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萌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北京史
  • 旗人
  • 社会史
  • 文化史
  • 民俗
  • 家族史
  • 社会生活
  • 历史学
  • 修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4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02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8
字数:81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旗人社会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旗人与北京史既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然而,旗人群体迅速消失于民间,犹如水银泻地一般,而他们在失去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话语权,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有人们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他们的专著。本书把握了北京古都发展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地区这一特点,把握了满族历史的基本脉络通过对清史、满族史,特别是八旗问题的研究,以居旗人群体绝大多数的中下层为关注的重点,重点对旗人社会生活的形态、特点与演变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

  刘小萌,男,史学博士。河北完县人,1952年3月生于北京市。1968年赴内蒙古牧区插队。1973年转回河北农村原籍,后上技校,当工人。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史学硕士学位,师从该院四大终身教授之一的王锺翰先生。1985年7月入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通史室工作。1986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清史专业博士学位,导师是该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被评为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顾问,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院史学科客座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前言/序言

unll




好的,以下是关于其他清代社会史研究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不包含您提到的《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的内容。 --- 书名:雍正朝官制与权力运作:中央集权的深化与制度的调适 作者:李泽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9年 字数:约680,000字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清代雍正朝(1723-1735年)政治制度演变与权力运行机制的专题研究著作。雍正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其在位期间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重塑了清帝国的行政与官僚体系。本书旨在通过对档案、奏折、谕旨、内阁档案及相关地方志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系统阐释雍正皇帝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政治智慧与权力手腕,成功地将一个初具规模的帝国,转变为一个更高效、更集中的专制政体。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中央政府机构的重塑、权力核心的运作模式、官员选拔与监督体系的改革、以及财政与军事制度的重大调整等多个维度。 第一部分:中央决策层的重构与权力中枢的变迁 本部分着重探讨雍正皇帝如何对传统的六部制度进行革新与制衡。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是权力结构调整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本书详细分析了军机处从临时性机构向常设核心决策机构的转变过程,剖析了其运作的“密折”制度基础,以及它如何绕过传统的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实现了决策效率与绝对保密的统一。同时,本书也梳理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在雍正朝的职能收缩与地位降格,揭示了权力由“集体决策”向“皇帝独断”倾斜的内在逻辑。 第二部分:官僚选拔、任用与内控机制的强化 雍正皇帝对官僚队伍的整顿是其巩固统治的另一核心举措。本书细致考察了科举制度的细微改革,尤其关注了恩荫、吏员转正等非主流晋升渠道的规范化。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研究了雍正朝建立的“互参”与“密折”制度在官员监督中的作用。密折制度不仅是皇帝获取地方信息的渠道,更成为其穿透层级,直接考察和奖惩官员的利器。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本书展示了雍正如何通过这种“耳目遍布”的体系,有效遏制了官员的贪腐与懈怠,使得地方官员对中央的响应速度和执行力空前提高。 第三部分:财政金融与国家资源整合 雍正朝的财政改革被视为清代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本书详细剖析了“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背景、具体实施步骤及其对地方税收结构的影响。这项改革不仅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它将丁银并入田赋,简化了税制,扩大了国家的直接财政收入,为后世的财政稳定奠定了基础。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火耗归公的推行,这一措施将地方胥吏利用“火耗”之名中饱私囊的行为纳入国家统一管理,有效充实了国库,并为官员的养廉或办公经费提供了稳定的来源,是反腐与增收相结合的典范。 第四部分:军事部署与边疆治理的调整 在军事方面,雍正朝面临着西北准噶尔部的长期威胁。本书对西北用兵的后勤保障、将帅选拔与军事指挥体系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驻藏大臣”制度的形成和权力结构的解析,揭示了清朝对西藏地区控制力的逐步加强,以及该制度在维护边疆稳定的历史作用。这些军事和边疆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帝国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其政治资源调动能力和执行效率的显著提升。 结语:中央集权高峰期的制度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雍正朝改革的深远影响。雍正皇帝通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制度创新和权力整合,使清朝的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些制度遗产,如军机处的运作模式、摊丁入亩的税制基础,对乾隆朝的“守成”乃至影响到清朝中后期的国家治理格局,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书强调,雍正时期的政治并非简单的“暴政”,而是一场基于特定历史情境下,旨在实现帝国高效运转的、系统性的国家能力建设工程。 本书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深刻描绘了清代政治制度从“中兴”到“成熟”的关键十年,是研究清代政治史、制度史和国家能力演变绕不开的重要参考著作。 --- 书名:明清之际的江南士绅与社会网络:以徽州文人群体为中心 作者:王家范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21年 字数:约550,000字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明清易代之际的江南地区,特别是以徽州为核心的士绅群体,探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精英阶层的身份认同、经济活动、文化实践及其复杂的社会网络。该研究突破了传统上将士绅简单划分为“忠臣”或“降臣”的二元对立框架,力求还原一个在王朝更迭、社会动荡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复杂群体群像。 第一部分:徽州士绅的地域基础与经济支柱 本书首先勾勒了明清之际徽州士绅的地域特征。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七山一水二分田”,催生了以商业贸易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作者详细考察了徽商群体与士绅阶层的深度融合,指出许多士绅家庭的财富基础源于跨区域的商业经营,尤其是盐业、典当业和茶叶贸易。通过分析宗族档案和商业契约,本书揭示了士绅如何通过资本积累来维系其在地方的社会地位,以及儒家伦理在商业实践中的调适与运用。 第二部分:文化资本的构建与文人群体的生态 在文化层面,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徽州文人圈层的互动与传承上。明末清初,程朱理学面临新的挑战,阳明心学、复古思潮以及后来的“实学”思潮在徽州士绅中产生了广泛的回响。作者细致考察了以文学社团、书院讲学为载体的知识传播活动,特别是对那些在明亡后选择隐居或保持“半隐”状态的文人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表明,文化资本(如诗文声望、学术地位)是士绅网络中流通的重要“货币”,它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成为士绅家庭世代延续的无形资产。 第三部分:王朝更迭中的身份选择与社会调适 明清鼎革是本书分析的中心议题。作者并未采用简单的政治立场的评判,而是深入探讨了徽州士绅面对新朝廷时的复杂心理与实际策略。一部分士绅坚守气节,成为“遗民”,他们的抗争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而更多的士绅则采取了灵活的“入仕”或“屏居”策略,力求在新的政治秩序下维护其既有的家族利益和社会影响力。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家族的仕进记录和地方参与程度,分析了“新朝廷”对地方精英的接纳机制,以及士绅阶层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如何巧妙地融入清代的基层治理结构中。 第四部分:宗族组织与地方社会治理 在地方治理层面,本书强调了宗族在明清之际社会稳定中的关键作用。徽州宗族不仅是血缘和经济共同体,更是士绅用以维护地方秩序、调解纠纷、管理公共资源的有效工具。作者分析了族规、祖训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士绅如何通过主导宗族事务,间接行使了超越其官职本身的社会权力。这种“士绅-宗族”结合的治理模式,是清代基层社会控制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央权力延伸到乡村毛细血管的关键环节。 第五部分:社会网络与跨区域联系 本书的最后部分侧重于描绘徽州士绅的社会网络结构。这些网络是横向的(同僚、师生关系),也是纵向的(依附与庇护关系)。通过分析科举同年、幕府经历、商业伙伴等连接点,本书构建了徽州士绅在京师官场、地方政务乃至商业领域中的复杂关系图谱。这些网络在动荡时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信息流通渠道,是士绅群体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书以扎实的徽州地方史料为基础,为理解明清之际中国精英阶层的生存智慧、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发掘和运用上,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扎实功底。从那些罕见的奏折、私家笔记到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蛛丝马迹都整合了起来,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证据链完整的论证体系。特别是当涉及一些关键的制度变迁时期,比如雍正改革或乾隆盛世的后期,书中对相关政策如何影响到旗人生计的微观层面,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推演和论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由衷的信服。它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根植于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每一次的判断和结论都有据可查,这对于一部社会史著作来说,无疑是最高的褒奖。它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术上的可靠感。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清代北京社会肌理的复杂性与流动性,远超我们传统观念中“铁板一块”的八旗印象。作者似乎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去追溯那些在官方记录中不易被捕捉到的边缘群体和非主流现象。例如,关于旗人与汉人之间的通婚、经济往来,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这打破了我原以为的,清朝建立后旗人社会是一个完全封闭、特权阶层固化的传统认知。它揭示了在漫长的两百多年中,个体命运如何在全球性变局和内部矛盾交织下,被推向不同的轨迹,有的沉沦,有的挣扎着寻求新的定位。这种对“动态平衡”和“内部张力”的深刻挖掘,让我对清代社会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停留在表层的政治军事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素雅又不失古韵,尤其是那细致入微的纹饰,让人联想到清代那种沉稳厚重的历史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排版上的用心,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让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物关系得以清晰呈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沉浸其中,不会感到阅读上的疲惫。书中配有的插图和地图,虽然不是特别多,但选取的角度都非常精准,比如描绘北京城内八旗居住区的俯瞰图,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三百年前的窗户,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纯文字难以给予的。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从触感到视觉,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严谨,让人愿意花上时间,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在书籍的实体呈现上,它已经成功地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搭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充满仪式感的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和细腻,作者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史料堆砌者,而是一位能够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生动故事的叙述高手。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或纯粹的制度罗列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社会结构变迁,嵌入到具体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日常的社会互动之中。读到某些关于旗人生计和子弟教育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早年那种优渥后逐渐衰落的心理落差。作者在描摹不同阶层旗人生活面貌时,那种洞察人心的笔力非常到位,既有对上层贵族繁文缛节的刻画,也有对底层挣扎求存者的同情,使得整个“旗人社会”的群像丰满立体,绝非扁平化的标签可以概括。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社会史研究,变得如同在阅读一部精心打磨的长篇小说,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之大,令人在合上书卷后仍久久不能平复。它并未将“旗人社会”视为一个孤立的历史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置于清代中晚期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去考察。通过对比旗人和汉人在土地制度、兵役制度乃至文化消费上的差异和趋同,作者成功地勾勒出清朝“双重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身份政治”和“国家认同”的深层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被特殊优待的群体,如何应对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与最终的命运。这种跳脱出单一族群叙事的宏大视野,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专门史的范畴,成为理解整个清代国家治理模式和民族关系演变的关键钥匙。阅读它,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对一个庞大历史课题的全面巡礼。

评分

评分

给力!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给力!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写的挺好的,原始材料引用丰富。

评分

棒棒哒,值得推荐,

评分

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