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雪丸*佳人气代表作《史上*强日本史》全新修订版!销量超100000册!
全新续集,看未完的精彩日本史!
风云变幻,幕府大厦摇摇欲坠;闭关锁国,日本将何去何从?
中二少年少女、日本游戏迷、文艺范青年人手必备,装逼实用,居家良品
本书是“高清日本战国史”的第四部,作者通过幕府将军德川秀忠与一干重臣的关系、重臣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德川秀忠传位于德川家光等诸事件,反映了当时幕府统治的众多矛盾和统治阶层之间的尔虞我诈;德川家光与天皇之间的争斗反映了天皇与幕府之间的深刻冲突和矛盾;而对天主教的传播与抵制暗示了社会下层对统治的严重不满,而底层和上层的尖锐矛盾与冲突终于导致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但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并且促使日本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德川家光与一干大臣的先后离世和大名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冲突,幕府的统治基础被严重削弱,而浪人阶层以及部分大名的崛起,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幕府统治的大厦即将轰然倒塌。
樱雪丸,80后人,出生于上海,曾赴日本留学数载。很早之前就开始接触日本文化,精通战国之后的中世、近代日本历史,对一些历史事件有着独特的见解,一直致力于日本历史的研究中。
元和二年(1616)六月七日,江户幕府一代重臣本多正信因病去世,享年78 岁。
这位被誉为“家康影子”的老头儿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饱受世间的热议,虽然评价褒贬极端不一,可谓是恨的人恨之入骨,爱的人爱到深处,但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他不单单是德川家一介家臣,更是德川家康的“朋友”这一事实。
作为德川时代的开创者,立于万人之上的王者德川家康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在他的生命里,有很多家臣,有很多对手,但唯独缺少的,则是朋友。
或许当年的织田信长曾经是家康的朋友,但这也仅限于他在问鼎天下之前的那段岁月,毕竟是在战国乱世,像朋友这种宛如初恋女友般温柔美丽的词汇,在绝大多数时候也只能如初恋女友般昙花一现似的短暂。
而本多正信却是一个例外。他与德川家康之间的那种关系,和石田三成大谷吉继的那种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友情并不相同,正信与家康,更多的是一种信任与默契。
即便是在德川家康成为了天下的征夷大将军之后,本多正信也依然能够带刀进入他的卧室,这在德川家是唯*的特例;此外,在很多次家臣会议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德川家康和本多正信两人说得哈哈大笑,但手底下的群臣却一头雾水,两只眼睛瞪得浑圆,拍破了脑袋也没弄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这两人就是一对好基友。
正信死后,本多家的家督自然是由本多正纯接替,作为对正信多年来为幕府尽忠奉公的褒奖,德川秀忠特地赐给正纯两万石的领地,这样一来,本多家的俸禄便达到了五万三千石。
本多正纯想都没有多想就直接磕头谢恩了。
不是他忘记了亲爹的遗嘱,也不是他故意无视亲爹,而是他不相信本多正信的话。
凭什么俸禄过了五万就会有危险?
这台词要说得再露骨一点,那就是凭什么我不能不听我爹的?
在此不得不重复一句之前已经被说了一遍又一遍的话:每一个生活在父亲阴影之下的儿子,都有着一颗超*父亲的心。
虽然在很多时候,儿子一辈子都是儿子。
继武田胜赖、德川秀忠、真田信繁之后,现在终于轮到本多正纯了。
当然,不是现在,毕竟在这世上男友求婚女友当即被雷劈死的现世报还是比较罕见的。
元和三年(1617)三月初,在江户城内召开了一次小规模小范围的重要会议。
主会者是将军德川秀忠,与会者有南光坊天海,金地院崇传,本多正纯以及林罗山。
议题有两个,*一是将德川家康的遗体从原先的埋葬地骏河久能山迁往日光(枥木县内);第二则是初步确认一下家康的神号。
前一个是老爷子生前就立下的遗嘱,对此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非常统一地表示在把遗体迁过去之后,还要在那里造一个华丽丽的类似于纪念园地之类的东西,作为永*性的景观,让一代伟人德川家康和大好江山融为一体。
那个纪念园地后来还真的给造起来了,也确实造得特别华美,那便是现在闻名世界的日光东照宫。
至于后一个议题,则有点麻烦了。
话说日本人其实跟中国人一样,在他们看来,那些著名的伟人死后,往往能化为天上的星星或是神仙,但不管是星星还是神仙,都得有个名字,这就需要活着的人来开动脑筋了。
德川家康的神号,具体方面应该由天皇来想,但在此之前,则必须由德川家内部先做出一个决定:是起神道教的神号,还是起佛教的神号。
确切地讲,是起神号,还是起佛号,因为佛教里其实是没有神的,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他讲究的是每一个人依靠自己的修行灭私灭欲,终成正果,佛不是神,只是过来人。只不过中国也罢日本也罢往往喜欢在宗教上面搞一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而在大多数人眼中,神和佛是一个概念,于是也就产生了神道教的神号和佛教的神号这两样东西。
在日本,神号一般叫 ** 大明神,佛号则叫 ** 大权现。
而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到底该称家康为德川真人好,还是叫他家康罗汉好。
首先发表意见的是当前在德川幕府中地位仅次于将军秀忠的头号重臣本多正纯,他认为既然是日本人的神号,那就得用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身土不二嘛;但紧接着宗教界大腕儿天海便提出了反对,说要用佛教的,理由是家康生前对佛教非常虔诚,是个非常热心的佛教徒,对于这种一心向佛的人,不弄个佛教神号实在就是对不起他。
天海之后,便轮林罗山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林罗山时年 34 岁,他自幼便有天才之名,兴趣爱好是钻研儒家学说,23岁来到德川家康身边,成为御用文人,后来被家康派往秀忠身边,负责教授学问。
此人要论地位的话,堪称是当时日本文化学术界的一哥;同时,即便不论德川家对其宠信,光说才学,那也是相当了得,就算称一声天下*一也不为过。
尤其是他的一张嘴一支笔,简直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能把死的说成活的。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且说在庆长十一年(1606)的时候,有一个真名不详教名叫哈比恩的日本天主教修士来到江户城,说是找林罗山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
时为公元 17 世纪,正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成功绕地球走了一圈的大航海高潮时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早就被证明了无数次,已然成了真理,
就连地球仪也早发明了出来,而且普及率还很高,日本就有的卖,当年织田信长手里就有一个,同时这哥们儿还有一张世界地图。至于我们中国,那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由伟大科学家张衡老爷爷提出了“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的理论了,按说,这玩意儿本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摆明了就是那样,多说无益,说破了天,都是这样。
然而结果却是任谁都没有想到的,面对接受过多年洋教育,精通西洋文字西洋科学的哈比恩,全然不知近代科学为何物的林罗山提了一套“四书五经”就上场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公开辩论,哈比恩被说得彻底崩溃,手里拿着还在转动的地球仪,嘴上却连连口称林大哥我错了,这地球它就是方的,从今往后谁要不承认地球是方的我跟他急。
同时,此事也直接让哈比恩对上帝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后来没过多久,他就退教了。
……
001? ? ? 第一章? 东照大权现
011? ? ? 第二章? 儿子们
020? ? ? 第三章? 君臣天命
028? ? ? 第四章? 宇都宫钓天井
038? ? ? 第五章? 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051? ? ? 第六章? 公武合战
061? ? ? 第七章? 天子巡幸
074? ? ? 第八章? 女人和武士
083? ? ? 第九章? 家人
091? ? ? 第十章? 天皇退位
095? ? ? 第十一章? 休假式疗养
102? ? ? 第十二章? 父亲秀忠
107? ? ? 第十三章? 仁君秀忠千古
112? ? ? 第十四章? 天下之主
116? ? ? 第十五章? 兄弟之死
123? ? ? 第十六章? 独眼龙
129? ? ? 第十七章? 《五人组制度》
133? ? ? 第十八章? 一切都为了上帝
138? ? ? 第十九章? 农民
143? ? ? 第二十章? 预言之子
150? ? ? 第二十一章? 幕府出阵
158? ? ? 第二十二章? 柳生十兵卫
167? ? ? 第二十三章? 智慧伊豆
175? ? ? 第二十四章? 炮轰岛原
180? ? ?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决战
187? ? ? 第二十六章? 锁国令
195? ? ? 第二十七章? 爱情的结晶
203? ? ? 第二十八章? 宽永大饥荒
208? ? ? 第二十九章? 母亲
214? ? ? 第三十章? 他是谁?
221? ? ? 第三十一章? 国姓爷来访
230? ? ? 第三十二章? 一百条鱼引发的血案
236? ? ? 第三十三章? 狮子座陨落
243? ? ? 第三十四章? 奇怪的客人们
251? ? ? 第三十五章? 惊天秘密
说实话,我以前对日本战国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影视作品,那种戏剧化的冲突和浪漫化的英雄主义,总是让人热血沸腾。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更为冷静和审慎的视角。它更侧重于权力运作的逻辑和地缘政治的博弈,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恩怨。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关东管领”制度衰亡过程的分析,作者清晰地梳理了足利幕府的权威是如何一步步被地方豪强蚕食殆尽的,这种对政治架构瓦解的宏观把握能力,非常老道。它没有过多渲染个人的勇武,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制度的僵化和新兴势力的崛起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上。读完之后,你对“天下布武”的真正含义,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结构重塑。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必然性,是其他通俗读物很难达到的层次。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传统叙事忽略的边缘细节。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战国时期武士阶层的日常“后勤”问题,包括粮食的筹集、铁炮的进口与维护,甚至是不同流派的弓术训练方法。这些“硬核”的内容,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远非教科书上那种英雄主义的扁平描述可以比拟。特别是关于“一向一揆”的社会结构分析,作者不仅引用了当时寺庙的文书,还结合了考古发现来佐证其经济基础,这种跨学科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你只是了解了一个历史片段,而是真正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和残酷现实的时代深处。对于那种追求知识深度和细节的“钻研型”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值得称赞。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时,清晰的图表和时间轴的穿插使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尤其是对于那些名字相似、关系复杂的同族分支和姻亲网络,书中的家系图谱做得极其详尽和清晰,我再也不用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去确认某某大名的叔父是谁,或者他与织田家的联姻关系了。这种对读者阅读便利性的极致关怀,使得即便是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理解那些复杂政治联盟的章节,也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它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导游”的热情,引导你走进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让人愿意一直读下去,去发现下一个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细节。这种流畅且友好的阅读引导,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历史书籍中做得最好的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非常到位,丝毫没有拖沓感,但又给予了足够的信息密度。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比如,在描写决定性的会战时,作者会用一到两章的篇幅去详细铺陈战前的情报刺探、外交斡旋,以及主力部队的调动,那种步步为营的紧凑感让人手心冒汗。紧接着,战斗场面的描写又会变得简洁有力,直击要害,绝不拖泥带水。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关键人物的命运转折点,会插入一些侧面的史料解读,比如某个将领的突然叛变,或者某个城池的突然陷落,后面会紧跟着对当时气候、粮草供应等“非人为因素”的分析,让读者感受到历史进程中那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揭开一个新的谜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享受,那种厚重的质感和清晰的图像处理,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些关键战役的地图绘制,立体感十足,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日本战国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地理形势和兵力部署的脉络。我记得我翻到织田信长统一日本前夕的那几章时,那些细节的描绘,简直是身临其境。比如介绍本能寺之变时,作者对于事发前夜各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即使隔着几百年的时光,也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常。而且,书中对于各个大名家族的家徽和旗帜的复原图也做得非常精细,这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美学和象征意义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宝藏级别的资料。总而言之,从视觉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是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不错,期待下一部
评分看评论推荐的,送货很快。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
评分快递很快,两天就送到了
评分正版
评分给力啊 终于等到第四部
评分正版
评分物流快,va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