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民 等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国民政府
  • 五院制度
  • 政治制度
  • 宪政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学
  • 政治学
  • 政府研究
  • 行政管理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7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92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字数:3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运用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档案与官方公报等文献,尤其是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政府、五院及相关部门的所有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将宏观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在注重史实构建与制度设汁的同时,也注重制度实施的过程及影响制度的内外因素,突出制度实施中人的因素及其互动关系,从静态和动态、纵向和横向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对五院制度,以及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各院进行了考察与分析。

目录

第一章 五院制度渊源
第一节 五权宪法思想的产生及其精义
一、五权宪法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五权宪法思想精义
三、孙中山未能落实五权宪法
第二节 国民党的“训政大纲”
一、训政制度的实施
二、国民会议与《训政时期约法》

第二章 行政院研究
第一节 行政院的建立
一、民国初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摇摆
二、国民党成为新的制度主体
三、训政制度下行政院的成立
第二节 行政院的制度设计与院长更替
一、行政院的制度设计
二、行政院院长的更替
第三节 行政院的组织职权与人事分析
一、行政院自身组织机构与人事分析
二、行政院隶属部门的设置及人事变迁
第四节 行政院的制度变迁与效能分析
一、行政院的制度革新
二、行政院的效能分析

第三章 立法院研究
第一节 胡汉民与立法院的设立
一、胡汉民与五院制度
二、胡汉民与立法院
三、约法之争
第二节 孙科与立法院
一、孙科的立法思想、主张与实践
二、孙科对立法院的人事控制
第三节 第一、第二届立法院组成分析
一、立法院的组成及立法委员的产生
二、立法院第一、第二届领导层组成分析
三、第一、第二届立法委员组成分析
第四节 立法体制概述
一、国民政府立法院
二、国民党中央
三、国民会议
第五节 国民政府立法体制的特点
一、体制的二元性
二、浓重的党化色彩
三、领袖制的倾向
四、一定的开放性
第六节 国民政府立法体制运行的绩效
一、体制运行中的非制度化
二、立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受到影响
三、较高的立法效率

第四章 司法院研究
第一节 司法院概况
一、司法院之设立
二、司法院一般行政
第二节 居正与司法院
第三节 司法院隶属机构
一、最高法院
二、行政法院
三、司法行政部
四、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第四节 司法院建设之成效
一、司法改革之成就
二、司法建设之缺失

第五章 考试院研究
第一节 考试院组织职权
一、考试院本部组织与职权
二、考选委员会组织与职权
三、铨叙部组织与职权
第二节 戴季陶与考试院的创建
一、筹建考试院
二、创制考铨法规
第三节 考试院的人事分析
一、考试院领导层分析
二、考试院构成人员分析
三、戴季陶与考试院的人事
第四节 任官考试制度
一、考试制度之确立
二、考试的运作方式
三、任官考试之举办
四、分发与任用
第五节 公务员铨叙制度
一、办理甄别登记,审查现任官吏
二、颁布任用法规,确立任用资格
三、建立考绩制度,实施奖优惩劣
四、统一俸给抚恤,初立保障制度
五、推行补习教育,提高文官素质
第六节 考试院之评析
一、考铨制度的现代化
二、考铨制度推行之缺陷
三、考试权独立的困境

第六章 监察院研究
第一节 监察院之设立
一、监察院的组织沿革
二、监察院组织概况
三、监察院职权规定
第二节 监察院的组成分析
一、监察院领导层分析
二、监察委员组成分析
第三节 监察制度运行绩效分析
一、监察职权的行使
二、监察活动
三、审计工作
第四节 监察院运行的困境
一、监察权无完整性与强制性
二、监察对象过泛
三、组织设计头重脚轻
四、缺少对监察委员有效的奖惩机制
五、缺少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与资料
一、史料类
二、著作
三、论文
后记

精彩书摘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二)孙科主持的立法
  在胡汉民任立法院院长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共主持制定了民法、刑法、土地法、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地方自治法、工会法、农会法、渔会法、工厂法、矿业法和劳动法16种法典,奠定了国民党法律的基础。孙科担任立法院院长后,在一般市法方面,主要是进行一些完善、补充工作。“将以前已立之法积极整理修正,待立而未立之法,亦积极研究制订。”从而完善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制,积极与国际接轨,“以备将来废除不平等条约时各国无所借口”。在抗战前孙科担任立法院长期间,主持完成的重要法案有:
  (1)修订的旧法有,检察院组织法、考试院组织法、铨叙部组织法、考试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禁烟条例、审计部组织法、教育部组织法、导淮委员会组织条例、立法院组织法、进口货物原产国标记条例、县长任用法、公务员惩戒法、工会法、工会法施行法、全国经济委员会组织条例、中央造币厂组织法、民营公用事业监督条例、电气事业条例、合作新法、户籍法、大学组织法、电影检查法、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国民政府主计处组织法、海关出口税则、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管理条例、会计师条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实业部组织法、反省院条例、海军部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商标法、印花税法徒刑人犯移垦暂行条例、蒙藏委员会组织法、侨务委员会组织法。其他还有中央、地方岁计审查,中外条约、国际条约的核议,等等。
  ……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一份关于《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避免任何刻意的“AI”痕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图书简介:《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书名: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作者/编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实际作者名] 出版社/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或填写实际信息] 定价: [此处留空,或填写实际价格] 核心议题与结构概述 本书旨在对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1927年至1949年)所建立和运行的“五院制”架构进行一次系统化、深入的实证考察与理论分析。五院制,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大机构的并立与互动,被视为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理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实践高峰。本书不仅关注制度的文本设计,更着重于其实际运作中的张力、演变及其对国家治理效能的影响。 全书围绕五院制下的权力分配、机构职能的重叠与分化、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环境对制度形态的塑造等核心问题展开,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动态的近代中国政治实体。 第一部分:制度的溯源与理论基础的嬗变(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五权宪法理论自清末至北伐完成的历史语境。它考察了孙中山先生对三权分立的超越性思考,特别是考试权和监察权作为独立于传统三权的创新性设置的政治哲学基础。 随后,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在南京时期,如何将这一理论蓝图转化为具体的组织法和宪政草案(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及《五五宪草》的讨论)。本部分辨析了在国家统一与地方割据的拉锯战中,五院制设计如何被赋予了不同于理论初衷的现实考量,特别是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初期平衡点的探索。本章的论述基于大量的早期官方文件、党内会议记录及党派人士的私信往来,揭示了制度设计者们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抉择。 第二部分:五院的本体论探究——职能的重构与实践(约600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骨架,对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的内部结构、人员构成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职权行使进行了精微的剖析。 行政院: 研究其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在国民政府初期“训政”阶段的绝对主导地位,并考察其与军事委员会、实业部的权责交叉。特别关注其在经济建设、对外关系中的角色变化,例如通过对历任行政院长施政纲领的对比分析,呈现出行政效率的波动性。 立法院: 不仅审视其立法职能,更深入考察其作为政治协商和法律解释中心的地位。本书通过梳理历年通过的重要法律(如《户籍法》、《公司法》等)的制定过程,揭示了立法过程中党派利益、地方势力与技术官僚之间的复杂博弈。 司法院: 侧重于司法体系的现代化尝试。研究国民政府如何努力构建统一的法院系统,并解析“司法独立”原则在党治主义阴影下所遭遇的挑战,特别是对最高法院的判例分析,展示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边界。 考试院: 这一独立于行政的权力核心,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们详尽考察了其对公务员制度(尤其是文官考试)的改革力度,以及在抗战爆发前后,人才选拔机制如何应对战时人才的急剧需求,并探讨了它在维护技术官僚体系纯洁性方面的成效与局限。 监察院: 考察其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在实践中如何履行弹劾、纠察职能。本书通过对具体监察案件的个案研究,剖析其在面对高层腐败或行政失误时,所能达到的制衡深度与政治敏感度,并对比了它与党内纪律检查机构之间的职权界限。 第三部分:五院间的互动、张力与宪政进程(约400字) 本部分将视角从各院独立职能转向了它们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这是理解五院制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横向张力: 分析了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之间的权限摩擦,特别是立法院对行政院决策的实质审查力度。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技术官僚”色彩如何影响了政治决策的专业性与党派性之间的矛盾。 纵向关系: 重点剖析了“训政时期约法”下,五院制如何从属于中国国民党中央的领导。研究表明,理论上的权力制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党政一致”的原则所渗透和调和。本书运用图表分析了特定时期内,中央政治委员会对五院决策的干预频率和深度。 制度的弹性与僵化: 评估了五院制在应对“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家危机和全面抗战时期的组织弹性。制度的某些部分(如行政的动员能力)表现出适应性,而另一些部分(如立法的效率)则因既有的制衡机制而显得僵化。 第四部分:结论与历史定位(约200字) 最后一部分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实践进行了整体评价。本书认为,五院制不仅仅是一套组织架构,它代表了近代中国在寻求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时,对西方体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一次深刻尝试。 尽管受制于战争、党治的现实以及宪政程序未完全落实的约束,五院制仍为国民政府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系统化的国家管理机器,并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法制建设和公务员选拔)留下了可供后世参考的制度遗产。本书的结论强调,对五院制的评价必须置于其历史背景下,审视其作为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的内在逻辑与最终的历史局限。 ---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大量原始档案、法院判例、立法记录以及行政命令的细致梳理,力求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叙事,进入制度操作的微观层面,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国家构建与宪政实践提供了一部坚实的学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参考资料的完备性是衡量一部著作水准的试金石。在这方面,这本书的表现堪称典范。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档案、史料的发掘与辨析上,这一点从其详尽的注释和引文就可以窥见一斑。我特别注意到,许多关键论点的支撑并非仅仅依赖二手文献,而是直接引述了原始档案中的内容,这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的扎实度和权威性。这种对“第一手材料”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操守。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是一套可供后续研究者检验和拓展的坚实基础。可以说,这本书的参考系统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索引,对于想要深入挖掘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价值不可估量。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原始历史现场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也值得称赞。它并非采取简单的编年体或主题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内在自洽的分析框架。从宏观的制度源流追溯,到中观的组织职能划分,再到微观的权力制衡机制的实际运作,层次分明,逻辑递进。这种自上而下、层层剥茧的叙事结构,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了对复杂政治实体运作的全局观。阅读完毕后,我脑海中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权力运作图景已经构建了一个稳定而清晰的模型,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这种结构上的优势,使得本书在作为案头工具书查阅时,也能迅速定位到所需信息,展现了其极高的实用价值。好的结构,才是真正能承载深厚学问的骨架。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而这本书就像一盏精准的探照灯,清晰地指引着我穿越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各项制度背后的政治逻辑和现实考量,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制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深度的剖析,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和组织架构,变得鲜活而有逻辑。特别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制度变迁的对比分析部分,其论证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令人信服。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捕捉到新的细节和理解的层次,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学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可以反复咀嚼的知识宝藏。那种被严密逻辑所包裹的阅读快感,是其他碎片化信息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具大家风范,笔力老到,措辞精准,既有历史学者的沉稳,又不乏政治学理论家的犀利。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复杂概念通俗化的能力,但这种“通俗”绝非肤浅的简化,而是在保留学术深度的前提下,用最恰当的语言将核心思想表达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关键论点提出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力量感的句式,它们像旗帜一样,在漫长的论述中为读者指明方向。虽然主题严肃,但阅读起来却少有那种令人窒息的学究气,更多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和对国家治理体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种高水平的文字驾驭能力,让原本可能严肃的历史制度研究,也充满了可读的张力和节奏感,读来酣畅淋漓,毫不拖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完美契合了其严肃的研究主题。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细腻,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对内里的学术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字体排版,清晰、大气,即便是在复杂的历史文献和制度图表部分,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对于长期接触厚重学术著作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本如此用心打磨的实体书摆在案头,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在学术严谨之余,也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是很多同类研究著作所欠缺的。作者显然对如何呈现复杂的制度演变过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原本枯燥的制度文本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价值层次。

评分

填补空白的著作,感觉还不够太深入

评分

很好不错,不过就是没有包住

评分

很好不错,不过就是没有包住

评分

送到家比较方便,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评分

非常好的书,资料来源有根据,内容详实,读完获益匪浅!

评分

非常好的书,资料来源有根据,内容详实,读完获益匪浅!

评分

很好不错,不过就是没有包住

评分

非常好的书,资料来源有根据,内容详实,读完获益匪浅!

评分

送到家比较方便,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