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6
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百年前的风雨飘摇 新闻细节中的中国历史
威望的西方大报《泰晤士报》眼中的近代中国
文武北洋的浮沉命运与近代中国的蜕变发展
近代史研究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我们了解一定时期的社会面貌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泰晤士报》对民国初期及时、全面、连续的观察和记录,有助于当代的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百年前中国的历史。
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在本书中呈现,民国初期的时代气息体现在每个新闻报道的细节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相关历史人物,也在其中呼之欲出。历史以一种接近真实的形式展现在眼前。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12-1919年对“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大事件的报道,全景式地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
1912-1915年,以袁世凯的主要政治活动为中心,涵盖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当上民国大总统、制造宋教仁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而维护了西藏主权,最后因复辟帝制称帝而在众叛亲离中死去等重大历史事件。
1916-1919年,以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段祺瑞为中心,以北洋军阀为主体,涉及北洋军阀的派系分裂和纷争、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政治行动、北洋军阀对南方用兵及南北议和、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西原借款”等系列秘密借款协议、与日本代表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直皖战争全程报道等丰富内容。
本书不仅使读者以全新角度思考、审视这一段历史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史潜移默化的影响,亦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有益史料。
《泰晤士报》,英国的主流大报,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为约翰.沃尔特。
作为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由于长期秉持“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泰晤士报》在很多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方激,美国休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现于美国Helen F. Graham癌症中心任职医学物理剂量师。自幼喜好文学与写作,并受过严格的文字训练,文风扎实,思想敏锐。最近十余年来,更沉迷于中国历史,尤对清末民初史兴趣浓厚,希望在对于历史细节的敬重、探究、还原中,更加明白时代的律动、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启迪。译有《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本书不仅使读者以全新角度思考、审视这一段历史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史潜移默化的影响,亦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有益史料。
在本书中,我尽力所做的一件事,便是将原本零散、片断的《泰晤士报》刊发的新闻,串成一部以英国人的视角观察、写成的“民初编年史”。
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完整重温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以及在其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各派系相关人物,更能从许多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里窥探到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
——编译者
1912
中国的和谈会议/2
对满人们的警告/4
发生在中国的危机/7
清王朝被推翻/8
有人意图暗杀袁世凯/11
清皇族宗室在皇宫召开会议/13
中国所面临的新难处/15
清廷发行“爱国债券”/17
满人们的踌躇犹疑/19
上海的绑架事件/21
南京临时参议院和孙文/22
中国的敌对派系/23
对孙文所作的采访/26
满人宣布逊位/27
南京领袖们的策略/29
清王朝的崛起与覆灭/31
满人王朝的退位诏书/37
北京城里一派肃静/39
南京共和政体与列强/41
中国的第一位总统/43
袁世凯在上奏清廷时对时局的阐述/45
南京对袁世凯的期待/50
中国的饥荒问题/51
南京代表们在北京/53
北京的军队哗变/55
北京的哗变/58
孙文的信心/61
华北的无政府状态/62
南京方面提出的要求/65
中国的第一任大总统/67
中国新上任的总长们/69
孙文辞职/72
共和中国/73
满人帝国的覆灭/76
中国的现状/79
中国的新秩序/82
中国的煤炭资源/84
中国与外国银行一笔国内贷款遭到拒绝/87
中国总理已打算引退/89
中国总理的辞呈,及无政府主义者言过其实的报道/91
中国的总统及其将军们/93
孙文与总统/99
中国的前景/101
处决两位将军/103
袁世凯的麻烦/104
袁世凯和参议院/107
对悲观者的回复/108
莫理循博士对中国局势的见解/113
孙文在北京/115
中国及其未来/116
诞生一年后的中华民国/119
中国的革命/123
1913
中国拖欠还款/128
共和之下的广州/130
中国的形势/134
鸦片问题/136
袁世凯的专政/139
在“少年中国”控制下的报界/141
俄国和中国贷款/145
隆裕皇太后之死/147
中国的禁烟大会/150
孙文访问日本/151
中国的总统大选/153
中国的财政状况/157
北京的国会/160
中华民国的内忧外患/162
中国国会的开幕仪式/166
中国国会的策略/167
改变政策的缘由/169
……
有人意图暗杀袁世凯
北京发生了炸弹事件 嫌犯已遭逮捕并认罪
(本报记者,北京,1月16日,1912年1月17日刊登)因为爆发了意图暗杀袁世凯的事件,北京今日引发了一阵轩然大波。事件发生在袁世凯结束宫中会议后回转住处的途中。这位内阁总理大臣有幸毫发无伤地得以逃脱,但是有包括保镖、警察和街头小贩在内的20人,却在爆炸中受伤,有些人的情形还相当严重,一位保镖头目还因此丧命。
爆炸事件共启用了三枚炸弹。它们体积很小,不过是炼乳罐头的大小,但其中却藏有威力巨大的炸药。有一枚没有炸开,另外两枚则因投掷失误而在马车后方爆炸。当时,总理大臣正飞车赶回自己的住处。
邻近地区即刻展开了一系列措施,三位投掷炸弹者和其他嫌疑人已被悉数逮捕。三人均坦承自己的罪行。他们承认自己是革命党人,声称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暗杀仍在与人民为敌的袁世凯。其中有两位是贵州人,另一位是直隶人氏。
他们的尝试波及了不少无辜的人,并差一点置已在阻止对抗继续发生的袁世凯于死地,对于国家目前的危局来说,袁世凯可谓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皇宫里的拜见
昨天,庆亲王和前摄政王探望了袁世凯,并就逊位的最终条款作了长谈。两位亲王均就内阁总理大臣对朝廷的效忠表达了他们的感谢之意。今天一早,袁世凯去皇宫拜见了皇太后,并就宣布逊位的诏书的有关字句与她交换了意见。在这些场合中,袁世凯都表现得如准帝王一般。在从其住处到皇宫的路上,他遍布了满街的士兵,而警察署的庞大警力也遵守执行着他的号令。他是在入宫觐见后于正午时分返回的途中遇上暗杀事件的,幸好,暗杀并未成功。
清皇族宗室在皇宫召开会议
袁世凯将成为临时大总统
(本报记者,北京,1月18日,1912年1月19日刊登)昨天,来自内蒙古的八位蒙古亲王和皇族宗室的亲王们,在皇宫里召开了一次会议,共同讨论有关逊位的程序。除了蒙古的喀喇沁亲王(这位亲王英勇地主张,要将这场不可能会打赢的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他因此而获得了一些廉价的赞誉之词)之外,所有人都赞成所提议的方案。因为对人在南京的共和派领袖们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这些领袖目前所推行的政策也因其合理性而使各方重拾信心,所以该方案目前仍在修订之中,以期达成各方的满意。袁世凯和皇太后均未出席昨天的会议。而明天还会召开另一个会议,皇太后届时将会出席,但袁世凯仍不会现身,他自今日起连续告病三天。
程序
据两派之间达成的共识,目前的安排是,清廷将颁发两份诏书。很明显,第一份将会在袁世凯并不知情的情形下颁布,袁将被授予全权在中国建立共和政府。17省的代表目前在南京集结,并将推举他担任大总统,袁也将会接受这一决定,而目前的临时大总统孙文则会按其本人意愿卸任。然后,袁世凯将接受总统的职位,皇帝也会随即在第二份诏书中宣布逊位。
皇帝逊位之后,孙文将前来北京和袁世凯商讨有关成立新政府的事宜。共和派的领袖们也将允许皇帝在逊位后继续保留满人皇帝(非中国皇帝)的名号。
朝廷的优待费
袁世凯提议为逊位之后的朝廷提供每年500万银两的优待费。对于身为光绪皇帝遗孀的隆裕皇太后还将会有特别的礼遇,因为光绪帝是清国现代皇帝中的第一位改革者。
将所有这些因素汇总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目前的困境中,中国还是会达成某一种和平的、令人满意的结果。
北京的炸弹暴行
(路透社,北京,1月18日)三名尝试暗杀袁世凯的人员今晨被行刑官处以绞刑。
中国所面临的新难处
(社论,1912年1月22日刊登)中国的情势在突然之间急转直下。周四时,各派之间似乎已经达成了协议。朝廷方面已经同意逊位;袁世凯也已经被赋予全权以建立共和;南京方面的共和派人士都推选他为总统,而他们所推举的临时大总统孙文,也将会卸任以成全这一安排。从表面上看,一切事情都已安排妥当,剩下的似乎唯有照单执行。谁曾想,两天之后,孙文竟否决了这一安排,所有事情又再度充满了变数。对于外国人而言,理解一场革命运动的发展趋势总是一件难事,而当这样一场运动发生在东方民族之中时,因为其人民的观点和思维习惯对于欧洲人而言几乎深不可测,因此,这种困难更会加倍。
据本报北京记者提及,孙文似乎已经被人说服,袁世凯打算背叛其誓言,并将目标瞄准在夺取独裁权力之上。在发给袁世凯的电文中,孙文明确表明了他对这位政治家的不信任。双方在周四应该都已经予以接受的诏书,确凿无疑地赋予袁世凯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南京的共和派却只打算默许这位由他们自己同意选为总统的人暂时性地享有这些权力。他们要么是对其信用从未曾怀疑过,要么是将这份怀疑深藏在自己心里,直到袁和朝廷对如此安排作出承诺。在孙发给袁的电报中所提出的另一方案,和双方所接受的北京的那一份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北京方案中那两份本来要颁布的诏书曾在本报记者于周五所发出的消息中描述过。这么一来,袁世凯由清王朝到民国的权力更替之路在各方面都被阻断了。电报中所提出的另一方案明确地提出,那一位中国最有权力的政治家、曾经代表朝廷一手指挥南北和谈的人物,在列强们承认民国之前,都不会在新政府里有份了。他并不能“建立共和政府”,而只是一个被动地看着别人建立共和的见证者。他也不会成为什么总统,而只是一介普通公民。朝廷将直接向集聚在南京的人传达其权力和特权,而毫无疑问的是,孙文还是会继续担任他的“临时大总统”一职,并将继续管理国家大事。
这么看来,本报记者将这一消息描述成是对袁世凯的“羞辱”,便也不足为奇了,我们几乎无法不去假设,这就是摆明了要羞辱他。而这么做似乎既不明智,又冒犯无礼,除非我们真的会认为袁世凯对改革者们并未释放出任何善意。目前,我们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但是,除非这一假设成立,否则,南京派系及其领袖们的行为似乎就是无法原谅的。他们将民国紧紧抓在自己的手里,要知道,他们已经同意选举袁世凯作为总统,而这种同意也足以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袁是适合这一职位的人。令我们感到害怕的是,他们正在危胁着和平局面在自己那一方的实现,并因此而将他们的国家从里到外都暴露在最严重的危险状态中。面对着所遭遇的一切,袁世凯在自己新的处境中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我们不能去无端臆测。而孙文的这一做法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会不会在因缘际会之下,袁的那些昔日的满人政敌们,在他必须要面对南京态度的改变时,重新启动他们在朝廷上已经酝酿好的阴谋呢?
我们认为,袁是一介强者,他并不太可能会屈服于强加在自己头上的羞辱,无论是在满人中,还是在汉人里,他都有许多拥护者;人们相信,帝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军队仍然在效忠于他,因为那毕竟是他自己一手成立、训练出来的军队。面对着那些千奇百怪的各色派系从四面八方对他的重重攻击,他可能会屈服,也可能会下了狠心要和南京方面一较高下。无论将会发生何种情形,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的人民将注定经历许多苦痛,而国家也一定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愈来愈大的危机之中。我们所欣然乐见的是,那些已经因为内乱而背负了灾难性损失并对其深感厌倦的人民,可能仍在坚持着争权夺利的政治对手们会最终达成和解。
共和的另一种表述(代序)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定稿付梓后不久,我即开始着手选译该报对中国民初时局的新闻报道。当时并未想过要再次成书,相对清末,民初现场更是纷繁芜杂,国运、人物、事件均是盘根错节,仿佛迷宫一般,我自忖无法独立梳理出这些千头万绪。之所以愿意继续埋首故纸堆中,一方面,是自己在编译上一本书时所积聚起来的热情仍维持着某种惯性;更重要的,则是我想从《泰晤士报》的讲述中,对袁世凯最后几年的人生轨迹再作一次较为完整的了解。
读者朋友从《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的后半部里能看到,在当年的风云变局中,袁世凯的形象与分量逐年清晰。直至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外焦点几乎全部聚集在他一人身上,不夸张地讲,一时之间,中国的命运似乎系于其一人的手上。这一点,近年来的历史研究其实也早已做出佐证。但囿于对清末“新政”的选材范围所限,《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中与袁直接相关的记述其实既不多也不深入;并且,多半内容还都被隐抑在了有关事件里。对这样一位在时局中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我想,虽然自己对袁世凯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都早已了解,但若能继续借《泰晤士报》的视角去作另一番观望,想必一定会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之故,这一次,我决定不再在选材的设定上给自己更多的限制。自1912年清帝退位起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其间凡与他本人有关的主要新闻事件,都进入了我的搜索范围。结果,工作一开始,我便立刻发现,《泰晤士报》对中国民初几年的报道,几乎泰半以上就是对袁世凯及其所代表的北洋政府的现场记述。换言之,“民初即北洋、北洋即袁某”,仿佛是《泰晤士报》对当年中国新闻报道的既定路线和宗旨。继而,我又从中领悟了一点,若以主流新闻的报道角度出发,袁世凯与他所代表的北洋政府,似乎才是西方人眼中民初时局的主角。英国的主流报界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录,为中国的“共和”作了另一种生动而细致的表述。这一发现令我对手中的工作重新建立起了信心,我相信,若是自己能循着这一方向,认真探索《泰晤士报》的文字所记载下的那一段历史轨迹,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译稿过五万字时,出版社方面再次与我接洽、商谈编译续书的事宜。我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印证,更出于双方在成书理念上的某种默契。经过一再的沟通、商讨,我们决定在既定的选材理念上,从时间与空间上对选材范围再作进一步的延伸。就时间而言,设定为自1912年初民国肇始至1919年底五四运动以后;至于空间上的延展,则是对这一时段中以北洋政府事件为代表的中国国内及国际形势再作一次更全面、深入的扫描。
一年的编译工作正如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探索。在这一段历史中,我既看到了许多与早已熟悉的近现代史叙事所不尽相同的片断,也更加理解民初十年对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与价值。如果说,原先可能会产生于清末的某种社会新局面被一场革命给打破了,但产生这种新局面的肇因,其实并未因为革命取代改良而消失,反而是更深刻地影响着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年代。朝代可以在转瞬间遽变,国策也可以随当政者政治主张的不同而相左,但历史的进程并不会因此而留下任何断点。今天的结果取决于昨日的诱因,明日的可能又植根于今朝的现实,历史从不会留下哪怕是一天的断层。
回首民初十年,虽然时有波折甚至倒退,但“建设”的主题还是基本明朗的,权力逐步移交给法统、制度逐步取代个人的趋势也都算清晰可见。可以说,这正是晚清“改革”中的积极因素在思想意识与社会潮流上留给民国的宝贵遗产。试想,若是当年身处这一时局中的各路风云人物,能够一以贯之地本着追求和平建设中国的理念,共同促成“制宪”、“成立议会”等大事一一妥善达成,将会更积极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若是真的如此,民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势必会得到空前的稳固,国家的财政税收体系也定会日益完善。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军队的转型、中国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及待遇等问题,原本也都有望朝向日益理想化的方向稳步迈进,民主风潮蔚为盛行则更有势不可当之势。但可惜的是,因为当时领袖人物的思想限制与独裁意识、政治组织的极权化变形,纷争和厮杀很快便取代了合作与团结,历史并没有在那个关键点上给中国留下如此理想化的一页。转型中的新兴共和国,无论在国内事务上,还是在国际关系中,都仿佛是一片荒草丛生、龙蛇混杂的漫漶沼泽,令人在看得眼花缭乱之际,徒留无尽喟叹。
然而,若与此后日益混乱、分裂、对抗的中国社会局面相比,民初的十年依然令今人充满遐想。今天,许多国人遥想民国、畅谈民国,更多的是出自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在那十年中,新兴的共和国并不强大,甚至时见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不仅基础薄弱、百废待兴,更是时局诡谲、外强环伺。而它从西方社会临摹来的一切,也多是徒留其表象,却未注重改造表象背后的真正基础。但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却还是清楚地落实在了每一个社会细节中。如果说,“民国范儿”总予人一种难以形容的活泼生动、酣畅淋漓之感,那么,我觉得,最能体现、反映出这种“范儿”的年代,正是它最初的十年。
从这本最终完成的书稿中,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完整重温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以及在其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各派系相关人物,更能从许多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里窥探到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那些在当年的国际形势中深刻影响着中国时局发展的外交事件,如为北洋政府运作“善后大贷款”的国际借款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两国与中国的外交较量等诸多史实,也都在书中一一涉及。而那个年代里中国社会在经济、文明上艰难的发展与进步,也能从本书中找到佐证。
我自己认为,与《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相比,这一本《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在选材范围上更为宽泛、广阔、自由。在编译的过程中,我更是对重述新闻事件的全面和完整性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在选编、翻译原新闻稿之余,我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尽自己所能对书中的史实作了认真的考证,并在许多篇章后留下尽可能详尽、客观的注解。此外,在上一本书中因为过度拘泥于原文句式结构而在翻译上造成的某些问题,也在本书编译伊始便得到了自觉的纠正。这一切,都令《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书很好,就是没时间看
评分不错
评分大开本,也算基本史料
评分还没看,书包装精美,正版没问题。
评分还没看,书包装精美,正版没问题。
评分确实不错,是正版。不错的,以后继续在京东购买。值得信赖。
评分了解那段乱七八糟的历史
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