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晓猛 编
图书标签:
  • 烟气脱硫
  • 烟气脱硝
  • 脱硫脱硝工艺
  • 环保工程
  • 工业废气处理
  • 电力环保
  • 化学工程
  • 环境工程
  • 污染控制
  • 节能减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1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015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字数:9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汇总了有关锅炉烟气脱硫脱硝方面的标准规范、工艺流程、设计计算及设备选型等资料。内容包括烟气脱硫技术,湿法脱硫工艺,脱硫工艺设计,脱硫工艺计算,脱硫仪表及设备,烟气脱硝技术,管路材料与器材,设备管道布置等。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可供电力、化工、石化、冶金、轻工等行业从事脱硫脱硝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1 烟气脱硫技术
1.1 污染与控制
1.1.1 燃料的污染
1.1.2 污染的排放
1.1.3 控制的策略
1.2 洁净煤化工技术
1.2.1 煤化工原理
1.2.2 煤气化技术
1.2.3 煤液化技术
1.2.4 水煤浆技术
1.3 燃煤的脱硫技术
1.3.1 燃烧前脱硫技术
1.3.2 燃烧中脱硫技术
1.4 烟气的脱硫技术
1.4.1 烟气脱硫方法
1.4.2 湿法烟气脱硫
1.4.3 半干法烟气脱硫
1.4.4 干法烟气脱硫
1.4.5 烟气脱硫选择

2 湿法脱硫工艺
2.1 湿法脱硫技术
2.1.1 脱硫剂的选择
2.1.2 湿法种类划分
2.2 石灰石/石灰-石膏脱硫法
2.2.1 技术方法
2.2.2 反应原理
2.2.3 系统描述
2.2.4 技术进展
2.3 海水脱硫法
2.3.1 技术方法
2.3.2 反应原理
2.3.3 系统描述
2.3.4 技术进展
2.4 氨水脱硫法
2.4.1 技术方法
2.4.2 反应原理
2.4.3 系统描述
2.4.4 技术评价
2.5 双碱法脱硫
2.5.1 技术方法
2.5.2 反应原理
2.5.3 系统描述
2.5.4 技术评价
2.6 氧化镁脱硫
2.6.1 技术方法
2.6.2 反应原理
2.6.3 系统描述
2.6.4 氢氧化镁脱硫
2.7 钠碱法脱硫
2.7.1 技术方法
2.7.2 反应原理
2.7.3 系统描述
2.7.4 W-L工艺介绍
2.8 其他脱硫法
2.8.1 柠檬酸钠法
2.8.2 碱性硫酸铝法
2.8.3 氧化锌法
2.8.4 氧化锰法
2.8.5 硫化碱法
2.8.6 可溶性钙盐脱硫技术

3 脱硫工艺设计
3.1 脱硫工艺
3.1.1 工艺流程
3.1.2 系统描述(氨法)
3.2 设计条件
3.2.1 煤质分析
3.2.2 设备参数
3.2.3 氨吸收剂(示例)
3.2.4 副产硫铵(示例)
3.2.5 基础数据
3.3 工艺计算
3.3.1 烟气数据
3.3.2 吸收计算
3.3.3 塔径计算
3.3.4 塔高计算
3.3.5 烟气计算
3.3.6 计算结果
3.4 设备选型
3.4.1 氨水系统
3.4.2 烟气系统
3.4.3 吸收系统
3.4.4 氧化系统
3.4.5 硫铵系统
3.4.6 相关系统
3.5 钙法设计
3.5.1 基础数据
3.5.2 平衡计算
3.6 钠法设计
3.6.1 基础数据
3.6.2 吸收计算
3.6.3 设备计算

4 脱硫工艺计算
4.1 锅炉形式
4.1.1 锅炉的工作原理
4.1.2 锅炉的发展分类
4.1.3 自然循环锅炉
4.1.4 直流锅炉
4.1.5 强制循环锅炉
4.2 燃料组成
4.2.1 燃料成分
4.2.2 燃料分析
4.2.3 固体燃料
4.2.4 液体燃料
4.2.5 气体燃料
4.3 烟气计算
4.3.1 燃烧计算
4.3.2 计算方法
4.3.3 燃油计算
4.3.4 燃煤计算
4.4 管道阻力计算
4.4.1 设计管径
4.4.2 管道流体阻力
4.4.3 直管阻力计算
4.4.4 局部阻力计算
4.4.5 不可压缩单相流体阻力
4.4.6 可压缩型单相流体阻力
4.5 浆液管路设计(HG/T 20570.7 )
4.5.1 浆液的流型及管径
4.5.2 计算的依据及方法
4.5.3 计算的步骤及示例
4.6 烟气阻力设计
4.6.1 阻力计算公式
4.6.2 阻力计算过程
4.6.3 系统总阻力

5 脱硫仪表及设备
5.1 仪表控制系统(DL/T 5196—2004)
5.1.1 热工自动化水平
5.1.2 控制方式及控制室
5.1.3 热工检测
5.1.4 热工保护
5.1.5 热工顺序控制及连锁
5.1.6 热工模拟量控制
5.1.7 热工报警
5.1.8 脱硫装置分散控制系统
5.1.9 热工电源
5.1.10 厂级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
5.1.11 实验室设备
5.2 控制系统设计
5.2.1 系统设计要求
5.2.2 系统的可靠性
5.2.3 控制参数和回路
5.2.4 系统连锁与停运
5.2.5 控制规律和界面
5.3 常见设备选型
5.3.1 挡板门
5.3.2 增压风机
5.3.3 氧化风机
5.3.4 烟气除雾器
5.3.5 电除雾器
5.3.6 浆液脱水设备
5.3.7 循环浆液喷嘴
5.3.8 循环浆液泵

6 烟气脱硝技术
6.1 脱硝工艺方法
6.1.1 低NOx燃烧技术
6.1.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6.1.3 选择性催化还原
6.1.4 其他脱硝方法
6.2 工艺设计
6.2.1 还原剂的选择
6.2.2 还原剂储存及制备系统
6.2.3 SNCR工艺流程反应系统
6.2.4 SCR脱硝工艺系统构成
6.3 工艺参数计算
6.3.1 计算原则
6.3.2 计算过程
6.3.3 催化剂活性
6.3.4 SO2/SO3转化率
6.4 脱硝设备选型
6.4.1 烟气反应系统
6.4.2 催化剂
6.4.3 辅助系统

7 管路材料与器材
7.1 管道材料选用(HG/T 20646—1999)
7.1.1 材料选用基本原则
7.1.2 金属材料选用原则
7.1.3 非金属材料选用原则
7.1.4 金属管子选用
7.1.5 金属阀门选用
7.1.6 法兰选用
7.1.7 金属管件选用
7.1.8 垫片和紧固件
7.1.9 焊接材料的选用
7.2 无缝钢管
7.2.1 无缝钢管尺寸重量(GB/T 17395—2008)
7.2.2 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GB/T 8163—2008)
7.2.3 中低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 3087—2008)
7.2.4 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2012)
7.3 焊接钢管
7.3.1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1—2008)
7.3.2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HG 20537—92)
7.4 复合管
7.4.1 衬胶钢管和管件(HG 21501—93)
7.4.2 钢衬塑料复合管(HG/T 2437—2006)
7.4.3 钢衬玻璃管和管件
7.4.4 搪玻璃管和管件
7.4.5 金属网聚四氟乙烯复合管材(HG/T 3705—2003)
7.5 非金属材料管
7.5.1 橡胶制品
7.5.2 塑料制品
7.5.3 玻璃钢管
7.5.4 玻璃管材
7.6 非焊接管件(无缝管件)(GB/T 12459—2005)
7.6.1 等径弯头
7.6.2 长半径90°异径弯头
7.6.3 异径接头
7.6.4 等径三通和等径四通
7.6.5 异径三通和异径四通
7.6.6 管帽
7.6.7 管件材料
7.7 焊接管件(有缝管件)(GB/T 13401—2005)
7.7.1 弯头
7.7.2 异径接头
7.7.3 等径三通和等径四通
7.7.4 异径三通和异径四通
7.7.5 管帽
7.7.6 管件材料
7.8 锻制管件
7.8.1 锻制承插焊管件(GB/T 14383—2008)
7.8.2 锻钢制螺纹管件(GB/T 14383—2008)

8 设备管道布置
8.1 布置图纸要点
8.1.1 图纸要求(HG/T 20546—2009)
8.1.2 绘制的要求(HG/T 20519—2009)
8.1.3 内容与标注
8.2 设备布置原则(HG/T 20546—2009)
8.2.1 布置的要点
8.2.2 净距与净空
8.2.3 标高与通道
8.2.4 操作平台与梯子
8.2.5 其他要求
8.3 工艺设备布置(HG/T 20546—2009)
8.3.1 泵的布置
8.3.2 塔的布置
8.3.3 卧式容器的布置
8.3.4 立式容器的布置
8.3.5 装置内管廊的布置
8.3.6 外管架的布置
8.3.7 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8.4 管道布置设计(HG/T 20549—1998)
8.4.1 设计原则
8.4.2 管道的布置
8.4.3 阀门的布置
8.4.4 非金属管道和非金属衬里管道
8.4.5 安全措施
8.4.6 阀门操作位置
8.4.7 操作维修空间
8.5 管架选用设计
8.5.1 管道跨距的计算
8.5.2 管架的最大间距
8.5.3 管架的类型
8.5.4 管架的设置
8.5.5 典型管架设置
8.5.6 管架生根结构

附录
1 部分计量单位及换算
2 几何图形计算公式
2.1 平面图形计算公式
2.2 立体图形计算公式
3 常用工程材料
3.1 热轧圆钢、方钢(GB/T 702—2008)
3.2 热轧扁钢(GB/T 702—2008)
3.3 热轧工字钢(GB/T 706—2008)
3.4 热轧槽钢(GB/T 706—2008)
3.5 热轧等边角钢(GB/T 706—2008)
3.6 热轧不等边角钢(GB/T 706—2008)
3.7 型钢焊接及开孔
3.8 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GB/T 11263—2010)
3.9 焊接H型钢(YB 3301—2005)
4 常用设计资料
4.1 金属防腐
4.2 管道设计
4.3 综合材料余量
5 物质性质参数
5.1 部分物质溶解度
5.2 部分物质溶解热
5.3 蒸发潜热及稳定性
5.4 脱硫相关数据
6 脱硫相关资料
6.1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DL/T 5196—2004)
6.2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石灰-石膏法(HJ/T 179—2005)
6.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
6.4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
6.5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 562—2010)
6.6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HJ 563—2010)
6.7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设计技术规程(DL/T 5480—2013)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烟气治理技术前沿探索与工程实践指南 本书聚焦于当前工业领域,尤其是电力、化工、冶金等高排放行业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了 非烟气脱硫脱硝 范畴内的关键污染控制技术与最新发展趋势。 本书旨在为环境工程师、项目设计师、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瞻且高度实用的技术参考与工程实施手册。 --- 第一部分:工业排放控制的宏观视角与基础理论重构 本书的开篇并不直接涉及湿法或干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而是将视野提升至工业过程污染控制的整体框架。 1.1 工业源污染物特性与排放标准演进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除燃煤电厂锅炉烟气外,其他典型工业源(如水泥窑、垃圾焚烧炉、冶金烧结机、玻璃熔窑等)的排放特征。重点探讨了这些源头产生的颗粒物(PM)、二噁英、重金属(Hg、Cd、Pb) 的形态、浓度分布及其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深入解读了国家及地方对这些特定污染物日益收紧的排放限值,特别是针对超低排放标准(如针对重金属和特定有机污染物的限制)的技术要求。 1.2 源头控制与能效耦合:预处理的艺术 在探讨末端治理之前,本书强调了源头削减的优先性。 燃料预处理技术: 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燃料(如生物质燃料、高灰分煤、危险废物混合燃烧)的物理分选、化学改性 等预处理技术,如何从根本上降低燃烧后的硫、氮及其他污染物负荷。 燃烧优化与过程控制: 阐述了低氮燃烧(LNB)技术 在不同类型工业锅炉(如回转窑、流化床)上的应用细节,包括风量分配、燃料分级、温度场控制等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过程分析技术(PAT) 实现氮氧化物生成的最优化抑制,而非依赖后续复杂的化学反应器。 热能回收与污染物迁移: 探讨了余热回收系统(如省煤器、空气预热器)设计中,如何避免低温腐蚀和酸露点对设备寿命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换热面上的沉积机理研究。 --- 第二部分:颗粒物与重金属的高效捕集技术 本部分集中阐述了烟气净化过程中,针对细颗粒物(PM2.5/PM10)和气态重金属的物理、电学分离方法,这些技术通常作为脱硫脱硝系统的上游或下游关键环节。 2.1 先进高效除尘技术解析 高精度静电除尘器(ESP)优化设计: 深入探讨了针对高比电阻粉尘(如水泥、垃圾焚烧尾气)的电晕极技术革新(如脉冲式、高频电源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气流组织优化,减少二次起尘和漏电现象。 布袋除尘器的深度应用: 涵盖了纳米纤维滤料、ePTFE覆膜滤料 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表现,重点分析了清灰方式(脉冲、反吹)对粉尘层结构和除尘效率的动态影响。特别关注了对PM2.5捕集效率 的提升路径。 干式/半干式洗涤塔的颗粒物协同去除: 讨论了在非脱硫工况下,利用喷雾干燥或反应塔内吸附作用,对颗粒态污染物进行的协同捕集机理与工程案例。 2.2 气态重金属的捕集与富集 本书详尽分析了汞(Hg)、砷(As)等重金属在烟气中的形态转化(氧化态、离子态、元素态)及其在不同温度段的去除策略。 吸附剂与载体开发: 重点介绍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硫化物改性吸附剂 对Hg的特异性吸附性能,包括吸附剂的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避免二次污染。 电除尘器与活性炭协同技术: 阐述了在ESP或布袋除尘器中预先投加吸附剂的“内循环耦合” 方案,分析了投加量、接触时间与温度对汞去除效率的精确控制模型。 氧化/还原捕集技术: 研究了利用特定氧化剂(如氯气、臭氧)在反应器中将元素汞转化为离子汞,随后通过洗涤或吸附去除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 第三部分:副产物资源化与尾气深度净化 本部分侧重于处理烟气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灰渣、废水、副产盐)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以及对痕量污染物的深度控制。 3.1 工业固废的循环经济路径 脱硫石膏的品质提升与利用: 针对脱硫石膏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属、氯离子、氟离子 等杂质,详细介绍了洗涤、煅烧、结晶 等提纯工艺,使其达到建材级、农业级的应用标准。 脱硝催化剂的寿命管理与再生: 深入分析了失活催化剂(钒基、钛基)的中毒机理(如积灰、烧结、硫中毒),以及湿法或干法再生技术(如酸洗、热处理)的工艺流程和经济性评估。 烟气废水零排放(ZLD)系统设计: 探讨了针对高盐、高硬度、高COD的烟气净化废水,采用MVR蒸发、膜浓缩、结晶分离 等组合工艺,实现水的回收利用和固体的干化处理。 3.2 痕量有机物与异味控制技术 对于垃圾焚烧、化工烘干等烟气,痕量有机物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催化氧化技术(Catalytic Oxidation): 详细对比了不同催化剂(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在低温和中温条件下对VOCs、醛类、非甲烷总烃 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尤其关注其对烟气中水分和SO2的耐受性。 蓄热式热氧化技术(RTO): 阐述了RTO系统的高效热回收原理、蜂窝陶瓷蓄热体的选型(抗热震性、抗积灰性),以及在处理低浓度、大风量废气时的优化运行参数。 生物净化技术(Biofiltration): 讨论了生物法在处理温度较低、污染物浓度变化大的异味气体中的应用潜力,包括生物填料的选择、微生物的驯化及气液传质效率的提升。 --- 第四部分:数字化赋能与系统集成优化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维护水平。 4.1 智能监控与故障诊断 基于AI的运行状态预测: 应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 模型,对设备的关键运行参数(如压差、电压、温度梯度)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如滤袋破损、喷嘴堵塞、换热器结垢等潜在故障。 能耗优化控制策略: 开发多变量耦合控制算法,实现除尘系统气流阻力与风机能耗的动态平衡,以及预处理系统投入与末端治理负荷之间的最优分配。 4.2 跨系统集成与工程经济性分析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案的工程案例研究,例如:在某钢铁烧结烟气治理中,如何集成超细颗粒物捕集、重金属固定化和高温余热利用,实现污染物最低排放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的系统集成方法。书末附录提供了详细的工程投资回收期分析模型和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框架。 --- 总结: 《烟气治理技术前沿探索与工程实践指南》避免了对传统湿法脱硫脱硝工艺的冗余介绍,而是将焦点完全置于颗粒物、重金属、有机物的高效去除,以及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和数字化运维 等前沿和交叉领域。它是一本面向复杂工业排放源,注重系统集成与资源效益的实用技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手册,应该能够兼顾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我的感受比较复杂。它在一些章节中,确实列举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和数据,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然而,它在解释这些案例背后的原理时,却显得有些过于简略,仿佛认为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我本以为这本书会详细讲解各种工艺参数的设定依据,不同工况下的调整策略,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但实际内容更多的是对结果的展示,而对过程的阐释相对不足,这让我难以将书本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能够让我茅塞顿开的“工具书”。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某个特定环节的深度剖析,而非对整个烟气脱硫脱硝体系的全面覆盖。比如,它在阐述某个具体的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固然体现了其严谨之处,但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整体工艺流程的读者来说,这种“钻牛角尖”式的讲解,反而让我对整个脱硫脱硝的“大图景”感到模糊。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本能够像地图一样,为我勾勒出整个行业的全貌,让我知道有哪些主要的“道路”可以走,每条“道路”的风景如何。

评分

拿到这本《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缺少了一些“指导性”的元素。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如何优化、如何排查问题的“指南”。例如,在介绍某种脱硝催化剂时,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其选择、投加、再生以及失效分析的详细步骤和建议。但书中更多的是对现有技术的原理描述和性能数据罗列,而对于“如何做”的指导性内容相对较少。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报告的集合,提供的信息很有价值,但却需要读者自己去消化、去提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创作,这对于希望快速入门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对于那些刚刚接触烟气脱硫脱硝领域,或者想要系统性梳理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并非理想的入门读物。它没有提供关于各类脱硫脱硝技术(如湿法、半干法、干法脱硫,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的详细比较和优劣分析,也没有对不同技术的适用场景进行深入探讨。我本来希望它能像一本字典一样,当我对某种技术产生疑问时,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解释和说明,并能了解到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对一些现有工艺的描述,缺少了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横向对比的视角,这使得我在理解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为什么”和“还有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我当时就抱着极大的期望,想着终于能找到一本关于这个领域深入浅出的读物了。然而,翻开扉页,我发现内容似乎与我预期的“手册”有着很大的出入。首先,在介绍背景时,它并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从烟气脱硫脱硝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等宏观角度切入,而是直接跳入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技术细节,这让我这个初学者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我知道理论需要实践来支撑,但如果能先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铺垫,或许更容易理解后续的内容。而且,书中的图表很多,这本是好事,但有些图表的信息密度过大,注释又相对简略,我需要反复对照文字才能勉强理解其意图,这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我期望的是一本能够引导我逐步掌握知识的手册,而不是一本堆砌大量数据的资料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东西不错,发货及时,好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我爱京东,很棒,服务超赞的!

评分

挺实用的一本书,原来买过一本,不错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有指导意义

评分

挺实用的一本书,原来买过一本,不错

评分

等了很久,不过是很需要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