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第二版)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蔚 等 著
图书标签:
  • 集成电路
  • 制造
  • 工艺
  • 半导体
  • 电子工程
  • 微电子学
  • 器件
  • 技术
  • 原理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2775
版次:2
商品编码:119324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6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5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介绍单晶硅衬底结构特点,体硅和外延硅片的制造方法;第二单元~第五单元,主要介绍硅芯片制造基本单项工艺(氧化、掺杂、薄膜制备、光刻、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的原理、方法、设备,以及依托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趋势。每单元后都有习题。另外,还在附录中以双极性晶体管制作为例介绍微电子生产实习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蔚,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科研方向:微电子工艺技术、纳米技术、MEMS、微流控系统技术。1995~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主任,2006年被聘副教授,主讲微电子工艺、纳米技术、固态电子论等课程, 2012年晋升教授级高工。自1996年开始主讲微电子工艺课程,至今已近30年。2010年版《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教材,主编《固态电子论》2013年3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何谓集成电路工艺
0.2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0.3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特点
0.3.1 超净环境
0.3.2 超纯材料
0.3.3 批量复制和广泛的用途
0.4 本书内容结构
第1单元 硅衬底
第1章 单晶硅特性
1.1 硅晶体的结构特点
1.1.1 硅的性质
1.1.2 硅晶胞
1.1.3 硅单晶的晶向、晶面
1.2 硅晶体缺陷
1.2.1 点缺陷
1.2.2 线缺陷
1.2.3 面缺陷和体缺陷
1.3 硅晶体中的杂质
1.3.1 杂质对硅电学性质的影响
1.3.2 固溶度和相图
本章小结
第2章 硅片的制备
2.1 多晶硅的制备
2.1.1 冶炼
2.1.2 提纯
2.2 单晶硅生长
2.2.1 直拉法
2.2.2 单晶生长原理
2.2.3 晶体掺杂
2.2.4 磁控直拉法
2.2.5 悬浮区熔法
2.3 切制硅片
2.3.1 切片工艺
2.3.2 硅片规格及用途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延
3.1 概述
3.1.1 外延概念
3.1.2 外延工艺种类
3.1.3 外延工艺用途
3.2 气相外延
3.2.1 硅的气相外延工艺
3.2.2 外延原理
3.2.3 影响外延生长速率的因素
3.2.4 外延掺杂
3.2.5 外延设备
3.2.6 外延技术
3.3 分子束外延
3.3.1 工艺及原理
3.3.2 外延设备
3.3.3 MBE工艺特点
3.4 其他外延方法 52
3.4.1 液相外延 52
3.4.2 固相外延 53
3.4.3 先进外延技术及发展趋势 54
3.5 外延缺陷与外延层检测 55
3.5.1 外延缺陷类型及分析检测 55
3.5.2 图形漂移和畸变现象 56
3.5.3 外延层参数测量 57
本章小结 58
单元习题一 58
第2单元 氧化与掺杂

第4章 热氧化
4.1 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4.1.1 二氧化硅结构
4.1.2 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4.1.3 二氧化硅薄膜中的杂质
4.1.4 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
4.1.5 二氧化硅的掩蔽作用
4.2 硅的热氧化
4.2.1 热氧化工艺
4.2.2 热氧化机理
4.2.3 硅的Deal Grove热氧化模型
4.2.4 热氧化生长速率
4.2.5 影响氧化速率的各种因素
4.3 初始氧化阶段及薄氧化层制备
4.4 热氧化过程中杂质的再分布
4.4.1 杂质的分凝效应
4.4.2 再分布对硅表面杂质浓度的影响
4.5 氧化层的质量及检测
4.5.1 SiO2层厚度的测量
4.5.2 SiO2层成膜质量的测量
4.6 其他氧化方法
4.6.1 掺氯氧化
4.6.2 高压氧化
4.6.3 热氧化工艺展望
本章小结
第5章 扩散
5.1 扩散机构
5.1.1 替位式扩散(Substitutional)
5.1.2 填隙式扩散(Interstitial)
5.1.3 填隙-替位式扩散
5.2 晶体中扩散的基本特点与宏观动力学方程
5.2.1 基本特点
5.2.2 扩散方程
5.2.3 扩散系数
5.3 杂质的扩散掺杂
5.3.1 恒定表面源扩散
5.3.2 限定表面源扩散
5.3.3 两步扩散工艺
5.4 热扩散工艺中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5.4.1 硅中点缺陷对杂质扩散的影响
5.4.2 氧化增强扩散
5.4.3 发射区推进效应
5.4.4 横向扩散效应
5.4.5 场助扩散效应
5.5 扩散工艺条件与方法
5.5.1 扩散方法的选择
5.5.2 杂质源选择
5.5.3 常用杂质的扩散工艺
5.6 扩散工艺质量与检测
5.6.1 结深的测量
5.6.2 表面浓度的确定
5.6.3 器件的电学特性与扩散工艺的关系
5.7 扩散工艺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6章 离子注入
6.1 概述
6.2 离子注入原理
6.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
6.2.2 离子注入相关理论基础
6.2.3 几种常用杂质在硅中的核阻止本领与能量关系
6.3 注入离子在靶中的分布
6.3.1 纵向分布
6.3.2 横向效应
6.3.3 单晶靶中的沟道效应
6.3.4 影响注入离子分布的其他因素
6.4 注入损伤
6.4.1 级联碰撞
6.4.2 简单晶格损伤
6.4.3 非晶层的形成
6.5 退火
6.5.1 硅材料的热退火特性
6.5.2 硼的退火特性
6.5.3 磷的退火特性
6.5.4 高温退火引起的杂质再分布
6.5.5 二次缺陷
6.5.6 退火方式及快速热处理技术
6.6 离子注入设备与工艺
6.6.1 离子注入机
6.6.2 离子注入工艺流程
6.7 离子注入的其他应用
6.7.1 浅结的形成
6.7.2 调整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6.7.3 自对准金属栅结构
6.7.4 离子注入在SOI结构中的应用
6.8 离子注入与热扩散比较及掺杂新技术
本章小结
单元习题二
第3单元 薄膜制备

第7章 化学气相淀积
7.1 CVD概述
7.2 CVD工艺原理
7.2.1 薄膜淀积过程
7.2.2 薄膜淀积速率及影响因素
7.2.3 薄膜质量控制
7.3 CVD工艺方法
7.3.1 常压化学气相淀积
7.3.2 低压化学气相淀积
7.3.3 等离子体的产生
7.3.4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
7.3.5 CVD工艺方法的进展
7.4 二氧化硅薄膜的淀积
7.4.1 CVD SiO2特性与用途
7.4.2 APCVD SiO2
7.4.3 LPCVD SiO2
7.4.4 PECVD SiO2
7.5 氮化硅薄膜淀积
7.5.1 氮化硅薄膜性质与用途
7.5.2 LPCVD Si3N4
7.5.3 PECVD Si3N4
7.6 多晶硅薄膜的淀积
7.6.1 多晶硅薄膜的性质与用途
7.6.2 CVD多晶硅薄膜工艺
7.6.3 多晶硅薄膜的掺杂
7.7 CVD金属及金属化合物薄膜
7.7.1 钨及其化学气相淀积
7.7.2 金属化合物的化学气相淀积
7.7.3 CVD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进展
本章小结
第8章 物理气相淀积
8.1 PVD概述
8.2 真空系统及真空的获得
8.2.1 真空系统简介
8.2.2 真空的获得方法
8.2.3 真空度的测量
8.3 真空蒸镀
8.3.1 工艺原理
8.3.2 蒸镀设备
8.3.3 蒸镀工艺
8.3.4 蒸镀薄膜的质量及控制
8.4 溅射
8.4.1 工艺原理
8.4.2 直流溅射
8.4.3 射频溅射
8.4.4 磁控溅射
8.4.5 其他溅射方法
8.4.6 溅射薄膜的质量及改善方法
8.5 PVD金属及化合物薄膜
8.5.1 铝及铝合金薄膜淀积
8.5.2 铜及其阻挡层薄膜的淀积
8.5.3 其他金属薄膜和化合物薄膜
本章小结
单元习题三
第4单元 光刻
第9章 光刻工艺
9.1 概述
9.2 基本光刻工艺流程
9.2.1 底膜处理
9.2.2 涂胶
9.2.3 前烘
9.2.4 曝光
9.2.5 显影
9.2.6 坚膜
9.2.7 显影检验
9.2.8 刻蚀
9.2.9 去胶
9.2.10 最终检验
9.3 光刻技术中的常见问题
9.3.1 浮胶
9.3.2 毛刺和钻蚀
9.3.3 针孔
9.3.4 小岛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光刻技术
10.1 光刻掩模版的制造
10.1.1 制版工艺简介
10.1.2 掩模版的基本构造及质量要求
10.1.3 铬版的制备技术
10.1.4 彩色版制备技术
10.1.5 光刻制版面临的挑战
10.2 光刻胶
10.2.1 光刻胶的特征量
10.2.2 光学光刻胶
10.2.3 其他光刻胶
10.3 光学分辨率增强技术
10.3.1 离轴照明技术
10.3.2 其他分辨率增强技术
10.4 紫外光曝光技术
10.4.1 接近式曝光
10.4.2 接触式曝光
10.4.3 投影式曝光
10.5 其他曝光技术
10.5.1 电子束曝光
10.5.2 X射线曝光
10.5.3 离子束曝光
10.5.4 新技术展望
10.6 光刻设备
10.6.1 接触式光刻机
10.6.2 接近式光刻机
10.6.3 扫描投影光刻机
10.6.4 分步重复投影光刻机
10.6.5 步进扫描投影光刻机
10.6.6 光刻设备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11章 刻蚀技术
11.1 概述
11.2 湿法刻蚀
11.2.1 硅的湿法刻蚀
11.2.2 二氧化硅的湿法刻蚀
11.2.3 氮化硅的湿法刻蚀
11.2.4 铝的湿法刻蚀
11.2.5 铬的湿法刻蚀
11.2.6 湿法刻蚀设备
11.3 干法刻蚀
11.3.1 刻蚀参数
11.3.2 多晶硅的干法刻蚀
11.3.3 二氧化硅的干法刻蚀
11.3.4 氮化硅的干法刻蚀
11.3.5 铝及铝合金的干法刻蚀
11.3.6 钨的刻蚀
11.3.7 干法刻蚀设备
11.3.8 终点检测
11.4 刻蚀技术新进展
11.4.1 四甲基氢氧化铵湿法刻蚀
11.4.2 软刻蚀
11.4.3 约束刻蚀剂层技术
本章小结
单元习题四
第5单元 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
第12章 工艺集成
12.1 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12.1.1 欧姆接触
12.1.2 布线技术
12.1.3 多层互连
12.1.4 铜多层互连系统工艺流程
12.2 CMOS集成电路工艺
12.2.1 隔离工艺
12.2.2 阱工艺结构
12.2.3 薄栅氧化技术
12.2.4 非均匀沟道掺杂
12.2.5 栅电极材料与难熔金属硅化物自对准工艺
12.2.6 源/漏技术与浅结形成
12.2.7 CMOS电路工艺流程
12.3 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
12.3.1 隔离工艺
12.3.2 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12.3.3 多晶硅在双极型电路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13章 工艺监控
13.1 概述
13.2 实时监控
13.3 工艺检测片
13.3.1 晶片检测
13.3.2 氧化层检测
13.3.3 光刻工艺检测
13.3.4 扩散层检测
13.3.5 离子注入层检测
13.3.6 外延层检测
13.4 集成结构测试图形
13.4.1 微电子测试图形的功能与配置
13.4.2 几种常用的测试图形
13.4.3 微电子测试图形实例
本章小结
第14章 封装与测试
14.1 芯片封装技术
14.1.1 封装的作用和地位
14.1.2 封装类型
14.1.3 几种典型封装技术
14.1.4 未来封装技术展望
14.2 集成电路测试技术
14.2.1 简介
14.2.2 数字电路测试方法
14.2.3 数字电路失效模型
14.2.4 准静态电流测试分析法
14.2.5 模拟电路及数模混合电路测试
14.2.6 未来测试技术展望
本章小结
单元习题五
附录A 微电子器件制造生产实习
A.1 硅片电阻率测量
A.2 硅片清洗
A.3 一次氧化
A.4 氧化层厚度测量
A.5 光刻腐蚀基区
A.6 硼扩散
A.7 pn结结深测量
A.8 光刻腐蚀发射区
A.9 磷扩散
A.10 光刻引线孔
A.11 真空镀铝
A.12 反刻铝
A.13 合金化
A.14 中测
A.15 划片
A.16 上架烧结
A.17 压焊
A.18 封帽
A.19 晶体管电学特性测量
附录B SUPREM模拟
B.1 SUPREM软件简介
B.2 氧化工艺
B.3 扩散工艺
B.4 离子注入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二版前言


从1996年开始,编者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讲授“微电子工艺”课程,至今已有近

二十年。最初因没有合适的教材,编者编写了《微电子工艺讲义》作为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校内教材,并在2002年进行了修订。该讲义主要介绍硅基微电子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单项工艺的原理与方法、典型分立器件工艺流程,以及集成电路工艺特有的隔离技术等。微电子科技是高速发展的产业推动型学科,微电子产品制造技术更是日新月异。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进步,原讲义内容需要更新,且原讲义是针对30授课学时使用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小、偏浅。因此,编者从2008年开始在原讲义基础之上重新编写本教材,并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的资助。鉴于本教材内容及硅基集成电路在微电子产品中的主导地位,且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已涵盖了分立器件工艺的内容,本教材最终定名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并于2010年出版。

本书共分5个单元。第1单元介绍硅衬底,主要介绍硅单晶的结构特点,硅锭的拉制与体硅片、外延硅片的制造工艺及相关理论。第2~5单元介绍硅芯片制造基本单项工艺的原理、方法、设备,以及所依托的技术基础及发展趋势。其中,第2单元氧化与掺杂,介绍热氧化生长二氧化硅工艺,以及通过扩散与离子注入在硅片特定区域的定量掺杂工艺,这是最基本的硅平面工艺;第3单元薄膜制备,介绍化学气相淀积(CVD)和物理气相淀积(PVD)两类薄膜制备方法,以及二氧化硅、氮化硅介质薄膜,多晶硅薄膜,金属薄膜和化合物薄膜的淀积工艺;第4单元光刻技术,介绍光刻工艺过程,现代光刻技术和刻蚀工艺;第5单元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介绍典型工艺集成技术的要点,典型的CMOS电路、双极型电路工艺流程,以及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监控、测试和芯片封装技术。另外,附录A微电子器件制造生产实习,介绍双极型晶体管的全部工艺步骤与检测技术;附录BSUPREM模拟,介绍了工艺模拟知识和SUPREM软件。

本书配有PPT教学课件、习题解答、微电子工艺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读者可通过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

本书自2010年出版以来,得到好多方好评,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评为优秀教材,获得了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成果(教材)二等奖,并已被多所高校选用。

2014年本教材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借此良机,我们对原版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第2版在保持原来版本基本风格,主体框架,核心知识的基础上,除订正了上一版的错误之外,对第4单元的光刻、第5单元的工艺集成部分做了较大修改,并增补了近几年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科技进步的内容,使之跟上时代步伐,反映当今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新水平。同时,还特别开发了配套MOOC教学资源,广大读者可登录华信慕课平台http://mooc.hxedu.com.cn.进行在线学习。

本次修订出版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的资助。

本书适合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类本科生学习微电子工艺(或集成电路工艺)类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议授课学时40学时。附录A适合学生在学习完“微电子工艺”课程之后作为微电子生产实习指导书,建议学习时间为3周。本教材也适合作为微电子领域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了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参考书。

本书原版的绪论、第1单元、第3单元和附录A由王蔚执笔,并进行了全书的统稿;第2单元和附录B由田丽执笔;第4单元和第5单元由任明远执笔。第二版由王蔚、田丽进行修订。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集成电路培养基地主任刘晓为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曹一江教授对全书进行了主审。

本书编撰过程中兰慕杰教授对初稿进行了审校,并给予许多宝贵意见;另外,学生宣雷、傅建齐、李昊鸣在初稿编写中帮助收集资料并撰写部分内容。在此,对上述各位,以及为本书出版给予支持与帮助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予以指正。

王 蔚

2016年4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半导体器件物理与设计:基础理论与前沿探索》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介绍现代半导体器件的物理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从基础的固体物理概念到复杂集成电路设计的各个层面,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引导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部分: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基础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结构、能带理论、载流子输运机制等核心物理概念。我们将从原子尺度出发,解析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热学特性,并重点阐述影响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 章节一:晶体结构与电子结构 回顾常见的半导体晶体结构(如金刚石结构、闪锌矿结构),介绍晶格常数、面心立方、体心立方等概念。 详细阐述电子的能带理论,包括价带、导带、禁带宽度,以及本征半导体与杂质半导体的能带特性。 分析电子和空穴的产生与复合机制,包括热激发、光激发和辐射复合、非辐射复合等。 章节二:载流子输运 讲解电导率的概念及其与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的关系。 深入分析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漂移运动,以及其在浓度梯度下的扩散运动。 探讨霍尔效应及其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介绍载流子在电场和温度梯度下的复杂输运现象,如热电效应。 章节三:PN结理论 系统讲解PN结的形成机理、内建电场和电势。 分析PN结的载流子扩散和漂移过程,理解外加电压对PN结伏安特性的影响。 详细介绍PN结的电容特性,包括扩散电容和结电容。 探讨PN结在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原理。 第二部分:关键半导体器件模型与特性 本部分将聚焦于集成电路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各类半导体器件,包括MOSFET、BJT、MEMS器件等,深入剖析其工作原理、电学模型和关键参数,并探讨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特性。 章节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详细讲解MOSFET的结构(NMOS和PMOS)、工作原理(截止区、线性区、饱和区)。 推导MOSFET的输出特性曲线和跨导特性。 介绍MOSFET的阈值电压、开关速度、漏电流等关键参数,以及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 分析MOSFET的寄生效应,如短沟道效应、漏致势垒降低效应(DIBL)、栅诱导漏致击穿(GIDL)等。 介绍不同类型的MOSFET,如LDMOS、FinFET等,及其在高性能和低功耗设计中的应用。 章节五:双极结型晶体管(BJT) 讲解BJT的结构(NPN和PNP)、工作原理(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 推导BJT的输出特性曲线和输入特性曲线。 分析BJT的电流增益(β)和跨导,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介绍BJT的寄生效应和热失配问题。 探讨BJT在模拟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如放大器、开关电路等。 章节六:传感器与MEMS器件 介绍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深入讲解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制造工艺基础。 分析MEMS器件在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微执行器等领域的应用。 探讨MEMS器件与集成电路的结合,实现集成化的传感器系统。 第三部分: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更宏观的集成电路层面,介绍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流程、关键模块,以及面向前沿应用的电路设计技术。 章节七: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讲解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 介绍常用逻辑门电路的实现方式(CMOS逻辑)。 探讨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流程,包括逻辑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等。 介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中的功耗、性能和面积(PPA)优化策略。 章节八: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介绍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模块,如电流源、电流镜、差分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 分析模拟电路设计的关键参数,如增益、带宽、噪声、线性度等。 探讨不同工艺对模拟电路性能的影响。 介绍低功耗模拟电路设计技术。 章节九:前沿集成电路应用与展望 介绍面向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新兴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 探讨先进封装技术(如3D封装)对集成电路性能和功能的影响。 展望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如忆阻器、神经形态计算等。 介绍半导体器件可靠性、ESD防护等重要工程问题。 本书特色: 理论深度与广度兼顾: 从基础物理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器件模型和集成电路设计,覆盖了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知识。 清晰的逻辑结构: 各章节内容循序渐进,相互关联,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实际应用: 结合了大量实际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应用实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 前沿导向: 关注半导体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子工程、微电子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技术支持的工程师的参考书。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半导体器件的工作机制,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沉稳的,但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知识的海洋在眼前铺展开来的感觉。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结果没想到,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的有条理,而且逻辑性很强。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知识点跳跃,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从最基础的材料特性开始讲起,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制造流程一点点地剖析开来。即使是像光刻、刻蚀这些我一直觉得很玄乎的技术,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工艺步骤时,都会配上相应的原理说明,让你不仅仅知道“怎么做”,更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提升对整个制造链条的理解,简直是太重要了。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的技术参数和设备都有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了解实际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光刻机,它们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制程节点上的应用,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小小的一颗芯片,背后承载了如此精密和复杂的技术。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对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一直很感兴趣,但总觉得这方面的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系统性的、能够帮助我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是那种照搬公式、堆砌概念的教材,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听起来很高深的制造工艺娓娓道来。作者在组织内容上,也花了很大的心思。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而是根据工艺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来展开。比如,在讲解某一工序时,会提前引入后续工序需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回顾前面工序对当前工序的影响。这种“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整个制造流程的连贯性和相互依赖性,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步骤。而且,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以及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现在是什么样”,更是让你思考“未来会走向何方”。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技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与实际工艺的结合。作者在描述每一个制造步骤时,都会尽量贴近实际的生产环境,详细介绍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工艺参数,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希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比如,在讲解湿法刻蚀时,它不仅解释了化学反应的原理,还详细描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腐蚀剂、如何控制腐蚀速率、以及如何避免侧向腐蚀等关键问题,并且还会提到一些实际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晶圆厂,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生产流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半导体行业充满好奇的求知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浅出地讲解集成电路制造的奥秘。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程度,采用了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最基础的半导体材料特性,到复杂的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关键工艺,再到后端的集成和测试,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新的工艺技术时,会回顾和对比之前介绍过的老工艺,这样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技术发展的脉络和驱动力。比如,在讲到EUV光刻技术时,作者会详细介绍其与传统光刻技术的原理差异、技术难点,以及它如何为更先进的制程节点提供可能。这种“承前启后”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巩固和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让我有些犹豫,毕竟集成电路制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但当我真正投入进去阅读后,我发现这种厚重感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作者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它覆盖了从基础的晶圆制备,到复杂的晶体管器件的形成,再到后端的封装测试,几乎涵盖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全过程。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作者都能够深入到关键的技术细节,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物理和化学原理时,能够结合实际的制造过程,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讲到掺杂工艺时,作者会详细解释不同掺杂剂的扩散机理,以及它们对器件电学特性的影响,并且还会介绍实现这些掺杂的各种工艺方法,如离子注入和扩散等,并且会比较它们的优缺点。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器件性能更好,或者为什么某个工艺环节更容易出现问题,都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集成电路制造相关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偏重某一方面,要么是材料,要么是设备,要么是物理原理,很难找到一本能够提供全面视角、并且深度适中的著作。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在内容的覆盖面上非常广,从最基础的硅片制备,到最精密的纳米级器件制造,都进行了详实的介绍。而且,作者在讲解时,能够有效地平衡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它不会回避那些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但同时又能将这些原理与实际的制造工艺紧密结合。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一些关键工艺步骤时,会引用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几何结构和物理过程。例如,在讲解 LOD(Layer-of-Diffusion)和 LOCOS(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这两种隔离技术时,作者通过精美的示意图,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技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它们的差异和应用场景。

评分

我拿到的这本书,其内容之充实、结构之严谨,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显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实践。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在讲解每一个工艺步骤时,作者都会详细介绍所涉及的材料、设备、工艺参数,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种“实操导向”的讲解方式,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集成电路制造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良率提升的讨论。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良率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这让我意识到,集成电路制造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问题的不断攻克。例如,在讨论金属互连工艺时,作者会详细介绍 Copper(铜)和 Aluminum(铝)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制程节点上的应用,并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电镀和刻蚀工艺来降低电阻和提高可靠性。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科技书籍,应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还要兼顾可读性。这本书在这些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采用了非常科学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在讲解每一个工艺步骤时,都能够抓住核心要点,并且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一些前沿技术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让那些听起来很专业的术语,变得容易理解。比如,在讲解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作者通过详细的剖面图和性能对比,让我清晰地理解了FinFET相比于传统的平面晶体管所带来的优势,以及它在提升器件性能和降低功耗方面的作用。这种“化繁为简”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但对集成电路制造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作者在讲解集成电路制造的原理和工艺时,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它通过对每一个工艺步骤的深入剖析,让读者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挑战。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不同工艺之间的相互影响时,展现出的宏观视角。比如,在讲解化学机械抛光(CMP)时,作者会详细阐述CMP如何影响后续的薄膜厚度均匀性,进而影响光刻的精度,以及最终的器件性能。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整个制造链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协同优化。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用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不同的工艺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工艺步骤是如何承接上一个步骤,又是如何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特别是对于一些对后道工艺有重要影响的前道工艺,作者会进行特别的强调,并解释其原因。例如,在讲解薄膜沉积时,它会详细阐述不同沉积方法(如CVD、PVD)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对后续光刻、刻蚀等工艺精度的影响,这让我对整个制造链条的协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书不错,写得让初学者看了也不会吃力

评分

不错的东西,老婆喜欢,儿子更喜欢

评分

书不错,写得让初学者看了也不会吃力

评分

普及专业技术,值得一看

评分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评分

书不错,写得让初学者看了也不会吃力

评分

看了好多款,还是觉得这本适合我,买回来非常喜欢,内容很实用,希望老板2018年大卖哦!

评分

书不错,写得让初学者看了也不会吃力

评分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