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6卷)

竺可桢全集(第6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近代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气候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理研究
  • 学术著作
  • 全集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39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9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字数:8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竺可桢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从未展示于人前;今天敞开来,发现它是一座史料宝库。《竺可桢全集》第6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其内容系首次以完整面貌出版,乃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许多学者翘首以盼20年、“读书界望眼欲穿”的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史料。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第6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第6卷)》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兰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
从南京北极阁到杭州西子湖畔,一肩挑起所长和校长的两副重担。用大学校长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全程。率校一迁建德,二迁泰和,三迁宜山,四迁遵义,颠沛辗转五千里的“文军长征”。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6卷说明
1936年
日记
读书笔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子女成绩与身高、体重
收支一览表
廿四五年度各校经常费
1937年
日记
读书笔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子女成绩与身高、体重
建德移往吉安行李
泰和移宜山行李
1938年
日记
亲友通讯处
附录一第6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精彩书摘

  2月18日
  星期二[南京]侵晨雪
  汪同祖来。王伊曾来。
  晨七点半起。八点一刻至所。阅陈长蘅在《经济年鉴》著《中国人口论》及日本人饭田茂三郎著《支那人口问题研究》。陈著中最有兴趣之问题乃依据广东中山县李氏家谱以定中国南方人五百年以来寿命之长短,因该项家谱始于元顺帝时,即西历十四世纪中叶。结果知十四五六世纪中国南方人之寿命比十七八九世纪为长,尤以壮年人为甚。如以十五六世纪与十九世纪相较,则男子寿命前者长四岁,女子前者长2.9岁。明末清初时寿命特别短促,则以政治上之原因也。又无论年岁大小,女子寿命均长于男子,自二岁至五岁不等。若与美国、荷兰相较,则我国十六七世纪二十岁人之寿命与荷、美十九世纪中末叶相差只两岁,但以我国十九世纪与欧美二十世纪相比则差十岁矣,可知我国有寿命减少而欧美人有延长之趋势。陈君以为中国人口有过剩之患之故。饭田书引洪稚存《意言》关于“治平”一节,足为中国人口论之鼻祖。有谓:“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十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田十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十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十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知其必不敷矣。”云云。
  寄六弟函
  刘菊坡函2月19日
  星期三[南京]雨
  孙儒范回。
  晨七点起。八点至所。上午阅Field著《太平洋沿岸经济年鉴》一书,其中述各国矿产、农产经济状况极为详尽。
  所中膳食又发生问题,蕴明荐之厨房于两月前离去后,已试之厨房均以同人中屡屡换菜不能工作而去。故余嘱定安暂时停开火食。余意膳食问题只有两种办法,一为各人包伙食者组织委员会共同管理,如大家认定厨子不好则换易。此种办法最为公允。但此法行之数月无效,委员会无形解散,故只有所中办理之法。由所中办理则包伙食者诸事不得顾问,惟有自由包与不包之权而已。
  ……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区域发展研究》 导言:时代脉络下的地理变迁 本书聚焦于中国自晚清至改革开放后数十年间,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我们不再将历史的演进视为单纯的政治或经济线性发展,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多维度的、具有显著区域差异的地理框架下进行考察。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在现代化、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下,中国各地的社会经济面貌如何被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书的理论基础汲取了地理经济学、社会学空间理论以及区域科学的最新成果,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精细勾勒出地方性实践的意义。我们相信,理解中国近现代的转型,必须深入到县级乃至乡村层面,探究资源禀赋、历史惯性与政策干预交织形成的独特“地方性知识”。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国:近代化冲击下的地理重构 第一章:传统农耕体系的瓦解与空间秩序的松动 本章详细梳理了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与新式商业模式进入中国后,对传统以宗族和水利为核心的乡村地理结构所产生的冲击。 土地制度的区域性变异: 考察了长江中下游的佃农经济与华北平原的自耕农体系在面对商业化稻米、棉花种植扩张时的不同反应。特别分析了苏南地区地权细分化如何加速了资本下乡,以及这种“租佃资本主义”对地方精英阶层的影响。 交通革命的地理效应: 蒸汽船和铁路的引入,并未如西方经验般直接催生“中心-边缘”结构,而是在既有的漕运和内河航道体系上叠加了新的竞争。我们通过对津浦线和粤汉线的建成,对比了内陆城市(如郑州、株洲)的崛起与传统商业重镇(如扬州、九江)的相对衰落,揭示了空间区位优势的动态转移。 城市化的初期形态: 探讨了“通商口岸”这一特殊空间单元的形成。这些城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或文化中心,而是面向世界的经济节点。通过对上海、天津的案例研究,分析了租界制度如何塑造了独特的社会阶层、产业结构(如轻工业、买办经济),以及其与腹地资源输送网络之间的复杂依附关系。 第二章:国家构建与区域认知的尝试(1912-1937)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权力有限,但其在空间管理和地理测绘方面的努力,首次系统性地介入了传统地域观念。 地方行政区的调整与“省制”的固化: 分析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省级建制进行的大幅度调整,这些调整服务于财政汲取和军事控制的需求,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我们对比了西南山地省份(如云南、贵州)和富庶平原省份在财政赋权上的差异,说明行政边界如何成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 水利建设与区域灾害的关联: 考察了民国时期治理黄河、长江的尝试。这些工程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往往服务于特定军阀或政治集团的利益。例如,某一地区的堤防加固可能以牺牲下游或邻省的防洪安全为代价。 地理知识的引入与民族主义: 介绍了西方地理学思想(如兰克学派的区域概念)的初步引进,以及地理学家如何试图通过绘制“地理中国”,构建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国民空间认同。 第二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空间均势策略(1949-1978) 第三章:工业布局的战略考量与地理重心的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空间资源的配置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集中。本章侧重于理解“大后方”战略、国防安全以及缩小区域差距在工业选址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线建设”的空间逻辑: 详细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启动的三线建设,其决策逻辑体现了“避开重点、内陆分散、依托现有基础”的原则。我们通过对西南(如四川盆地、贵州黔东南)新工业基地的形成过程研究,揭示了国家意志如何在短时间内强制性地创造出新的工业聚落,以及由此带来的移民潮、资源消耗和生态压力。 能源基地与资源勘探的空间扩散: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勘探与开发,显著改变了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地理面貌。考察了“大庆模式”如何从一个边远油田发展成为影响全国的经济中心,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如黑龙江省域)社会结构的重塑作用。 农业集体化与乡村地理的重塑: 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人民公社制度,统一了全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但也抑制了因地制宜的生产活力。分析了“以粮为纲”的政策如何在不同自然区域(如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区)造成了不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从而引发了长期的生态后果。 第四章:区域差距的量化与早期平衡政策的实践 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域差距的控制是政治任务。本章探讨了中央如何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和产业调拨,试图实现“均贫富”的地理目标。 财政体制的区域化影响: 分析了“收支上缴”与“基数包干”等不同财政体制对地方发展能力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沿海发达地区(如上海、天津)因其历史积累而被要求承担更高的财政贡献,以及这种贡献如何反过来限制了其自身的再投资能力。 基础设施的“均衡”布局: 考察了铁路、公路网络在“六五”、“七五”计划期间的扩张。这种扩张往往优先考虑连接欠发达地区,而非基于当前货运量的经济效率。我们对比了这些“政治性基建”在短期内的使用效率与长期对区域可达性的改善作用。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与市场导向下的空间分化(1978至今) 第五章:市场力量对传统地理格局的颠覆 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1978年后,中央政府放松管制、鼓励地方竞争,如何导致了与计划经济时期截然不同的空间发展格局。 沿海优先战略与“两极分化”的加剧: 重点剖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珠海等)如何利用其制度优势,迅速吸纳了内地的资本、人才和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引力场”。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地理扩张过程,研究了要素集聚如何遵循收益递增规律,而非政策设定的均衡原则。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乡村工业化的复杂性: 考察了浙江、江苏等地在改革初期,利用地方资本和劳动力优势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工业化路径。分析了这种模式在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所有权结构上的非正规性及其长期可持续性问题。 资源流动的地理学: 农民工的跨区域流动成为改革时期最重要的空间现象。我们通过分析户籍制度的松动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探讨了人口梯度转移对流入地(城市)的社会服务压力和对流出地(乡村)“空心化”问题的双重影响。 第六章: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国家干预的新形态 进入21世纪,中央政府开始着手应对市场化带来的过度空间失衡。本章分析了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意图。 西部大开发与地缘经济学: 研究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起)的地理目标,它不仅是经济目标,更是维护边疆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如青藏铁路)所涉及的经济合理性与地缘政治权衡。 城市群的形成与“圈层结构”: 考察了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级规划的实施。这些规划试图通过行政干预和基础设施连接,塑造出新的经济核心区。本书通过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这些城市群内部的“核心-边缘”结构是否依然遵循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规律。 生态保护红线与地理约束: 探讨了近年来国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视,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如何对既有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区域经济布局构成刚性约束,标志着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向兼顾生态承载力的地理转型。 结语:未竟的地理均衡之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地理重塑运动。从传统农业的内向稳定到近代商业的扩张,再到计划经济下的强制布局,最终回归市场驱动的集聚与分化,中国的区域面貌始终处于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演变之中。本书旨在提供一个长时段的、基于地理视角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中国今日复杂的空间格局,并为未来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照。本书的后续研究,将继续深入探讨特定微观地理单元(如特定河流流域或能源基地)在这一宏大叙事中的具体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初次捧读《竺可桢全集(第6卷)》,便被其深邃的学术魅力所吸引。尽管我并非气象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所展现的对中国气候变迁的严谨考证和系统梳理,依然让我叹为观止。竺可桢先生不仅将宏观的气候数据娓娓道来,更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乃至民间传说,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气候演变画卷。他对于古代旱涝灾害的分析,常常能追溯到数千年前,并结合地质、生物等多种证据,使得结论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时期气候对社会发展影响的论述,如某次大旱如何导致人口迁徙、社会动荡,或是某段温暖期如何促进农业繁荣,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数据图表的运用也十分恰当,既有学术报告的专业性,又不至于枯燥乏味,反而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把握复杂的科学信息。我常常在阅读时,忍不住去对比当下正在发生的气候事件,感叹科学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前人探索精神的伟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与科学结合的公开课,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受益匪浅。

评分

评价二 读完《竺可桢全集(第6卷)》中的几篇文章,我深感这位科学巨匠的思想深度与广度。他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并非局限于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而是紧密联系着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其中,对黄河、长江流域气候的细致分析,让我对这些母亲河的变迁有了全新的认识。竺可桢先生不仅关注气候的宏观趋势,更深入到区域性的气候特征,比如他如何通过古籍记载的物候现象来推断当地的气候变化,这种方法既体现了科学的求证精神,又充满了文学的雅致。我特别欣赏他在文章中展现的对中国自然地理的深厚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子孙后代福祉的关怀。他对于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探讨,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一位智者对话,他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都引发我无数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探索未知,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

评价三 《竺可桢全集(第6卷)》所呈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气候史诗。我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因为它所描绘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地理课本上的平面图,而是充满了动态、细节和人文关怀。竺可桢先生凭借其扎实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将看似抽象的气候数据,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社会如何应对极端气候的记载所吸引,例如在干旱时期,人们是如何迁徙、如何改良农具、如何修建水利设施的,这些细节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韧性充满了敬意。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气候的描述,也常常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相互印证,使得气候研究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放慢节奏,细细品味那些通过考证得出的结论,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等待着被发掘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气候并非静止不变的背景,而是塑造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

评分

评价五 《竺可桢全集(第6卷)》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杰作。我虽然不是气候研究的专家,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够领略到其中的精妙。竺可桢先生对中国气候变化的系统研究,涵盖了从遥远的史前时代到近代,这种宏大的时间尺度,以及他对不同时期气候特征的细致刻画,都让人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欢他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章节,比如某个时期气候的异常如何引发了社会动荡,或是温暖时期如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这些分析不仅具有科学的严谨性,更充满了人文的关怀,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与人类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科学家的客观与理性,又不失学者的人文情怀,文字优美,逻辑清晰,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每次阅读,都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交流,他用科学的视角,为我展现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气候变迁的故事。

评分

评价四 每一次翻阅《竺可桢全集(第6卷)》,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竺可桢先生的文字,虽然是严谨的学术论述,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他进行研究的那个时代。他对中国气候史的研究,是那么的细致入微,从古籍中的蛛丝马迹,到地质层中的古气候证据,他都能够一一解读,并将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气候特征的描述,例如南方梅雨的成因,北方冬季的寒冷程度,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各地的自然环境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书中的很多论述,都建立在大量的原始资料之上,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由衷钦佩。更重要的是,他并非仅仅罗列数据,而是善于从数据中提炼出规律,并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这些学术成果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怀。

评分

竺可桢先生的日记,一块买了五本。出乎意料地好!就是有点贵

评分

好书好价好评

评分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

评分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

评分

分卷出,至今没出完。

评分

忠实的记录了他所熟悉的那些历史 推荐

评分

竺可桢先生的日记,一块买了五本。出乎意料地好!就是有点贵

评分

日记翔实丰富,非常有价值。

评分

不错的书。竺可桢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从未展示于人前;今天敞开来,发现它是一座史料宝库。《竺可桢全集》第6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其内容系首次以完整面貌出版,乃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许多学者翘首以盼20年、“读书界望眼欲穿”的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史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