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清廷文化的发展轨迹)(精)》为故宫博物 院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史编纂委员会图录 项目专家刘潞的论文集子,这里凝聚了作者30余年间 对清代宫廷历史文化研究的心血,共选录相关论文近 50篇,从中可以看到她本人对清代宫廷文化的解读与 论述。全书从“联姻——文化融合之始”、“中原— —文化融合之壤”、“制度——文化融合之径”、“ 西洋——文化融合之鉴”、“艺术——文化融合之魂 ”、“清代宫廷轶闻”等六个方面,以作者个人特有 的方式论述了其对清代宫廷文化发展轨迹的独特理解 。
序言:我与紫禁城
一 联姻——文化融合之始
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婚姻考
对后金时期满蒙联姻的再认识
论后金与清初四帝婚姻的政治特点
满洲婚俗与皇室婚姻对象的演变
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
坤宁宫为清帝大婚洞房原因论
清帝大婚礼的文化诠释
名满天下的睿智皇太后孝庄
二 中原——文化融合之壤
清入关后的**宫廷政变
康熙的文化政策
康熙南巡浅论
康熙举博学鸿词科
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期间的陈廷敬
三 制度——文化融合之径
清代**次选秀女
论清前期冬至圜丘的政治内容
今人笔下的清代皇位继承制度
祭先农、耕耤田与《祭先农坛图》——雍正皇帝重要的政治手段
论清代先蚕礼
服饰与皇权
一部规范清代社会成员行为的图谱
《丛薄行诗意图》与《清高宗大阅图》考析——清代多民族**形成的历史见证
皇帝过年与万国来朝——读《万国来朝图》
清宫书房论
清代帝后土葬始于何时
清初皇室成员火葬的见证
紫禁城中戊戌变法的遗迹
四 西洋——文化融合之鉴
康熙帝与西方传教士
谈需求与引进——从故宫所藏西方天文仪论及
从观象台走进《礼器图》——清宫西洋科技仪器的命运
英制双千里镜象限仪——中英皇室**交往的见证
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笔下的中国——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五 艺术——文化融合之魂
“耕织图”景观与石刻绘画
论乾隆皇帝的士人化倾向
乾隆皇帝与紫禁城宫殿
清代十三行贸易与广州艺术
六 附编——清代宫廷轶闻
汉族公主孔四贞
董小宛何曾进过宫
顺治帝死于养心殿
太液池畔万善殿
南怀仁在中国
康熙南书房轶事
扬州行宫天宁寺
扬州高曼寺
清代何以有三位祖皇帝
紫禁城中的寡妇院
香妃真有其人吗
慈禧谒西陵之行
初读这本书,我被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所吸引。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清朝三百年的文化变迁置于一个动态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从满族入关初期的文化融合,到康乾盛世的辉煌,再到晚清的转型与挣扎,每一个时期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探讨满汉文化如何交融时,所引用的那些生动而鲜活的史料,例如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艺术风格如何在宫廷中相互吸收、借鉴,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清式文化。书中对于官僚体系、科举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士人阶层在其中的角色,也有着细致入微的分析。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视角,让我对清朝的文化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形成了一个更为立体、完整、深刻的认识。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熠熠生辉,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文化动因。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而是不断流动的、发展的、充满生命力的。清朝的文化,在吸收、融合、创新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作者在结尾处对清朝文化遗产的梳理和展望,更是让我对未来的文化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关于清朝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如何生成、如何演变、如何影响社会的力量。这种理解,对于我们当下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也让我对未来的文化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究精神,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者,引领我穿越时光的迷雾,去探寻清朝文化的真容。书中对于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支撑,又有微观的细节考证,让人信服。比如,在分析清朝时期外来文化(如西方科学技术、宗教思想)的传入与影响时,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其视为颠覆性的力量,而是探讨了其与本土文化的互动、融合,以及最终如何被纳入并改造为中国式的内容。这种辩证的视角,避免了简单化的历史判断,展现了文化的复杂性和生命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从他的言谈中,我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沉稳的暗红色为主调,点缀着金色的祥云纹样,低调却不失皇家气派。书名“融合”二字,用苍劲有力的笔触书写,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副标题“清廷文化的发展轨迹”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化探索充满期待。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是一种久违的阅读体验,在这个快节奏的数字时代尤为珍贵。排版清晰,字里行间透着严谨与精致,让人不禁联想到故宫博物院本身那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我尤其喜欢的是书中的插图,并非简单的图解,而是经过精心挑选、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的艺术品,无论是人物画像、建筑描绘,还是器物细节,都极富历史感和美感,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丰富的视觉享受。那些曾经只在历史影像中见过的宫廷场景,似乎通过这些图像变得触手可及,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细细品味其文化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清朝宫廷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它不仅仅是讲述政治事件和重大决策,更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文化基石的细微之处。例如,书中关于宫廷礼仪的阐述,从皇帝早朝的流程到节庆祭祀的细节,都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让我得以窥见皇权运作的严谨与仪式感。还有关于宫廷艺术的描写,无论是绘画、书法、戏曲,还是瓷器、玉器、珐琅器,作者都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风格演变、艺术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皇帝个人品味和审美如何影响宫廷艺术走向的论述感到着迷,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的个人喜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这种从“人”的角度切入,解读文化发展的思路,让整个叙述更加人性化,也更具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