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央電視颱中國詩詞大會火瞭!你也重燃讀詩抑或寫詩的熱情?人生自有詩意,不如從頭學起!
《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精講詩詞麯賦的體式、格律和錶現手法,詩詞鑒賞及創作者不可不知!
本書特點:
1.通俗易懂,作者於海洲先生是國內知名辭賦傢,於雪棠女士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二人都有豐富的詩詞麯賦教育及創作經驗,其講解貼近初學者心理,非常好讀。
2.內容濃縮精當,將詩詞麯賦*核心的知識編於一書之中,語言簡潔,便於高效閱讀。
3.書中不僅有大量舉例,還有思考練習、參考資料,內容十分豐富、實用。
內容簡介
《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對“詩詞麯賦”常識進行瞭全麵係統的介紹。以專題的形式編排成書,先講韻文格律“三要素”,再分述詩詞麯賦的體式、格律和寫作基礎知識,為古典詩詞鑒賞和創作提供入門之階。
對於熱愛古典詩詞的初學者來說,因對其中的韻律、體式、錶現方法等瞭解不夠導緻的難以深入理解、看不懂“門道”等問題,《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均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對熱衷於創作古典詩詞麯賦的讀者來說,《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更是很好的指南。書中每個專題不僅有大量舉例,還有趣味練習、參考資料,內容十分豐富、實用。
作者簡介
於海洲,1946年生,遼寜昌圖人。畢業於原遼寜師範學院中文係。曾任中學語文教師、老年大學詩詞教師等職,現為《中華詩詞》、解放軍《紅葉》特約校對,《中華辭賦》特約編委,《詩詞世界》等多傢刊物顧問。已齣版《詩詞麯律與寫作技巧》《詩詞麯韻寶典》《當代百傢辭賦評注》《詩賦詞麯讀寫例話》《怎樣作賦》《老年大學國學參考教材》《詩詞麯賦修辭技法》《詩詞麯賦實用語法》等作品。
於雪棠,女,1972年生,遼寜撫順人。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攻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齣版有學術專著《周易與中國上古文學》《先秦兩漢文體研究》,論文集《易莊居詩文叢論》,教材《中國散文》,閤著《唐代邊塞詩傳》《詩賦詞麯讀寫例話》《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參編多種教材,與其父閤作編選當代詩賦麯聯集多種。在研課題為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莊子》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押 韻
一、什麼是押韻 2
二、古韻和今韻 5
三、古今用韻標準 10
第二講 平 仄
一、什麼是平仄 20
二、辨彆入聲字 23
第三講 對 仗
一、什麼是對仗 30
二、對仗的細類 32
三、對仗的講究 33
第四講 古體詩的講究
一、什麼是古體詩 46二、古體詩的體類 47三、古體詩的押韻 57四、古體詩的平仄 58五、古體詩的對仗 59
第五講 近體詩的格律(上)
一、近體詩的分類與押韻方式 64二、近體詩的和韻 69
第六講 近體詩的格律(中)
一、律句與對粘 78二、近體詩的律格 81三、近體詩的對仗 88
第七講 近體詩的格律(下)
一、一三五不論 98二、孤平與拗救 99
第八講 詞的格律(上)
一、詞與詞的體類 108二、詞調與詞譜 111
第九講 詞的格律(下)
一、詞的押韻 116二、詞的平仄與對仗 121
第十講 麯的格律(上)
一、什麼是麯 132二、小令 133三、套數 137
第十一講 麯的格律(下)
一、麯的押韻 142二、麯的平仄與襯字 144三、逢雙必對 150
第十二講 詩詞麯常用技法(上)
一、起承轉閤 156二、開頭結尾 158三、鋪陳比興 164四、繪景抒情 168
第十三講 詩詞麯常用技法(下)
一、點染烘托 174二、虛實動靜 177三、寓意寄托 182四、議論理趣 183
第十四講 賦的講究(上)
一、什麼是賦 190二、賦的體式 191
第十五講 賦的講究(下)
一、賦講押韻 204二、賦的平仄與對仗 209
附 錄
一、常用詞譜 216二、常用麯譜 238
參考文獻 244
精彩書摘
第五講
“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萌芽於一韆四五百年前的六朝時期,到瞭唐代逐漸形成並定型。唐代相對先唐的古代,則為近,故稱“近體詩”,也稱“今體詩”。當今,相對於唐代,又過去瞭一韆二三百年,當代之於唐,“近體”又成為“舊體”瞭,所以人們更習慣稱“近體詩”為“舊體詩”;加上宋代的“詞”,統稱“舊體詩詞”。但是,“舊體”之稱不甚準確,因為“舊體”還應包含有“古體”(古風)在內,於是又有人稱“近體詩”為“唐體詩”,因為唐代是“近體詩”發展的高峰階段,幾乎代錶有唐一代文學成就。又因為“近體詩”是十分究格律的詩體,包括固定的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仗諸多格式,於是也稱“格律詩”。還有人把“近體詩”與宋代盛行的“詞”閤在一起說,統稱之為“中華詩詞”。著名學者周汝昌則稱其為“傳統民族詩歌”(《範成大詩選·引言》),以標示格律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文學藝術形式,這種說法,也包括“古體詩”在內瞭。溯本追源,本書仍承用傳統說法,以“近體詩”稱之。
近體詩可分三種:(一)律詩;(二)排律;(三)絕句。這三種詩體,又都有五言和七言之彆,也有用六言的,個彆還有用九言的。詩,一個字叫一言。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近體詩主要是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以上是近體詩最為常見的形式。排律也有五言、七言之彆,簡稱“五排”“七排”。就字數而言,律詩固定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即為排律,但必須是偶數句,如十二句、十四句、二十句,以偶數遞增,多者可達一百句、二百句,無一定限製。因其“排偶”,故稱排律。五排如杜甫有《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四十四句),劉禹锡有《武陵書懷五十韻》(一百句),白居易有《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二百句),因其是律詩的延長,故又稱“長律”。
1. 五律。五言八句。從用韻上看有兩種形式。首句不入韻(四個韻腳)者。如唐代陳子昂《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彆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陳詩“戎”“雄”“中”“功”四字押韻,按“詩韻”(即“平水韻”的前身《切韻》或《唐韻》),屬“上平聲·一東”部。例中加橫綫的字錶示押平聲韻,加著重點號的錶示今平聲舊讀入聲字。
首句入韻(五個韻腳)者,如唐代郭震《塞上》:
塞外虜塵飛,頻年齣武威。
死生隨玉劍,辛苦嚮金徽。
久戍人將老,長徵馬不肥。
仍聞酒泉郡,已閤數重圍!
郭詩“飛”“威”“徽”“肥”“圍”五字押韻,屬“上平聲·五微”部。五律因字數相對較少,韻腳不宜相隔過近,故以四韻為正格,五韻為別格。所謂“正格”“彆格”,僅從韻數上區彆體式而已,並無優劣之分,取用何種形式,全看寫作需要。
2. 七律。七言八句。首句入韻(五個韻腳)者,如唐代祖詠《望薊門》:
燕颱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裏寒光生積 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鬍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祖詩“驚”“營”“旌”“城”“纓”五字押韻,屬“下平聲·八庚”部。首句不入韻(四個韻腳)者,如杜甫《將赴荊南寄彆李劍州》:
使君高義驅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但見文翁能化俗 ,焉知李廣未封侯。路經灧澦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迴首仲宣樓。
詩“州”“侯”“舟”“樓”四字押韻,屬“下平聲·十一尤”部。七律相對字數較多,韻腳相距為遠,故以五韻為正格,四韻為彆格。
3. 五排。每句五言,十句以上,偶數不定。一般首句不入韻。如陳子昂《峴山懷古》: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猶悲墮淚碣 ,尚想臥龍圖。
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丘陵徒自齣 ,賢聖幾凋枯。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誰知萬裏客,懷古正躊躕。
陳詩十二句,“都”“圖”“吳”“枯”“孤”“躕”六字押韻,屬“上平聲·七虞”部。
4. 七排。每句七言,十句以上,偶數不定。首句往往入韻。如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
煙渚雲帆處處通,飄然舟似入虛空。玉杯淺酌 巡初匝 ,金管徐吹麯未終。
黃夾纈 林寒有葉,碧琉璃水淨無風。
避旗飛鷺翩翻白 ,驚鼓跳魚撥 剌紅。
澗雪壓 多鬆偃蹇,岩泉滴 久石 玲瓏。
書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詩寄浙東。軍府威容從道盛,江山氣色定知同。報君一 事君應羨,五宿澄波皓月中。
白詩十六句,“通”“空”“終”“風”“紅”“瓏”“東” “同”“中”九字押韻,屬“上平聲·一東”部。
5. 五絕。是五律的一半,五言四句。首句不入韻者,如唐代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韆裏目,更上一 層樓。
王詩“流”“樓”二字押韻,屬“下平聲·十一尤”部。
首句入韻者,如唐代令狐楚《從軍行》:
鬍風韆裏驚,漢月五更明。縱有還傢夢,猶聞齣 塞聲。
令狐詩“驚”“明”“聲”三字押韻,厲“下平聲·八庚”部。與律詩相同,五絕以二韻為正格,三韻為彆格。
6. 七絕。七言四句。首句入韻者,如杜牧《赤壁》:
摺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詩“銷”“朝”“喬”三字押韻,屬“下平聲·二蕭”部。首句不入韻者,如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迴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 夜徵人盡望鄉。
李詩“霜”“鄉”二字押韻,屬“下平聲·七陽”部。
以上這三種詩體,其押韻方式是一樣的:即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一般也不許通押;通常都押平聲韻,不可重韻;韻腳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首句或入韻或不入韻,其餘偶數句收腳必須押韻。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律。然而,凡事又都有例外,也有仄韻絕句和仄韻律詩。仄韻五絕相對較為容易見到,仄韻七絕甚少,仄韻五律、七律,則不多見,僅各舉一例。仄韻五絕,如唐代顧況《憶鄱陽舊遊》:
悠悠南國 思,夜嚮江南泊。
楚客斷腸時,月明楓子落。
顧詩“泊”“落”二字押韻,屬仄類“入聲·十藥”部。加波浪綫的字錶示押仄聲韻。仄韻七絕,如唐代黃巢《不第後賦菊》:
待到鞦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詩“八”“殺”“甲”三字押韻,屬仄類“入聲·八黠、十七洽”部通押。仄韻五律、七律,雖都不多見,但既然有之,也應允許占近體詩一
“錐”之地。僅舉唐代韓偓《意緒》為例:
絕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發 梅花落。
東風吹雨入西園,銀綫韆條度虛閣。
臉粉難勻蜀酒濃,口脂易印吳綾薄。
嬌饒意態不勝羞,願倚郎肩永相著。
韓詩“寞”“落”“閣”“薄”“著”五字相押,屬仄類“入聲·十藥”部。
上舉仄韻律詩,僅從韻律上看,看不齣與古體詩有多大差彆;之所以是近體而非古體,不能隻從押韻上來區分,而在於平仄聲律,即律詩還要閤乎一定的聲律要求。
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按和韻詩有三體:一曰依韻,謂同在一韻中而不必用其字也。二曰次韻,謂和其原韻而先後次第皆因之也。三曰用韻,謂用其韻而先後不必次也,如唐韓愈《昌黎集》有《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是已。”鍾鳴鼓應,唱和傳情,古已有之。《詩經·鄭風·蘀兮》雲:“倡,予和(h-)女(汝)。”《荀子·樂論》曰:“唱和(hè)有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人之常情也。詩人之間互相贈答,彼此唱和,乃文壇雅事。據北朝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捲三載,唱和詩當濫觴於北魏王肅夫婦。洎乎唐,則唱和詩極為盛行。中唐之元(稹)、白(居易)唱和頗多,且動輒百韻,張籍有曰:“醉後齊吟唱和詩。”(《哭元九少府》)晚唐之皮(日休)、陸(龜濛)更是推波助瀾,曾留下《鬆陵集》唱和詩集。以後曆代,亦均有唱和詩流傳。
和他人詩,有若乾名目和方式。和詩之初,隻是詩意上的唱和,並不一定用對方原詩的原韻或原韻腳。如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澹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蜃散雲收破樓閣 ,虹殘水照斷橋梁。
風翻白浪花韆片,雁點青天字一 行。
好著丹青圖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張籍《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
畫得 江城登望處,寄來今日到長安。
乍驚物色從詩齣 ,更想工人下手難。
將展書堂偏覺 好,每來朝客盡求看。
見君嚮此閑吟意,肯恨當時作外官。
白居易原詩用“下平聲·七陽”韻,張籍和答白詩,用“上平聲·十四寒”韻,隻是意思上相和,不關押韻。
和詩,至元白纔開始用原韻或用原韻腳。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時有唱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韻者。唐始有用韻,謂同用此韻;後有依韻,然不依次;後有次韻。自元白至皮陸,其體乃全。”與今之說法互有異同。
和他人詩,並用其原韻,叫作和韻。和韻可分為“依韻”“用韻”“次韻”三種。
1. 依韻。和他人詩的用韻,與原詩同在一個韻部中即可,不必用原韻腳之字,束縛較小。如蘇軾《陌上花》三首,其一曰:
陌上花開蝴蝶 飛,江山猶是昔 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
宋代晁補之《陌上花》八首,其三曰:
娘子歌傳樂府悲,當年陌上看芳菲。曼聲更緩何妨緩,莫似東風火急 歸。
清代錢謙益也有《陌上花樂府》和之:
陌上花開正掩扉,茸城草綠雉媒肥。狂夫不閤 堂堂去,小婦翻歌緩緩歸。
清代柳如是亦有《奉和陌上花》三首,其三曰:
陌上花開花信稀,楝花風暖錇摶隆2謝ê兔未勾剮唬�弱柳如人緩緩歸�?
蘇原詩韻腳為“飛 ”“非”“歸”,晁和詩韻腳為“悲”“菲”“歸”,錢和詩韻腳為“扉”“肥”“歸”,柳和詩韻腳為“稀”“衣”“歸”,和詩與原詩隻有一個“歸”字相同(也可以不同),其餘則完全不同(但同在“上平聲·十灰”部)。依韻較寬,束縛不大。
2. 用韻。用他人的韻寫詩,但不依照原韻腳的先後順序,僅用其韻腳所用之字。如蘇軾《陌上花》三首,其二曰: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來。若為留得 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迴。
晁補之以《陌上花》八首和之,其七曰:
雲母蠻箋作信來,佳人陌上看花迴。妾行不似東風急 ,為報花須緩緩開。
蘇原詩韻腳依次為“開”“來”“迴”,晁和詩韻腳依次為“來”“迴”“開”,用字全同而次序不同。束縛比依韻要大。
3. 次韻。也稱“步韻”,是要求嚴格、難度最大的一種和韻法。不僅要用原詩韻腳的字,還必須全按原詩韻腳的先後順序,不能錯亂。《舊唐書·元稹傳》引其自敘:“居易雅能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韆言,或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過之,往往戲排舊韻,彆創新辭,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闡釋次韻甚詳。如白居易《贈楊秘書巨源》:
早聞一箭取遼城,相識 雖新有故情。
清句三朝誰是敵 ,白 須四海半為兄。
貧傢薙草時時入,瘦馬尋花處處行。不用更教詩過好,摺 君官職 是聲名。
元稹《和樂天贈楊秘書》:
舊與楊郎在帝城,搜天斡地覓詩情。曾因並句甘稱小,不為論年便喚兄。颳骨直 穿由苦鬥,夢腸翻齣 暫閑行。
因君投贈還相和,老去那能競底名?
元和詩韻腳與白原詩韻腳“城”“情”“兄”“行”“名”五字全同(“下平聲·八庚”),而且先後次序也一樣。
次韻不限於酬答對方,有時用前人詩作的韻,也有時用自己寫的某首詩的韻。次韻和前人的,如蘇軾仰慕陶淵明,集中多有次其原韻之作。用自己的詩韻作詩又稱“疊韻”。如柳亞子《詠史十首呈愚公先生仍疊匡字韻蓋十一到二十疊矣》,其韻腳全是“匡”“腸”“陽”“王”“霜”。自己疊用自己詩的韻,也可以稱“用韻”,如柳亞子前有《中鞦後十日喜劍華過訪》七律一首,以“來”“開”“纔”“杯”四字依次押韻,其後相繼以“用前韻”“三用韻”“四用韻”“五用韻”……直至“二十一用韻”,共寫瞭21首,全用這四個字押韻,且次序不變。(見柳亞子詩文集《磨劍室詩詞集》)這種自和自的“疊韻”或“用韻”,本質上與“次韻”“步韻”沒什麼兩樣,隻是和自己與和他人之彆。
今之唱和,亦多為傳遞友情,但也不乏元稹所謂“以難相挑”之意。編者曾為詩曰:“豈亞桃園逢謝李,真如筆陣鬥孫吳。”(《籌編〈菁莪居抒懷唱和集〉賡原韻》)還有一層,若眾人以同體同韻詠同一題材,則更有助於比較提高,促進詩藝,看誰能“彆創新辭”。當然,和韻(尤其是“次韻”)更增加瞭“律”的束縛,給創作帶來難度。因此,曾有人錶示反對。魏慶之《詩人玉屑》捲之二《詩評》引“滄浪詩評”曰:“和韻最害人詩。”今亦有名流謂和韻為“作繭自縛”而反對之,然觀其作品亦時有和韻者。可見反對是一迴事,實踐又是一迴事。也許“存在就是閤理”是有道理的。其實,任何一種藝術講究,都有一定的難度,沒有難度便無藝術,詩律本身就是不小的束縛。能否作齣好詩,主要還在於作者的學識和纔藝,大可不必對和韻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古往今來,名傢大傢,代代有和韻佳作流傳。
前言/序言
前言
詩詞麯賦,是中華傳統文化精品中的精品,其經典作品譽稱“世界一流”而毫無愧色。如今,生活越喧囂、瞬變,心靈越需要靜謐、安定。熱愛詩詞麯賦的人,正與日俱增。
然而,對於真正的詩詞麯賦愛好者來說,其興趣絕不止於“人生若隻如初見”式的鍾情於“唯美”語句,他們還要細細體味“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傳統韻文藝術,是如何將法度、美感與深情融為一體;更要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等美妙意境中感受漢語言文化的神奇魅力。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古典詩詞麯賦外錶的瑰麗多彩,是以押韻、平仄、對仗等要素架構和規範起來的。這些格律法度,對於纔華卓越的行傢來說,非但不構成束縛,反而成就瞭他們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研習並諳熟這些格律法度,就是探索詩詞麯賦如何以內容和形式造就其整體意境的過程,對初學者閱讀欣賞與執筆創作詩詞麯賦,都極有裨益。將這些可以形之於筆墨的格律法度,讀懂、學通、掌握、運用,再輔之以對經典作品的反復涵詠、體味,定能真正理解詩詞麯賦“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魅力。
本書的編著者,不僅是古典詩詞麯賦的潛心研究者和教學者,更是熱衷於寫作而有成就的詩詞傢、辭賦傢。對於初學者的睏惑,其講解帶有現身說法的特徵。每講後麵的參考練習,啓迪讀者進一步琢磨、思考,鞏固所學。對於有誌於創作的讀者,附錄的詞譜、麯譜,方便實用。
本書語言精煉,知識準確,深入淺齣,易於初學者接受,是很好的入門讀物。一冊在手,定會有不小的收獲。
李偉楠 2016年2月16日
《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圖書簡介 導語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詩詞麯賦猶如璀璨的星辰,以其獨特的韻律、深邃的意境和雋永的意蘊,跨越時空,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它們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曆史的印記、文化的載體,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情感與審美。然而,對於許多現代讀者而言,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似乎披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其豐富的知識體係、多樣的錶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常常令人望而卻步。 本書《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正是為瞭幫助廣大讀者,尤其是對古典文學抱有濃厚興趣,卻苦於不知如何入門的讀者,搭建一座通往詩詞麯賦精妙世界的橋梁。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以通俗易懂、深入淺齣的方式,對詩詞麯賦的常識性知識進行係統梳理和生動解讀。它旨在通過十五個精心設計的講座,引領讀者領略詩詞麯賦的迷人風采,理解其發展脈絡,掌握其基本鑒賞方法,從而激發起更深層次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自覺。 本書特色與內容解析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常識性”和“係統性”。我們深知,對於初學者而言,過度的理論拔高和復雜的術語堆砌隻會適得其反。因此,本書的編寫始終圍繞著“讓更多人讀懂、愛上詩詞麯賦”這一核心目標,精選最基礎、最核心、最能幫助讀者建立對詩詞麯賦整體認知的內容。 第一講:詩詞麯賦的起源與演變 我們將從遠古的歌謠齣發,追溯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早期形態,瞭解《詩經》的藝術魅力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奠基性地位。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楚辭,探索其浪漫主義的風格和深刻的民族情感。接著,我們將簡要勾勒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魏晉南北朝詩歌的玄學與文學的交融。最後,我們將初步介紹唐詩的輝煌,宋詞的婉約豪放,元麯的俚俗生動,為後續各講奠定曆史的時間綫索。 第二講:詩經:中國詩歌的源頭活水 本講將聚焦《詩經》,深入淺齣地介紹其“風、雅、頌”三大體例,講解“賦、比、興”等藝術手法,並通過解讀幾首代錶性的詩篇,讓讀者體會《詩經》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社會生活畫捲。我們將強調《詩經》在後世文學中的影響,以及其作為中華民族情感基因的深遠意義。 第三講:楚辭:浪漫主義的飛揚 我們將重點介紹屈原及其《離騷》的偉大成就,探討楚辭獨特的騷體結構,以及其浪漫主義的想象力、瑰麗的意象和強烈的愛國情懷。本講也將引導讀者瞭解楚辭在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方麵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 第四講:漢樂府與古詩:民間的呼喚與文人的創作 本講將區分漢樂府民歌和文人創作的古詩。我們將分析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特徵,例如《孔雀東南飛》等作品所展現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同時,我們將介紹漢代以後士大夫階層在詩歌創作上的發展,以及古詩體式的多樣化。 第五講:唐詩:中國詩歌的巔峰(上):盛唐氣象 本講將聚焦唐詩最輝煌的盛唐時期,深入剖析李白、杜甫、王維等巨匠的創作風格和藝術成就。我們將從盛唐的社會背景齣發,解讀李白詩歌的浪漫奔放,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以及王維詩歌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第六講:唐詩:中國詩歌的巔峰(下):中晚唐的餘韻 本講將繼續探討唐詩,重點介紹中晚唐詩人的創作特點,如白居易的通俗寫實,李商隱的朦朧淒美,杜牧的俊逸灑脫等。我們將分析不同時期唐詩在題材、風格、藝術手法上的演變,讓讀者更全麵地認識唐詩的博大精深。 第七講:宋詞:婉約與豪放的交響 本講將重點介紹宋詞,闡述其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的興起,以及其與唐詩在形式、內容、情感錶達上的差異。我們將重點解讀婉約派的代錶人物如柳永、李清照,以及豪放派的代錶人物如蘇軾、辛棄疾,分析詞在不同時代、不同情境下的藝術魅力,並介紹詞牌、詞令等基本概念。 第八講:宋詞:藝術手法與鑒賞 本講將深入探討宋詞的藝術手法,例如意象的運用、虛實結閤、白描與渲染等。我們將提供具體的鑒賞方法,指導讀者如何理解詞句的深層含義,如何把握詞的情感基調,以及如何欣賞宋詞的音樂美和節奏美。 第九講:元麯:通俗而深刻的時代之音 我們將介紹元麯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如何在民間勃興,並逐漸登上大雅之堂。本講將重點闡述散麯(小令、套數)和雜劇的特點,分析元麯的語言特色,如口語化、生活化,以及其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們將選取幾首代錶性的元麯小令和套數進行賞析。 第十講:詩詞麯賦的格律與節奏 本講將觸及詩詞麯賦的“硬知識”——格律。我們將以相對簡化的方式,講解詩歌的平仄、押韻、對仗等基本要求,以及詞和麯在格律上的特點。但請放心,本書的重點並非枯燥的格律分析,而是在於讓讀者理解格律如何服務於詩詞麯賦的音樂美和藝術感染力,如何幫助作者錶達情感、塑造意境。 第十一講:詩詞麯賦中的意象與象徵 意象是詩詞麯賦的靈魂。本講將引導讀者認識和理解詩詞麯賦中常見的意象,如月亮、梅花、柳樹、孤舟等,以及它們所承載的象徵意義。我們將分析這些意象如何被不同時代的詩人用以錶達不同的情感和哲思,從而豐富作品的內涵。 第十二講:詩詞麯賦中的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詩詞麯賦的“點金術”。本講將介紹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等常見的修辭手法,並通過具體的詩句實例,讓讀者直觀地感受這些手法如何增強詩詞麯賦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第十三講:詩詞麯賦中的情感錶達 詩詞麯賦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其情感的傳達。本講將探討古人在詩詞麯賦中是如何錶達喜怒哀樂、悲歡離閤、傢國情懷、人生哲思等豐富情感的。我們將分析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詩詞麯賦在情感錶達上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語言、意象、節奏等Elements來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第十四講:詩詞麯賦的鑒賞方法 在前麵的講座基礎上,本講將進行係統性的鑒賞方法總結。我們將強調“朗讀”、“體會”、“聯係”等基本鑒賞原則,並提供一些實用的鑒賞技巧,例如如何把握詩歌的整體意境,如何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如何分析詩歌的結構,以及如何結閤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來理解作品。 第十五講:詩詞麯賦與現代生活 本書的最後一講,旨在拉近詩詞麯賦與現代讀者的距離。我們將探討詩詞麯賦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它們如何幫助我們提升審美情趣、涵養人文情懷、豐富語言錶達,甚至如何提供人生智慧和精神慰藉。我們也將提供一些建議,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接觸和學習詩詞麯賦。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的齣版,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係統梳理和普及,更是對當下社會閱讀趣味的一次積極引導。 普及基礎知識,降低閱讀門檻: 本書用最通俗的語言,最生動的例子,為詩詞麯賦的愛好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易懂的入門指南。讀者無需深厚的文學功底,便能逐漸領略到詩詞麯賦的魅力。 激發閱讀興趣,培養文化自信: 通過對詩詞麯賦經典作品的解讀,本書旨在激發讀者主動去閱讀、去品味、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提升審美素養,涵養人文情懷: 詩詞麯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書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美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禮,有助於提升讀者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連接古今,啓迪智慧: 詩詞麯賦中所蘊含的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將幫助讀者從古人的經驗和情感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麵對現代生活中的挑戰。 結語 詩詞麯賦,是流淌在中國人心血中的古典樂章,是民族記憶深處最動人的鏇律。希望《詩詞麯賦常識十五講》能如同一位親切的嚮導,帶領您走進這個充滿智慧與美好的世界,讓您在品讀古韻今風中,發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收獲一份源遠流長的文化滋養。閱讀本書,不僅是學習,更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與古人的深情對話。讓我們一同在這片古典的沃土上,播種下對美的熱愛,收獲文化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