果的烹制,正是太极文化由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
以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为标志,太极拳文化进入了文化自觉的成熟期。《三十二目》从诸多方面,回答了有关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二水居士将其梳理为六个方面……
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把双刃剑,恩惠着人类,也伤害着人类。随着经济的繁荣,环境恶化,道德沦丧,无序竞争,人类面临空前的危险和灾难。这时,主张天人合一、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相生不害,化对抗为和谐的太极拳,给人类带来了评判是非、善恶、美丑的新标准,成为人们能感知到的意识形态中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这正是当前人类所急需的。所以当今的太极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受到世界各民族久别重逢般的欢迎,这真是华夏文明的荣耀和骄傲。
二水居士在导读中写到,他“严格遵循朱子‘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训,几个月来,收拾心情,天天与书为伴,枕书而眠,心境专静纯一,然后将自己一颗向学之心,贴在老拳谱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中,跟先贤先圣做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校释过程,其实是一次奇妙的学习过程。整整三个多月里,聆听他们掏心掏肺的述说,仿佛彻头彻尾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简直就是菩提灌顶。二水居士的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很值得赞许。他无私地为我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从心里感激这位年轻的学者。
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创会秘书长
中华太极文化国际总部学术指导
翟金录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铺陈,而是采取了一种类似树状图的放射性结构。每一个核心的理论分支,都会像一个引爆点一样,向外辐射出无数小的细节和历史注释。初读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时间,因为信息密度相当高,几乎每一页都有值得停下来细品的观点。不过,一旦掌握了作者的逻辑脉络,你会发现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比如,当讨论到“气沉丹田”这一核心概念时,作者立刻会跳跃到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并穿插对比了与此相关的古代文献中的插图和描述,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知识网络。这种跳跃式的、网状的叙述,迫使读者的大脑必须保持高度的活跃和联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线性信息流。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工具书级别的参考宝典,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定位和比对不同学派之间的细微差异。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中探险,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线索和连接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精炼且富有韵味的,但这种韵味并非矫揉造作的文人腔调,而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文化土壤中的凝练。作者似乎对古代典籍的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一种对武学精神的敬畏。举个例子,书中对“虚实变化”的描述,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战略”或“战术”等现代词汇,而是选择了更为古朴的“应机而动”、“如水之形”等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生硬的技术术语,瞬间充满了生命力和意境。这种对语言的精准拿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它不是在“教”你招式,而是在“引”你进入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文化上的“考古”,挖掘出那些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语言美感和深层含义。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重量和历史的回响,这对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鉴赏力,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古朴典雅,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宣纸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氛围中。初翻阅时,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推导,毕竟“源流支派”这几个字听起来就相当的学术化。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僵硬地罗列事实,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耐心地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早已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武术脉络。特别是关于早期功法在不同地域如何根据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微调和适应的部分,描述得细致入微,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一段落中提及的“内劲的培养”的阐述,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呼吸导引法,甚至还引用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的理解,让原本飘渺的内家心法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开篇给人的感觉是沉稳、扎实,而且非常具有引导性,让人立刻愿意沉浸其中,去探寻那份深藏不露的武学智慧。
评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献整理。它更像是一份指导,帮助有志于深入探究武学的人,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很多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往往是因为对功法的哲学基础和历史背景理解不足,导致修行停滞。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支派”在对“源流”核心精神的继承和偏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让人明白为何自己练习的某个特定动作或心法,在另一个体系中会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这种溯源式的理解,对于纠正个人修炼中的偏差,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和校准工具。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适合那些已经迈过了“入门”阶段,开始对“为何如此”产生强烈好奇心的习武者和研究者。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招式的洞察力,使人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体悟武学的精髓,让修行之路不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带着清晰的地图和理解的旅程。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装帧略显保守,但内容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批判性深度。许多关于传统武术的论述,往往陷于对“正宗”的过度推崇和对“旁门左道”的排斥,使得整个讨论显得片面且缺乏活力。但这本书的作者明显没有满足于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剖析不同流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取舍、妥协与创新,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边缘化的分支,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详尽的考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多方史料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概念的固有认知,甚至开始质疑一些被奉为圭臬的“祖师传言”的真实性。这种敢于解构传统,重塑认知的勇气和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让它超越了一本简单的武术史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传承与演变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给力
评分在一些著作中看到过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这次终于买到了
评分买了看看,学拳的都可以看看
评分不错,东西超便宜,京东送货快。
评分好书,经典。
评分内容很好讲解清晰很好哦
评分帮朋友买的,他说还可以,就是繁体字看起费劲!
评分只有个别词语的注释,没有书籍的翻译,很难明白讲些什么
评分太极拳的珍贵资料,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