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希言,田岳凤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学
  • 中医
  • 中医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三五规划
  • 经络学
  • 腧穴学
  • 诊断学
  • 治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2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92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48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各家针灸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学术流派等;各论从生平与著作、学说与贡献、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等方面介绍59位古代、5位近代医家的针灸学说、思想与临床经验,并节录了医家的部分原著,以便对该医家有更多的了解,补充正文中未涉及的内容,供学习时参考。

作者简介

  高希言,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承担针灸学国家局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日常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各家针灸学说》《针灸医籍选》,研究生《针灸名著选》《针灸学临床》等课程。

前言/序言


《针灸学》 内容简介 《针灸学》是一部系统、全面、深入阐述针灸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著作,旨在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一本高质量的规划教材。本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医药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临床实践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精湛临床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针灸人才。 第一部分:针灸学总论 本部分将对针灸学进行宏观的介绍,为读者构建起针灸学的知识框架。 第一章 针灸学概述 1.1 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针灸学自远古时期萌芽,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的发展脉络。详细介绍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及其在针灸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探讨针灸学如何从经验积累发展为具有严谨理论体系的学科。 1.2 针灸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深入阐释针灸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气”、“血”、“津液”、“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原则”等。这些概念是理解针灸理论体系的基石,本书将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并联系相关生理病理机制。 1.3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探讨针灸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医学遗产,在维护人民健康、疾病防治、康复调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分析针灸学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慢性病管理、疼痛治疗、功能康复、亚健康调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1.4 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梳理当前针灸学在基础研究(如经络实质、针刺镇痛机制、脏腑调控等)和临床研究(如随机对照试验、循证医学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展望针灸学在与现代科学技术(如神经科学、免疫学、信息技术等)融合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在国际化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经络学说 2.1 经络的生理功能: 详细阐述经络作为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抵御外邪、传导感应的重要通道的生理功能。结合脏腑理论,解释经络如何将人体脏腑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2 经络的组成与循行: 系统介绍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外奇穴、孙络、浮络等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重点描述十二正经的起止、走向、所过部位、主治病症,以及奇经八脉在维持人体气血平衡、调节脏腑功能中的独特作用。配以清晰的经络循行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 2.3 经络的病理变化: 探讨经络在病理状态下的异常表现,如经络阻滞、循行异常、气血失调等,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导致相应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和疾病的发生。联系临床常见病症,说明经络病理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2.4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阐释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如循经取穴、望色察络等)和治疗(如根据经络辨证取穴、调理经络等)中的应用价值。介绍循经取穴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腧穴学 3.1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界定腧穴的概念,即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介绍腧穴的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经络归属分类、按部位分类、按功能分类(如特定穴、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络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等)。 3.2 腧穴的定位方法: 详细讲解腧穴定位的两大基本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标志定位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教会读者如何准确地测量体表骨度,以及如何利用骨骼、肌肉、皮肤纹理等标志来定位腧穴,强调精准定位的重要性。 3.3 常用腧穴的介绍: 选取临床常用、疗效显著的腧穴,如百会、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涌泉等,详细介绍其命名释义、定位、主治病症、方义以及配穴处方。对每一个腧穴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深入剖析。 3.4 经外奇穴的介绍: 介绍一些不属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但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疗效的经外奇穴,如双侧鼻旁、鱼腰、阑尾穴等,说明其定位、主治与应用。 3.5 腧穴的刺激方法: 简要介绍不同刺激方法(如针刺、艾灸、按摩等)对腧穴产生的不同生理效应,为后续刺灸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针灸诊疗 本部分将聚焦于针灸学的具体诊疗技术,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 第四章 针灸辨证与治疗原则 4.1 针灸辨证的基本原则: 阐述针灸辨证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信息,结合经络、脏腑、病因、病机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病期、病势,从而确诊病证的方法。 4.2 针灸辨证的常用方法: 重点介绍经络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病机辨证等与针灸治疗密切相关的辨证方法。例如,在经络辨证中,如何根据循经的疼痛、麻木、拘挛等症状判断经络的病变;在脏腑辨证中,如何结合脏腑功能失调的临床表现来指导辨证。 4.3 针灸治疗的八法: 介绍针灸治疗的八种基本治法: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开阖法、循经络法、扶正祛邪法、调和营卫法、疏通经络法。解释每种治法的具体操作和适应症。 4.4 针灸治疗的配穴原则: 详细讲解多种配穴原则,包括循经配穴、辨证配穴、病症配穴、经验配穴、特定配穴、局部配穴、远部配穴、阿是穴配穴等。强调配穴的灵活性和整体性,以及如何根据辨证结果来灵活组合腧穴。 4.5 针灸处方举例: 结合常见病证,提供详细的针灸处方示例,包括辨证、取穴、操作方法、补泻手法、治疗周期等,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第五章 针刺疗法 5.1 针刺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针刺是用一次性无菌毫针,根据辨证结果,按特定角度、深度、手法刺入选定的腧穴,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阐述针刺的镇痛、镇静、调节免疫、改善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等多种作用。 5.2 毫针与刺法: 详细介绍毫针的种类、规格、性能,以及毫针刺法的基本要求,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各环节的操作要领。 5.2.1 进针法: 讲解直刺、斜刺、横刺、皮下刺等不同进针角度和刺法。介绍提插补泻、捻转补泻、摇大针等行针手法,以及得气的感觉和判断。 5.2.2 行针法: 详细阐述提插法、捻转法、刮针法、摇大针法等多种行针手法,以及它们在补泻操作中的应用。讲解如何通过行针来激发经气,加强针刺效应。 5.2.3 出针法: 介绍出针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防止出血和疼痛。 5.3 针刺补泻手法: 深入剖析针刺补泻的机理和具体操作方法。 5.3.1 补法: 讲解徐而静、候气、补中、闭孔等补法要领,以及其适应症(如虚证、久病、体弱者)。 5.3.2 泻法: 讲解疾而速、泻中、开孔、留针等泻法要领,以及其适应症(如实证、暴病、壮实者)。 5.3.3 平补平泻法: 介绍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 5.3.4 辨证施补泻: 强调补泻手法的运用必须结合辨证论治,做到因证而异。 5.4 针刺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强调针刺的禁忌症(如妊娠期特定穴位、皮肤感染处、大血管处等)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严格消毒、避免损伤重要器官、注意患者反应等,确保针刺的安全性。 5.5 针刺的特殊疗法: 介绍头针、体针、耳针、腕踝针、电针、温针、梅花针、三棱针等针刺疗法的特点、适应症和基本操作。 第六章 艾灸疗法 6.1 艾灸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艾灸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特定穴位或病灶上熏灼,利用艾灸的热力、药力和艾草的天然药性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扶阳固脱、防病保健的疗法。阐述艾灸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扶阳固脱、消炎散结等主要作用。 6.2 艾的性状与制法: 介绍艾叶的药用价值,以及制作艾绒、艾柱、艾条等艾灸材料的方法。 6.3 艾灸的基本方法: 详细讲解不同艾灸方法的操作要领与特点。 6.3.1 艾炷灸: 介绍直接灸(如无瘢痕灸、瘢痕灸)和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的操作方法。 6.3.2 艾卷灸(温灸): 介绍用艾条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等方法,强调其操作的简便性和广泛的适应症。 6.3.3 艾灸器灸: 介绍使用艾灸盒、艾灸仪等辅助器具进行艾灸的方法。 6.4 艾灸的适应症与禁忌: 列举艾灸的常见适应症,如风寒感冒、寒湿痹痛、阳气虚衰、消化不良等。同时,详细阐述艾灸的禁忌症,如高热、皮肤破损、出血倾向、孕妇禁忌特定穴位等。 6.5 艾灸的注意事项: 强调艾灸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如控制艾灸距离、温度,注意防火,避免烫伤,观察患者反应等。 第三部分:针灸临床各科应用 本部分将结合临床实际,系统阐述针灸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第七章 针灸治疗内科常见病证 7.1 呼吸系统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7.2 消化系统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胃痛、胃炎、消化性溃疡、腹泻、便秘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7.3 心脑血管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心悸、胸痹、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7.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尿失禁、阳痿、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7.5 神经系统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头痛、眩晕、失眠、面瘫、中风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7.6 其他内科常见病证: 介绍针灸治疗糖尿病、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第八章 针灸治疗外科常见病证 8.1 软组织损伤: 介绍针灸治疗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网球肘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8.2 皮肤病: 介绍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湿疹、痤疮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8.3 骨伤科病证: 介绍针灸治疗骨折脱位后遗症、关节强直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第九章 针灸治疗妇科常见病证 9.1 月经失调: 介绍针灸治疗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量过多、月经量过少、痛经、闭经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9.2 带下病: 介绍针灸治疗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9.3 妊娠与产后病: 介绍针灸治疗妊娠呕吐、胎位不正、产后出血、产后抑郁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第十章 针灸治疗儿科常见病证 10.1 消化系统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小儿厌食、疳证、腹泻、便秘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10.2 呼吸系统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小儿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10.3 神经精神疾病: 介绍针灸治疗小儿夜啼、遗尿、抽动障碍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第十一章 针灸治疗五官科常见病证 11.1 眼科病证: 介绍针灸治疗近视、弱视、干眼症、视疲劳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11.2 耳鼻喉科病证: 介绍针灸治疗耳鸣、眩晕、鼻炎、咽炎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11.3 口腔科病证: 介绍针灸治疗牙痛、口干、口腔溃疡等疾病的辨证要点、选穴与操作。 第十二章 针灸治疗其他病证 12.1 疼痛性疾病: 重点介绍针灸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如头痛、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治疗中的优势和特色。 12.2 康复调理: 介绍针灸在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手术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亚健康状态调理等方面的应用。 12.3 养生保健: 介绍针灸在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常用的保健穴位和方法。 第四部分:针灸研究与发展 第十三章 针灸研究方法与进展 13.1 针灸基础研究: 探讨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脏腑调控机制的探索等。 13.2 针灸临床研究: 介绍针灸在循证医学背景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等。 13.3 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 展望针灸与神经科学、免疫学、基因组学、信息技术等交叉研究的前景。 第十四章 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4.1 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探讨如何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推动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4.2 临床应用拓展: 展望针灸在疑难病症、慢性病管理、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14.3 国际化发展: 探讨针灸学走向世界、服务全球健康的路径与策略。 本书力求内容严谨、体系完整、图文并茂、注重实践,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针灸学、临床医师提升针灸诊疗水平、针灸爱好者深入了解针灸的理想读物。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针灸技术,并对针灸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智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老技艺。这本书的标题“各家针灸学说”立刻吸引了我,让我联想到那些历史悠久的学术流派和一代代名医的独到见解。我对于不同学派之间在理论上的争鸣和发展非常感兴趣,比如对于“子午流注”的理解,不同流派会有怎样的解读?对于“八脉交会”的运用,各家又有何独到之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针灸学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每个时代、每个名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的。这种对学术源流的追溯,不仅能够加深对针灸理论的理解,更能体会到中医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著名的针灸医家,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养生保健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系统性、科学性指导的读物。这本书虽然主要面向专业学习者,但其中关于经络、穴位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论述,我相信对于普通读者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希望了解一些基于经络理论的日常保健方法,例如哪些穴位适合在特定季节按摩,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书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以及如何通过针灸来调理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些内容尤其让我期待。即使我不会亲自进行针灸操作,但了解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养生智慧,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健康选择。例如,书中关于“五输穴”的介绍,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进行讲解,那就更好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很精美,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又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作为一本教材,这样的设计很得体。翻开书页,印刷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章节的划分也很合理,逻辑性强,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的治疗方法,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结构非常友好,能够帮助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书中插图精美,解剖结构清晰,穴位定位图示准确,这是中医学书籍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实际操作中的偏差。每一章的知识点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旁征博引,引用的文献也很丰富,看得出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功底。特别是那些经典的针灸医案分析,更是写得鞭辟入里,对于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有帮助。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入手,用于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优秀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教授具体的针灸技术,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对生命规律的洞察。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道”,在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背后所承载的哲学理念才是最值得我们去体悟的。这本书标题中的“各家学说”,让我预见到其中会包含对不同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比较,这正是我所追求的,能够跳出单一的框架,从多个维度去认识和理解针灸。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以及针灸是如何通过调控这些物质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辨证论治”在针灸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不同辨证方法下,针灸处方的思路和原则。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中医方剂的知识,尝试了解不同名医的用药思路和组方理念。这本书虽然名为针灸学说,但我对其中关于经络辨证和脏腑功能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在我看来,针灸和方剂在治疗上是相辅相成的,理解经络运行和脏腑病变,对于方剂的选择和加减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在经络学说上的阐释,以及如何通过针灸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这些内容对我理解方剂的内在逻辑非常有启发。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循经取穴”的论述,以及如何根据病邪侵犯的经络来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与我在学习方剂时,根据病位、病性来选择归经和功效相似的药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书中具体的针灸操作方法和穴位定位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但其理论深度和逻辑框架,已经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医的整体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