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专为男孩家庭打造的教子全书
中国妈妈教育男孩不可不读的教养圣典,全面提升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生动的插图,让阅读充满趣味和启迪
◎自信的男孩更容易获得成功
◎培养良好的习惯,使男孩受益终生
◎性格好命就好,让男孩赢在性格上
◎培养生存技能,让男孩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塑造男孩的学习力,让他在未来更有竞争力
韩旭,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培养优秀男孩,智商、情商、德商、逆商、财商、灵商、心商、志商、志商、胆商、健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深爱父母欢迎。
对家长,我想说的是,儿童教育已经从“自然放牧时代”过度到“圈养时代”,家长不学习不行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孩子长大以后,怀念父母的不是汽车、房子、财产,甚至不是念好的学校。他们怀念父母的是,父母帮他们培养了好性格。
——《慢养》作者 黑幼龙
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心中一定要有座山,那就是目标。
——教育专家 王金战
第一章 走进孩子的世界,听懂男孩的心灵密码
第1招 剪刀、蜗牛和小狗尾巴—这就是男孩/002
第2招 从小小孩到男子汉—男孩成长的三个关键期 /005
第3招 男孩不如女孩吗—全面认识男孩的特点/008
第4招 男儿有泪不轻弹—识别男孩特殊的表达方式/011
第5招 精力旺盛的“淘气包”—合理教育和引导很重要/013
第6招 “电视机里装着小人吗”—男孩的探索心理/017
第7招 “1+1为什么不等于3”—爱问是男孩的天性/020
第8招 “我就是要当老大”—每个男孩都有领导欲/023
第9招 “让我来拯救地球吧”—男孩的英雄情结/026
第10招 “同桌比我学习好”—为什么男孩的成绩在某些
阶段相对较差/030
第二章 引导男孩走向成功,妈妈的职责无可替代
第11招 人格、品行、习惯—男孩的塑造主要靠妈妈/036
第12招 方法决定成果—妈妈需摒弃的教育方式/039
第13招 尊重、理解、宽容—培养优秀男孩的秘诀/042
第14招 好家庭胜过好学校—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045
第15招 放下妈妈的架子—和你的儿子交朋友/049
第16招 催开天赋之花—引导男孩把爱好变为特长/051
第17招 男孩不能当女孩养—重视男孩的性别教育/053
第18招 父母形成合力—家教讲配合,不能唱反调/055
第19招 别让离婚伤了孩子—单亲家庭如何教育男孩/059
第三章 自古纨绔少伟男,男孩一定要“穷”着养
第20招 溺爱是害不是爱—“穷”养的男孩才有出息/064
第21招 穷养不等于虐待—吝啬、打骂和惩罚要不得/066
第22招 磨炼男孩的韧性——逆境商为男孩的成长加分/070
第23招 开阔男孩的眼界—给男孩一个国际化视野/072
第24招 强化男孩的劳动观—让男孩在劳动中成长/074
第25招 提高男孩的适应力—教男孩适应多变的社会/077
第26招 管理时间和生活—引导男孩成为生活的主人/079
第四章 好关系胜过好教育,与儿子实现零距离沟通
第27招 不唠叨,忌说教—把话说进儿子心里/084
第28招 多商量,少命令—获得儿子尊重的秘诀/086
第29招 会说不如会听—用心倾听,关系会更好/091
第30招 批评孩子的艺术—如何说,儿子才肯听/093
第31招 赞美是最佳动力—学会表扬和赏识儿子/096
第32招 对男孩说“不”—理性教育需要学会拒绝/100
第33招 做以理服人的妈妈—别用棍棒惩罚男孩/103
第34招 丰富沟通模式—如何让沟通取得最佳效果/106
第35招 有时无声胜有声—用非语言行为与男孩交流/109
第五章 做高情商的妈妈,教出高情商的儿子
第36招 自信是无价资产—让男孩对自己充满信心/114
第37招 远离悲观情绪—把乐观传递给你的儿子/117
第38招 收敛坏脾气—让男孩学会不浮躁、不生气/121
第39招 摆脱抑郁的阴影—培养出一个阳光的男子汉/123
第40招 积极赢得一切—教男孩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125
第41招 把忌妒转为动力—正确引导男孩的忌妒心/128
第42招 不比吃喝穿戴—帮男孩丢掉虚荣心/131
第43招 给压力找个出口—为男孩的心灵减减负/133
妈妈如何做,男孩才出色
一提起妈妈,我们的内心中就会充满感动,从十月怀胎,到把我们养育成人,妈妈谱写了一首首母爱之歌。
生活中,每个妈妈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你的教育方式是先进的还是落伍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们不妨先看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超市的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队,大家拎着购物篮有序地等待结款。可是,一个手握冰棍的小男孩却分开拥挤的人群,从队伍后面不停向前挤。大家看到这种情况,纷纷皱起了眉头,暗中责怪男孩没有教养。有一位长者实在看不下去,便拦住了男孩,严肃地对他说:“孩子,大家都在排队,你是后来的,应该站到后面去。”小男孩伸出手,指了指站在收银台外、正向这边观望的一位女士说:“我妈妈叫我这样做的。妈妈说这样买东西快、省时间。”
故事二:有一个“神童”,天资聪颖,6岁就已经完成了小学课程,13岁考上了大学,17岁成了硕士研究生。然而,他在读研期间,因长期生活不能自理,被学校劝退了。原来,“神童”的妈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从初中到大学,她一手操办了男孩所有的生活事项。男孩从未做过家务,更没有洗过衣服,甚至洗头、洗脸都要由妈妈帮忙。男孩也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常识,进别人屋不会敲门,逢人不愿打招呼……除学习成绩外,男孩的各种能力都极度欠缺,因而被迫离开了校园。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于“兴趣培养”与“学习动力”之间关系的阐述,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选择过载的时代,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并坚持自己的热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非常警惕地指出了“功利性兴趣培养”的陷阱,即很多家长为了所谓的“未来竞争力”,强行让孩子学习那些与考试挂钩的技能,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了抵触情绪。书中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强调了“深度探索”比“广度涉猎”更为重要。她鼓励家长们要学会做孩子“兴趣的放大镜”,而不是“特长的雕刻刀”。例如,如果孩子迷恋上了恐龙,不要急着报奥数班,而是引导他去了解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地质资料,甚至尝试搭建一个微缩的化石挖掘现场。这种以兴趣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学习驱动力,远比外部的奖惩机制来得持久和有力。阅读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的育儿目标更清晰了:我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万金油”,而是帮助我的儿子,找到他真正会发光发热的那片土壤。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如何管教孩子”,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这一哲学层面。它并没有将父母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永不犯错的楷模,反而坦诚地分享了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自我挣扎与成长。这种坦诚非常难得。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处理自己因工作压力而对孩子失去耐心”的自我反思,作者提出了“情绪缓冲期”的概念,建议父母在感觉自己即将“爆发”时,给自己设置一个五分钟的暂停键,离开现场,深呼吸,再回来面对问题。这种对自己情绪负责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对“责任感”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培养优秀男孩,首先要有一个“正在学习如何做父母”的自己。它不是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一场漫长而美好的自我修行。它教会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自己才是那本需要不断被阅读和修正的“说明书”。这种内省的力量,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一份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有一种非常舒服的“代入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男孩特质”分析变得清晰易懂。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男孩对“挑战”和“冒险”的天然倾向,作者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用“放手让他去试错”来概括,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搭建一个“可控的失败环境”。比如,她分享了一个关于如何教孩子修理自行车的小故事,强调了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成人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立刻插手”的冲动,转而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种“退后一步,给予空间”的智慧,在日常带娃中实在太难把握了。很多时候,我们怕孩子受伤,怕他们浪费时间,就忍不住直接给出答案,结果反而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在“教”你做什么,而是在“提醒”你,要学会观察和相信你的孩子,去欣赏他们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读完这一部分,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处理孩子“捣乱”行为时的诸多不当之处,深感受益匪浅。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情绪管理”这部分内容时的细腻和深刻。对于男孩来说,社会文化往往对他们的情感表达有着隐性的束缚,让他们倾向于用“攻击性”或“沉默”来处理负面情绪。这本书对此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它没有鼓吹让男孩像女孩一样“敏感细腻”,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符合男性思维模式的情绪识别与疏导机制。比如,作者提出的“情绪雷达图”概念,非常直观,它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将模糊的“不开心”具体化为“是感到挫败、是感到不被理解、还是仅仅是疲倦”。更重要的是,书中给出了大量“非说教式”的应对范例。例如,当孩子因游戏输了而大发脾气时,建议的不是“不许发脾气”,而是先蹲下来,用一个中性的陈述句:“我看到你现在非常生气,是因为你很想赢,对吗?”这种确认和接纳,瞬间就打开了沟通的大门。这比一味地讲大道理有效得多。它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是被看见和尊重的,而不是被否定的。这种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情绪沟通,是培养未来高情商男性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略带手绘感的插图,立刻让人感觉到一种亲切和温暖,仿佛不是在读一本生硬的育儿指南,而是在翻阅一位经验丰富的母亲的私密手记。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小男孩的侧影,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这正是我一直努力在我的孩子身上看到的特质。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里面简短的引言,没有夸夸其谈那些宏大的教育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谈论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亲子互动瞬间。比如,作者提到如何巧妙地将家务变成一场“寻宝游戏”,让原本枯燥的劳动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这种将教育融入生活的理念,对我这个既想培养孩子独立性又不想破坏亲子和谐的父亲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全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即使是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那种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并随时在厨房、客厅里找到对应章节进行实践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宝典。它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让我对未来与儿子的相处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