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馬剋·斯坦恩 著,姚遙 譯
圖書標籤:
  • 美國
  • 社會觀察
  • 文化批判
  • 政治
  • 旅行文學
  • 西方世界
  • 衰落
  • 反思
  • 個人經曆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157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265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部引起巨大爭議,屢遭圍剿的國際chang銷書

西方文明是否就此終結?英國脫歐後世界格局如何變化?

《失控》對科技經濟領域前瞻,本書對未來世界秩序jing準判斷

特朗普現象、ISIS崛起、難民危機、各種暴恐,已一一應驗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高度贊賞,中國前外長李肇星作序推薦

一位西方學者對世界未來新格局的擔擾和恐懼


  

內容簡介

英國脫歐後,西方眼睜睜看著末日降臨?

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以大量數據和事實指齣,西方國傢(尤其是歐洲)大包大攬的高福利民主製度已經不堪其纍,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導緻內生動力不足和經濟增長乏力,必須依靠移民來支持;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的到來和增加,因其文化和信仰的差異,不僅改變瞭歐洲的人口結構,而且憑藉民主製度改變瞭政治版圖,因而産生所謂歐洲伊斯蘭化和歐洲人逃離歐洲的現象。作者焦慮的是,不久的將來,西方將因此而不可避免地走嚮衰亡,傳統西方文明最終將敗於伊斯蘭文明之手。故此,作者對西方的高福利民主製度、“政治正確”、文化多元主義和大政府主義展開瞭極為犀利和調皮的批判和嘲諷。難道西方文明最終需要寄希望於美國,指望美國拯救於水火?《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將給你一個看世界的窗口、一個審視西方文明復雜睏局的答案。

本書齣版後,在國際社會引起巨大爭議,並屢遭主流人士抨擊,作者甚至在加拿大遭到起訴,一些機構甚至要求查禁此書;但《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也得到保守主義者的支持,比如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美國政治明星特朗普。

需要特彆指齣的是,書中的不少預判在圖書齣版後屢屢被現實證明,比如恐怖主義勢力ISIS的興起,歐盟的不穩定(就在中文版付梓之時英國脫歐)等。

西方世界的政治精英們也把此書作為處理復雜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作者:馬剋?斯坦恩(Mark Steyn),著名暢銷書作傢,政治評論員。1959年12月8日齣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美國《華盛頓郵報》、《澳大利亞人報》和新西蘭知名雜誌《調查》特邀評論員。他關於政治、戰爭、藝術和文化的文字見諸世界各地;同時,他還是廣播和電視上頗受歡迎的實事評論傢。現居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已婚,育有三名子女。


譯者:姚遙,外交問題專傢。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研究室主任,外交學院國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中美富布賴特項目”聯閤培養博士(師從 “軟實力”提齣者約瑟夫?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港澳颱問題等。


精彩書評

  馬剋?斯坦恩是一位針砭時弊的作傢。這本書對伊斯蘭帝國主義糖衣炮彈進行瞭有力、持續、快速的反擊。身處於西方世界的我們是否具有贏取勝利的意誌力呢? ——米歇爾?麥爾金

馬剋?斯坦恩是我們當代風趣的作傢。不過,可韆萬不要被他那些字麵上的玩笑分瞭神,這些笑話就像是霓虹燈彩,錶達瞭作者深邃而悲愴的洞見:美國已幾乎成瞭抵製西方自殺與激進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自殺式襲擊的獨行俠。 ——約翰?奧沙利文,《國傢評論》資深編輯

《美國獨行》的中心論點是:西方世界正在走嚮一場自發形成的種族滅絕災難,而穆斯林將成為這場災難的直接受益者。一個大國的衰亡並非源於戰爭或毀滅,而恰恰源於自身的無能,源於無法使其自身擺脫自毀之厄運。 —— 本書作者 馬剋?斯坦恩

幸好,大多數歐洲人都堪稱“理智”“開明”,也告彆瞭唯“基督教”馬首是瞻的階段,纔不會相信諸如啓示錄之流的過時觀念。不過,一目瞭然地是,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其實都心知肚明,其所身處的歐洲大陸正在日益衰竭,疑問隻是——究竟是以風平浪靜的方式壽終正寢,抑或是在兵荒馬亂的暴戾中溘然長逝。

無論如何,我敢打賭歐洲一定命不久長矣。 —— 本書作者 馬剋?斯坦恩

《美國獨行》是一本關於未來的指南,預言瞭歐洲在大約2020年前後終將“伊斯蘭化”的曆史命運。到那時,歐洲從錶麵上看“桃花依舊笑春風”,大部分基督教堂與林蔭大道仍然坐落於羅馬、倫敦和巴黎。然而,“人麵不知何處去”,伊斯蘭政黨聯盟已經贏得瞭法國大選——而這還僅僅是整個歐洲政治高層在“伊斯蘭化”進程中所倒下的又一塊多米諾骨牌而已。君不見,荷蘭和丹麥已經頒布瞭禁酒令,歐陸上的大部分女性濛上瞭麵紗,同性戀酒吧紛紛關門大吉、集體搬遷去瞭美國舊金山。

該書提齣,西方人的“大敗退”始於五年前,自那時起,“傳說中更大版圖的法蘭西”開始日復一日、毫無休止地嚮著一個“更大版圖的波斯尼亞”進化。最後的純種歐洲人在亡命天涯之際,也隻能詛咒過往那些鼓勵“大規模移民和文化多元主義”的不堪迴憶瞭。迴到眼前,人們已經日益清醒,2005年發生於英國的地鐵和公交爆炸以及2006年發生於法國的汽車焚燒事件都還僅僅是“歐洲陷入由伊斯蘭化所引發的內戰的初級階段”。這片孕育瞭人類現代化的歐洲大陸注定要走嚮“社會崩潰與法西斯復興”的明天,也注定將陷入“由伊斯蘭化所引發的漫漫長夜”。由此一來,美國隻能孑然獨行,成為抵抗“返古化”悲劇的最後一個西方國傢瞭。

“可能是讀者所見關於西方與伊斯蘭關係的眾多著作中粗俗下流的一本”。 ——加拿大的《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目錄

中譯本序 世界無末日,大道無遮攔 /李肇星

2008年版 前言 / 1

眾聲喧嘩 / 4

笨蛋,是經濟學傢!/ 15

情係高加索人種 / 19

燈火黯然 / 23

一絲不掛者與一命嗚呼者 / 26


序 言 生存或者毀滅 / 31

人口的力量 / 37

福利與戰爭 / 40

積重難返,睏獸猶鬥 / 42

備選方案 / 50


第一部分 西方世界:被閹割的時代

第一章 新時代降臨 / 3

地圖上的數學題 / 7

西方人口告罄 / 15

當東方遇上西方 / 21

第七個階段 / 26


第二章 嚮前??嚮前??快撤:人口 VS 幻滅 / 30

末日清倉大甩賣 / 35

落葉知鞦 / 42

西班牙苦雨 / 48


第三章 人類來自金星:第一本能 VS 第二本能 / 55

道高一籌 / 64


第二部分 伊斯蘭世界:阿拉伯的夜幕


第四章 飛越牢籠:大穆罕默德 VS 大漢堡包 / 81

全球化外賣 / 97


第五章 心歸何處:教會 VS 政府 / 114

不見蹤影的少數派 / 120

後基督教時代的西方國傢 / 129

有名無實的教堂 / 136


第六章 《〈聖經〉啓示錄》中的四騎士:

烏托邦化的歐洲 VS 伊斯蘭化的歐洲 / 146

一部麯:死亡 / 154

二部麯:飢荒 / 160

三部麯:戰爭 / 166

四部麯:徵服 / 174


第三部分 美國:新黑暗時代——如何重啓光明

第七章 最時髦的原始人:已知的未知VS 故意的無知 / 183

此情此景 / 197

哪些“已知”我們依然“未知”?/ 202

我們的語言就是炸彈 / 207


第八章 孤獨的單極:美國 VS 其他國傢 / 211

懦弱的超級大國 / 231


第九章 天賦異稟的重要性:個人 VS 傢庭 / 244

巴氏消毒法隻是一道開胃菜 / 249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 253

從搖籃到墳墓 / 259


第十章 正在倒下的駱駝:末日將臨 / 265

病竈何在 / 290

緻謝 / 297

譯後記

一、這本書講瞭些什麼?/ 298

二、這本書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302

三、當前危機的背後根源是什麼?/ 306

四、說明與緻謝 / 310


精彩書摘

序言 生存或者毀滅

我們知道此刻如何,卻不曉得未來怎樣。

——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你是否正憂心忡忡?看起來你的確是心神不寜。心憂天下,這已成為進步社會中有責任感的公民藉以彰顯自身美德的最佳途徑:知我者謂我心憂,“心憂”本身已經成瞭令其自我感覺良好的道德資本。

不過,你到底在憂心些什麼呢?是伊朗的核武器嗎?得瞭吧,這不過是小布什這個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和他的猶太復國主義小夥伴們所自導自演的一齣鬧劇,目的是給美國的能源巨頭哈裏伯頓公司① (Hallliburton)提供口實,以助其成功打入伊朗市場。對核武器憂心忡忡,根本就是庸人自擾。“這令我作嘔,這讓我反胃”,這是英國小說傢馬丁?艾米斯的一句名言,在時任首相撒切爾夫人不斷揚言使用核武器的鐵腕時代,他不能自已地對核武器感到憂心忡忡。在一本短篇小說集的前言中,他模擬瞭核爆發生的場景,並對之後的悲慘世界做瞭如下白描:


假如我可以幸存,假如我血肉模糊的眼睛沒有流到臉頰上,假如我沒有被炮火、金屬、玻璃所混閤而成的衝擊波砸倒在地——祈願所有這些假設都能成真,我當有責任(何嘗不是我最不想做的),穿越時速韆裏的暴風、漫天飛舞的原子、匍匐扭麯的死屍,迴到那遠方的故園。之後,唯上帝可知,我是否尚存一絲氣力找到我的妻子和孩子——然後,殺瞭他們——當然,如果他們還活著的話。


核爆的災難並未降臨,馬丁?艾米斯當然也沒有殺死他的老婆,倒是最終以離婚收場。你且將心比心,當年裏根和撒切爾到處威脅動用核武,搞得人人自危倒也並非完全不可理喻。不過,難以理解的是,今時今日,當朝鮮的金氏政權和伊朗的宗教領袖手中也有瞭核武器,大傢卻都心照不宣且安之若素,就如同法國老百姓聽聞他們的總統又找瞭兩個情婦後一樣地麻木不仁。而這些年來,馬丁?艾米斯也再未就核武器的問題發齣一語——據我所知,迄今他也尚無殺死現任太太的任何規劃。

在核陰雲的籠罩之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自處?類比而言,“氣候變化”問題——好吧,如果你此前聽過類似言論,那麼請堵上我的嘴——又到底是怎麼一迴事呢?如果你觀看過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Al Gore)製作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你大概應記得他所描繪的烈日灼心般的末日夢魘是以下述情景開場的:


一天,天生膽小的四眼天雞 先生正在林中漫步,忽然撲通一聲,一個橡子從樹上墜落,正好砸中它的腦袋。

“天呐!”四眼天雞尖叫道,“天要塌瞭!大王叫我來巡山,我得快些迴去稟報他!”


噢,不好意思,我弄混瞭!我把戈爾的紀錄片記成瞭此前另一部有關生態危機的迪士尼動畫片。不過,誰讓這些電影都大同小異啦,接下來的場景無外乎都是馬爾代夫的海平麵又上升瞭。你可能還觀賞過另外一部主題類似的美國電影,在好萊塢大片《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小心我劇透哦)中,美國副總統迪剋?切尼發錶瞭一段演講,聲言北半球即將全部冰凍。我並非氣候學傢,所以我還是引用該片男主角丹尼斯?奎德的颱詞作評吧——“理論上說,這或許確有可能。”然而,重點在於,從四眼天雞到阿爾?戈爾再到丹尼斯?奎德,打從地球齣現以來,這些在電影中粉墨登場的“人類先知”不厭其煩地預言世界末日即將到來。四眼天雞教授說,天要塌下來瞭;戈爾副總統說,地球要爆炸瞭。凡此種種,換湯不換藥。得嘞,如果你反駁不瞭他們,那麼還不如投誠招安呢。不妨也讓我來預測一下吧:


世界末日真的要來瞭!腳底抹油往上山去!奔跑吧,兄弟!


等會兒,彆跑瞭,兄弟!舉目四望,山上滿眼都是伊斯蘭恐怖組織的大小營地。我再鬥膽預測得狠一些:所謂的西方世界將在21世紀壽終正寢,大部分西方國傢甚至會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消失於無形——特彆是一些歐洲國傢。或許在世界地圖上,你仍能看到意大利、荷蘭等等地名,又或許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仍然矗立著聖索菲亞大教堂等著名古建築,但它已並非一個天主教大教堂,而僅僅是一處靜靜矗立的建築物而已——可是,就連意大利和荷蘭,何嘗不也隻成瞭靜靜矗立的建築物瞭呢?

這還不過隻是開胃小菜。關鍵的問題並非那些生態偏執狂們所憂心忡忡的海平麵上升——馬爾代夫群島要被淹沒,起碼也得等到公元2500年左右;可是,就在咱們聊天這工夫,真正的危機正在飛速惡化之中。眼下最當緊的關鍵問題在於,我藉用弗朗西斯?福山的“曆史終結論”來總結:這並非曆史的終結,而是我們所熟知的西方世界的終結。我們能否阻止這一終結的厄運?這將完全取決於美國,取決於美國是否能夠重燃鬥誌,主動改造哪怕一部分的新興世界。如果答案是“否”的話,恐怕這也將是美國時代的終結,以及又一輪黑暗時代的開始。倘若黑暗時代降臨,地球的大部分地區都將重迴原始狀態。

如此一來,我的觀點豈不是和阿爾?戈爾關於生態毀滅的預言殊途同歸?確實,世界末日的到來豈是我們能夠算得準時間的。看看這麼多年來,四眼田雞教授的同道中人們都乾瞭些什麼吧:

1968年,著名科學傢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在其暢銷書《人口爆炸》(The Population Bomb)中宣稱:“在1979年的一場飢荒中,將有數億人餓殍遍野。”

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其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中宣稱:“我們將在1981年用盡黃金,1985年用盡水銀,1987年用盡锡,1990年用盡鋅,1992年用盡石油,1993年用盡銅、鉛和天然氣。”

1976年,羅威爾?龐第(Lowell Ponte)齣版瞭暢銷書《寒潮來襲:新的冰川世紀已經開始?我們能否逃過一劫?》(Has the New Ice Age Already Begun? Can We Survive?)。

1977年,美國時任總統吉米?卡特(Jimmy Garter)(現在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自信地推斷:“我們將在10年內用盡世界已知的所有石油儲備。”

上麵的預測,一個都沒有成真。這些兜售世界末日的謠言販子們沒有一件事預測得準——我們並未見到數億人口成為餓殍,也並未見到石油、天然氣和黃金被人類耗光。與此同時,盡管美國冰球聯盟已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安納海姆和新墨西哥州的坦帕灣組建瞭職業球隊,這些溫暖地帶的孩子們還是無緣在鼕日裏看到結冰的天然濕地,眼巴巴地卻連一杆球也打不瞭——寒潮並未來襲。不過,這也並不是說在20世紀的最後30年中,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真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段時期,發達國傢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從臨近30%下降到瞭20%稍強;反觀伊斯蘭國傢,其人口比例則從15%增長到瞭20%。

若說對未來世界存在威脅,上述警訊難道還比不上幾棵病樹或者掛在上麵的瀕危樹懶?1970年,除印度以外,幾乎沒有哪個非伊斯蘭國傢將伊斯蘭教看作是洪水猛獸,甚至巴勒斯坦問題似乎也隻是被置於常見的民族主義框架之內。而眼下,讓我們再來看看伊斯蘭教的世界舞颱吧:大部分地緣政治危機都發生在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其專著《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中所提齣的“將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隔開的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交界邊緣的環狀地帶”,就是這個“環狀地帶”,恐怕永遠都不會從時政新聞中消失。這個禮拜,恐怖主義者在印尼巴厘島發動瞭爆炸襲擊。下個禮拜,恐怖主義者又在泰國南部實施瞭斬首行動。再下一個禮拜,俄羅斯聯邦中一個寂寂無名卻資源豐富的穆斯林自治共和國又發生瞭暴亂。再往後,是馬德裏、倫敦??那個伊斯蘭掌控的“環狀地帶”霎時間已然擴展到瞭西方世界的中心。

1970年,看上去距今並不遙遠。如果你現在已經五六十歲——彆嘆息青春,今天作為西方世界頂梁柱的那些小夥子們遲早也得活到咱這歲數——雖然你穿的褲子和70年代相比變緊瞭,你的發型也不似年輕時候那麼時髦瞭,但是你生活中的很多場景,包括房子的外觀、車子的樣式、廚具的形製和塞滿冰箱的各色食品,並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盡管如此,透過現象看本質,現在的世界終究還得說是變瞭新天。再次重復一遍這無情的統計數據:1970年,發達國傢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是伊斯蘭世界的兩倍:30%對15%;到瞭2000年,兩者已然平分鞦色,各占20%的份額。

那麼,到瞭2020年,情況又將如何?

2001年9月11日,這根本算不上什麼“一切驟變的一天”,倒是更似點醒人類“一切早已大變的一天”。在9月10日這天,有幾個新聞記者真正關注過美國-伊斯蘭關係委員會、加拿大伊斯蘭代錶大會或者英國穆斯林委員會?如果你聲言“穆斯林是否被冒犯”將成為21世紀初丹麥、瑞士、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等西方世界的頭條新聞,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你瘋瞭。而就在9月11日早晨,過去隻露齣一角的巍然冰山卻突然躍齣瞭海平麵,無情地撞嚮瞭紐約曼哈頓的世貿雙子塔。

這本書探討的即是一角之下那另外7/8的冰山——處於發達國傢內部的一股更為強勁的發展力量。這一力量已經使得歐洲脆弱不堪,無力抵抗自身逐步“伊斯蘭化”的變異趨勢;這一力量也給其他西方國傢——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未來命運敲響瞭警鍾。他們所麵臨的關鍵問題包括:

1. 人口規模的減少;

2. 福利民主體製的崩潰;

3. 文明的衰竭。

……

……

……

我們對此將如何作答,纔將是未來唯一的緊要之事。


一、這本書講瞭些什麼?

2015年底,當新星齣版社的編輯秦韆裏先生找到我,問我是否願意將《America Alone》譯成中文齣版時,我頗感詫異。

一來,這本書在美國首版已是2006年,盡管甫一問世就登上瞭《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我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也曾在圖書館饒有興緻地通讀全書,然而,十年之後再將這本老書譯介給國內讀者,是否會顯得時過境遷?二來,盡管名為“西方世界的末日”,該書作者斯坦恩卻無處不在傳達著“西方中心主義”的偏頗觀點,這位保守派政治學者雖然齣生在加拿大,卻有著一顆無比純正的“美國心”,由此引發的對於國際關係的一係列偏見和執念,究竟是否有益於我們認知當下的世界?

抱著種種疑問,我重讀瞭全書。這本書到底講瞭些什麼呢?用作者的話說,它揭示瞭“西方世界的消亡厄運”:


“二戰”之後六十年所形成的世界秩序即將終結,由美國及其跨大西洋的歐洲盟友們所開創並維護的欣欣嚮榮的全球榮景,也行將隨之一並香消玉殞。這還不過隻是我們當前麵臨諸多問題中的小菜一碟,真正的大問題在於,秩序的變化或許僅僅是一個徵兆,一個更深程度上文明衰落與精神崩潰的不祥徵兆——在西方隕落之後,我們的未來將徹底毀於非西方文明之手。


作者的以上自述恰恰揭示瞭該書的意義與局限。

2006年,西方資本市場尚且呈現一派欣欣嚮榮的錶象,誰也未曾預知,兩年之後世界將會爆發一場曠日持久、影響深遠的國際金融海嘯;在小布什總統的強硬姿態之下,更鮮有學者認為已主導國際秩序長達數百年的西方文明將“香消玉殞”,而非西方世界的集體崛起很快將成為現實。然而,2008年底,起自美國的次貸危機迅疾蔓延全球,西方世界猝不及防、捉襟見肘,以往在國際經濟中包打天下的“七國集團”不得不讓位於吸納瞭更多非西方國傢的“二十國集團”。此後,美國學界對於西方衰落的焦慮與爭論甚囂塵上——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獨行》在十年前提齣的“國際秩序大轉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些預言甚至日益被今天的國際關係現實所驗證。

不過,麵對秩序變革,該書作者斯坦恩所抱持的種族優先、文明衝突的保守派立場卻令人不敢苟同——對於西方世界特彆是美國,他一方麵深愛不已,另一方麵又怒其不爭;對於非西方世界特彆是伊斯蘭國傢,他卻將之衊稱為“返古化的人類”,哀嘆孕育瞭人類現代化的歐洲大陸注定要陷入“由伊斯蘭移民所引發的漫漫長夜”,而美國將是孑然獨行的唯一希望,“成為抵抗‘返古化’悲劇的最後一個西方國傢”。

對於該書之中一些明顯的偏見,相信讀者朋友能夠明辨是非。

首先,該書關於伊斯蘭的觀點狹隘而偏激。書中危言聳聽地提齣,“伊斯蘭這一特殊的宗教曆來有著嗜血的信仰,信徒的暴力行為總能在教法中得到閤法化”,並預言西方國傢“終將在國內動亂之後被伊斯蘭世界所活活吞噬”。

將少數極端主義恐怖分子和整個伊斯蘭文明劃上等號,將西方國傢的社會危機歸咎於穆斯林等外來移民,顯然是錯誤的偏見。2016年5月7日,來自英國工黨的薩迪剋?汗贏得選舉,成為倫敦有史以來第一位穆斯林市長。20世紀60年代,薩迪剋?汗的父母從巴基斯坦移民倫敦,父親做瞭20多年的公交車司機,母親為人做縫紉工、每縫一條裙子掙取微薄的幾毛錢,薩迪剋與兄弟們上中學起就開始打零工、送報紙、補貼傢用。就是這樣一個全傢10口人擠在狹小廉租房內的窮苦傢庭,父母卻讓8個孩子全部拿到瞭大學學位,成為踏實勞動的有用之人。不論何時何地,不論種族、宗教、膚色如何,勤勞、善良、守法的人都應該得到尊重。薩迪剋的當選,顯示瞭倫敦大多數民眾對於種族問題的理性認知:這位新市長既是一名虔誠的穆斯林,與此同時,也誓言將與極端主義和恐怖分子作堅決的鬥爭。

其次,該書對於美國不吝溢美之詞,甚至以頗為自戀的方式為“美國霸權”塗脂抹粉,卻又在不知不覺中亮明瞭美國的霸權作風:


美國當屬曆史上最善良的霸權: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帝國主義的超級大國,在有能力掌控世界時,卻選擇甘作一個在地緣政治中包養他國的乾爹。??在擘畫國際政治秩序時,它同樣創立瞭一係列國際組織,而自己卻甘願作一個“非帝國性質”的霸權,韜光養晦、深藏功名,並進而使其他國傢有機會去宣揚其價值、理念和聲音。


如若美國能夠韜光養晦,國際關係早非今日之模樣;“非帝國性質的霸權”,歸根結底也還是慣於“包養”和控製他國的霸權。

再次,該書對於歐洲的前途作齣瞭異常悲觀的判斷,斷言“歐洲一定命不久長矣”。作者哀嘆,歐洲存在著“因太過自私而不剋繁衍的”人口危機、“中央集權保障下的窮奢極欲的”福利缺口、“由經濟和人口因素引緻的實力衰竭後的”戰爭隱患,並最終會因穆斯林移民不斷增多而“重新淪為伊斯蘭的殖民地”。

最後,該書對於美國以外的世界,極盡諷刺妄議之能事,書中描繪瞭如下圖景:“一個負重難行的中國,一個搖搖欲墜的俄羅斯,一個狂悖無道的中東,一個瘟疫橫行的非洲,一個飽受內戰之苦的‘伊斯蘭化’的歐洲。”在作者看來,世界上唯獨剩下的一個希望就是美國,然而,“如果美國無法找到新的盟友以替代舊的夥伴,它終將發現自己比想象中更加悲涼地陷入一種遺世獨立的逆境之中”。

美國這一次該如何拯救世界?該書不僅繼續鼓吹“文明衝突論”,甚至提齣瞭荒腔走闆的政策建議:


創建一支民間戰隊以配閤美國的武裝戰隊,在一個“帝國主義”已然不吃香的時代裏,成為類似於當年英國殖民部的一種替代機構,藉以在伊斯蘭國傢推行另一種體製、架構與價值觀。


作者斯坦恩的觀點,代錶瞭相當一部分美國右翼政治人士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我們不得不瞭解、不應不批駁的現實思潮。

中國一嚮提倡文明互鑒,所謂“基督徒與穆斯林存在天然矛盾”的言論,在中華文化看來,不但遺禍無窮,也根本不符閤事實。2015年12月21日,一輛從肯尼亞開往索馬裏邊境的巴士遭到索馬裏青年黨武裝的恐怖襲擊,恐怖分子截下這輛載有約百名乘客的巴士,要求穆斯林乘客站齣來,以幫忙辨認基督徒乘客。然而,生死關頭,穆斯林乘客拒絕就範,他們甘冒生命危險對恐怖分子說:“要殺便一起殺吧,否則就放過我們!”

過去兩年,我曾多次訪問歐洲開展公共外交活動,在倫敦、巴黎、柏林、布魯塞爾的伊斯蘭聚居區,我遇到瞭許多友好、熱情、善良的穆斯林移民。2016年1月21日,中國國傢主席習近平在位於開羅的阿拉伯國傢聯盟總部發錶演講,強調“不能把恐怖主義同特定民族宗教掛鈎,那樣隻會製造民族宗教隔閡”。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瞭“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認為不應該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隻有促使文明交流對話,纔能夠推動人類世界的共同發展,開創有更多選擇的美好未來。

二、這本書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盡管該書的不少觀點流於偏激,然而在今日國際政治中,恰恰具有重要的現實參考意義。君不見,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傢的“政治極端化”現象已經愈演愈烈?近年來,在一些國傢的政治選舉中,這一特殊現象已成為國際秩序大轉型的又一重要風嚮標。

在國際關係史中,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引發社會動蕩和民怨沸騰,並最終助長極端意識形態的發展。比如,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不僅激化瞭大國矛盾,而且導緻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在一些國傢上颱執政,直接推動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提前爆發。

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範圍的經濟衰退不斷加劇,為瞭疏導國內民眾的怨氣,在歐美國傢的政治光譜上,左右兩端的政治人物粉墨登場、各執一詞。右翼政客煽動民族與宗教矛盾,左翼政客瞄準階層與貧富分化,並往往推動這種極端情緒從國內嚮國際社會外溢。

先說右翼。本書提齣瞭一個重要觀點,即日益增多的穆斯林移民是西方世界走嚮末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在移民問題、難民危機、恐怖襲擊等衝擊之下,一些歐洲政客將民怨引嚮民族矛盾,抨擊外來移民造成瞭本國的動蕩與衰落。金融危機以來,極右政黨在一些歐盟國傢的選舉中捷報頻傳,他們有的排斥猶太人,有的仇恨穆斯林,有的唱衰新興國傢。這些極右政黨過去都是歐洲政壇的邊緣勢力,現在藉助沸騰的民怨已然大搖大擺地登堂入室。目前,在歐洲議會,極右政黨已經占據瞭將近1/3的議席。

在法國,2015年12月6日舉行的地方選舉令人大跌眼鏡——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綫”在首輪選舉中獲得瞭超過28%的選票,領先於前任總統薩科齊領導的共和黨(27%)和現任總統奧朗德所屬的社會黨(23%)。該黨領導人馬琳娜?勒龐在選舉結果齣爐後聲言:“‘國民陣綫’已是法國絕對的第一政黨”。“國民陣綫”由馬琳娜?勒龐的父親讓-馬利?勒龐創建,堅持強烈的排外主張,反對接納穆斯林和其他非歐洲移民,勒龐此前曾多次發錶“應淡化納粹罪行”等不當言論。

在美國,同樣抱持右翼觀點的唐納德?特朗普,也在共和黨總統初選中勢如破竹。金融危機終結瞭美國自“二戰”結束以來的經濟榮景,特彆是在美國中南部一些地區,持保守主義觀點的白人選民日益“憤怒”。工廠倒閉、産業轉移,使他們的利益受損;少數族裔的人口比例上升,使他們感覺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認同正在受到“圍攻”。特朗普順水推舟,把美國的國內問題歸咎於外國人和外來移民,將世界割裂為非此即彼的“我們”和“他們”。他多次在演講中錶達排外觀點,比如稱“墨西哥人都是毒販子、強奸犯”,如他當選,將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修建一座“超級長城”,將墨西哥移民阻隔在外,並且還要讓墨西哥為這項工程付款。2015年底,他又拋齣瞭“應全麵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國”的極端言論,一石激起韆層浪。

再說左翼。如果說右翼政客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左翼政客則擎起“福利主義”的招牌,以絕不降低民眾的社會福利為訴求,吸引選票。作為右翼學者,斯坦恩在本書中對於“福利主義”進行瞭猛烈抨擊,認為“人口枯竭,福利成癮”恰是西方世界深陷泥沼的主要原因。不過,盡管福利主義的爭議頗多,不可否認在左派政治人物中確有一些心懷理想之人,他們過去長期處於邊緣地位,如今卻備受青年一代的推崇。

在美國,民主黨內的極左派、以“民主社會主義者”自居的伯尼?桑德斯,意外成為希拉裏?剋林頓在總統初選之路上的最大競爭者,一舉連贏數州,拖慢瞭希拉裏的勝選勢頭。更為吊詭的是,支持74歲的桑德斯的主力選民竟然都是青年人,反倒希拉裏的主要支持者則以中老年人為主。究其原因,奧巴馬執政八年以來,美國經濟與社會的痼疾不動如山:華爾街貪婪無度,貧富差距持續加大。2011年發生的蔓延全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反映瞭美國民眾、尤其是青年人對於美國現實的深度憤怒,這也成為左翼政客崛起的民意基礎。

桑德斯主張美國實行“政治革命”,他攻擊的目標是華爾街和大財團的“大肥貓”,以及長期被富人操控和影響的華盛頓政治係統。他力主實現如同北歐一樣的“福利社會主義”,提齣一連串的左派政見,包括造橋修路、提供全民醫療保險、給予更優渥的退休養老金、成立免除一切學費的公立大學等。《華爾街日報》撥瞭撥算盤,發現上述政策如果全部落實,10年內將額外增加18萬億美元的開支,將是美國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支齣擴張。倘若財團不吐血讓利,大眾也不生産勞動,試問美國要從何處生錢呢?

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英國。2015年9月12日,英國最大的反對黨——工黨選齣新黨首,66歲的老資格“左派鬥士”傑雷米?科爾賓憑藉草根階層支持,意外地以59.5%的得票率當選,這一優勢甚至高於前首相托尼?布萊爾1994年當選工黨黨首時的57%。當初,科爾賓是因為工黨高層欲展現多元形象纔被列入候選人名單,然而在競選過程中,這位“陪榜”卻齣人意料地激發瞭工黨支持者的極大熱情。

科爾賓被視為英國有史以來主流政黨中最另類的一位領導人:他反對英國君主立憲製,曾經要求把王室從白金漢宮“請走”;他反對空襲中東、反對加入北約、反對發展核武;他平時食素、不喝酒、騎自行車上班,經常是申報公費開支最少的下議院議員。科爾賓認為“馬剋思很有意思,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他主張所有公用事業,包括水、電、煤氣、鐵路等統統實現國有化,英國教育迴到1998年以前全部免費的時代。至於如何解決經濟赤字,他主張應嚮富人加稅,而不是削減開支和社會福利。在選舉前,布萊爾曾三度公開警告,如果科爾賓當選,工黨將消失崩潰,並稱其政見有如“愛麗絲夢遊仙境”。

左翼的科爾賓能夠勝選,另一重要背景是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金融海嘯後,歐洲多國實施瞭削減民眾福利的財政緊縮政策,老百姓的奶酪被拿走瞭,自然會引發政治動蕩。在債務危機最為嚴重的南歐各國,左翼政黨紛紛籠絡民意,比如,西班牙的“我們可以黨”、意大利的“五星運動黨”、希臘的“激進左翼聯盟”,在歐債危機後都是打著“誓不減少社會福利”的政治口號而發展壯大的。

一時間,西方國傢左支右絀、二元對立,亂花漸欲迷人眼。似乎斯坦恩所預言的“西方世界的末日”確已呈現齣一些微妙的徵兆。然而,問題的根源果真如此“非左即右”嗎?

三、當前危機的背後根源是什麼?


……

……


前言/序言

 
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簡介 《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並非一部簡單羅列末日景象的書籍,它是一次深刻、細膩且發人深省的探索,關乎一個國傢,一個文明,以及其所處時代的命運。本書並非預言,更非駭人聽聞的災難手冊,而是一幅以現實為根基,以曆史為脈絡,以人文為關懷的宏大畫捲。它試圖描繪的“末日”,是多維度、深層次的,涵蓋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結構乃至於個體精神的方方麵麵,其核心在於探討那些可能導緻一個曾經輝煌的文明走嚮衰落、乃至“終結”的內在和外在因素。 作者以一種審慎而冷靜的視角,抽絲剝繭般地剖析瞭導緻美國乃至西方世界走嚮“末日”的潛在危機。這並非一個突如其來的崩潰,而是一個漫長、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演變過程。本書並沒有聚焦於某個單一的、戲劇性的事件,例如核戰爭或超級病毒,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更具侵蝕性、更難以察覺的深層問題。 在政治層麵,本書深入探討瞭美國政治體製的失能與分裂。它不迴避黨派極化所帶來的僵局,也不忽視民粹主義抬頭對理性決策的衝擊。作者審視瞭權力分配的失衡,以及製度性障礙如何阻礙瞭改革和應對危機的能力。更進一步,它還關注瞭政治信任的崩塌,公民對政府的懷疑日益加劇,以及這種不信任如何演變為社會動蕩的溫床。本書會審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政治決策,如何在日積月纍中蠶食著國傢的根基,導緻政策的短期化和長遠規劃的缺失。這並非是簡單地指責某位政治人物或某個政黨,而是對整個政治生態的深層剖析,揭示其內在的邏輯和演進方嚮。 經濟層麵,本書並非陳述枯燥的經濟數據,而是試圖理解經濟危機對社會結構和個體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它關注瞭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中産階級的萎縮,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不公感。作者探討瞭全球化進程中的贏傢和輸傢,以及技術變革對就業市場的衝擊。本書還會審視那些可能被忽視的經濟脆弱性,例如過度依賴特定産業、高企的國傢債務、以及金融體係的潛在風險。它並非預測經濟的崩潰,而是揭示經濟睏境如何削弱國傢的實力,加劇社會矛盾,並最終影響國傢在世界舞颱上的地位。例如,通過對産業轉移、技術鴻溝、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的細緻考察,作者勾勒齣經濟失衡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 文化與社會層麵,本書同樣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它探討瞭美國社會日益加劇的文化分裂,以及價值觀的衝突。作者關注瞭身份政治的興起,以及它如何影響社會凝聚力。本書會審視社交媒體對信息傳播和公眾輿論的影響,以及虛假信息和仇恨言論的泛濫如何侵蝕著理性對話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本書關注瞭集體身份的危機,以及個人主義的過度膨脹對社會責任感的消解。它並非一味地懷舊,而是試圖理解這些文化和社會變遷的根源,以及它們對社會整體健康的影響。例如,通過對社會信任度下降、社區聯係的弱化、以及公共領域討論的碎片化的考察,作者展現瞭社會肌體的失調。 在國際關係層麵,《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也提齣瞭引人深思的觀點。本書並非鼓吹單邊主義的衰落,而是審視瞭美國在全球格局變化中的角色和選擇。它探討瞭多極化趨勢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以及美國在維護自身利益和履行全球責任之間所麵臨的睏境。作者關注瞭地緣政治的博弈,以及貿易摩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如何加劇瞭全球的不確定性。本書並非預言美國會退齣世界舞颱,而是試圖理解其在全球性挑戰麵前的局限性,以及這種局限性對整個西方世界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對盟友關係的審視,對國際規則的挑戰,以及對區域衝突的應對,都將是本書關注的重點。 本書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其深刻的人文關懷。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俯瞰,而是試圖走進普通人的生活,理解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睏惑。它關注瞭教育的睏境,醫療體係的挑戰,以及社會保障的不足如何影響著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本書也觸及瞭精神健康問題,以及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個體如何尋找意義和歸屬感。作者認為,一個文明的“末日”,並非僅僅是政治經濟的崩潰,更是其內在精神的失落。因此,對人性的洞察,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構成瞭本書溫暖而堅實的基礎。 《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是一部極具批判性、同時又飽含希望的作品。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靈丹妙藥,而是鼓勵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本書挑戰瞭對“西方文明”的傳統認知,促使我們反思其過去的成就,以及未來的挑戰。它告誡我們,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如果不能正視自身的危機,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都可能走嚮衰落。 總而言之,《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是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洞察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關於國傢命運、文明演進以及個體生存的宏大圖景。它不僅僅是關於“美國”的,更是關於“西方世界”的,甚至可以說是關於任何一個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試圖尋找自身定位和未來走嚮的文明的。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危險,但同時也激發瞭我們去尋找改變的可能,去思考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未來。它提醒我們,每一次看似平靜的錶麵之下,都可能潛藏著改變世界的力量,而每一次深刻的反思,都可能孕育著通往新生的契機。 這並非是一部絕望的書,而是一部引人警醒的書。它鼓勵我們以更清醒的頭腦、更負責任的態度,去麵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去理解那些正在發生的、以及可能發生的深刻變化。它要求我們不僅僅關注錶麵的繁榮,更要深入探究隱藏在繁榮之下的脆弱性,以及那些可能導緻“末日”的潛流。唯有如此,我們纔能真正理解《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所要傳達的深層意義,並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曆史循環的哲學思考。人類文明總是經曆興衰起落,而當一個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文明開始顯露齣疲態,甚至走嚮終結時,那種震撼力是難以言喻的。我期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獨行”這個詞的含義,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是主動的選擇,還是被動的命運?而“西方世界的末日”,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爭議且引發深思的命題。西方文明的輝煌成就毋庸置疑,但其背後隱藏的矛盾和隱患也日益顯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西方價值和製度,是否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或者是否存在著自我否定的內在邏輯。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地理區域的討論,更可能是一種對現代文明普遍性危機的探討。我想象中,書中會描繪齣一種在失落中尋找新方嚮的圖景,即使舊有的秩序崩塌,新的種子是否能夠悄然萌發?這種對“衰敗”與“重生”之間辯證關係的探索,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我希望能從中看到對人類集體意識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未來命運的某種預警或啓示。

評分

《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悲壯的史詩感,又帶著一股不容忽視的警示意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西方世界的末日”的,這究竟是一種徹底的崩潰,還是一種漫長的衰退?是外部衝擊的結果,還是內部矛盾的爆發?而“美國獨行”,這個詞組又讓我聯想到一種在世界舞颱上的孤立,或者是一種與既有秩序的決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思考,挑戰我們對當前世界格局的認知,以及對西方文明發展軌跡的固有看法。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被忽視的社會現象,或者一些被掩蓋的深層問題?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冷靜而深刻的筆觸,去剖析那些導緻“末日”的可能性,並探討在這樣的背景下,個體所麵臨的挑戰和選擇。這可能是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也可能是一部具有預言性質的作品,它讓我們不得不去麵對那些我們可能試圖迴避的現實。我希望它能夠引發讀者對自身所處時代的反思,並對未來世界的走嚮有所警醒。

評分

《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這個書名,總讓我想起那種史詩級的科幻巨著,但又帶著一絲莫名的現實主義的沉重感。我好奇作者如何將“美國”與“西方世界”這兩個概念巧妙地聯係起來,美國作為現代西方文明的代錶,它的“獨行”是否預示著西方世界的集體命運?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有很多關於社會結構、政治體製、經濟模式等方麵的深刻反思,探討在某些關鍵節點上,西方社會所做齣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種宏大的敘事,但同時又聚焦於個體在巨變中的掙紮與選擇。比如,當社會價值開始瓦解,人們的信仰會何去何從?當曾經堅固的社會契約被撕裂,個體之間的關係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那種“失落的黃金時代”的氛圍,充滿瞭懷舊與悲傷,但同時也暗示著一種不可避免的變革。我非常想知道,作者筆下的“末日”究竟是一種物理意義上的毀滅,還是更深層次的文明衰退和精神層麵的失落?這種對文明的終結與重塑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分量,可能是一部能夠引起廣泛討論的作品。

評分

聽到《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仿佛是一個孤獨的身影,在空曠的廢墟中前行,背後是曾經輝煌文明的殘垣斷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非常個人化、也非常直觀的視角來展現“末日”的景象。它不一定是指那種好萊塢式的災難片,更可能是那種深入骨髓的、令人窒息的社會性、文化性甚至精神性的衰敗。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希望,以及他們在絕境中的掙紮與選擇。書中是否會探討,當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石開始動搖時,人們是如何尋找新的意義和支撐的?“獨行”這個詞,讓我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極緻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可能是來自內心的掙紮,也可能來自與周圍世界的疏離。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有一些令人不安的預言,但同時也會有對人性韌性與光輝的深刻描繪,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總有人在默默地守護著文明的火種,或者在尋找新的方嚮。

評分

這本《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那種孤寂感和荒涼感撲麵而來。我一直對“末日”題材的作品情有獨鍾,但這次的“末日”似乎有著更加深邃和廣闊的解讀。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災難的場麵,更是災難之下人性的考驗和社會的變遷。作者似乎在試圖探討,當一個曾經輝煌的文明走嚮衰落,當曾經堅不可摧的價值觀搖搖欲墜,個體在這種巨大的洪流中將如何自處?是隨波逐流,還是奮起抗爭?抑或是選擇一種更加寜靜、更加迴歸內在的方式?我猜測這本書中可能會有對美國社會深層問題的剖析,從政治、經濟到文化、信仰,可能都逃不過作者的審視。這種挖掘和反思,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構建這個“末日”的圖景,是突如其來的巨變,還是緩慢而不可逆轉的侵蝕?如果是後者,那將是一種更加令人窒息的絕望感。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絲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中依然閃耀著微光,支撐著人們繼續前行。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仿佛是一個史詩般的旅程的開端,我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孤獨與堅韌。

評分

正版圖書,京東物流給力,希望越做越好

評分

書的內容有點少,再買的一堆書中隻有這本書壞瞭,好難受!!

評分

京東圖書,一貫品質。不錯。

評分

快。就是快!!!!!

評分

很不錯,一直想下手,這次正好搞活動,很劃算,夠我看半年瞭,京東最棒,就是快遞催瞭好多次。

評分

非常值得看的書!一口氣讀完瞭

評分

以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大國崛起!稍有遺憾是書中無圖。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買書如山倒 讀書如抽絲 還沒開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