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日本战国史4

高清日本战国史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樱雪丸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战国史
  • 战国时代
  • 高清图片
  • 历史
  • 文化
  • 日本历史
  • 战争
  • 武将
  • 历史图像
  • 战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10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3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樱雪丸*佳人气代表作《史上*强日本史》全新修订版!销量超100000册!

全新续集,看未完的精彩日本史!

风云变幻,幕府大厦摇摇欲坠;闭关锁国,日本将何去何从?

中二少年少女、日本游戏迷、文艺范青年人手必备,装逼实用,居家良品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清日本战国史”的第四部,作者通过幕府将军德川秀忠与一干重臣的关系、重臣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德川秀忠传位于德川家光等诸事件,反映了当时幕府统治的众多矛盾和统治阶层之间的尔虞我诈;德川家光与天皇之间的争斗反映了天皇与幕府之间的深刻冲突和矛盾;而对天主教的传播与抵制暗示了社会下层对统治的严重不满,而底层和上层的尖锐矛盾与冲突终于导致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但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并且促使日本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德川家光与一干大臣的先后离世和大名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冲突,幕府的统治基础被严重削弱,而浪人阶层以及部分大名的崛起,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幕府统治的大厦即将轰然倒塌。

作者简介

樱雪丸,80后人,出生于上海,曾赴日本留学数载。很早之前就开始接触日本文化,精通战国之后的中世、近代日本历史,对一些历史事件有着独特的见解,一直致力于日本历史的研究中。

精彩书评

元和二年(1616)六月七日,江户幕府一代重臣本多正信因病去世,享年78 岁。
这位被誉为“家康影子”的老头儿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饱受世间的热议,虽然评价褒贬极端不一,可谓是恨的人恨之入骨,爱的人爱到深处,但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他不单单是德川家一介家臣,更是德川家康的“朋友”这一事实。
作为德川时代的开创者,立于万人之上的王者德川家康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在他的生命里,有很多家臣,有很多对手,但唯独缺少的,则是朋友。
或许当年的织田信长曾经是家康的朋友,但这也仅限于他在问鼎天下之前的那段岁月,毕竟是在战国乱世,像朋友这种宛如初恋女友般温柔美丽的词汇,在绝大多数时候也只能如初恋女友般昙花一现似的短暂。
而本多正信却是一个例外。他与德川家康之间的那种关系,和石田三成大谷吉继的那种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友情并不相同,正信与家康,更多的是一种信任与默契。
即便是在德川家康成为了天下的征夷大将军之后,本多正信也依然能够带刀进入他的卧室,这在德川家是唯*的特例;此外,在很多次家臣会议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德川家康和本多正信两人说得哈哈大笑,但手底下的群臣却一头雾水,两只眼睛瞪得浑圆,拍破了脑袋也没弄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这两人就是一对好基友。
正信死后,本多家的家督自然是由本多正纯接替,作为对正信多年来为幕府尽忠奉公的褒奖,德川秀忠特地赐给正纯两万石的领地,这样一来,本多家的俸禄便达到了五万三千石。
本多正纯想都没有多想就直接磕头谢恩了。
不是他忘记了亲爹的遗嘱,也不是他故意无视亲爹,而是他不相信本多正信的话。
凭什么俸禄过了五万就会有危险?
这台词要说得再露骨一点,那就是凭什么我不能不听我爹的?
在此不得不重复一句之前已经被说了一遍又一遍的话:每一个生活在父亲阴影之下的儿子,都有着一颗超*父亲的心。
虽然在很多时候,儿子一辈子都是儿子。
继武田胜赖、德川秀忠、真田信繁之后,现在终于轮到本多正纯了。
当然,不是现在,毕竟在这世上男友求婚女友当即被雷劈死的现世报还是比较罕见的。
元和三年(1617)三月初,在江户城内召开了一次小规模小范围的重要会议。
主会者是将军德川秀忠,与会者有南光坊天海,金地院崇传,本多正纯以及林罗山。
议题有两个,*一是将德川家康的遗体从原先的埋葬地骏河久能山迁往日光(枥木县内);第二则是初步确认一下家康的神号。
前一个是老爷子生前就立下的遗嘱,对此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非常统一地表示在把遗体迁过去之后,还要在那里造一个华丽丽的类似于纪念园地之类的东西,作为永*性的景观,让一代伟人德川家康和大好江山融为一体。
那个纪念园地后来还真的给造起来了,也确实造得特别华美,那便是现在闻名世界的日光东照宫。
至于后一个议题,则有点麻烦了。
话说日本人其实跟中国人一样,在他们看来,那些著名的伟人死后,往往能化为天上的星星或是神仙,但不管是星星还是神仙,都得有个名字,这就需要活着的人来开动脑筋了。
德川家康的神号,具体方面应该由天皇来想,但在此之前,则必须由德川家内部先做出一个决定:是起神道教的神号,还是起佛教的神号。
确切地讲,是起神号,还是起佛号,因为佛教里其实是没有神的,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他讲究的是每一个人依靠自己的修行灭私灭欲,终成正果,佛不是神,只是过来人。只不过中国也罢日本也罢往往喜欢在宗教上面搞一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而在大多数人眼中,神和佛是一个概念,于是也就产生了神道教的神号和佛教的神号这两样东西。
在日本,神号一般叫 ** 大明神,佛号则叫 ** 大权现。
而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到底该称家康为德川真人好,还是叫他家康罗汉好。
首先发表意见的是当前在德川幕府中地位仅次于将军秀忠的头号重臣本多正纯,他认为既然是日本人的神号,那就得用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身土不二嘛;但紧接着宗教界大腕儿天海便提出了反对,说要用佛教的,理由是家康生前对佛教非常虔诚,是个非常热心的佛教徒,对于这种一心向佛的人,不弄个佛教神号实在就是对不起他。
天海之后,便轮林罗山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林罗山时年 34 岁,他自幼便有天才之名,兴趣爱好是钻研儒家学说,23岁来到德川家康身边,成为御用文人,后来被家康派往秀忠身边,负责教授学问。
此人要论地位的话,堪称是当时日本文化学术界的一哥;同时,即便不论德川家对其宠信,光说才学,那也是相当了得,就算称一声天下*一也不为过。
尤其是他的一张嘴一支笔,简直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能把死的说成活的。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且说在庆长十一年(1606)的时候,有一个真名不详教名叫哈比恩的日本天主教修士来到江户城,说是找林罗山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
时为公元 17 世纪,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成功绕地球走了一圈的大航海高潮时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早就被证明了无数次,已然成了真理,
就连地球仪也早发明了出来,而且普及率还很高,日本就有的卖,当年织田信长手里就有一个,同时这哥们儿还有一张世界地图。至于我们中国,那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由伟大科学家张衡老爷爷提出了“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的理论了,按说,这玩意儿本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摆明了就是那样,多说无益,说破了天,都是这样。
然而结果却是任谁都没有想到的,面对接受过多年洋教育,精通西洋文字西洋科学的哈比恩,全然不知近代科学为何物的林罗山提了一套“四书五经”就上场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公开辩论,哈比恩被说得彻底崩溃,手里拿着还在转动的地球仪,嘴上却连连口称林大哥我错了,这地球它就是方的,从今往后谁要不承认地球是方的我跟他急。
同时,此事也直接让哈比恩对上帝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后来没过多久,他就退教了。

……

目录

001? ? ? 第一章? 东照大权现
011? ? ? 第二章? 儿子们
020? ? ? 第三章? 君臣天命
028? ? ? 第四章? 宇都宫钓天井
038? ? ? 第五章? 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051? ? ? 第六章? 公武合战
061? ? ? 第七章? 天子巡幸
074? ? ? 第八章? 女人和武士
083? ? ? 第九章? 家人
091? ? ? 第十章? 天皇退位
095? ? ? 第十一章? 休假式疗养
102? ? ? 第十二章? 父亲秀忠
107? ? ? 第十三章? 仁君秀忠千古
112? ? ? 第十四章? 天下之主
116? ? ? 第十五章? 兄弟之死
123? ? ? 第十六章? 独眼龙
129? ? ? 第十七章? 《五人组制度》

133? ? ? 第十八章? 一切都为了上帝
138? ? ? 第十九章? 农民
143? ? ? 第二十章? 预言之子
150? ? ? 第二十一章? 幕府出阵
158? ? ? 第二十二章? 柳生十兵卫
167? ? ? 第二十三章? 智慧伊豆
175? ? ? 第二十四章? 炮轰岛原
180? ? ?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决战
187? ? ? 第二十六章? 锁国令
195? ? ? 第二十七章? 爱情的结晶
203? ? ? 第二十八章? 宽永大饥荒
208? ? ? 第二十九章? 母亲
214? ? ? 第三十章? 他是谁?
221? ? ? 第三十一章? 国姓爷来访
230? ? ? 第三十二章? 一百条鱼引发的血案
236? ? ? 第三十三章? 狮子座陨落
243? ? ? 第三十四章? 奇怪的客人们
251? ? ? 第三十五章? 惊天秘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高清日本战国史4》之外的其他历史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充实且具有阅读价值的替代选择。 --- 历史的侧影:细说古今风云变幻的非战国时期史著 一、 罗马的荣光与衰落:一部跨越千年的帝国挽歌 书名:《永恒之城:从共和国到拜占庭的千年史诗》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亚历山大·里德]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东方岛国的武士时代,而是将目光投向地中海世界的心脏——古罗马。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微的细节描摹,构建了一幅跨越十二个世纪的帝国兴衰图景。 全书伊始,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重返罗马的城邦时代。重点解析了早期共和国的政治结构、贵族和平民的斗争,以及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的悲壮命运。作者对斯巴达克斯起义的社会背景分析,深入探讨了奴隶制在共和国晚期对社会肌理造成的深刻腐蚀。 随后,叙事进入了凯撒与庞培的角力,以及屋大维如何以“第一公民”的身份终结共和国,开启了元首制。作者对奥古斯都“和平时期”的政治平衡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解释了“五贤帝时代”何以成为古典文明的黄金期。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帝国晚期危机的解读。它不仅仅记录了蛮族入侵和军事动荡,更深入探究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瘟疫的冲击以及基督教的兴起如何从内部瓦解了西方的统治基础。从戴克里先的分治改革到君士坦丁迁都,再到西罗马的最终覆灭,作者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权力如何一步步流失,最终帝国在公元476年寿终正寝。 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致力于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的延续。它探讨了查士丁尼大帝的法典整理、对古典文化的坚守,以及在与波斯、阿拉伯势力的长期对抗中,帝国如何保持其独特的希腊化和基督教特性,直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详尽的考古证据引用和对拉丁语史料的精准翻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罗马世界,而非刻板的历史教科书形象。 --- 二、 工业革命的黎明:社会与技术的宏大转型 书名:《蒸汽、煤烟与自由:1780-1850年英国的世纪重塑》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伊莱恩·哈里斯] 内容概述: 本书将时间线拉至近代,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具变革性的事件之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地带:英国。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发明罗列,旨在剖析技术变革如何彻底重塑了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全球贸易格局。 开篇部分,作者首先描绘了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生活和行会制度的僵化,为变革的爆发提供背景。随后,她以惊人的细节描述了纺织业的机械化进程,从珍妮纺纱机到动力织机的出现,如何将生产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书的核心章节,深入探讨了煤炭和钢铁在这一时期的关键作用。它详尽记录了铁路时代的到来,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分析——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资本的流动载体、国家力量的象征,以及劳动力迁移的催化剂。 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工人阶级”诞生的社会代价进行了无情而真实的记录。她描述了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的拥挤、卫生条件的恶劣、童工的使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卢德主义运动和早期工会组织的挣扎。通过大量的个人日记、工厂记录和议会报告,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那一代人所承受的剧烈阵痛。 《蒸汽、煤烟与自由》的价值在于其平衡的视角。它既赞颂了科学进步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也毫不回避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社会不公。它详尽考察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被扭曲和应用,以及像罗伯特·欧文这样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如何试图调和效率与人道主义的矛盾。 这是一部关于物质文明如何拔地而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世界推入现代的恢弘著作。 --- 三、 中世纪的智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书名:《玄奘西行:大唐使者的天竺探秘与佛教东传》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李文博] 内容概述: 本书将视角转向了公元七世纪的东方,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玄奘法师。它是一部关于信仰、勇气、地理探索和文化转译的史诗。 全书不仅复述了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莫贺延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印度的经典路线,更侧重于他此行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作者利用了唐代史料、敦煌壁画的记录,以及印度地方志的交叉比对,重建了玄奘在各地(如:那烂陀寺)学习和辩论的场景。 书中细致描绘了中原文明与古印度文明的碰撞。玄奘不仅是一位虔诚的求法者,更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大使。他带回的梵文经典,为中国佛教的法相宗、唯识宗等重要流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些经文被翻译、注解、融合进入中国哲学体系的复杂过程。 《玄奘西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路”的描绘。它不是一张简单的地图,而是对沿途各国风俗、政体、宗教生态的社会学考察。从高昌王国的友好接待,到中亚游牧部落的剽悍,再到天竺内部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势力消长,读者仿佛跟随玄奘的足迹,亲历了一场跨越数万里的精神朝圣之旅。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在冷兵器时代,知识和信仰是如何成为驱动人类文明前行的最强大动力,以及文化之间的深度对话如何塑造了一个统一而多元的亚洲精神世界。它与关注军事冲突和权力斗争的战国史主题截然不同,是一部关于智慧与耐心的赞歌。 --- 总结: 这三部著作分别涵盖了古典世界的帝国兴衰(罗马史),近现代的社会技术革命(工业史),以及东方古代的文化与精神探索(丝路史)。它们在主题、地域和时间跨度上,与“高清日本战国史4”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您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历史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对日本战国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影视作品,那种戏剧化的冲突和浪漫化的英雄主义,总是让人热血沸腾。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更为冷静和审慎的视角。它更侧重于权力运作的逻辑和地缘政治的博弈,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恩怨。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关东管领”制度衰亡过程的分析,作者清晰地梳理了足利幕府的权威是如何一步步被地方豪强蚕食殆尽的,这种对政治架构瓦解的宏观把握能力,非常老道。它没有过多渲染个人的勇武,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制度的僵化和新兴势力的崛起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上。读完之后,你对“天下布武”的真正含义,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结构重塑。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必然性,是其他通俗读物很难达到的层次。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传统叙事忽略的边缘细节。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战国时期武士阶层的日常“后勤”问题,包括粮食的筹集、铁炮的进口与维护,甚至是不同流派的弓术训练方法。这些“硬核”的内容,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远非教科书上那种英雄主义的扁平描述可以比拟。特别是关于“一向一揆”的社会结构分析,作者不仅引用了当时寺庙的文书,还结合了考古发现来佐证其经济基础,这种跨学科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你只是了解了一个历史片段,而是真正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和残酷现实的时代深处。对于那种追求知识深度和细节的“钻研型”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值得称赞。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时,清晰的图表和时间轴的穿插使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尤其是对于那些名字相似、关系复杂的同族分支和姻亲网络,书中的家系图谱做得极其详尽和清晰,我再也不用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去确认某某大名的叔父是谁,或者他与织田家的联姻关系了。这种对读者阅读便利性的极致关怀,使得即便是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理解那些复杂政治联盟的章节,也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它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导游”的热情,引导你走进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让人愿意一直读下去,去发现下一个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细节。这种流畅且友好的阅读引导,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历史书籍中做得最好的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非常到位,丝毫没有拖沓感,但又给予了足够的信息密度。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比如,在描写决定性的会战时,作者会用一到两章的篇幅去详细铺陈战前的情报刺探、外交斡旋,以及主力部队的调动,那种步步为营的紧凑感让人手心冒汗。紧接着,战斗场面的描写又会变得简洁有力,直击要害,绝不拖泥带水。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关键人物的命运转折点,会插入一些侧面的史料解读,比如某个将领的突然叛变,或者某个城池的突然陷落,后面会紧跟着对当时气候、粮草供应等“非人为因素”的分析,让读者感受到历史进程中那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揭开一个新的谜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享受,那种厚重的质感和清晰的图像处理,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些关键战役的地图绘制,立体感十足,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日本战国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地理形势和兵力部署的脉络。我记得我翻到织田信长统一日本前夕的那几章时,那些细节的描绘,简直是身临其境。比如介绍本能寺之变时,作者对于事发前夜各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即使隔着几百年的时光,也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常。而且,书中对于各个大名家族的家徽和旗帜的复原图也做得非常精细,这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美学和象征意义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宝藏级别的资料。总而言之,从视觉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是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

不错,期待下一部

评分

看评论推荐的,送货很快。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

评分

快递很快,两天就送到了

评分

正版

评分

给力啊 终于等到第四部

评分

正版

评分

物流快,van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