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经》是三藏圣典中流传极广、被人持诵讲解比较多的一部大乘经典,使用较多的译本为玄奘大师所译。虽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涵义丰富,译笔精练、流畅而优美。圣严法师称其为“遇浅即浅,逢深则深”的“好经”。
喧嚣的世界,如水中月、空中云,如何放下颠倒虚妄,透过无常的现象,发现缘起性空的人生真谛,达到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自在境界。滚滚红尘中,如何摆脱烦恼万分的生存状态,去我执,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苦由心生,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在《心经》中寻找。让我们跟随北大国学研修班非常受欢迎主讲楼宇烈教授,体悟《心经》,祛除内心的一切苦,寻找全新的生命空间。
作者简介
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诚守护者。北京大学国学研修班非常受欢迎的主讲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祖籍浙江嵊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毕业。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宗教研究方法讲记》、《中国的品格》等。
精彩书评
《心经》讲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佛教对宇宙、人生基本的看法。
——星云大师
《心经》是智慧的经典。内容既浅又深,以基本原始的佛法为底子,以大乘空义的佛法为灵魂。是遇浅既浅,逢深则深的好经。
——圣严法师
目录
开篇 了然于心
——题《心经》
I 般若
缘起性空
自净其意
II 执著
诸法空相
无常无我
无明缘行
跳出苦海
III 寂静
心无挂碍
法无定法
心的力量
结语 智慧的力量
附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精彩书摘
开篇
了然于心——题《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先后有七种汉译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的译本,此译本全经仅260个字,连经题也才268个字。可就是这么一部短小的经,却包罗了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理论所涉及的基本名相和根本理论,有人且以为此经“摄全部佛法”。经中所涉及之名相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诸法空相”、“究竟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而更重要者是经中阐明的大乘中观的根本理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说,大乘佛法所言之“空”“有”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有”;是“不二”之“空”“有”;是不离“空”之“有”,不离“有”之“空”; 是“非有”之“有”,“不空”之“空”。诚如唐贤首法藏所言:“但以性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大乘佛教唱“真空”、“妙有”之论,何为“真空”,何为“妙有”?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尝释曰:“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凡人著于实有,二乘落于偏空,故大乘般若中观破偏示正,述“空”“有”不二之理、书“空”“有”不离之文。然常人闻大乘佛法一切皆空义,易落于空见,《心经》“色”、“空”不离之文,则告诫众生既不要落于“有”,更不应落于“空”。弘一大师在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讲记》中,劈头就提醒读此经者说:“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心经》是中国佛教四众弟子每日早晚必诵之经典,其中名相含义可慢慢研究,然经文之根本教义,则必须首先了然于心中。如此,诵《心经》方有意义,方积自觉觉他之功德。
前言/序言
《陈鼓应著作集》总序
陈鼓应
一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这期间,两岸历经对立与交流的种种曲折。我的现实人生与学术人生亦颇多波折,两者交互抵触,有时又能相互彰显——现实人生的坎坷,常使学术路途中断,但我“困”而知之,不断激发求知的动能,进而丰富着我的学术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两类:一是学术专著,二是时感性的文章。后者将以《鼓应文存》为名,另外编成一个系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论广场》、《台大哲学系事件》、《走进白色恐怖》、《台湾民主运动的脚步》等著作。这一系列反映着我所处的境遇与时代的路痕。
我的专业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家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悲剧哲学家尼采》是我的第一本书,这本小书奠定了我学术的基础,接着是《庄子浅说》,用力较深的则是费时多年的《庄子今注今译》。可以说,从尼采到庄子,是我学术路程的一条主线。借着他们,我将现实关怀与学术人生联系在一起。
二
大学期间,受先师方东美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影响,我体会到,如果不能了解一个民族的灾难,也就不能理解这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个体生命也是如此,正如叔本华所说:“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我的现实人生与学术人生就是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下并行演进着,恰恰体现了老子祸福相依的哲理。
中青年期间,我常处于逆境中,尼采的冲创意志和庄子在“困苦”中保持定力与超越的心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我迎难而进,永葆生命的昂扬气概。
台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白色恐怖,我在这一时期的学术著作反映了我内心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在文献和学术论著方面打下基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那段时空中,我虽然经受着现实环境的冲击,却还能积极地参与学术、文化上的反思。透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诠释,我不仅得到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还表达了对极端化与绝对化的神权思想的反感,阐发了对威权体制下的人身崇拜和造神运动的批判。这一时期,我以尼采和庄子为主的论著,都反映了“任其性命之情”的倾向。接下来,《道家的人文精神》和《庄子的人性论》两书的内容,又可以说是“安其性命之情”的展现。
三
《陈鼓应著作集》共二十本,它们分别在海峡两岸不同的时空中写成。有关尼采哲学和存在主义的介绍以及老、庄的注译,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台大校园里完成的。1973年春夏,因为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我和王晓波在“台大哲学系”事件中首遭整肃。自此以后,我的学术人生被迫中断十余年,直到1984年才在北京大学重启学术生涯。
在北大哲学系执教期间,我除了陆续完成道家各派典籍的诠释,也针对当时大陆学界的研究现状,着力于围绕以下三个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陆续发表相关论作:第一是中国哲学开端的议题;第二是《易传》的学派归属问题;第三是理学开山祖的问题。这三个重要的议题构成了我的《道家哲学主干说》的中心议题,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本学术专著。
“9?11事件”之后,整个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就像司马迁所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也像泰戈尔《演讲集》中对西方思维方式的描述:“西方人习惯于按照人们所归属的半球不同,而将人类世界断然划分为好的和坏的。这种傲慢的分裂精神严重地伤害了我们,给我国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事实上,战争与冲突的根源多在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为此,我更愿意站在地球村的视角思考问题。中国哲学儒、墨、道、法各家,传承数千年而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各有其普世的价值。这种普世价值,是指在人文精神的照耀下,老、孔、墨、庄的思想都散发出普世的情怀,即老子的贵柔及其宽容心态、孔子的恕道及其家庭伦理、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庄子的艺术人生和齐物精神。
四
我们这一代都在内忧外患中度过重重的困境,我生长在动荡时代的福建客家山区。从我有记忆开始,日本军机就在我的家乡频繁轰炸,导致平民死伤无数,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由于长时期目击了强权带给人类灾难的战争,逃难、流离、思乡之情始终扰动在我的生命中。然而,尼采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庄子》的“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的洒脱心境,却赋予了我在困境中思索与写作的动力,使我能够在尼采的思想中,寻找到精神的家园,在《庄子》的天地中,寻找到心灵的故乡。
五
台大校园和北大校园是我这一生学术活动的中心点。我从台大哲学系退休之后,晚年又重返北大哲学系任教,有赖于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的邀约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鹏程瀚宇公司孙宝良总经理帮我安顿入住到北大中关新园寓所,使我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安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一套著作集系列的筹划和出版,是由北京中华书局顾青总编辑积极促成的。对于上述诸位的雅情高谊,我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除了少数的几部书稿,著作集中的大部分书稿都曾在两岸出版过,此次汇编再版,都以最新或经过修订的本子作底本排版;除了少数几部新作外,凡旧稿中的前言或序言皆一仍其旧,予以保留,不再另行撰写。
花开莲现:《心经》大智慧 序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尘世喧嚣,人心浮躁,我们常常在茫茫人海中追寻着一丝安宁,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指引迷津的智慧。在这个时代,物质的富足并未能填补精神的空虚,反而让我们更加迷失于眼前的得失,被无尽的欲望所裹挟。此时,古老的智慧之光,如同一泓清泉,滋养着干涸的心灵,给予我们穿越迷雾的力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篇幅极短,仅有二百六十字,却是佛教般若思想的精髓所在,是引导众生破除烦恼、证悟实相的根本法门。历经千年传承,无数高僧大德对此经进行了深入阐释,其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依然闪耀,照亮着无数寻求觉悟的生命。 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心经》的幽深意境。“花开莲现”,喻指心性本净,如莲花般在污泥而不染中绽放;“大智慧”,则直指《心经》所蕴含的般若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洞悉世间万法的本质,超脱生死轮回,获得究竟的解脱。 本书并非对《心经》的简单译解或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旨在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将其转化为能够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实践智慧。我们将从多个维度,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困境,去理解和应用《心经》的教诲,让古老的智慧之花,在现代的心田中粲然盛开,显现出璀璨的生命光彩。 第一章:心之所向,见物不见我——般若智慧的起点 《心经》开篇即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如同一扇门,引领我们进入般若智慧的殿堂。 “观自在菩萨”,并非一个特定的神祇,而是代表着一种修行状态——能够观照自心,自在安住的智慧者。这里的“观”是一种主动的觉察,是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深刻洞察。“自在”则是一种超越束缚的自由,一种了达一切的安宁。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实现“观自在”的路径。“般若”是梵语,意为“智慧”,并非世俗的聪明才智,而是超越分别、对事物的真实相状有着清晰了悟的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即从烦恼的此岸,抵达解脱的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是般若智慧的核心洞察。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体验生活的基础。色,是我们物质的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感受到的苦乐、好坏;想,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概念和联想;行,是我们造作的一切善恶业力;识,是我们认识外界事物的意识。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因为执着于这五蕴,认为它们是真实、永恒、独立存在的。我们执着于“我”有一个坚实的肉体,执着于“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执着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执着于“我”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执着于“我”的意识是独立的。然而,当我们以般若智慧去照见,就会发现,这五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也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它们如同水中的月影,镜中的花朵,看似存在,实则“空”。 “空”并非“没有”,而是“没有自性”,即没有独立、永恒、不变的实体。五蕴的“空”,意味着它们的生起、存在和消灭都依赖于因缘和合,它们是无常的、相互关联的。当我们了达了五蕴皆空,便不再被它们的虚幻表象所迷惑,不再因它们的生灭而生起执着和烦恼。 “度一切苦厄”,是般若智慧带来的究竟果报。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虚幻的五蕴,不再被无常的变化所困扰,不再因分别而产生痛苦,那么一切的烦恼和苦难,自然也就消除了。这便是“观自在”的境界,是般若智慧最直接的展现。 第二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认识无常的实相 《心经》 tiếp tục 揭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两句经文是整个《心经》的纲领,是般若智慧最为核心的论断,也是最容易被误解之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说,我们所感受到的物质现象(色),与它的空性(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空性,也并非一种虚无,而是色法所具有的本质属性。这并非意味着“色”可以随意变成“空”,或者“空”可以随意变成“色”。它强调的是,现象(色)的显现,离不开它的空性;而空性,也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现象才能被认知。 例如,我们看到一张桌子。这张桌子是“色”,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但这张桌子并非永恒不变,它的构成是木材、钉子、油漆等元素的组合,这些元素也并非固定不变,它们也依赖于更微观的粒子和能量。当这些因缘散灭,桌子就不复存在。这就是桌子的“空性”。桌子之所以能够显现为“桌子”,恰恰是因为它的“空性”,因为它能够被组合、被改变、被消灭。如果桌子是一个完全“不空”的、固定不变的实体,那么它就无法被制造、无法被损坏、无法被认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深化和总结。这句话并非说“色”就是“空”,或者“空”就是“色”,而是强调“色”的本性就是“空”,而“空”的体现就是“色”。“色”是现象的显现,“空”是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的产生、存在、消亡,都体现了其“空”的本质。 这与我们日常的认知有着截然不同的颠覆。我们习惯于将事物看作是实在的、独立的、恒常的。我们认为“我”是坚实的,“我的”财产是实在的,“我的”感情是永恒的。然而,《心经》告诉我们,一切现象,包括我们自身,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都是无常变化的,都缺乏独立不变的自性,它们都是“空”的。 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关键在于“不执着”。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就只是看到一张桌子,它能为我提供便利,仅此而已。我们不会去执着于“这张桌子永远属于我”,也不会因为“这张桌子坏了”而感到极度的悲伤。因为我们知道,桌子的存在是暂时的,是依赖于因缘的。 同样,当我们体验到快乐,我们知道这是因缘和合的善果,是暂时的,不应过度贪恋。当我们体验到痛苦,我们知道这是因缘和合的恶果,是暂时的,不应过度沉溺。这并非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而是让我们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伏,不因物的生灭而扰乱内心的平静。 这种对“空”的洞察,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对物质的贪恋,破除对名利的执着,破除对自我的固守。当我们认识到一切皆空,我们的心就能够更加宽广,更加自由,也更加能够容纳和理解他人。 第三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断除无始的迷惑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心经》在阐述了“色”的空性之后,将同样的原理应用于“受、想、行、识”这四蕴,进一步揭示了我们内心的运作机制。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两句经文指出了般若智慧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断除无始以来的迷惑,从而超越生老病死。 “无明”,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种根本性的无知,是对事物真实相状的迷惑。这种无明,不是简单的知识匮乏,而是对“我”的存在、对世界真相的根本性的误解。正是因为无明,我们才会对五蕴产生执着,才会造作种种业力,从而导致生死轮回,遭受无尽的痛苦。 “无无明”,是说当我们真正证悟了般若智慧,就会认识到“无明”本身也是虚幻的,它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由于对实相的迷惑而产生的假相。当我们断除了对实相的迷惑,那么“无明”也就自然消除了。 “亦无无明尽”,不是说“无明”灭尽了就一定会带来解脱,而是说“无明”本身没有一个可以被“尽”的实体。因为“无明”的生起与消灭都依赖于因缘,它本身是无自性的。当我们认识到“无明”的无自性,它也就失去了力量。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老死”是生死轮回的最终结果。因为有“无明”的驱使,我们便有“行”(造作),有“识”(意识),有“名色”(心识与物质的结合),有“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有“触”(感官接触),有“受”(感受),有“爱”(贪爱),有“取”(执取),有“有”(存在),最终便导致“生”,然后是“老死”。 当我们证悟了般若智慧,断除了“无明”,便会打破这种业力循环,也就不会再有“老死”的束缚。就像一条河流,源头被堵住了,下游自然也就干涸了。 “无老死尽”,同样是指“老死”本身没有一个可以被“尽”的实体。生死轮回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因缘和合的生灭过程。当我们断除了导致生死的根本原因,那么“老死”的现象也就自然消失了。 这两句经文,并非说我们通过某种方法去“消灭”无明和老死,而是通过智慧的照见,认识到它们的虚幻性,从而使它们失去作用。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第四章: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回归寂静的本源 《心经》继续阐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几句经文,是对“空”的更深层次的阐释,揭示了万法的究竟状态。 “诸法空相”,是指一切现象(诸法),其本质都是“空相”。“空相”即是“空性”,是事物缺乏自性、无常、无我的真实面貌。这种“空相”,并非一种虚无,而是事物赖以存在和显现的根本。 “不生不灭”,是对“空相”的进一步说明。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相,那么它们就没有一个真实独立的存在,也就没有一个可以被“生”出来的实体,也没有一个可以被“灭”掉的实体。生与灭,都是在相对和分别的层面上的说法。从究竟的实相来看,一切法是恒常的、不动的。 这并非说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没有生灭,而是说,现象的生灭变化,本身就是“空”的体现。就像水中的波浪,浪的生起和消失,是水的运动,而水本身没有生灭。 “不垢不净”,是对“空相”的另一个层面的揭示。垢与净,是我们在相对和分别的层面上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在我们认为“干净”的事物,也含有无数微小的尘埃和细菌,它们并非绝对的“净”。在我们认为“肮脏”的事物,也可能含有生命,也可能是其他事物存在的基础,它们并非绝对的“垢”。 当以“空相”去观照,垢与净的分别就失去了意义。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无绝对的垢与净。我们的分别心,才是制造垢净之别的根源。 “不增不减”,同样是对“空相”的说明。我们常常会因为得到而感到“增”,因为失去而感到“减”。这种增减,都是基于我们对事物固有的执着和期待。当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空相”,那么就没有一个真正可以“增加”或“减损”的实体。 例如,财富的得失。如果我们执着于财富,那么得到时会欣喜若狂,失去时会痛不欲生。然而,如果我们了达财富的“空相”,知道财富只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那么得到时不会过度贪恋,失去时也不会过度悲伤。财富的增减,只是现象的变化,而我们内心的平静,才是“不增不减”的真实状态。 这几句经文,引导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去直观事物的本然状态。不被表面的垢净、增减所迷惑,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定和解脱。 第五章: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智慧的显露与应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再次出现“舍利子”,是在强调这个道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点明了般若智慧的实证者。 “舍利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闻名。在这里,“舍利子”可以理解为一切具足智慧、能够证悟实相的修行者。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几句是《心经》的精华总结,再次强调了一切法都是空相,而空相的特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种智慧的应用,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指的是心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所染着。不执着于色,不执着于声、香、味、触、法。不执着于过去,不留恋过去;不沉溺于现在,不抗拒现在;不忧虑未来,不恐惧未来。心能够如虚空般广阔,如流水般自在。 “而生其心”,是在“无所住”的基础上,仍然能够积极地生活,利益众生。心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在了达诸法空相之后,更加自然、更加纯粹地运作。这种“心”,是慈悲喜舍的心,是充满智慧的心,是能够洞察一切,又不会被一切所困扰的心。 当我们真正证悟了“诸法空相”,我们就会明白,一切的分别、执着、烦恼,都是由我们内心的妄想所造作。当我们破除了这些妄想,烦恼也就自然消失,智慧也就自然显露。 结语:花开莲现,智慧永恒 《心经》的智慧,如同一朵洁净的莲花,在烦恼的淤泥中悄然绽放,最终显现出光明而清净的生命本色。它并非高不可攀的玄学,而是直指我们内心深处的奥秘,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法门。 “花开莲现:《心经》大智慧”,正是希望通过对《心经》的深入解读与阐释,帮助读者理解和体悟这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洞悉五蕴的虚幻: 认识到我们对“我”和世界的执着,常常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体悟无常的实相: 接受生命的无常变化,不再因失落而沉溺,因得到而狂喜。 破除二元对立: 超越垢净、增减、生灭等分别,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 培养般若智慧: 学习以智慧去观照,以觉察去应对,减少烦恼,提升幸福感。 实践“无所住”的生活: 让心回归自在,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本书的诞生,是希望将《心经》的深邃智慧,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方式呈现给广大的读者。我们相信,当您真正理解并运用《心经》的智慧,您的生命将会如同莲花般,在喧嚣的世界中,绽放出独特而璀璨的光彩,显现出“花开莲现”的般若之美。愿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开启属于自己的智慧之旅,找到心灵深处的宁静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