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

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新枚,范涛,王宏宇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机原理
  • 车用电机
  • 汽车工程
  • 电力电子
  • 驱动系统
  • 电机控制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电器
  • 电机应用
  • 车辆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3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31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汽车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立足于电磁学的基本物理概念,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介绍直流电机及永磁同步电机的原理、设计及控制方法。其中,在直流电机相关章节中,面向电机的建模与转矩控制,建立基本的电机系统控制的概念,同时辅以后续电力电子基础知识的介绍,使读者可以掌握电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满足汽车专业相关人员对电机系统了解的需求。在交流电机相关章节中,本教材则详细的分析了现代交流电机的磁场、特性及控制原理,为从事电机系统开发或电动汽车相关开发的人员提供实用的技术支撑。为了与汽车应用相结合,本教材在后的章节中还介绍了车用电机的标准及测试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序1
序2
前言
第1章导论1
1.1电机发展简史1
1.2电机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1.3电机在汽车中的应用4
第2章直流电机概述5
2.1直流电机及其用途5
2.2电、磁、力与速度6
2.3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8
第3章直流电机的建模与控制11
3.1等效电路与励磁分类11
3.2数学模型12
3.3转矩控制13
3.4速度/位置控制18
3.5状态反馈控制20
第4章车用直流电机实例22
4.1起动机建模与特性分析22
4.2电子节气门建模25
第5章PWM技术28
5.1PWM原理28
5.2将模拟信号转化为PWM的方法30
5.3PWM的实现31
5.4PWM在直流调制中的应用33
第6章电力电子技术36
6.1电力电子技术概述36
6.2典型的电力电子器件38
6.2.1二极管38
6.2.2MOSFET39
6.2.3IGBT40
6.2.4小结41
6.3单极双掷开关的实现42
6.4整流电路与逆变电路43
6.4.1整流电路44
6.4.2逆变电路45
6.5电力电子器件的损耗与散热46
第7章交流电机概述49
7.1交流电机的概念及其用途49
7.2交流电机的工作原理50
7.3交流电机的结构及分类52
7.3.1交流电机的结构52
7.3.2交流电机的分类54
第8章永磁同步电机分析56
8.1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型观56
8.2永磁同步电机的磁路分析56
8.2.1简单磁路分析56
8.2.2电机磁路分析59
8.3永磁同步电机的电路分析68
8.3.1电机电感模型68
8.3.2电机相量模型68
8.3.3电机转矩模型73
8.4永磁同步电机的效率特性与外特性74
8.4.1永磁同步电机的效率特性74
8.4.2永磁同步电机的外特性76
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目录第9章面向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的建模78
9.1自然坐标系下的电机电压方程78
9.2正交坐标系与旋转坐标系的变换80
9.3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机模型84
第10章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87
10.1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87
10.1.1直流电机的转矩控制与永磁同步电机的转矩控制87
10.1.2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88
10.2永磁同步电机磁场的控制89
10.2.1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90
10.2.2弱磁控制90
10.3交流电机控制的功率电路与SPWM93
10.3.1三相逆变电路拓扑93
10.3.2三相逆变电路的实现94
10.3.3三相逆变电路的六阶梯波调制94
10.3.4三相逆变电路的PWM97
10.4空间矢量PWM技术98
10.4.1电压空间矢量原理98
10.4.2电压空间矢量PWM原理99
10.4.3SVPWM与SPWM101
10.4.4电压空间矢量PWM的常见软件实现算法102
第11章感应电机的建模与控制105
11.1传统感应电机的描述及控制方法105
11.1.1感应电机的稳态等效电路105
11.1.2感应电机的机械特性曲线106
11.1.3传统感应电机的调速方法108
11.2感应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110
11.2.1感应电机与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上的区别110
11.2.2感应电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等效电路与数学模型111
11.2.3感应电机的直接矢量控制原理114
11.2.4感应电机的间接矢量控制原理116
11.3感应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原理117
第12章车用交流电机应用实例120
12.1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120
12.1.1电机系统及模型框架120
12.1.2派克变换与克拉克变换121
12.1.3电机模型122
12.1.4逆变器模型123
12.1.5控制器模型124
12.1.6模型的初始化与仿真结果的处理127
12.1.7仿真结果127
12.2纯电动汽车纵向动力学模型129
12.2.1纯电动汽车系统及模型框架130
12.2.2电池模型130
12.2.3电机系统模型131
12.2.4传动系统模型133
12.2.5整车动力学模型133
12.2.6驾驶员模型134
12.2.7仿真结果134
第13章车用电机测试及标准137
13.1车用电机测试方法137
13.1.1电机测试台架的基本组成137
13.1.2车用电机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138
13.2车用电机标准142
13.2.1标准组织简介142
13.2.2电动汽车电机系统标准汇总144
参考文献146

前言/序言

6年前,我从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毕业,来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任教,并承担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本科生选修课《电机与驱动》的教学工作。随着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越来越重要,但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缺乏电气工程相关的基础,所以起初这门课让我觉得无从下手。传统的电机学和交流电机传动这两门专业课一般就需要上百学时,而这两门专业课又是建立在电路原理、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一系列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之上的,这一系列复杂的知识不可能在短短的32学时中讲授给学生。经过几年来与学生们的交流和我在科研课题中的实践体会,我将这门《电机与驱动》的教学思路定位为“抓两头”,即重点强调电机系统中“顶层体系”的介绍和电机系统中“底层物理概念”的介绍。所谓“顶层体系”,就是电机系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后应该找哪方面的知识。例如:混合动力汽车建模应当去找电机的外特性和效率特性;电机转矩控制应该去看矢量控制;交流电压调制应该去看电力电子技术等。至于这些技术的具体实现和很多工程细节,则定义为需要课外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所谓“底层物理概念”,则是介绍电机系统中典型原理的基本物理背景。工程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技术产生,旧技术淘汰,但物理概念通常不会过时。所以在课程中我愿意更多地强调工程技术背后的物理本质。例如:电机产生转矩的物理背景是什么,开关调制电压的本质是什么,基本的磁路和电路分析方法是什么,交流电机中各种复杂的坐标变换的原因又是什么。对于这样的教学思路,很多选课的同学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也表达了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难度远远大于传统的专业课程。尤其是该课程知识面非常广,且“抓两头”的讲授体系与电机的专业课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参考书用于该课程的复习和拓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萌生了写这样一本教材的想法。
为了让本书更贴近汽车系统工程应用的实际,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范涛副研究员和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宏宇部长与我共同完成本书的撰写。范涛是我的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从事车用电机及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工作,已有十余年时间。他在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对车用电机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承担了本书交流电机基本原理相关内容的撰写。王宏宇部长在美国汽车行业工作十余年,曾就职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德尔福汽车公司。他2011年回到中国,并被评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现任潍柴动力新能源系统工程部部长。王宏宇部长从产业化的角度为本书撰写了车用电机测试及标准的相关内容。本书的成书当然也要归功于我成长道路上各位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我首先要提到的是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指导老师——邱阿瑞教授,是他打开了我通往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领域的大门,让我次建立电机模型,次控制电机旋转,次完整地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其次,我要感谢清华大学电机系的诸位老师,他们的辛勤工作为我日后的电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Robert. D. Lorenz教授。2008年,Lorenz教授接受我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WEMPEC(Wisconsin Electric Machin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Consortium,威斯康星州电机和电力电子协会)学习生活。在WEMPEC的一年时间里,Lorenz教授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巨大,让我终身受益。我还要感谢与Lorenz教授同在WEMPEC的Johns教授和Giri教授,他们所讲授的《ECE711�步涣鞯缁�瞬态与控制》和《ECE412�驳缌Φ缱拥缏贰罚�让我对电机与电力电子的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本书也加入了部分我在这两门课中的所学内容。当然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吉林大学一路走来的同学、同事以及我的研究生和朋友们,正是与他们的讨论、交流才会有我目前对电机系统的一点理解,正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帮助,才促成了本书的成稿。感谢我的研究生邢增臻、孙科和李海湘,他们对本教材的整理和校对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正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才让我能安心努力的工作,完成本书的写作,他们是这本书大的功臣。
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前言本书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电机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汽车相关的应用,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2~4章,介绍直流电机;第二部分为5、6章,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第三部分为7~12章,介绍交流电机;后一部分为13章,介绍车用电机的测试与标准。本书由袁新枚主编,范涛、王宏宇任副主编。参编人员有徐跃、周锦利、王闯、孙科、孙巍、邢增臻、刁庆华、李海湘和张建。其中第7、8章由范涛撰写,第13章由王宏宇撰写,第12章中矢量控制的仿真模型是基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生李鸿扬的大量实验和仿真工作完成的,其余内容由本人完成。
部分的核心内容可分为电机的原理与控制两方面。在电机原理方面,着重强调电机转矩产生的基本原理,以及定子、转子、电枢和励磁等概念;在控制方面,着重强调电机系统的建模和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对控制的影响,希望使读者了解基本的电磁及机械运动系统的建模方法和电流/转速双闭环的基本控制结构与原理。在第4章中选取的汽车系统中的起动机和节气门实例,主要希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以上的电磁/机械系统建模方法的应用。部分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并非是特别针对直流电机的介绍,而是可通用于常见电磁控制系统的。
第二部分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电力电子技术是独立的教程,相关内容也极为广泛,仅两章的内容很难触及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但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交流电机的控制不可分割,所以笔者在这部分内容中只期望阐述“PWM”和“单极双掷开关”两个电力电子的基本概念。“PWM”面向电压的调制算法,是矢量控制中的空间矢量PWM(SVPWM)算法的介绍奠定基础;“单极双掷开关”面向电路拓扑,是三相逆变电路的原理和实现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
第三部分介绍交流电机,这部分内容是当前电机控制的热点。具体到车用驱动电机,目前多以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为主,所以在该部分内容的设置上也主要集中于交流永磁同步电机。这部分内容本书也有自身的特色,第7章讲解了交流电机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作原理、结构及分类。在介绍电机结构时,引用了作者在长期电机研发过程中的大量实物照片,力图使读者更加容易地建立起电机的形象概念,为第8章讲解电机的模型建立一个感观基础。第8章将对电机的感观认识提升为理性认知层面,即电机的数学模型。从电路和磁路两个视角对电机进行建模。考虑到国内电机学教材在磁路方面介绍的相对欠缺,而磁路相比电路能更加本质地反映电机内部的物理构成,在本章中用更多的磁路语言描述电机原理。同时,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使电机磁场形象化,特别是在电机学和电机控制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dq轴”概念,使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实在的物理存在。以相量模型为基础,本章还介绍了电机的转矩特性、外特性和效率特性,掌握这些特性对应用电机大有帮助。第9章利用长达一章的篇幅推导得到了永磁同步电机在转子同步坐标系下的“dq轴”模型,重点希望读者看到交流电机坐标变换的思路及“任意”坐标系下交流电机模型的表达形式,从而能对“dq轴”模型在第8章的基础上从控制角度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关于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相关的算法和电路都汇集于第10章,从该章中可以相对集中地获得实际车用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第11章介绍了感应电机的建模与控制,对于磁场定向控制,感应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没有本质区别,所以该章相比传统电机专业教材中对感应电机大篇幅的介绍,内容是相对简略的。第12章中给出了两个交流电机的实例,个模型详细描述了旋转坐标系下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及其矢量控制算法,该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矢量控制算法开发;第二个电机模型是从能量角度出发对电机外特性的建模,这种建模方法也是实际在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系统开发中经常使用的。
第四部分内容面向车用电机的产业化,介绍车用电机的测试方法与标准。由于相关内容更新较快,且不同国家体系标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该部分内容旨在起到一个索引的作用,使读者在需要面向产业化应用时,可以方便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电机测试要求及标准。
本书的使用不仅局限于车辆工程专业,对其他专业了解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同样是适用的,所以它既可以作为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的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及相关领域工程师的参考书。
由于时间有限,书中内容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和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袁新枚2016年2月长春
《汽车电驱动系统设计与开发》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核心技术、设计原理及实际开发流程。从基础的电机类型选择与特性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了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主流驱动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优势与挑战。 书中详细讲解了电机控制策略,包括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先进算法,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控制实现高效的扭矩输出和能量回收。对于电机驱动器(变频器)的设计,本书涵盖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选择、拓扑结构的设计、散热方案的优化以及电磁兼容性(EMC)的处理,旨在确保驱动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此外,本书还深入剖析了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关键功能,如电量估算、状态监控、热管理以及安全保护策略,强调了BMS在保障电池寿命和车辆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对车载充电器(OBC)的设计原理、拓扑结构、控制方法以及与电网的互联互通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在整车集成层面,本书探讨了电驱动系统与整车其他子系统(如底盘、制动、空调等)的协同工作,以及能量流动的管理与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分析了其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差异与技术特点。 本书还覆盖了电驱动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效率测试、NVH(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分析、可靠性验证等。在开发流程方面,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仿真验证到实车测试,提供了完整的流程指导。 最后,本书对电驱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新型电机技术、高功率密度驱动器、智能化控制以及车网互动(V2G)等前沿领域。 本书适合汽车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从事汽车电驱动系统研发的工程师阅读。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汽车电驱动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技术,为推动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让我对汽车的动力系统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汽车的核心是发动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脏”。 书中对电机原理的讲解,堪称细致入微。作者从最基础的电磁感应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类型的车用电机,比如直流电机、异步电机,以及当下非常流行的永磁同步电机。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它们的物理原理,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讲解永磁同步电机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工作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策略来优化其效率和动力输出。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虽然一开始有些挑战,但仔细钻研后,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电磁现象。

评分

我一直觉得汽车的动力来源是发动机,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看到了电机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巨大潜力。书中的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从基础的电机原理到复杂的应用案例,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车用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以及开关磁阻电机等,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我以前只知道电机可以提供动力,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电机在功率密度、效率、成本以及可靠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书中还重点讲解了电机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电机控制策略、能量回收系统以及热管理等关键技术。这些内容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内部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

评分

我一直对汽车工程领域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电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这本《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车用电机相关的原理和实际应用,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对电机工作原理的阐述非常详尽,从最基础的电磁感应到复杂的磁场耦合,都做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不同类型电机时,会结合大量的实例,比如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以及异步电机在某些混合动力车型中的优势。这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与实际产品联系起来。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电机控制系统,包括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高级算法,这对于理解如何精确控制电机的输出功率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关于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曲线、功率特性以及热管理策略的介绍,也让我对如何优化电机性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的出现,无疑为我理解现代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脉络,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视角。我过去对汽车的认知,更多地集中在传统的内燃机方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电机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巨大能量。 作者在讲解电机原理时,可以说做到位了“有据可查,条理清晰”。从最基础的电磁感应原理,到各种类型电机的详细介绍,比如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以及在电动汽车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永磁同步电机,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而是大量引用了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书中对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曲线、功率输出特性、热管理等方面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某些电机更适合用于电动汽车,而另一些则可能适用于混合动力车型。

评分

阅读《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的拓展和认知的升级。我一直以来都对汽车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车用电机。 书中对电机原理的阐述,可以说非常系统和全面。作者从电磁感应这一最根本的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类型的电机,如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以及更先进的永磁同步电机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讲解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例如不同电机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作者通过分析电机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效率、扭矩输出特性以及响应速度,让我更清楚地理解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电机控制技术,包括如何通过精确的控制算法来实现电机的平稳运行、高效驱动以及能量回收,这对于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和续航里程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汽车”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汽车是发动机的天下,而《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则让我看到了电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电机原理,变得生动有趣。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电机类型的细致区分和深入剖析。从最基础的直流电机,到更具代表性的永磁同步电机,再到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书里都花了相当的篇幅去讲解它们的工作机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汽车应用场景下的适配性。例如,在讲到永磁同步电机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优势,还分析了其在电动汽车中如何实现平顺的动力输出和精准的能量回收。书中的很多插图和图表都非常有帮助,能够直观地展现磁场的变化和电磁力的作用,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

评分

这本《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之前对汽车动力系统的一些认知。我一直觉得汽车就是一个由发动机、变速箱等机械部件组成的庞大复杂机器,但读完这本书,才意识到电机在这个现代汽车心脏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尤其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使得电机不再是辅助性的角色,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驱动力”。 书中对电机原理的讲解,我觉得非常到位。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很浅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电机,例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的工作原理。我尤其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磁场分布、电磁转矩的产生过程以及功率损耗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配合清晰的公式推导,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理解那些复杂的电磁学概念。不仅仅是理论,书中还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述这些电机在实际应用中的选型、设计以及性能评估。例如,在电动汽车中,不同工况下对电机的转矩、转速、效率以及散热性能的要求是不同的,书里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电机类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电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评分

读完《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我才真正意识到电机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驱动力。 书中对电机基本原理的阐述,可以说既深入又通俗。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不同电机类型时,会详细对比它们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比如,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是其优势,而书中也详细解释了其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实现精确控制。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了电机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包括与发动机的协同工作、能量回收系统的设计等,这让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书籍之一。我原本对汽车动力系统就颇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电机在这个领域的核心地位。 书中对电机工作原理的阐述,可以称得上是“庖丁解牛”般细致。从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作者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包括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同步电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中广泛应用的永磁同步电机等多种类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将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永磁同步电机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功率输出特性、能量回收效率以及散热问题,并提供了相关的设计参数和优化方法。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对于理解复杂的磁场分布和转矩产生过程非常有帮助。

评分

读完《车用电机原理及应用》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电机在现代汽车技术中的地位已经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基础的电机知识,更是将这些知识与汽车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核心技术的好奇心。 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直流电机到交流电机,再到更复杂的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等多种类型。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电机工作原理的详细阐述,比如如何通过改变电流方向和大小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磁场来提高电机的效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分析了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例如加速、巡航和制动时,电机需要如何调整其输出功率以达到最佳的能效比。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电机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电机与发动机的协同工作、能量回收系统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电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其实这书就100多页很薄的,感觉被商品介绍封面给骗了。。。

评分

评分

就是有点薄了,内容太少!

评分

这本书,我买回来看了一个多星期才来评价,内容比较详细,从直流电机到交流电机,特别是这些电机在汽车系统中的应用,有着非常明确的讲解和几个经典的实例,非常适合汽车专业的读者。然后这本书在对电机原理,电机建模以及电机控制算法这三个,深入浅出,讲得非常有层次感,条理清晰,值得去仔细阅读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挺不错的,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过……

评分

这本书,我买回来看了一个多星期才来评价,内容比较详细,从直流电机到交流电机,特别是这些电机在汽车系统中的应用,有着非常明确的讲解和几个经典的实例,非常适合汽车专业的读者。然后这本书在对电机原理,电机建模以及电机控制算法这三个,深入浅出,讲得非常有层次感,条理清晰,值得去仔细阅读

评分

这本书,我买回来看了一个多星期才来评价,内容比较详细,从直流电机到交流电机,特别是这些电机在汽车系统中的应用,有着非常明确的讲解和几个经典的实例,非常适合汽车专业的读者。然后这本书在对电机原理,电机建模以及电机控制算法这三个,深入浅出,讲得非常有层次感,条理清晰,值得去仔细阅读

评分

书挺不错的,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