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者的工作中,*难的是同不敢尝试新事物的人打交道。为了与这种职场态度做斗争,作者提出了一个对策――勇气。要让勇气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则。作者提出了尝试、信任、表达三只勇气桶,帮助你和你的员工采取行动,告诉你在工作中怎样去培养更多的勇敢行为,并将勇气当作一种可以被发展和加强的技能。作者为此提供了一些建议、工具和技巧,设计了一个全面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展示了一位管理者如何在工作场所通过自己的勇敢行为为他人做榜样,营造出一种鼓励员工抓住机会并帮助员工克服职场恐惧的环境。
比尔?特雷休尔(Bill Treasurer) 大跃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勇气构建顾问(该公司致力于勇气构建方面的咨询培训,旨在帮助个人和组织机构变得更加勇敢)。从1991年起,比尔致力于提高人们的领导力、团队能力,帮助管理层提升勇气,客户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星巴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克莱斯勒、丰田、美洲银行、家得宝、瑞士信贷、第*波士顿、美国缉毒局、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在建立大跃步咨询公司之前,比尔曾任职于埃森哲咨询公司,担任公司的首席内部管理培训师。
杨爱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中国项目管理师(CPMP)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北京工程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项目管理技术》等杂志的编委。在多种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有项目管理的译著和编著20多部。
目录
第1 部分 建立勇气基石 1
第1 章 跳跃前的观望 3
工作中的“高台跳水 6
勇敢地面对恐惧 7
感受员工的恐惧 9
不要威胁员工 11
勇气基石模型 11
勇气共同体 13
问题和思考 14
第2 章 第一个跳跃 15
“第一个跳跃”的管理方法 17
问题和思考 22
目录
XXIX
第3 章 构建安全网 24
工作中的安全网 26
要关注成功 28
构建安全网的3 种方法 29
安全前行 35
问题和思考 36
第4 章 驾驭恐惧感 37
“保护罩”遏制恐惧感 39
驾驭恐惧感的3 种方法 42
问题和思考 45
第5 章 调整舒适度 47
休眠期 48
不适区 49
调节方法 51
问题和思考 56
第2 部分 3 只勇气桶 57
第6 章 填充者与倾倒者 62
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64
弄清桶里装的是什么 65
带着桶去工作 66
特定型填充者与倾倒者 67
工作――同样是“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70
装满 71
XXX
Courage Goes to Work
勇气填充者 71
第7 章 第1 只勇气桶:尝试 73
尝试的勇气让我们去探索 76
勇敢尝试就是在实现需求 81
勇气不等同于成功 84
兰迪尝试勇气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85
再接再厉的勇气 91
第8 章 第2 只勇气桶:信任 94
组织的信任 96
有关信任的进一步思考 109
第9 章 第3 只勇气桶:表达 111
有话当面说 122
勇气救生衣 125
直面“粉象问题” 126
增强勇气的价值 130
第3 部分 实现大跃步 135
第10 章 勇敢的选择 137
现在怎么办 144
勇气承诺 148
第11 章 勇敢的生活 150
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152
这本书,我真的是爱不释手,甚至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它就像一位智慧的教练,不仅指引我如何“激发勇气”,更教会我如何“自信地工作”。我之前一直觉得,自信是一种“天赋”,有的人天生就自信,而有的人只能羡慕。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迷思。它让我明白,自信是一种可以被培养和构建的能力,就像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一样,需要方法和练习。书中对于“如何从每一次的成功中积累自信”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启发。我过去总是盯着那些遥不可及的大目标,而忽略了过程中那些微小的、却同样重要的成功。这本书引导我关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且学会给自己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我尝试着在工作中,每天记录下自己完成的一件小事,并且给自己一个“赞”,这种简单的仪式感,竟然真的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在探讨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传递着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有趣,充满了故事性,让我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自信”这件事,一直抱有一种“求而不得”的态度。我总是觉得,只有当我做得足够好,取得足够多的成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自信不是外在的证明,而是源于内在的自我接纳和肯定。书中对于“如何从每一次的小进步中获得力量”的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过去总是盯着远大的目标,忽略了脚下的每一步。这本书引导我关注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进步,并且学会肯定自己,给自己打气。我尝试着在工作中,每次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个简单的肯定,比如“我做得很棒!”或者“这个环节处理得很好!”。这种看似简单的自我肯定,竟然真的让我感到内心的力量在慢慢增长。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并且提供了非常多的实践建议。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恐惧影响判断”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不要害怕”,而是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呼吸练习和思维调整方法,帮助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敢去争取更好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我如何去认识和接纳自己,如何去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却用一种积极的视角,去解读“挑战”的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将失败看作学习机会”的论述。过去,我非常害怕失败,每次失败都会让我沮丧很久,甚至想要放弃。这本书让我明白,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指导我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调整策略,然后重新出发。我尝试着在工作中运用这些方法,当我不再害怕犯错,而是更加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智慧。它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我甚至会把书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我的朋友们,他们也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但之后又反复翻阅了好几次。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导师,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认识到“勇气”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天生胆小的人,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发表意见。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胆小”,其实是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书中对于“如何应对职场上的不确定性”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让你去预测未来,而是教会你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冷静,如何灵活应变,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创造机会。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位管理者如何在公司面临重大转型时,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带领团队走出困境。这个案例让我看到了,勇气不仅仅是个人的力量,也能够影响和带动他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理性,同时又饱含人文关怀,它不会让你感到压力,反而会让你觉得,自己正在与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事业的低谷期,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对未来也充满了迷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破茧成蛹”的感觉,而内容更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安逸区”的陷阱,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走出舒适圈。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识别并打破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这让我大为震惊,因为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限制我的,恰恰是我自己的想法。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一步步地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冒险精神”的建议。它不是让你去跳伞或者攀岩,而是鼓励你在一些看似微小的事情上,去尝试一些新的、让自己感到些许不适的尝试。我开始每天尝试走一条新的上班路线,或者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完成工作,这些小小的改变,竟然真的让我感觉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充满活力。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读。刚开始拿到它的时候,名字就挺吸引我的——“激发勇气:如何打破安逸,克服恐惧,迎接挑战,自信地工作”。我想,这简直就是我的写照,生活里总是在安逸区里徘徊,想要改变,又畏手畏脚。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敲门砖,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很多真实案例,让你看到别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舒适圈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一个原本非常内向的年轻人,如何在工作中通过设定小目标,一点点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读到那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勇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的,就像锻炼肌肉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层层剖析,引导你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那个关于“如何处理职场上的拒绝”的章节彻底理解透彻。它不是简单地说“不要怕被拒绝”,而是详细地解释了拒绝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分量,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我甚至在我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摘抄了好几段话,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不要停滞不前。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虽然偶尔也渴望改变,但总是被一股强大的惯性拉住。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声“战鼓”,敲响了我沉睡的勇气。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自己去理解“打破安逸”的意义,以及“迎接挑战”的价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并拥抱自己的‘不舒适区’”的论述。过去,我总是努力让自己待在舒适区,因为这样让我感觉安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不舒适区”。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我逐步地去尝试那些让我感到不适的事情,并且从中发现乐趣。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将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变得充满新意”,这对我来说触动非常大。我一直觉得我的工作很枯燥,但读完这个章节,我发现,即使是看似单调的工作,也可以通过调整视角和方法,变得充满挑战和趣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空泛的理论,却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让我觉得读起来既轻松又受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力量感,而内容更是毫不逊色。我之前一直以为“自信”是别人天生就有的,而我只能羡慕。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信是一种可以被构建起来的技能,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书中对于“如何从微小的成功中汲取力量”的部分,对我启发特别大。我一直以来都有“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很多事情一开始就不敢动手,生怕做得不够好。这本书引导我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实现的步骤,并且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给予自己积极的肯定。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瓶颈期”,当时我正好遇到一个棘手的项目,感觉自己怎么都无法突破,读完那个章节,我豁然开朗。它不是给我提供了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教会我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案例非常多样化,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因为它证明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在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在探讨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传递着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在“如饥似渴”地阅读。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恐惧”的迷雾,走向“自信”的阳光。我过去对“恐惧”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它是需要被彻底消灭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恐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它。书中对于“如何将恐惧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让你去压抑恐惧,而是引导你理解恐惧背后的信息,然后利用它来指导你的行动。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应对职场上的‘流言蜚语’和‘负面评价’”,这让我深有体会。过去,我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一点点的负面评价都会让我沮丧很久。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客观地看待这些评价,并且从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被情绪所困扰。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且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真诚,充满了力量,让我觉得读起来非常鼓舞人心。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感觉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尤其是在工作上,总是习惯于做熟悉的事情,即便内心知道这样下去会错过很多机会。这本书的名字就好像一束光,照进了我混沌的内心。它并没有承诺什么一夜暴富或者奇迹般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探讨了“勇气”的来源和培养方式。我特别惊讶于书中对于“恐惧”的解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害怕”,而是深入到恐惧的心理根源,比如对未知的担忧,对失败的恐惧,甚至是对成功的恐惧。这本书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恐惧”不过是自己脑海中的一个虚幻的影子。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讲的是一位创业者在面临巨大市场风险时,是如何调整心态,将风险转化为机遇的。这个例子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因为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勇气也依然能够闪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细腻,不是那种生硬的教导,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旁边娓娓道来。它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比如“每日挑战清单”或者“复盘技巧”,我尝试着跟着做了几周,虽然过程有些磕磕绊绊,但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积极的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