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原理与诊断维修

自动变速器原理与诊断维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月相,张卫 著
图书标签:
  • 自动变速器
  • 变速箱
  • 汽车维修
  • 汽车工程
  • 机械工程
  • 诊断
  • 维修
  • 汽车技术
  • 传动系统
  • 汽车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8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432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应用本科及高职
主编张月相是国内知名汽修实践家之一,尤其擅长自动变速器维修与理论研究,编写出版多本汽车维修畅销书。参与多次教育部师资培训,负责自动变速器维修专题,深受好评以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轻松破解自动变速器学习中结构难、传动难、油路难、故障诊断难四大难题.可以为授课老师免费提供教学辅导,解除教学疑难问题及后顾之忧。本书技术新,原理透,内容落地,适于应用本科及高职应用,是难得的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自动变速器原理与诊断维修》内容包括拉维娜式、辛普森式、无级式、平行轴式和双离合器式五类自动变速器的原理与故障诊断维修,通过对01M自动变速器的详尽分析,总结出了自动变速器结构规律、各档输出规律、油路循环规律以及分析故障规律;并以宝马6档、9档和雷克萨斯8档自动变速器为例,介绍了怎样利用上述规律,轻而易举地破解自动变速器学习中的结构难、传动难、油路难和故障诊断难的四大难题。
同时,为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又对辛普森式、无级式、平行轴和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进行了详尽的图文介绍,可熟练应用上述规律,以求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标本兼治。
《自动变速器原理与诊断维修》还有与之全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助教助学视频(另售),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及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使用,也可作为汽车维修人员自学提高读本和专项维修技师培训教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自动变速器简介1
第一节自动变速器分类1
一、辛普森式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1
二、拉维娜式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2
三、无级式自动变速器2
四、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2
五、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2
第二节自动变速器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4
一、自动变速器主要优点4
二、自动变速器主要缺点5
三、自动变速器发展趋势5
第三节自动变速器的正确使用5
一、正确更换润滑油5
二、正确使用加速踏板6
三、正确使用变速杆7
四、正确使用模式选择开关7
复习题8
第二章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主要元件
结构原理与检修10
第一节行星轮机构、离合器、制动器、
单向离合器结构与检修10
一、行星轮机构的结构10
二、辛普森式单排行星轮机构传动原理11
三、拉维娜式单排行星轮机构传动原理16
四、行星轮机构检修20
五、多片湿式离合器结构原理与检修20
六、制动器结构原理与检修23
七、单向离合器结构原理与检修25
第二节液力变矩器及油泵结构、工作原理
与检修26
一、液力变矩器结构26
二、液力耦合器与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30
三、液力变矩器检修33
四、油泵检修34
复习题35
第三章拉维娜式电控液压行星轮
自动变速器37
第一节拉维娜式自动变速器总体构造37
一﹑ 01M自动变速器结构平面图分析37
二、 01M自动变速器结构分析39
第二节01M自动变速器各档传动原理43
一、 D1档传动原理44
二、 D2档传动原理45
三、 D3档传动原理46
四、 D4档传动原理47
五、倒档传动原理47
六、传动规律48
七、利用传动规律和传动图分析各档
输出48
第三节01M自动变速器电控液压油路
系统阀结构原理49
一、油路系统调压阀结构原理50
二、油路系统开关阀与电磁阀结构原理55
第四节01M自动变速器电控液压油路
工作原理61
一、N位油路工作原理61
二、D1档油路工作原理63
三、D2档油路工作原理65
四、D3档油路工作原理66
五、D4档油路工作原理68
六、 R位油路工作原理70
七、个别调压阀及开关阀的分析71
八、分析各型自动变速器油路的规律72
笫五节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结构、传动、
故障诊断分析技巧72
一、利用档位和油路图诊断故障技巧72
二、01M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技巧74
三、宝马六档自动变速器分析技巧80
四、雷克萨斯八档自动变速器分析技巧84
五、宝马九档自动变速器分析技巧89
复习题95
第四章辛普森式电控液压自动
变速器97
第一节辛普森式双行星排自动变速器等效
平面结构图分析97
第二节辛普森式双行星排自动变速器结构
分析98
一、自动变速器总成分解98
二、离合器C1、C2结构分析98
三、双行星排行星轮机构结构分析99
四、前排行星架壳体总成结构分析100
五、制动器B2结构分析100
第三节辛普森式自动变速器各档传动
原理101
一、D1档传动原理103
二、D2档传动原理104
三、D3档传动原理105
四、D4档传动原理106
五、R位传动原理106
第四节辛普森式自动变速器结构和传动
分析技巧107
一、结构分析技巧107
二、传动分析技巧108
第五节辛普森式双行星排自动变速器油路
系统阀结构原理109
一、主调压阀结构原理109
二、主要开关阀结构原理111
第六节双行星排电控液压自动变速器各档
油路工作原理114
一、N位油路工作原理115
二、D1档油路工作原理115
三、D2档油路工作原理119
四、D3档油路工作原理121
五、D4档油路工作原理123
六、R位油路工作原理125
七、油路分析技巧128
八、变速器油路循环规律128
复习题128
第五章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电控
系统130
第一节电控系统组成130
一、电控单元(TCM)130
二、自动变速器中主要传感器的作用132
三、自动变速器电磁阀原理与检修135
四、电脑的控制功能137
五、自动变速器多功能开关143
第二节典型轿车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
检修147
一、01M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端子
名称147
二、01M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检修
参数148
三、电磁阀及传感器控制电路分析149
四、车速传感器及其电脑控制原理151
五、变速杆锁止电磁阀控制系统152
六、01M自动变速器各档电路图剖析153
第三节自动变速器的仪器诊断156
一、电控系统自诊断简述156
二、原厂汽车解码器使用实例163
三、国产通用型解码器使用实例168
四、匹配与自适应175
五、通用公司汽车的驱动周期176
六、解码器使用注意事项177
第四节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179
一、故障诊断技巧179
二、主要故障原因180
复习题188
第六章无级式自动变速器190
第一节无级式自动变速器总体结构190
一、无级式自动变速器平面结构图
分析190
二、无级式自动变速器拆分191
第二节无级式自动变速器传动原理195
一、前进档传动原理195
二、倒档传动原理196
第三节无级式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
系统197
一、无级式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原理图
分析197
二、无级式自动变速器控制原理200
第四节无级式自动变速器油路系统电控
原理202
第五节飞度无级式自动变速器各档油路
工作原理208
一、N位油路工作原理208
二、D位油路工作原理209
三、R位油路工作原理210
四、安全保护油路工作原理212
第六节飞度轿车无级式自动变速器主要
故障214
复习题219
第七章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221
第一节五档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总体
结构221
一、主轴结构222
二、副轴结构222
三、二轴结构222
四、惰轮轴结构222
五、倒档惰轮轴结构222
第二节平行轴式五档自动变速器传动
原理223
一、D1档传动原理223
二、D2档传动原理224
三、D3档传动原理225
四、D4档传动原理225
五、D5档传动原理226
六、倒档传动原理227
第三节五档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电控
液压系统228
一、电控单元和电磁阀228
二、五档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电控
液压油路组成229
第四节五档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油路
系统232
一、油路中各主要阀结构原理232
二、五档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各档油路
工作原理236
第五节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电控原理240
第六节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主要故障241
一、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
技巧242
二、平行轴式自动变速器主要故障242
复习题248
第八章双离合器式(DSG)自动
变速器250
第一节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结构
原理250
一、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总体结构250
二、双离合器结构和工作原理251
三、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阀体结构253
第二节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传动
原理254
一、D1档传动原理254
二、D2档传动原理254
三、D3档传动原理256
四、D4档传动原理256
五、D5档传动原理257
六、D6档传动原理257
七、倒档传动原理259
第三节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油路
分析259
一、油路组成259
二、油路走向263
第四节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主要
故障263
复习题265

前言/序言

汽车自动变速器结构复杂,传动形式各样,其油路循环像蜘蛛网一样密集,一直被认为是汽车维修教学中比较难讲、难学的部分。《自动变速器原理与诊断维修》根据多年汽车维修实践及师资培训经验,以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轻松破解自动变速器学习中结构难、传动难、油路难、故障诊断难四大难题。本书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具有独创性1)本书以独创的自动变速器结构平面图,并配合3D仿真立体结构图,将目前广泛使用的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分析得十分详尽,并借此总结出了自动变速器的结构规律,使各型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分析变得非常容易。
2)本书以独创的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传动原理图,将自动变速器各档传动过程分析得十分透彻,从中总结出了行星轮式自动变速器各档的输出规律,用此规律进行分析便可使复杂的传动一目了然。
3)本书总结出了分析油路中各类阀及各档油路的走向规律,从而使查看如蜘蛛网一般的油路图变得轻松容易。
二、是本活教材本书主要插图来自于独立开发的自动变速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材中怎样写,软件中就怎样演示,通过软件的演示,可使本书变成一本名副其实的“活”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将变速器中看不见、摸不到的结构影视化,通俗易懂,过目不忘。
三、标本兼治本书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找到自动变速器的结构规律、动力输出规律和油路走向规律,使读者对各类自动变速器能触类旁通,以便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分格了辛普森式、拉维娜式、无级式、平行轴式和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从机械到液压、从电气到故障诊断均包含在内,不仅可作为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教材,也可供汽车专业人员自学和技师培训使用。
本教材配有辅助教学视频资料,并可提供师资培训服务与教学指导。
本书由哈尔滨华德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李长威及吴柏宇副院长审校,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交流并不吝赐教。
张月相
《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图书简介 在当今社会,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严峻,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控制领域的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管理者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燃油经济性理论与关键技术 第一章 燃油经济性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 本章首先回顾了燃油经济性评价标准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单一油耗测试,到如今更为综合的工况模拟和实际道路测试,详细介绍了当前国际主流的燃油经济性评价体系,如NEDC、WLTP等,并深入分析了各国法规对燃油经济性指标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接着,本章系统梳理了影响车辆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从宏观到微观,逐一进行剖析。宏观层面,重点探讨了车辆自身设计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整车质量、风阻系数、滚动阻力等,以及动力总成匹配、传动系统效率等。微观层面,则深入解析了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如燃烧效率、热效率、机械效率等,以及其与燃油品质、点火正性、喷射策略等之间的 intricate correlation。此外,本章还关注了驾驶行为、道路状况、环境温度等外部因素对燃油经济性的显著影响。 第二章 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提升技术 本章聚焦于发动机作为车辆“心脏”的燃油经济性提升策略。首先,对先进的发动机燃烧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但不限于稀薄燃烧技术(如均质压燃HCCI、预混合压燃PAMB)、均质低压压燃(LCCI)等,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优势与挑战,以及实现这些燃烧模式的关键技术,如高精度燃油喷射系统、精确的进气控制以及高效的点火系统。 其次,本章详细介绍了发动机热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如可变气门正时与升程(VVT/VVL)、可变压缩比(VCR)、先进的涡轮增压技术(如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GT、电驱动涡轮增压器e-turbo)、缸内直喷(GDI)以及米勒循环/阿特金森循环的应用。对这些技术如何优化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过程,从而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热效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再次,本章探讨了发动机摩擦损失的降低技术,包括低摩擦材料的应用、表面处理技术、低粘度机油的选择以及优化润滑系统设计。 最后,本章还对发动机排气再循环(EGR)、发动机减缸技术(如气缸停用技术)以及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协同作用,全面提升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第三章 车辆其他系统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优化 本章将目光投向发动机之外的车辆关键系统,探究其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及相应的优化措施。 首先,对传动系统效率的提升进行了详细分析。这包括自动变速器(AT)、双离合变速器(DCT)、无级变速器(CVT)等不同类型变速器的效率特点、关键技术(如液力变矩器锁止技术、DCT离合器控制优化、CVT钢带/链条传动效率提升)以及新型高效变速器的发展趋势,如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 其次,对车辆轻量化技术进行了深入阐述。从材料层面,介绍了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在汽车结构中的应用,分析了它们在降低车身重量、提高安全性和提升燃油经济性方面的综合效益。从结构设计层面,探讨了结构优化、一体化设计以及先进的连接技术如何实现轻量化目标。 再次,对降低车辆滚动阻力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包括轮胎的低滚阻设计(如特殊胎面花纹、胎体材料和结构优化)、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的应用以及车轮轻量化设计。 最后,本章还关注了空气动力学在降低风阻方面的作用。从车身外形设计、空气动力学套件(如扰流板、扩散器)的应用以及车辆底部平整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降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与燃油经济性 本章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技术及其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首先,对混合动力汽车(HEV)的类型、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包括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能量管理策略以及能量回收技术(如制动能量回收)。 其次,对纯电动汽车(BEV)的驱动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包括电动机的类型、效率特点、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充放电管理以及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制动技术。 再次,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特点、优势以及与HEV和BEV的比较进行了探讨。 最后,本章还对燃料电池汽车(FCEV)的驱动技术、燃料电池堆技术以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展望了其在未来交通领域的潜力。 第二部分: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第五章 汽车排放标准与评价体系 本章回顾了汽车排放标准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简单污染物限制,到如今更为严格、全面的排放法规,详细介绍了国际主流的排放标准,如欧Ⅵ、国六等,并深入分析了各国法规对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等污染物的限制要求和发展趋势。 接着,本章系统梳理了汽车排放物的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特性,并介绍了用于评价车辆排放性能的测试工况和方法。 第六章 发动机后处理系统与催化剂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发动机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后处理系统。 首先,对汽油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包括三元催化转化器(TWC)的工作原理、组成材料(如铂、钯、铑等贵金属)、催化活性以及其在降低CO、HC、NOx方面的效率。并介绍了催化剂的耐久性、中毒与失活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其次,对柴油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这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器(DOC)、颗粒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以及低压/高压EGR等技术。详细介绍了DPF的再生原理、再生策略以及DPF的堵塞与维护。重点阐述了SCR技术的工作原理、还原剂(如尿素)的选择与注入策略、催化剂的类型与性能,以及NOx的转化效率。 再次,对稀薄燃烧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了专门介绍,如稀薄燃烧催化器(Lean NOx Trap - LNT)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与稀薄燃烧相结合的技术。 最后,本章还对尿素消耗量、SCR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以及后处理系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等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七章 新能源汽车的零排放优势与潜在挑战 本章聚焦于新能源汽车在实现零排放方面的显著优势,并理性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首先,详细阐述了纯电动汽车(BEV)在运行过程中实现“零尾气排放”的特点,分析了其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意义。 其次,探讨了混合动力汽车(HEV)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特性,分析了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综合效益。 然而,本章也理性地指出了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包括电池生产、报废处理以及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等。对此,本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例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优化等。 第三部分: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第八章 智能化与网联化对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控制的影响 本章探讨了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如何赋能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控制。 首先,对智能驾驶技术,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泊车等,在优化驾驶行为、平顺加速减速、降低油耗和排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其次,阐述了车联网(V2X)技术,包括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车与行人(V2P)以及车与网络(V2N)通信,如何实现协同驾驶、优化交通流、减少拥堵,从而间接提升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 再次,介绍了基于大数据的车辆运行状态监测、预测性维护以及个性化驾驶建议等,如何帮助用户更科学地管理车辆,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 最后,本章还展望了基于人工智能(AI)的动力总成智能控制、排放预测与优化等前沿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第九章 可持续交通的未来: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 本章从更宏观的视角,展望了可持续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总结了当前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技术创新是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其次,深入分析了政策法规在引导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包括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碳排放交易机制、燃油税收政策等。 再次,探讨了循环经济理念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产品再制造以及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如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最后,本章对全球交通领域的能源结构转型、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及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目标等进行了展望,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交通的健康发展。 本书力求内容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生动。通过对理论的深入剖析和对技术的详细解读,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深入理解汽车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控制技术的窗口,并为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教材大多比较偏重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对较少。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自动变速器原理并结合实际维修的书籍时,偶然发现了《自动变速器原理与诊断维修》。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内容涵盖了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各种类型变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液压控制技术、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逻辑性非常强,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机械与电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自动变速器是如何实现平顺、高效的动力传输的。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在原理讲解之后,紧接着就是详细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章节。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故障案例,并给出了详细的检测方法、故障代码解读以及相应的维修步骤,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绝佳桥梁。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所学应用到我的实习和未来的工作中了。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很多技术书籍都写得过于晦涩,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独特,更像是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书中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大量的诊断案例和维修步骤,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立刻想到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场景。比如,针对不同故障现象,书中给出了详细的检查流程和判断方法,这对于我这样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曾遇到过一次车子加速迟滞的问题,当时完全摸不着头脑,但翻阅这本书后,结合故障描述,我能大致判断出可能是某个传感器信号异常,或者执行机构出现了问题。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维修技能,但至少我知道了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并且知道该如何去进一步排查。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主动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厚重感,黑色的背景搭配银色的书名,透露出技术类书籍应有的专业和严谨。我之前对汽车的自动变速器一直抱着一种“知道它工作,但具体怎么个工作法却一头雾水”的态度,每次去维修店,听师傅们说各种术语,感觉自己像是隔着一层纱,今天终于决定自己动手解开这个谜团。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从液力变矩器的基本原理,到行星齿轮机构的巧妙组合,再到液压控制系统的精密运作,作者都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述。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变矩器的效率曲线、锁止离合器的作用,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也变得直观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自动变速器(AT、CVT、DCT、AMT)的详细对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场景都讲得非常透彻,这让我对市面上各种车型配备的变速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解原理,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能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理解自动变速器的世界。

评分

我是一位对汽车机械原理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尤其对自动变速器这种集机械、液压、电子控制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格外着迷。偶然间发现了这本《自动变速器原理与诊断维修》,果断入手。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将原理和诊断维修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介绍完某个部件的工作原理后,紧接着就会讲解这个部件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如何进行诊断和维修。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理解原理的同时,也能思考它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书中对液压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讲解非常到位,我之前一直觉得这部分是自动变速器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但通过这本书的图解和详细说明,我终于豁然开朗。特别是关于故障码的解读和数据流分析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它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车辆的运行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自动变速器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为我们这些想彻底搞懂自动变速器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汽车维修也是一知半解,尤其是涉及到自动变速器这种复杂的总成,更是觉得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上来就丢给你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而是先从最基础的液力传动讲起,一步步引入行星齿轮机构,再到电液控制。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在娓娓道来。书中还穿插了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比如在讲解某个部件时,会提醒你这个部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在维修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简直是太宝贵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诊断的部分,各种检测仪器和方法的介绍都非常详细,而且还配有大量的图片,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操作过程。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对自动变速器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了,感觉它不再是一个神秘的机器,而是可以被理解、可以被修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