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研究(第2版)

悖论研究(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波 著
图书标签:
  • 悖论
  • 逻辑学
  • 哲学
  • 思维
  • 推理
  • 认知
  • 问题解决
  • 批判性思维
  • 数学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1192
版次:2
商品编码:120676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爱智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2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悖论本身是热门的话题,受众多逻辑、哲学爱好者的追捧。《悖论研究》是一本较为全面系统介绍悖论的专著。

内容简介

  悖论是逻辑学中光彩夺目的部分,也是能激发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以及普通大众兴趣的话题,它指的是与公认的信念相左的“道理”,或是让人陷入两难、无所适从的命题。它虽然看似荒谬,违反常理,但却似乎论证缜密、无从反驳。

  悖论起源很早,如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中国的“白马非马”之说。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对悖论进行了奇妙而艰苦的探索,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痛,并且不断推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展,引发哲学和数学的革命。悖论之所以存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人类思维深处的矛盾和裂隙,在对悖论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攀升人类智慧的高度,同时也意识到其局限和不足。

  《悖论研究(第二版)》是国内迄今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悖论问题的著作,作者将从古至今五花八门的悖论分成十二类,详细介绍每一类悖论的历史原型、各种变体、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作为国内知名的逻辑学家,作者展示了多年来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成果,对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逻辑学的研究都将有很大的推动。本书di一版出版后获得了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简介

  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主要著作有:《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哲学导论》《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哲学》《逻辑学十五讲》等,先后获金岳霖学术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等学术奖励。

目录

第二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悖论
第一节 悖论是什么?不是什么?
第二节 悖论有哪些类型?
第三节 如何合理地解决悖论?
第四节 悖论研究的意义
附录:逻辑学初步
第二章 扰人的二难困境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第二节 普罗泰戈拉:半费之讼
第三节 鳄鱼悖论及其变体
第四节 有关上帝的悖论
第三章 模糊性:连锁悖论
第一节 什么是模糊性?
第二节 连锁悖论举要
第三节 模糊性理论概观
第四节 三种模糊性理论及其困难
第五节 关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
第四章 芝诺悖论和无穷之谜
第一节 芝诺悖论和归于不可能的证明
第二节 芝诺悖论的现代变体——超级任务
第三节 康德的“二律背反”
第四节 “无穷”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第五节 康托尔的贡献:关于“无穷”的数学
第五章 逻辑—集合论悖论
第一节 集合论初步
第二节 一些逻辑—集合论悖论
第三节 罗素的类型论
第四节 公理集合论
第五节 蒯因的NF和ML系统
第六节 罗素的非存在之谜
第六章 语义悖论与真理论
第一节 与悖论相关的真理论
第二节 语义悖论举要
第三节 塔斯基的语义学
第四节 冯·赖特的语义悖论研究
第五节 对语义悖论的新近研究
第七章 休谟问题和归纳悖论
第一节 传统归纳逻辑概述
第二节 休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节 归纳悖论和反归纳主义
第四节 一些概率统计悖论
第八章 认知悖论(上)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悖论
第二节 意外考试悖论及其变体
第三节 其他常见的认知悖论
第四节 布洛斯逻辑谜题
第九章 认知悖论(下)
第一节 盖梯尔问题及其解答
第二节 图灵测试和塞尔的“中文屋论证”
第三节 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和“孪生地球”论证
第十章 决策和合理行动的悖论
第一节 囚徒困境及其分析
第二节 纽康姆悖论及其分析
第三节 其他决策与合理行动悖论
第十一章 一些道德悖论
第一节 关于道德原理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第二节 主要道德悖论及其解读
第三节 道义逻辑中的悖论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六组悖论
第一节 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
第二节 类属关系的悖论
第三节 语义悖论
第四节 认知悖论
第五节 相对化悖论
第六节 逻辑矛盾及其消解
第十三章 关于悖论的一些思考
第一节 究竟什么是悖论
第二节 严格悖论产生的根源
第三节 次协调逻辑与严格悖论
第四节 关于悖论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六组悖论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中,有不少对谬误(fallacy)、诡辩(sophism)和悖论(paradox)的研究,例如,芝诺提出了涉及运动与无穷的四个悖论,斯多亚—麦加拉学派提出了“说谎者悖论”、“鳄鱼悖论”以及像“秃头”、“谷堆”这样的连锁悖论,柏拉图记述了“美诺悖论”和“苏格拉底悖论”等,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和《论辩篇》中对谬误与诡辩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与相距遥远的古希腊相比,在中国先秦时期,也有一些相似的人物、学派在尽情表演,有一些相似的有趣故事在发生。例如,名家足以与古希腊的智者派相媲美,司马谈评论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齐,此不可不察也。”(《论六家之要旨》)此外,庄子构造了博大恢弘的意象,恢诡奇谲的言说,表面上近乎荒诞,却内蕴深刻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以及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一方面继续搜寻、归纳、总结出“悖论”、“矛盾”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深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探讨避免和消解矛盾和悖论的逻辑方法。
在本章中,我将把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所提出的悖论分成六组: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关于类属关系的悖论,语义悖论,认知悖论,相对化悖论,其他的逻辑矛盾。并且,将重点比较中国悖论与古希腊哲学甚至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类似悖论,揭示它们之间的同与异,由此断定:在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早期阶段,其哲学和逻辑学中有很多类似因素,这种类似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反思。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是一些智慧之士,最先意识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或思维中存在某些机巧、环节、过程,如果不适当地对付和处理它们,语言和思维本身就会陷入混乱和困境。他们所提出的那些巧辩、诡辩和悖论,实际上是对语言和思维本身的把玩和好奇,是对其中某些过程、环节、机巧的诧异和思辨,是智慧对智慧本身开的玩笑,是智慧对智慧本身所进行的挑激。它们引发了人类理智的自我反省,正是从这种自我反省中,才产生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逻辑学。
先对提出本章所讨论的那些悖论的人物和学派预做出非常简短的描述。
邓析(约前 545 ? 501 年),先秦名家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讼师,以善操“两可之说”著称。
惠施(约前 370 ? 310 年),先秦名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历物之意”,其中“历”有分辨、治理之意,“意”指思想上的断定和判断,即惠施对世上万物观察分析后所得出的十个基本判断(以后依次缩写为H1, H2 ? H10)。“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为了回应惠施,先秦辩者提出“二十一事”(以后缩写为D1, D2 ? D21),“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庄子·天下》)
公孙龙(约前 325 ? 250 年),先秦名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著作为《公孙龙子》。他阐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诡辩命题,如“白马非马”和“坚白相离”,但里面隐藏着深刻的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中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想象瑰伟奇丽,文字汪洋恣肆,思想恢诡奇谲,境界高远,意象博大,蔚为大观。他提出很多“吊诡”之说,意指巨大且艰深的理智难题,与“悖论”庶几近之。
墨翟(约前480—前420年),据说他“谈辩”(辩论和游说)、“说书”(讲授典籍)、“从事”(从事农、工、商、兵各项事业)三者兼长。其弟子和后学形成墨家学派,曾风靡于整个战国时期。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家著作的总集。墨家创立了中国早期最为系统的逻辑学说。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了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把它应用于法治实践,作为论证刑名法术理论的工具。从悖论角度看,他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矛盾之说”,阐述了思维不能自相矛盾的思想。
第一节 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
在先秦辩者所提出的“二十一事”(《庄子·天下》)中,第9个命题(缩写为D9)、第15个命题(D15)、第16个命题(D16)、第21个命题(D21)与芝诺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很相似。
D9.“轮不碾地。”
在解释D9之前,我先引用恩格斯关于运动的断言:“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我认为,恩格斯的断言非常鞭辟入里。按我的理解,D9旨在强调运动的连续性。如恩格斯所言,在同一个瞬间,一个运动的物体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因为它在从那个地方移到下一个地方。如果强调运动物体的第二个方面,即它总是在移向下一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说“轮不碾地”。
D15.“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D15旨在强调运动的间断性。如前所述,运动的物体(如飞鸟)在同一时刻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既在一个地方又正在离开这个地方朝另一个地方行进。若从其“在同一时刻在一个地方”着眼,则“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换一种方式说,任何时间段,无论多么短暂,都可以划分成更短的时间段,在那些时间段里,运动的物体如飞鸟看起来就像静止的一样,类似于每张单个的电影胶片的状态。
D16.“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按我的分析,D9、D15和D16 分别关注运动物体的不同方面。D9关注运动的连续性,D15关注运动的非连续性。D16把D9和D16的意思合在一起,强调运动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的连续性(不止)和非连续性(不行),使运动物体的矛盾本性更为凸显。
我认为,有充足的理由把D15 和D16 看作芝诺悖论“飞矢不动”的中国先秦版,它们都关注时间、空间和运动的非连续性。以“飞矢不动”为例。时间划分为不同的瞬间。在每一个瞬间,任何事物都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等同的空间,即是说,它都处在它所处的地方。空间或处所并不移动。因此,如果飞矢在任何一个特定瞬间都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等同的空间,则飞矢并不移动。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事物在运动。
D2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D21旨在强调事物的无限可分性。“捶,杖也。”长度有限的物体却包含无限多的节段,这种可分性是指物体在思维中、意识中、理论上的可分性,而不是经验上、操作上的可分性。这几乎是芝诺悖论“二分法”和“阿基里斯追不上龟”的中国先秦版。
芝诺的“二分法”悖论有三个结论:(1)如果一个人,比如说约翰,要走完一公里的路程,他必须先走完这路程的一半,此前他必须走完这一半的一半,余此类推,以致无穷。也就是说,约翰必须完成一个无限序列的任务:

但芝诺认为,约翰不可能在有穷时间内跨越无穷多个点,因此他不可能走完这段一公里的路程。(2)每当约翰要跨越某个距离时,他都要先跨越这个距离的一半,然后是一半的一半,然后是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以此类推,没有他必须跨越的第一段距离,他的运动没有起点,根本无法开始;把(1)和(2)合在一起,得出的最后结论是(3):走完任何有穷距离的运动既不能开始也无法完成,故运动不可能,所有的运动都是假象或幻觉。
不过,从先秦辩者的D21出发,我们只能得到关于无限可分性的结论,不能得到关于运动的结论。这是D21和芝诺悖论“二分法”的差异之处。
在惠施的十个断言中,第七个断言(H7)与“今天”“昨天”等时间索引词的所指有关。
H7.“今日适越而昔来。”
用现代术语说,“今日”“明日”是时间索引词,其所指是相对于时间坐标系而言的。假如我们变换时间坐标系,这些词语的所指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正是冯友兰对H7的解释:“‘今日适越而昔来’。这句是说,‘今’和‘昔’是相对的名词。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就在这里。”
在我看来,H7很接近当代西方哲学中所讨论的时间旅行悖论,这里描述其中一个版本。一个时间旅行者将要旅行一年,他朝目的地出发了,但他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早于他出发的时间一百年。他怎么能够到未来旅行却在过去到达?他怎么能够在出发之前到达并且在到达之后出发?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大卫·刘易斯对时间旅行悖论做了很有影响的分析:(1)那些悖论只是看起来很怪,并非不可能,因为在四维时间观下时间旅行是可能的;(2)我们可以区分个人时间(personal time)和外部时间(external time),并合法地给时间旅行悖论中所涉及的旅行者及其环境指派一种个人时间次序,这种次序与它们在外在时间中的次序有时候不一致。根据刘易斯的分析,一个时间旅行者能够在他的个人时间内旅行到未来,但在外在时间的过去到达。在个人时间内他出发之后才到达,但在外部时间内却是到达之后才出发。
《悖论研究(第2版)》:一场思维的深度冒险 在人类知识的浩瀚星空中,逻辑与理性是我们最锐利的探照灯,指引我们穿梭于错综复杂的现实。然而,有时,即便是最坚实的基石也会显露裂痕,最清晰的表象也会被颠覆。这些裂痕,这些颠覆,便是悖论——它们挑战我们的直觉,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思维的边界,也因此成为探索真理的绝佳契机。《悖论研究(第2版)》便是一本致力于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思维深度冒险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悖论,而是深入挖掘悖论产生的根源,剖析其内在逻辑,并探讨它们对人类认知、科学发展乃至哲学思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关于悖论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概念的迷宫——悖论的起源与分类 在踏入悖论的奇妙世界之前,理解其本质与形态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 什么是悖论? 本节将对“悖论”一词进行严谨的定义,区分它与一般的错误、矛盾或困惑。我们将看到,悖论并非简单的逻辑错误,而是看似合理的前提推理出明显荒谬的结论,或者两种同样合理的结论相互排斥。这其中的微妙之处,正是悖论引人入胜的关键。 悖论的分类学: 悖论的家族庞大而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本书将根据不同的维度对悖论进行系统性的分类。 逻辑悖论: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类悖论,它们直接挑战了经典逻辑的完备性与一致性。我们将深入探讨如“说谎者悖论”(The Liar Paradox)及其变体,例如“理发师悖论”(The Barber Paradox),它们通过自我指涉或循环定义,揭示了语言和概念在自我指涉时的潜在陷阱。同时,我们还会触及“集合论悖论”,如“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它曾动摇了数学的基础,迫使数学家重新思考集合的定义和公理体系。 语义悖论: 这类悖论关注语言的意义和指称,往往由于词语的模糊性、歧义性或语境的依赖性而产生。例如,“堆悖论”(Sorites Paradox)或“秃头悖论”(Paradox of the Heap),它展示了模糊概念在量化过程中的困难,引发了对精确定义和边界的思考。 认识论悖论: 这类悖论涉及到知识的获取、确证和可靠性,常常挑战我们对“知道”这一概念的理解。例如,“格劳孔的洞穴”(Glaecon's Cave)这一变体,以及关于“全知”概念的哲学难题,都将引发我们对知识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物理学悖论: 科学的进步也伴随着悖论的出现。本节将介绍那些挑战我们对时空、因果和量子现象理解的物理学悖论,如“双生子悖论”(Twin Paradox)在狭义相对论中的表现,以及早期量子力学中出现的“EPR佯谬”(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它们都曾是理论突破的催化剂。 哲学悖论: 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本身就呈现出悖论的形态,它们关乎自由意志、道德判断、存在与虚无等终极命题。例如,关于“休谟的盗贼”(Hume's Thief)的伦理困境,以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古老辩论,都将在此被重新审视。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炉——悖论的解决与启示 仅仅认识悖论是不足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如何被尝试解决,以及这些尝试本身所带来的深刻启示。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历史上和当代学者们为化解悖论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如何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疆域。 逻辑的重塑: 面对逻辑悖论的挑战,逻辑学家们并未止步不前。本节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的逻辑理论发展,它们为解决悖论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类型论(Theory of Types): 伯特兰·罗素提出的类型论,通过区分语言的层级,避免了自我指涉的无限循环,从而化解了许多集合论悖论。我们将探讨类型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模态逻辑(Modal Logic): 模态逻辑引入了“必然性”和“可能性”等概念,为理解和分析某些更复杂的悖论提供了新的框架。我们将审视模态逻辑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必然性的必然性”等问题。 非经典逻辑(Non-Classical Logics): 例如,多值逻辑(Many-Valued Logic)和直觉主义逻辑(Intuitionistic Logic),它们放弃了经典逻辑的一些基本公理(如排中律),在处理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并对某些悖论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语言与意义的探索: 语义悖论的出现,迫使我们对语言的本质、意义的构成以及真值的确定性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真值空集(Truth-Value Gaps)与真值限制(Truth-Value Gluts): 对于“说谎者悖论”等涉及真值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真值空集的理论,认为某些陈述既非真也非假。而另一些则认为存在多重真值,以期容纳更复杂的真理概念。 指称理论(Theories of Reference): 探讨词语如何与现实世界中的对象联系起来,以及在指称失败时会产生何种后果,是理解语义悖论的关键。我们将回顾不同的指称理论,并分析它们在解释悖论方面的局限与贡献。 科学革命的火种: 物理学中的悖论往往是重大理论变革的前奏。 相对论与时空观的颠覆: 双生子悖论等不仅是理论的验证,更是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根本性挑战,引领了人类对宇宙运行方式的全新认识。 量子力学与实在的困境: EPR佯谬等问题,迫使我们审视微观世界的非定域性、叠加态和测量问题,引出了关于量子力学诠释的激烈争论,至今仍是物理学研究的前沿。 哲学视野的拓展: 悖论的存在,并非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世界,而是提示我们,人类的认知和语言工具可能存在某些内在的限制,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超越。 对理性局限性的认识: 悖论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纯粹理性的局限性,它并非万能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依靠直觉、经验以及更开放的思维模式来面对复杂问题。 超越二元对立: 许多悖论根植于我们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如真/假、是/否)。通过深入研究悖论,我们可以学会跳出思维定势,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寻求更 nuanced 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未来的回响——悖论的当代意义与研究展望 悖论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影响力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 在设计智能系统、处理复杂数据以及构建逻辑推理引擎时,悖论的挑战无处不在。如何让机器理解和处理含糊不清、自我指涉或循环定义的信息,是人工智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节将探讨悖论在形式语义学、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强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 认知科学与心理学: 悖论的产生,也与人类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为什么我们会直觉地陷入某些悖论?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否存在普遍的“陷阱”?本部分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悖论如何揭示了我们认知过程中的奥秘。 哲学与科学的交汇: 悖论是连接哲学与科学的重要桥梁。它们促使我们不断追问“为什么”,并不断更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本书将展望未来,探讨悖论研究在塑造新的科学范式、引发新的哲学思潮方面将扮演的角色。 个体智慧的磨砺: 对于每一位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悖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它能够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悖论”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富有洞察力。 《悖论研究(第2版)》并非一本寻求提供“终极答案”的书,相反,它是一场邀请您共同参与的探索之旅。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悖论,您将不仅能获得对逻辑、语言、科学和哲学的全新认识,更能磨砺出更加敏锐和深刻的思维。本书旨在激发您的好奇心,挑战您的固有观念,最终帮助您在认知边界上,发现新的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激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不会让人感到拖沓,也不会因为追求速度而牺牲了论证的严密性。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悠久的哲学难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而又坚定的态度,他既尊重前人的智慧,又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到位。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沉思了好久,这本书带来的那种智力上的“碰撞感”是很多其他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消遣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总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伴侣型”书籍。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把开启思维藩篱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逻辑与反逻辑交织的迷人领域。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它探讨的那些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仿佛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总能在看似矛盾的两极之间找到一条巧妙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地二选一。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不同哲学流派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力,它不像许多理论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得十分易懂。书中举例的部分,很多都非常贴合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是真正与读者的日常经验产生了共鸣。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了一些微妙的转变,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已的“两难”情境,现在似乎都有了新的解读角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心思,层层递进,每深入一章,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聚焦于“悖论”主题的书籍抱有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者只是重复已知的一些逻辑游戏。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文字功力实在了得,他能用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是诗意的语言来描述那些最抽象的概念。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享受,它不像在啃硬骨头,更像是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层次感。特别是关于时间与因果关系的探讨那几章,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构建的那个思考模型,让我对“确定性”这个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非常专业,为那些想要进一步探索引文出处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细节之处见真章,可以看出出版方也投入了极大的心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的冲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矛盾,而是深入探究这些矛盾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我们人类认知框架的局限性。作者巧妙地将物理学、认知科学乃至神学中的某些概念穿插进来,拓宽了我们对“矛盾”本身的定义。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那些日常争论的僵局。它的论证过程环环相扣,逻辑链条几乎无懈可击,让人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即使走到一个让人感到不安的结论。这种被引导着走向认知边界的感觉,既令人兴奋又带着一丝敬畏。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催化剂”,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它会以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方式,强迫你重新审视你所持有的所有“已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判性思考工具箱”。我过去总是试图用逻辑去“解决”悖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些悖论的意义恰恰在于它们“不可解”。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坚持某一端逻辑的必要性与局限性。文字的风格非常沉稳、大气,没有多余的情绪化表达,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观点的锐度和论证的严谨性上。每次翻开它,我都有一种重新校准自己思维刻度的感觉。对于任何从事需要高强度逻辑推理或决策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绝佳的案头参考。它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接受不确定性,并从中找到创造性的出路,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平台!

评分

悖论研究(第2版)

评分

还是买思维魔方算了。

评分

emmmm期待已久!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满意。

评分

陈波老师的成果,深入浅出,富有学术含金量。

评分

看看啥意思

评分

正版书籍,一直京东购,物美价廉

评分

非常好的书啊,支持京东,加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