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泽东的书单
:35.00元
作者:高海萍 张云燕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66125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书,是*渊博知识和政治智慧的重要来源,也伴随并指导着他投身革命实践的各个阶段,在伟人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以*不同阶段的阅读经验和社会实践,反映了他对读书的酷爱并非只是书斋式的学问研究,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早年的*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书的传统品德;而当他真正走上了革命实践的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书中所得运用到救国、治国的革命实践当中。
内容提要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同志的读书生涯,客观解读了*在不同人生阶段阅读的各类书籍,和对他以及中国革命实践的影响。
作者试图还原作为普通读者的*与书籍结下的不解之缘,追述1893——1976年间的文化发展及社会思潮,以及*由一位普通受众,终成为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代领袖的历史细节。同时,书稿也真实而细致地展现了一代伟人的读书生活画卷和他崇高的精神追求。目录
href='#'>章 少读《四书五经》
href='#'>第二章 《三国演义》是历史吗
href='#'>第三章 失了布匣的《盛世危言》
href='#'>第二篇 初识新学(1911—1920)
href='#'>章 乾隆皇帝的《通鉴辑览》
href='#'>第二章 广求世界之知识
href='#'>第三章 《新青年》的“粉丝”
href='#'>第四章 书为媒 革命的启蒙
href='#'>第三篇曲折求新(1921—1936)
href='#'>章 翻开“无字天书”
href='#'>第二章 井冈山油灯下的水浒魂
href='#'>第三章 “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href='#'>第四篇 融会中西(1937—1946)
href='#'>章 批注出的《矛盾论》
href='#'>第二章 兵无常势
href='#'>第三章 寄给彭德怀的列宁著作
href='#'>第四章 我是圣人的学生
href='#'>第五篇 人间正道(1947—1956)
href='#'>章 单行本先行
href='#'>第二章 探究苏联《政治经济学》
href='#'>第三章 《红楼梦》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href='#'>第四章 一个特殊的借阅者
href='#'>第六篇 中流激水(1957—1966)
href='#'>章 诗词余事 泰山北斗
href='#'>第二章 巡游华夏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href='#'>第三章 神秘的《金瓶梅》
href='#'>第四章 一言九鼎的
href='#'>第七篇 绘制“新世界”(1967—1976)
href='#'>章 拥书十万卷
href='#'>第二章 以书喻人
href='#'>第三章 《毛泽东诗词》海外版
href='#'>第四章 的奢华
href='#'>第五章 后一页
href='#'>第八篇 余韵不绝 后毛泽东时代(1976以后)
href='#'>章 《毛泽东选集》的问世
href='#'>第二章 逝者如斯
href='#'>第三章 海外毛泽东热
href='#'>篇外篇:书与毛泽东
href='#'>参考书目作者介绍
高海萍,山西寿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已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主持省级历史科研课题多项。
张云燕,山西晋城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现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现代化。已发表相关论文数篇,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出版有《伪满洲国研究》。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有一段时间了,终于算是合上了最后一页。说实话,读的过程充满了意外和思考。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充斥着宏大叙事的历史读物,但越往后读,越发觉得它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将笔触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抉择,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描绘,他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那种对历史的还原,不回避矛盾,不美化过失,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当时的复杂性,让我觉得非常震撼。每一次翻开,都好像在跟一群穿越时空的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在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坚持。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也更具象的认识。尤其是一些小的生活片段的描绘,比如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细微的情绪波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便是“颠覆”。它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笔触,呈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并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判断,去形成自己的观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让读者能够跳出单一的叙事框架,去看到更广阔的历史图景。我常常会为书中揭示的一些细节感到震惊,那些细节虽然微小,却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求证,如何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犹豫的。我平时不太涉猎这类内容,总觉得会比较沉重,也可能太过于理论化。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严肃、遥远的历史事件,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带点故事性的语言讲述出来。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灌输观点,而是更多地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辨析。它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语料库,让你可以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去拼凑出更完整、更立体的历史图景。读这本书,就像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辩论会,各种观点、各种解读,都在字里行间碰撞,既有激烈的交锋,也有温和的探讨。我曾多次停下阅读,拿出纸笔,梳理作者提出的不同观点,甚至会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试图进一步验证。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让我的大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段沉浸式的体验。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能把读者直接带到那个时代,置身于那些事件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非常真实。那种矛盾、那种纠结、那种挣扎,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能感同身受,甚至为他们感到揪心。这并非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作者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我发现,即使是历史上的伟人,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同样会有普通人的情感,会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这种真实感,恰恰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立体的一面,也让我们反思,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是如何交织的。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充斥着书中的画面和人物,仿佛他们还在我的身边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打开了我对一个特定时期前所未有的认知维度。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那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是为我揭示了更多被忽略的、甚至是被刻意隐藏的细节。作者的考证之严谨,论证之清晰,让我深感敬佩。很多我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一一剖析,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追溯过程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层层递进,深入到事件发生的土壤,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动因。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线索,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在浩瀚的历史迷雾中,一点点地拨开迷雾,寻找真相。这种探索的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却异常引人入胜,让我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