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0卷说明
1946年
日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读书笔记
收支一览表
浙大预算(民卅五年)及浙大教职员、学生人数
物价
新财政系统
卅五年彬彬、宁宁款
梅儿款
杂记
1947年
日记
子女成绩
所订报纸及杂志
薪水
本年事要
浙江大学民卅六年经费
浙大卅六年度经费预算及教职员人数
在欧美接洽的教授
杭州地方机关
通讯录
附录一 第10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这次入手了《竺可桢全集》(第10卷),说实话,收到书的那一刻,心情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作为长期关注竺可桢先生研究的读者,全集当然是必收的,尤其这第10卷,据说包含了他晚年的一些重要论述和学术思想的梳理,理论上充满了期待。但另一方面,坦白讲,像《全集》这种体量的著作,一次性读完消化是极其困难的,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本“字典”或者“参考书”来对待。我通常会将它放在书桌一角,遇到某个学术问题,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科学观点产生疑问时,会翻阅其中相关的部分。第10卷里,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气候变化和历史地理交叉领域的一些思考,毕竟这是竺可桢先生的招牌领域,他的远见卓识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翻阅时,我常常会惊叹于他扎实的学风和严谨的逻辑,即使是几十年前的论述,很多观点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不过,话说回来,全集虽然内容翔实,但阅读起来的确需要相当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艰深。我个人觉得,更适合将其作为一本工具书,在需要的时候“取经”,而不是试图一口气读懂所有内容。希望第10卷中能找到更多关于气候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深入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环境挑战的根源至关重要。
评分这次购入的《竺可桢全集》(第10卷),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大师灵魂对话的契机。虽然我并非气象学或地理学的专业人士,但对竺可桢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一直心怀景仰。第10卷的到来,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他更为晚年、更为凝练的学术思想,这部分内容往往承载着作者一生智慧的精华。《全集》的优点在于其全面性,能够让我系统地了解一位科学家、一位教育家、一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的思考轨迹。我特别期待在第10卷中,能找到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具体阐述,以及他如何将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深邃的哲学思考相结合。阅读《全集》的过程,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段落,想象竺先生在写作时的情境,他是否也曾为某个科学难题而苦思冥想,又如何从中找到了突破口。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远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更为珍贵。不过,也必须承认,《全集》的学术性确实很高,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当时的学术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我希望通过对第10卷的深入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竺可桢先生的学术遗产,并从中汲取激励,启发我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中,能够像他一样,保持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这次到手的《竺可桢全集》(第10卷),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升级”的体验。我一直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感兴趣,而竺可桢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是开创性的。第10卷的出版,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他晚年对这一领域更成熟、更深刻的思考。我期待在书中找到关于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详细数据和分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数据与历史文献相结合,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阅读《全集》,我发现,竺可桢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第10卷的内容,我尤其想关注他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比如在农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建议。虽然《全集》的学术性很强,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研究的深远意义,并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利用科学知识来应对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环境挑战。
评分《竺可桢全集》(第10卷)的到来,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学术窗口。虽然我是一名普通读者,但对竺可桢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一直非常钦佩。第10卷的学术含量,据我所知,非常丰富,涵盖了他在地理、气象、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地质构造、水文规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探讨特别感兴趣。我喜欢在阅读《全集》时,去感受竺可桢先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实证精神。他不仅仅是陈述观点,更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证,这种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第10卷的内容,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竺可桢先生是如何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的。阅读《全集》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进行学术写作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觉得内容比较艰深,但我相信,每一次的阅读,都能让我对中国科学史和竺可桢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好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
评分说实话,《竺可桢全集》(第10卷)的入手,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收藏”和“备份”的心理。我并非时时刻刻都在研究竺可桢,但作为一位对中国科学史略有关注的人,知道有这样一套系统性的著作,能让我安心。第10卷,我目前还没有深入翻阅,但瞥了几眼,发现里面涉及的学术领域相当广泛,有气候研究、地理学,甚至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考证。我个人觉得,《全集》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一种“史料”的存在,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科学发展轨迹,也反映了一代科学家的学术视野和思想深度。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当我在阅读其他学术著作,遇到与竺可桢先生观点相关的论述时,就可以翻阅《全集》来核对或深入了解。第10卷具体的学术内容,我还在摸索中,但我相信,它一定能提供给我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我比较好奇的是,第10卷是否收录了竺可桢先生在一些社会活动或教育管理方面的思考,毕竟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意义更多在于其“在场性”,知道它在那里,我就知道可以随时去那里寻找答案,这种感觉很棒。
评分非常好。
评分书不错,包装也好,内容上乘。
评分进入20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评分不错
评分到后没拉开,还是后来赶到的保正将他们俩拉开,晃盖和吴用商量取生辰纲。公孙胜找过阮士三兄弟之后,来到晁盖家中,只要晁盖同意劫那生辰纲,他们也愿意参加。埋伏在石碣村的朱督头被阮士兄弟带入芦苇荡中,他们和吴用一起回到家中吃酒,共商取生辰纲的事儿,随后公孙胜来赶来了,他们一起去了姚盖那儿,七人共拜天地,结为异性兄弟.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杨志手下的人口渴难耐,纷纷去向白胜买酒吃,他们被杨志轰开。晁盖等人按照吴用的计策,先从白胜那儿买了一桶酒,就着枣子吃酒,在一旁看的挑夫很是嘴馋,吴用借偷酒之机将药放入酒中,押送生辰纲的挑夫见晁盖等人喝酒没事,他们也买了一桶,那桶正是下药的,等喝下全部晕倒,晁盖等人将生辰纲劫走。等他们醒来后合伙商量要把罪名安到杨志身上,杨志要自杀被一道士阻拦。济州府通过消息抓捕了白胜,白胜在刑法下将其他七个招出,等官府派人去抓晁盖等人时被宋江事先遇上,他稳住济州府派来的何观察,急速骑马将消息告知晁盖,而后返回。 水浒传第17集剧情 火并王伦 晁盖收拾完毕将宅院烧了,他们临走之际还是遇上了前来的官兵,雷横与朱仝带兵和晃盖打了起来,雷横借机放走了晁盖。
评分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人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评分图书包装很好,内容也好
评分书很好,只是同时订的其他书是塑封包装很好,这本不知为啥没有外包装,不知是不是真的全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