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人敌一国

以一人敌一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曙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策略
  • 英雄
  • 传奇
  • 权谋
  • 军事
  • 架空历史
  • 热血
  • 史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92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41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李鸿章大传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6
字数:28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l 两千年来顶会做官的中国人: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

l 李鸿章的历史,就是晚清四十年的历史:一生风雨,重臣,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l 学者讲透根本的为做人处世之道: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惊涛骇浪中,如何做人做事?

《李鸿章大传》三卷。

第一卷《书生的事业》:从1823年李鸿章出生写起,讲述了他少年时科场得意,任曾国藩幕僚后抱负难伸,及至淮军草创,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中屡建奇功,后于1869年剿灭捻军,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经历,再现了李鸿章的青年时代。

第二卷《以一人敌一国》:生动展示了从1869年至1887年中法新约正式签订期间,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主持国防、外交的面貌。“曾国藩的时代过去了,李鸿章的时代开始了。”自强图存的努力举步维艰,在洋务运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工业革命进行的同时,李鸿章努力尝试以平等身份对待世界各国,依国际公法处理中国与英法俄日美等国的关系,这也让他毁誉参半……

第三卷《大清裱糊匠》:讲述了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至甲午海战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经历惨不忍睹的败局,痛失台湾,直至英雄末路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现场”。


  

内容简介

  《李鸿章大传》共三册。  第一册《书生的事业》从1823年李鸿章出生写起,讲述了李鸿章从曾国藩高足,成长为朝廷封疆大吏的经历,再现了李鸿章的青年时代。  第二册《以一人敌一国》,生动展示了从1869年至1887年中法新约正式签订期间,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主持国防、外交的面貌。“曾国藩的时代过去了,李鸿章的时代开始了。”自强图存的努力举步维艰,在洋务运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工业革命进行的同时,李鸿章努力尝试以平等身份对待世界各国,依国际公法处理中国与英法俄日美等国的关系,这也让他毁誉参半……  第三册《大清裱糊匠》讲述了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人生达到高峰,及至甲午惨败,最后英雄末路的全过程。  “李鸿章大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现场”。

作者简介

  叶曙明,著名近代史研究者、作家、出版人。他成就斐然,著有“近代史三部曲”——《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中国1927?谁主沉浮》,另有《大国的迷失》《军阀》《草莽英雄》《共和将军》,以及《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广州旧事》《万花之城:广州的2000年与30年》《广州往事》等关于广东文化的优秀著作。叶曙明以诚实的史料和过人的才气,带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

目录

《以一人敌一国》
筚路蓝缕001
无所作为的一年001
进驻京畿008
自强新政之梦022
主持国防与外交032
睁眼看世界038
圣贤与豪杰045
大海潮涨054
轮船招商局054
琉球风波065
为华工争权益070
日本侵台080
塞防与海防之争090
马嘉理事件102
举步维艰116
吴淞铁路的悲剧116
矿业艰难起步125
大灾之年134
收购旗昌风波140
创办电报业147
经营台湾154
游走刀锋161
中俄危机161
电线铺进京城178
突破重围筑铁路183
织布局的困局191
筹建海军199
日本趁火打劫213
中法战争231
密云待雨231
刘义打番鬼240
和战不定251
马江的惨败260
从淡水到镇海269
虽胜犹败275


精彩书摘

  马嘉理事件(节选)
  ……
  到了七月,马嘉理事件似乎还在原地踏步。威妥玛发现,总理衙门的人,没一个是认真办事的,在没完没了的推脱、推卸、推诿、搪塞、虚晃中,时间一天天过去。威妥玛在日记中,生动地描述了总理衙门的大臣是怎样议事的:“凡各国使臣至总理衙门,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客同坐,一若以饮食为交涉之要务也。又中国虽事权不归一,然大臣仍不敢各抒己见,每使臣发一议论,则各人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之大臣又视旧在署之大臣,若王一发言,则各人轰然响应,亦莫非是言。若亲王不言,诸大臣必不敢先言也。”这种场面,凡官场中人,都不会觉得陌生。
  不过,总署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觉得洋人脾气恶劣,不可理喻。崇厚就批评威妥玛:“威妥玛的谈话是不能当真的——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今天说是,明天又说否……暴怒、愤慨、咆哮,任性而发,使我们只好不理。”双方的思想、文化、语言、习性都格格不入,对起话来,就像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
  威妥玛指责总署:“总署向来办事多是含混敷衍,不独此一件事!无论何事都是往返商量多日尚无定见,似此如何办得事的!”他声称,既然总署没有诚意,他只好离京,前往上海。路经天津时,李鸿章约他七月初三会晤。
  当日,威妥玛到衙门拜访李鸿章,按照督抚衙署规定,凡有客至,先由门役通知号房,再由号房通知门房,由门房再通知签押房。威妥玛性急烦躁,等了一会,满头大汗,大叫:“不能杀我,殆将渴死我耶!”大怒而去。第二天,李鸿章亲自到英国驻津领事馆回访,为昨日开门略迟道歉。
  威妥玛直接质问李鸿章,究竟有无资格办理此事:“中堂如是奉旨办理此事,或总理衙门有信请中堂办理,此事我自然应与中堂商办;倘或不然,只好谈论,不能商办。”
  李鸿章依然保持微笑,肯定地说:“我是通商大臣,专办交涉事务,云南钦差又是我的胞兄,商办既可,谈论亦可。”
  威妥玛说:“云南之案并非通商事件,今中堂这么说,自然是未奉旨办此事。我们亦可细细谈论。”
  李鸿章说,你可以当我是旁人闲论,不妨将心里意思照实告知,不要说虚假话。他的谈判艺术,时而小溪潺潺,时而飞流直下,时而板起面孔,时而又嬉皮笑脸打痞子腔,张弛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而且他能扣紧关键,言之有物,不拘小节,肯负责任,折冲调和能力颇佳,洋人都愿意与他打交道。
  威妥玛把云南当地缅商和柏郎的信函,交给李鸿章过目,里面对腾越官员如何派兵阻路,如何迎击柏郎,如何杀死马嘉理,有详尽的描述。李鸿章仍坚持说,阻路的是当地团练,不是官兵。威妥玛反驳:“穿号衣的如何不是官兵?”
  李鸿章一时语塞,只好劝威妥玛少安毋躁,现已派钦差查办,大概年底总可以办完。威妥玛声色俱厉地呵斥:“自咸丰十一年到今,中国所办之事越办越不是,就像一个小孩子活到十五六岁,倒变成一岁了。”他又说:“总署向来遇事,总云从容商办,究是一件不办。今日骗我,明日敷衍我,以后我断不受骗了。中国办事哪一件是照条约的!如今若没有一个改变的实据,和局就要裂了。令兄到云南也不能定如何办法!”
  李鸿章说,两国相交,全靠条约。条约如何可以改变?除条约外如何可作改变凭据?中国历年所办之事,若皆不照条约,你是英国钦差,怎么会答应呢。威妥玛说:“中国有许多事不照条约,非止一端,非止一日,比如商货完税后到处百方抽厘,名曰华商捐厘,无非洋商暗损。”
  李鸿章说:你不要尽听洋商之言,怎样抽税捐厘,这是中国自主之权,你岂视中国不当自主之国?威妥玛马上尖刻地说:“丹国是一个极小国,我国还许他自主,何况中国?但中国自周朝以来常说内修外攘,试问至今内修若何?外攘能否?今不改变一切,恐终不能自主,非独我一人意见,各国官民皆如此说。”这番话虽然难听,却一针见血,道出实情。威妥玛说得兴起,愈发口没遮拦:“中国改变一切,要紧尤在用人,非先换总署几个人不可。”
  李鸿章变色说:“国政非尔等所能干预!”
  威妥玛抱怨:“我在中国办事三十余年,无时不帮中国相商,而今我心已灰透了,物极必反亦不能怪我。”最后他抛下一句狠话:英国与中国“恐一定是绝交样子”。李鸿章事后形容,威妥玛在会谈中“气焰甚张,语意过于激烈,恐难挽回”。
  ……
  夏天的烟台,风和日丽,海风习习,大沽河波光粼粼。外表祥和平静,内里充满危疑震惧。威妥玛邀请李鸿章登上英国军舰观操,人们又纷纷劝李鸿章,千万不能踏足英国轮船,当年两广总督叶名琛,就是一上英船,便从此杳无踪影了。李鸿章呵呵一笑,毫不介怀,坦然上了英国军舰。威妥玛握着他的手说:“吾今服矣。”
  朝野和各国都紧盯着这次中英会谈。李鸿章在谈判前,扬言这次谈判,最终结果要与修改《天津条约》结合起来,因为《天津条约》的签署国除英国外,还有美、法、俄等国,他们对英国这次单独向中国索取权益,深感不满,这时各国外交官大都聚集在烟台避暑,李鸿章正要利用他们,对英国施压,令其不敢过分要价。
  与威妥玛的谈判,从七月初三开始,历时二十多天。威妥玛的态度,有所改变,虽然放弃了要提岑毓英到京审讯的要求,但其他方面,态度依然强硬。他对李鸿章说:“我在中国当了七年驻京大臣,受尽文(祥)中堂磨折,怄气已多,今文中堂去世,又有沈(桂芬)中堂办事,也是一样路数,无非薄待洋人,欺瞒哄骗,不免有种种爽约之处。外省如闽督,藐视洋官,南洋沈(葆桢)制台于梅正使往晤时,事事不受商量。十八省官员,大约皆一般见识。我想若要改变,除非照咸丰十年办法,英打到京城,那时或可改心。此案若问真正罪人,不是野番,不是李珍国,也不是岑(毓英)抚台,只是中国军机处。”
  德国公使出面斡旋,几经谈判,七月二十六日,中英双方签订《烟台条约》。条约内容,概分三部分,一为“昭雪滇案”,二为“优待往来各节”,三为“通商事务”。最重要的条款包括:清廷派员到英国道歉;赔偿英国二十万两银;英国可派员到云南驻寓,察看通商情形,准备开办通商;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洋货运入内地,不论中外商人都只纳一次子口税,全免各项内地税;英国可派员观审中国各地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可派员由甘肃、青海或四川进入西藏,以抵印度。
  这份条约,与李鸿章经手的其他条约一样,照例招来“卖国”的批评。有人认为允许洋货进入内地,是对土货的打击;有人批评让英国人旁听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是破坏中国的司法权;也有人宣称开放通商口岸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些批评,细细推敲,大都站不住脚,在全球商业时代,关起国门,并不是保护土货的良法,把通商看成洪水猛兽,更是愚不可及。允许观审,亦并不等于破坏司法权,让英人旁听与英人有关的审案,合情合理,总署最初不肯接受,更多是出于面子原因。
  但《烟台条约》也绝不是一份平等的条约,它只单方面予以英国权益,而中国没有对等地获得相同权益。但这次谈判,本来就不是在和平、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是带有对中国的惩罚性质。由于美国、俄国、德国、法国均不满意英国单方面行动,这个条约,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才获英国政府批准。
  条约签订之后,等了一年多的郭嵩焘,终天在十月十七日由上海起程,登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出任驻英使节。这是中国第一个派驻国外的外交使团,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表明中国愿意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愿意按照国际惯例行事。从文化上看,也就是不再坚持“用夏变夷”的主张了。当时许钤身已改派为出使日本钦差大臣,郭嵩焘提名刑部员外郎刘锡鸿顶了许钤身的位置,充当赴英副使。这个人,后来为郭嵩焘造成了巨大的麻烦,甚至让李鸿章差点阴沟翻船。
  对李鸿章处理这次危机的手法,美国历史学家在1910年完成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李鸿章身上,中国找到了一个政治家,因为他看出他的国家的实际需要,并且,只要他能够保全一位同僚免于受辱,同时又能够放手谈判的话,他是敢极大胆地放弃一些自尊的小节的;在芝罘(烟台),他做过了没有一个中国大臣以前曾经做过的事,就是以后也很少有这样做的——他负起责任,并且甘冒汉人和满人的不可调和的批评的仇视。
  李鸿章对这份条约,大致还算满意。条约签订一个月后,他给丁宝桢的信中,乐观地说:“人第见添开口岸,滇蜀驻员,谓通商之患将无底止。不知中土门户早已洞开,即添数口,利害各半……幸将前请觐见及王公往来、土货准华洋商人领单免厘各节,概行抹去,于国体、饷源尚无甚窒碍。从此妥为驾驭,二十年内或不至生事耳。”
  李鸿章希望用条约换来二十年太平日子,让中国有一个和平发展的机会。如果真有这二十年,中国可以做些什么?李鸿章已做出了展望:
  惟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之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抵强,未有不终受其弊者。
  但是,历史会给他二十年太平日子吗?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部名为《星火燎原》的架空历史/奇幻小说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力求详尽、引人入胜,并避免任何技术性或模板化的语言: --- 星火燎原:碎裂王冠下的低语 卷首语:当命运的铁砧不再敲击,我们如何铸造新的时代? 在泰瑞斯大陆的版图上,权力如同一件过度修补的古老织物,正从核心处寸寸崩解。这里没有统一的帝国,只有七大王国——以铁血著称的奥瑞恩联邦,信奉古老血脉魔法的艾尔文林地,富甲天下、却腐朽不堪的塞壬海贸联盟,以及被冰雪永远囚禁的北境蛮族。历史的洪流冲刷了数百年,在表面的和平下,是无休止的阴谋、饥荒和对稀有“源晶”——维系所有高阶魔法与机械运作的燃料——的疯狂争夺。 《星火燎原》的故事,并非聚焦于高高在上的君王或呼风唤雨的法师议会,而是深入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在权力更迭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身上。 第一部:灰烬中的低语者 故事始于奥瑞恩联邦的边境小城,磐石镇。这里是联邦与北境蛮族经常发生冲突的前线,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卡兰·维斯的退伍军士。卡兰并非英雄,他只是一个带着战争创伤和对过往的愧疚试图平静度日的铁匠。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清剿行动”打破了他的宁静。联邦的秘密警察——“黑曜石之手”——以肃清异见为名,血洗了磐石镇的贫民区,目标直指那些私下收集和研究被官方禁止的“古代符文技术”的民间工匠。 卡兰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正是被卷入这场无妄之灾的受害者之一。在绝望和愤怒的驱使下,卡兰不再只是一个铁匠,他开始利用自己残留的军事情报知识和锻造技艺,暗中调查真相。他发现,这场屠杀并非简单的维护治安,而是联邦高层为掩盖一项涉及源晶开采和军备竞赛的惊天阴谋。 为了生存和复仇,卡兰必须学会如何在阴影中行动。他遇到了莉雅,一位来自塞壬海贸联盟的年轻学者,她精通古代语言和加密技术,正试图揭露联盟内部对普通民众的掠夺性贸易协定。莉雅带来的知识与卡兰的实战经验相结合,他们组建了一个松散的地下网络——“夜莺之声”。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将联邦高层的罪证公之于众,哪怕这意味着要对抗整个体制。 第二部:旧日契约与新生的裂痕 “夜莺之声”的行动逐渐引发连锁反应。奥瑞恩联邦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但他们的力量在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分散。与此同时,遥远的艾尔文林地,古老的“血脉守护者”们感应到了泰瑞斯大陆魔力场的细微变动。林地的长老们认为,人类王国的纷争已触及魔法的底线,必须采取行动——但他们的“行动”,并非援助弱者,而是为了确保源晶的稳定供给,不被世俗战火波及。 卡兰和莉雅的调查将他们引向了大陆的中心——无光之塔,这是一个传说中由七国共同建立,用于监管魔力流通的机构,但如今已沦为权力斗争的角力场。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萨拉斯,一位被流放的塔内高级执政官。萨拉斯深知无光之塔的运作规则,以及隐藏在七国条约背后的真正秘密:泰瑞斯大陆的稳定,并非基于和平,而是基于一种古老的、需要周期性献祭来维持的“平衡契约”。 萨拉斯带来的信息如同一把利刃,刺穿了卡兰的复仇目标。联邦的阴谋固然可憎,但它只是这个巨大腐朽体系中的一个症状。真正的敌人,或许是他们共同依赖的这套陈旧的权力结构本身。卡兰开始面临抉择:是继续进行针对个体的复仇,还是冒着被七国联合绞杀的风险,尝试揭露并颠覆那个维持了数个世纪的“平衡”? 第三部:风暴的前夜 随着“夜莺之声”的声望日益提高,他们吸引了来自各个阶层的追随者:被驱逐的贵族、失业的佣兵、甚至是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基层军官。卡兰不再是一个孤单的复仇者,他开始领导一场真正的、去中心化的反抗运动。 然而,反对的力量也在集结。北境蛮族在一位铁腕领袖的带领下,开始大规模南下,他们并非单纯的侵略者,而是被联邦对源晶的过度开采行为激怒的“自然守护者”。塞壬海贸联盟则派出了一支由蒸汽动力战舰和雇佣兵组成的精锐舰队,意图扼杀任何危及贸易路线的动乱。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泰瑞斯大陆的“大交汇点”——一个战略意义重大的古代遗迹。卡兰必须在联邦的追捕、艾尔文林地的魔法干预以及外部势力的入侵之间找到一条生路。他必须利用自己对锻造的理解,重塑一种被遗忘的古代技术,以期能够打破七国高层赖以维持统治的“源晶矩阵”。 《星火燎原》探讨的是:当既有的秩序被证明是建立在谎言和压迫之上时,反抗是否就必然导向另一场更血腥的灾难?一个没有王冠的世界,是否能找到新的支柱?卡兰和他的同伴们,能否在历史的巨轮下,点燃真正能照亮未来的火种,而非仅仅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怒火? 这不是一个关于拯救世界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打破世界,并鼓起勇气,在废墟中重建的艰辛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那种宏大的战争场面去的,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感和孤胆英雄的浪漫色彩。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远不止于此。他巧妙地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洪流的漩涡之中,那种挣扎与抗争,细腻得让人心疼。书中对主角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次抉择前的犹豫、每一次胜利后的反思,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的那种匠心独运,那些虚构的国度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不是简单地堆砌设定,而是有逻辑地服务于人物的成长和冲突的爆发。读到高潮部分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箭矢如雨、旌旗蔽日的残酷景象,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灵魂。作者对历史感的把握也非常到位,即便故事是架空的,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沉淀感,读完之后,脑海里回荡的不仅仅是激烈的战斗,更多的是对“力量”与“责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胜利,更是关于如何在体制和宿命的重压下,依然保有自己的人性光辉和信念坚持。

评分

我是在通勤的地铁上开始看这本书的,本来只是想打发时间,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连带着好几站都没下对车门。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时而宏观地展现战局的演变,时而又聚焦到某个小人物的一次细微的情绪波动上。这种切换处理得极其自然,没有生硬的跳跃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权力”腐蚀性的揭示。随着主角地位的提升,他必须做出越来越多的妥协和权衡,他的初衷似乎在一步步被他所建立起来的庞大体系所吞噬。这种内心的挣扎,比起外部的敌人更令人揪心。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的描写也非常细致入微,那些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都让这个世界显得立体而真实,而不是一个扁平的背景板。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史诗般的宿命感,但同时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不屈的意志。读到最后,我感到的是一种满足,那种被一个精心构建的宏大故事完全包裹住的满足感。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给一本书写这么长的评论,但这本书实在太“扎实”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爽文,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去品味,但回报是巨大的。我特别佩服作者构建的那些配角群像,每一个小人物,哪怕戏份不多,都有着自己的血肉和坚守。比如那位一直默默辅佐主角的谋士,他的每一次谏言都充满了智慧和无奈,他的存在使得主角的光环不至于过于刺眼,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剧情的推进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有张弛有度,不让人感到拖沓,也不至于因为过于紧凑而失去喘息的空间。那些文戏的处理,比如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那种暗流涌动的权谋较量,比单纯的武斗更加扣人心弦。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书中出现的那些独特的战术和地理环境的描述,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功课,让那些想象中的场景具备了可信度。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之前忽略掉的一些细微伏笔,感受到作者布局的深远。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开始看这本书的,起初有点抗拒这种“一人敌一国”的宏大叙事,总觉得会有些夸张失真。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错得太离谱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主角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祇,而是让他不断地犯错、受伤、然后重新站起来。这种“人味儿”是极其宝贵的。那些描绘失败和挫折的篇幅,我感觉比描写辉煌的胜利更加动人。通过这些挫折,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是如何被环境塑造成一个传奇的,而不是天生如此。另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那种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和冲击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象时所用的那些比喻,非常富有画面感,一下子就把读者从紧张的对峙中拉出来,感受一下那个世界真实的四季更迭和山河壮丽。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探访那些充满异域风情和古老传说的地名,这本书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文化体系。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格局显然要高出不止一个层次。它探讨的命题非常深刻,远超出了简单的“打败敌人”的层面。我感受到了浓郁的悲剧美学,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宿命感贯穿始终。主角的每一次看似胜利的举动,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牺牲和无可挽回的代价。作者对于“代价”的描写是毫不留情的,他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站在顶峰的人,其承受的孤独和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中的女性角色塑造也让我耳目一新,她们不是依附于主角的附属品,而是拥有独立意志和强大能量的个体,她们的选择和立场,常常成为推动剧情走向的关键转折点,这种平衡感做得非常好。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道德评判,而是将复杂的灰色地带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讨论空间被无限放大,读完后,我跟几个同好讨论了整整一个晚上,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评分

好书好书,送货上门,价格合理

评分

好书不是吹的,真的很不错。

评分

11.1满四百减三百活动非常给力。

评分

看着还行

评分

好书不是吹的,真的很不错。

评分

好书好书,送货上门,价格合理

评分

质量挺好的

评分

看着还行

评分

帮别人买的,据说挺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