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0卷)

竺可桢全集(第10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气象学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近代科学
  • 学术史
  • 科学史
  • 地理研究
  • 气候变化
  • 中国地理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0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8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1
字数:8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一代宗匠竺可桢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
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诸于世。
本卷收录1946-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
从遵义到杭州,与浙江大学复员过程相伴,记录了战后科学教育界的期望和社会生活的乱相。从巴黎到波士顿,与沿途学术考察相伴,扫描了二战后法、英、美诸国的社会景象。从校园到监狱和媒体,“于子三事件”多角度折射出竺可桢的“求是精神”、教育思想、治校原则、法制观念和政治态度。
苏联宣布将中国东北工业设备列为战利品。
法国战后生活艰难但全国上下苦乐均等。
关注民生:政府不注意小民之疾苦,其害乃不堪设想。
讲民主与宗教:有了Science和Democracy二事,就是能完全办到,中国因能富强以达理想乎?
告诫学生:吾人正需要青年以治平天下为己任。但切弗做大官之后而发大财,如此之人没有不贪污的。
述浙大学风:求是,不分党派门户,维持学术标准。
主张把“通才教育”纳入《大学组织法》。
论述中国的大学为何成为自由主义之温床。
要录与科学史家萨顿晤面与通讯,应邀为Isis撰稿。
笑谈证婚成为大学校长之副业,政府应准挂牌,如律师、医师,乃所以奖励生产也。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南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竺可桢文集》。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0卷说明
1946年
日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读书笔记
收支一览表
浙大预算(民卅五年)及浙大教职员、学生人数
物价
新财政系统
卅五年彬彬、宁宁款
梅儿款
杂记
1947年
日记
子女成绩
所订报纸及杂志
薪水
本年事要
浙江大学民卅六年经费
浙大卅六年度经费预算及教职员人数
在欧美接洽的教授
杭州地方机关
通讯录
附录一 第10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前言/序言


《竺可桢全集》其他卷册图书简介(非第10卷) 《竺可桢全集》,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毕生学术思想、科学实践与丰富人生经历的全面汇集,是一部极其珍贵的科学史料与文化遗产。本套全集涵盖了先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历史以及科学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开创性工作、重要论述、田野考察记录以及往来书信等。 由于《竺可桢全集》(第10卷)聚焦于特定的研究成果或时间段(例如,若第10卷是关于特定时期的日记或某一专题的论著汇编),本简介将着重介绍全集中其他卷册可能收录的、但不属于第10卷范畴的经典内容。 --- 一、早期探索与留学归国(可能涉及第1卷至第3卷) 本部分内容主要展现了竺可桢先生从一个有志青年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体系引入中国。 1. 早期教育与求学足迹: 这部分资料详述了竺可桢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上海南洋公学求学时期的学习内容与志趣的萌发。尤其侧重于他留学美国克拉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期间的学术选择。彼时,科学思想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竺可桢先生敏锐地选择了气候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受到西方地理学与地球科学交叉学科思想的深刻影响。 2. 《中国历史上之气候变迁》的奠基意义: 早期卷册中必然收录了其博士论文的研究脉络与早期成果。这篇论文以严谨的考证方法,首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气候波动证据。这不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是他将历史学、考古学与气象学结合的开端,体现了他超越传统气象学范畴的宏大视野。其中涉及的古籍文献引用、物候学证据的搜集与分析方法,至今仍是气候变率研究的重要参考。 3. 回国初期的建章立制: 回国后,竺可桢先生并未直接投身于纯理论研究,而是积极参与到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建之中。早期卷册会记载他如何筹建中央观象台(后来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参与制定国家气象观测规范,以及培养第一代中国本土气象学人才的艰辛历程。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对国家科学事业的责任感。 --- 二、气候学与地理学核心理论的构建(可能涉及第4卷至第7卷) 这部分是竺可桢先生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核心概念的系统阐述。 1. 季风理论的精细化研究: 竺可桢先生对东亚季风系统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此部分内容会汇集他关于季风的季节性变化、环流特征、与中国雨带分布关系的系列论文。他提出了著名的“五等季风”划分法,并深入探讨了季风的成因,特别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季风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这些论述是理解中国气候格局的基础。 2. 气候区划与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 全集中的这一部分会详细展示竺可桢先生主持的、基于科学原理的气候区划工作。他不同于单纯依据温度或降水指标的划分方法,而是综合考虑了积温、水热平衡、干湿状况等多个要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区划体系。这对于农业布局、水利工程和区域规划具有指导性意义。 3. 物候学在中国地理学中的地位重申: 竺可桢先生认为物候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极具价值的一部分。此部分会收录他关于物候观测系统建设的论述,以及如何利用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往返)来反映气候的年际与季节变化。他对物候学的重视,体现了一种朴素而有效的、联系人类生活与自然节律的科学观。 4. 地理学思想的哲学反思: 除了专业技术研究,这一时期的论述中穿插着他对地理学学科定位的深刻思考。他强调地理学研究必须坚持“人地关系”的核心,反对将地理学简化为纯粹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一环,主张其综合性、区域性的学科本质。 --- 三、田野考察的生动记录与科学发现(可能涉及第8卷或附录卷) 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研究并非仅限于案头工作,实地考察是他获取一手资料、验证理论的关键环节。 1. 西南、西北的史诗级考察: 本部分可能会收录他多次深入中国西部(如青藏高原边缘、西北干旱区)的考察日记与报告。这些记录不仅包含气象观测数据,更有对地貌、植被、水文现象的细致观察。例如,他对黄土高原成因的思考、对高山冰川消融与气候变迁关系的早期判断,都来源于这些极其艰苦的野外工作。 2. 湖泊沉积与古气候重建的尝试: 通过对特定区域(如太湖、鄱阳湖)的水文地质考察,竺可桢先生早期就对如何利用湖泊沉积物来推断古代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些记录展示了他如何将现代观测与遥远的历史联系起来的科学直觉。 3. 与学者的书信往来(非私人信件集): 若非独立成卷,与国内外气象学家的重要学术通信可能会散见于此。这些信件涉及对当时国际气候学前沿问题的讨论,例如对冰期理论的看法、对新观测技术的引进建议,是了解其学术交圈和思想发展动态的珍贵窗口。 --- 总结:全集的整体价值(不特定于任何一卷) 《竺可桢全集》其他卷册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巨匠形象:他不仅是气象学家,更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与教育家。全集展现了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吸收外来成果并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的过程。阅读这些未被特定于第10卷的内容,可以全面把握竺可桢先生如何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为中国自然科学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资料对于当前研究气候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史的学者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了《竺可桢全集》(第10卷),说实话,收到书的那一刻,心情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作为长期关注竺可桢先生研究的读者,全集当然是必收的,尤其这第10卷,据说包含了他晚年的一些重要论述和学术思想的梳理,理论上充满了期待。但另一方面,坦白讲,像《全集》这种体量的著作,一次性读完消化是极其困难的,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本“字典”或者“参考书”来对待。我通常会将它放在书桌一角,遇到某个学术问题,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科学观点产生疑问时,会翻阅其中相关的部分。第10卷里,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气候变化和历史地理交叉领域的一些思考,毕竟这是竺可桢先生的招牌领域,他的远见卓识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翻阅时,我常常会惊叹于他扎实的学风和严谨的逻辑,即使是几十年前的论述,很多观点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不过,话说回来,全集虽然内容翔实,但阅读起来的确需要相当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艰深。我个人觉得,更适合将其作为一本工具书,在需要的时候“取经”,而不是试图一口气读懂所有内容。希望第10卷中能找到更多关于气候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深入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环境挑战的根源至关重要。

评分

这次购入的《竺可桢全集》(第10卷),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大师灵魂对话的契机。虽然我并非气象学或地理学的专业人士,但对竺可桢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一直心怀景仰。第10卷的到来,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他更为晚年、更为凝练的学术思想,这部分内容往往承载着作者一生智慧的精华。《全集》的优点在于其全面性,能够让我系统地了解一位科学家、一位教育家、一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的思考轨迹。我特别期待在第10卷中,能找到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具体阐述,以及他如何将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深邃的哲学思考相结合。阅读《全集》的过程,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段落,想象竺先生在写作时的情境,他是否也曾为某个科学难题而苦思冥想,又如何从中找到了突破口。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远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更为珍贵。不过,也必须承认,《全集》的学术性确实很高,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当时的学术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我希望通过对第10卷的深入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竺可桢先生的学术遗产,并从中汲取激励,启发我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中,能够像他一样,保持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

这次到手的《竺可桢全集》(第10卷),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升级”的体验。我一直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感兴趣,而竺可桢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是开创性的。第10卷的出版,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他晚年对这一领域更成熟、更深刻的思考。我期待在书中找到关于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详细数据和分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数据与历史文献相结合,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阅读《全集》,我发现,竺可桢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第10卷的内容,我尤其想关注他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比如在农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建议。虽然《全集》的学术性很强,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研究的深远意义,并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利用科学知识来应对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环境挑战。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0卷)的到来,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学术窗口。虽然我是一名普通读者,但对竺可桢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一直非常钦佩。第10卷的学术含量,据我所知,非常丰富,涵盖了他在地理、气象、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地质构造、水文规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探讨特别感兴趣。我喜欢在阅读《全集》时,去感受竺可桢先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实证精神。他不仅仅是陈述观点,更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证,这种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第10卷的内容,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竺可桢先生是如何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的。阅读《全集》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进行学术写作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觉得内容比较艰深,但我相信,每一次的阅读,都能让我对中国科学史和竺可桢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好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

评分

说实话,《竺可桢全集》(第10卷)的入手,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收藏”和“备份”的心理。我并非时时刻刻都在研究竺可桢,但作为一位对中国科学史略有关注的人,知道有这样一套系统性的著作,能让我安心。第10卷,我目前还没有深入翻阅,但瞥了几眼,发现里面涉及的学术领域相当广泛,有气候研究、地理学,甚至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个人觉得,《全集》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一种“史料”的存在,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科学发展轨迹,也反映了一代科学家的学术视野和思想深度。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当我在阅读其他学术著作,遇到与竺可桢先生观点相关的论述时,就可以翻阅《全集》来核对或深入了解。第10卷具体的学术内容,我还在摸索中,但我相信,它一定能提供给我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我比较好奇的是,第10卷是否收录了竺可桢先生在一些社会活动或教育管理方面的思考,毕竟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意义更多在于其“在场性”,知道它在那里,我就知道可以随时去那里寻找答案,这种感觉很棒。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书不错,包装也好,内容上乘。

评分

进入20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评分

不错

评分

到后没拉开,还是后来赶到的保正将他们俩拉开,晃盖和吴用商量取生辰纲。公孙胜找过阮士三兄弟之后,来到晁盖家中,只要晁盖同意劫那生辰纲,他们也愿意参加。埋伏在石碣村的朱督头被阮士兄弟带入芦苇荡中,他们和吴用一起回到家中吃酒,共商取生辰纲的事儿,随后公孙胜来赶来了,他们一起去了姚盖那儿,七人共拜天地,结为异性兄弟.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杨志手下的人口渴难耐,纷纷去向白胜买酒吃,他们被杨志轰开。晁盖等人按照吴用的计策,先从白胜那儿买了一桶酒,就着枣子吃酒,在一旁看的挑夫很是嘴馋,吴用借偷酒之机将药放入酒中,押送生辰纲的挑夫见晁盖等人喝酒没事,他们也买了一桶,那桶正是下药的,等喝下全部晕倒,晁盖等人将生辰纲劫走。等他们醒来后合伙商量要把罪名安到杨志身上,杨志要自杀被一道士阻拦。济州府通过消息抓捕了白胜,白胜在刑法下将其他七个招出,等官府派人去抓晁盖等人时被宋江事先遇上,他稳住济州府派来的何观察,急速骑马将消息告知晁盖,而后返回。 水浒传第17集剧情 火并王伦 晁盖收拾完毕将宅院烧了,他们临走之际还是遇上了前来的官兵,雷横与朱仝带兵和晃盖打了起来,雷横借机放走了晁盖。

评分

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

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人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评分

图书包装很好,内容也好

评分

书很好,只是同时订的其他书是塑封包装很好,这本不知为啥没有外包装,不知是不是真的全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