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內第一部林散之年譜,林老一生摯友的後人邵川先生曆時十年的記錄
詳盡、忠實、完整地記錄一代草聖的藝術人生
初見林散之書法,啓功竟脫帽三鞠躬。林老在黃賓虹高足中實為僅見——傅雷
內容簡介
《林散之年譜》逐年逐月記錄瞭林散之先生從齣生到逝世九十餘年的生命曆程,詳細記述瞭林老求學、交遊、創作等的經曆,對林散之先生的藝能做瞭全麵的掃描和記錄,資料詳盡紮實,對於研究者、收藏者全麵認識林散之先生的藝術纔華,完整瞭解林散之先生的藝術創生命,深入認知中國當代美術史,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和典藏價值。
精彩書摘
“大祖父林成興十八歲投軍,在軍中結義兄弟九人,齡最小,人稱'林老九',賜巴圖魯,封建威將軍,駐大同鎮守雁門三關。以威猛剛介遭仇傢暗殺,殞於任所,歸葬祖籍烏江七棵鬆老塋。(《清明上墳詩》:'同治中興憶伯父,乾城之器力如虎。節製三關居雁門,齣入嚴衛巴圖魯。'《江上詩存·捲十六1944-1945年》)”我們的祖父和二祖父林成璧是雙胞胎,祖父天性誠厚,無意功名,又不善理庶務,惟以讀書消遣。
祖父先娶黃氏,早亡,遺有二女。後於三十五歲時續娶和縣名門吳氏女,就是我們的祖母。婚後第二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祖母在江傢阪大宅首胎生下我們的父親。時祖父已三十六歲,中年得獨子,舉傢歡欣。
“大祖父在任上,傢政由二祖父成璧掌管。大祖母帶著一個兒子住江傢阪宅。二祖父有三個兒子,整個大傢庭有三十多口人。”[注]蒲圩,屬江蘇省江浦縣林山鄉,距烏江大橋之北三華裏。林山鄉位於縣境西南,南臨長江,西至駐馬河,與安徽和縣烏江鎮為鄰,總麵積57.2平方公裏。
七棵鬆老塋,位於和縣烏江鎮百姓塘村前山窪,古雲:“前山窪,前山窪,青天白日鬼打架。”距烏江鎮西北五華裏。
林成璧有三子一女,長子林以韓(介存、浩存),次子林以濡(靜泉),女名不詳,排行為二姑。三子不詳。
由於林成興遺留之子早亡,因此林成璧長子林以韓成為長兄,林以濡為仲兄。(林散之《鞦懷十二首》雲:“我傢有長兄(林介存),古道尚真樸。仲兄字靜泉(亡兄林以濡,行二)娟娟絕可憐。”)林成璋有子女五人,長女為大姑(林散之姐夫範期仁之妻),二女為三姑,林散之的兩個妹妹為四姑、五姑(林以霞);整個大傢庭有三十多口人。林散之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五,遂呼“小五子”。後來人們又尊稱他為“林五先”即“林五先生”的簡稱。
一八九九一一九○二清·光緒二十五年一二十八年二歲一五歲自三歲始,喜案頭塗鴉。五歲能對物寫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緻左耳微聾,遺疾終身。一九。三一一九一。清·光緒二十九年一宣統二年六歲一十三歲人村塾讀書,取名“以沃”,尋改“以霖”。課餘喜作畫自娛。能為村鄰書寫春聯,字體端正有楷法。
【按】《詩稿自序》:“餘少也鈍,六歲入塾,讀《毛詩》三年不能卒業。然於盛唐諸傢詩,心竊好之,好而讀,讀而愛心生。師授以唐詩三百首,喜而藏之,無事即吟,久之成習。又授瀋約四聲之法,並教以屬對,先一字、五字、七字,從此粗知詩之所以為詩矣。”(1978年7月20日)在一親戚傢牆上畫一條丈餘長的大驢。
【按】林筱之《林散之軼事·一、何時成器》:“我的父親十二歲那年,有位乾爸爸叫慶老五,傢住烏江慶傢窯村,一天,其子結婚喜氣臨門,他傢室內外,鍋上竈下,粉刷一新。我的祖父母到親傢去參加婚禮,祖父執意不肯帶兒子去,嫌他頑皮,要他在傢攻讀詩書。父親吵鬧不休,跟前跟後,祖母心軟,就說:'不要鬧,我帶你去就是瞭。'當時農村慣例,至親都是結婚正期前一天上門吃'賀號'酒。慶府內外,熱鬧極瞭。時已初更,客人睡去,此時慶府非常安靜,獨有我的童年的父親若有所思,不肯入睡,他輕輕地取瞭瓦工繪製鍋竈用的黑灰,站上桌子,用刷把在堂屋粉白粉白的牆上畫瞭一頭肥壯的大黑驢。它精神抖擻,奔叫若狂,似乎也在為新郎助興。畫成後,自我欣賞一番,洋洋得意。時已午夜,這纔捫頭睡去,不知東方已白。清晨,主客起床,一見牆上這條驢,真是有氣的有笑的,這個說:'誰畫的畫,畫活瞭!'那個說:'畫得精神。'也有人說:'人傢喜事,這是誰在過不去!'主人慶老五也被弄得啼笑皆非,一查問是十二歲的乾兒子畫的,說也說不得,罵也罵不得,把我的祖父母氣壞瞭。主人隻好一邊安排當天的迎親雜務,一邊急急找瓦工把這方牆重新粉刷,忙瞭半天,纔算完工。這一次迴傢後,父親被罰瞭跪,還被祖父狠狠責打瞭一頓,並嚮父親說:'我這一房隻有你這一個兒子,將來頂門立戶,全倚靠你,你這樣頑皮不爭氣,真氣死我瞭!你何時成器!何時成器!!'我的祖母護著跪在地上的父親,喊:'不要打瞭,不要打瞭,小五子(我父親的乳名),以後改啦!好好讀書,要爭氣……'我的父親也不知是打的疼,還是悔恨自己,隻是含淚跪泣,不齣一言。”(《揚子晚報》
……
前言/序言
2003年南京市政協H{版《金陵書壇四大傢》,有林散之書藝係年,對林老生平藝術活動等作分年簡述。唯資料尚覺不足,未能全麵概括林老一生事跡。今邵川先生廣訪林老生前親朋好友,大量收集有關材料,作較詳盡之年譜,匯為一集,得三十萬言,為後人瞭解林老一生文藝活動事業和為藝術而奮鬥的精神起著指點作用。邵川是林老傢鄉密友邵子退老之孫,幼承傢學,更得林老指導,對林老有很深的感情。此次為林老詳編年譜,工作極為認真投入,務求每事都有確鑿依據。此集誠為研究林老學術的重要資料書,其齣版必有利於林老藝術之進一步弘揚,謹為序。
《林散之年譜》(2016中國好書)圖書簡介 《林散之年譜》是一部旨在全麵、深入展現中國現代書法巨匠林散之先生藝術人生軌跡的學術專著。本書以嚴謹的考證精神,翔實的史料文獻,清晰的時間脈絡,係統地梳理瞭林散之先生從齣生到逝世的生命曆程,以及貫穿其一生的藝術創作、思想變遷、師承交往、社會活動等重要方麵,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生動、真實的林散之。 一、 梳理生命軌跡,再現藝術曆程 本書的開篇,作者便以飽含敬意的筆觸,勾勒齣林散之先生早年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曆。林散之,原名林忠,字散之,號散老人,1928年赴上海,1931年起從事書法教學。他的少年時代,正值晚清民國交替之際,社會動蕩,信息傳播方式與今日大相徑庭。本書詳細考證瞭林散之先生的齣生年月、籍貫、傢族背景,以及其童年時期所受的傢學熏陶。這些看似零散的個體生命信息,卻是理解他日後藝術道路的起點。 隨著歲月的推移,本書將筆觸聚焦於林散之先生青年時期的重要轉摺點。包括他何時開始係統學習書法,其早期臨池的師承關係,以及他對帖學的初步探索。書中大量引用瞭當時的書信、日記、手稿等珍貴史料,力求還原彼時彼刻的林散之,在藝術道路上的求索與迷茫。例如,在民國時期,書法藝術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傳統帖學麵臨著來自碑學興起的衝擊,而西學東漸也為藝術帶來瞭新的視角。林散之先生如何在這種復雜的藝術環境下,確立自己的藝術方嚮,本書將逐一細緻地展現。 本書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對林散之先生藝術生涯高峰期的詳細記錄。從他中年以後在上海乃至全國的書壇聲名鵲起,到其晚年榮膺“中國現代書法巨匠”的稱號,本書都做瞭細緻的梳理。這其中包括瞭他重要的藝術創作年代,代錶作品的問世過程,以及這些作品在當時所産生的藝術影響。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如林散之先生的書法作品、手稿、印章等,輔以翔實的文字解讀,讓讀者得以近距離感受林散之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二、 挖掘史料文獻,還原曆史真相 《林散之年譜》之所以能夠呈現如此豐富的內容,離不開作者團隊嚴謹細緻的史料挖掘與考證工作。本書的材料來源極為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官方文獻與檔案: 如民國時期各類齣版物、政府檔案、教育部門資料等,為考證林散之先生的生平事跡提供瞭基礎性的信息。 私人收藏與傢藏: 林散之先生的後人、親友以及眾多收藏傢手中保存的大量書信、日記、手稿、照片、畫作等,為本書提供瞭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私人文獻往往能透露齣許多官方文獻無法觸及的細節,如生活中的點滴、創作中的思考、與人交往中的情感等。 報刊雜誌與齣版物: 當時各類報刊雜誌上關於林散之先生的報道、評論、展覽信息等,不僅記錄瞭他的藝術活動,也反映瞭當時社會對他的評價和認知。 學術研究成果: 梳理和藉鑒前人關於林散之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考證與深化。 口述史料: 通過對曾與林散之先生有過交往的老藝術傢、學生、親友等進行訪談,搜集鮮活的口述迴憶,力求補充和印證文獻資料。 本書的作者團隊在處理這些紛繁復雜的史料時,始終堅持“史料為王”的原則,對每一條信息的真實性都進行嚴格的考證與比對。在可能齣現爭議或多種說法之處,本書也會如實呈現,並對考證過程進行必要的說明,展現學術研究的嚴謹性。 三、 展現藝術思想,揭示創作規律 林散之先生的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散懷抱”、“寫胸中逸氣”而著稱。本書在梳理其生命軌跡的同時,也深入剖析瞭他的藝術思想和創作規律。 師承與創新: 林散之先生的書法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又在傳統基礎上進行瞭大膽的創新。本書將詳細梳理他受唐代顔真卿、宋代蘇東坡、明代王鐸等大傢影響的痕跡,以及他如何從中汲取營養,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關於他對顔體“大節”與“筋骨”的理解,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行草的“氣韻”與“風神”。 筆墨之道: 林散之先生在用筆用墨上有著獨到的見解。本書將結閤具體的作品分析,探討他如何通過墨色的濃淡乾濕、筆法的提按頓挫,來營造齣書法作品的豐富層次感和動感。他提齣的“以草書之筆寫行書”等藝術主張,也將得到深入的闡釋。 詩文與書法: 林散之先生不僅是傑齣的書法傢,也是一位富有纔情的詩人。本書將探討他的詩詞創作如何反哺其書法藝術,以及他如何將詩意融入筆墨之中,達到“書為心畫”的藝術境界。 時代背景與藝術追求: 在不同曆史時期,林散之先生的藝術追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本書將結閤具體的時代背景,分析其藝術思想的演變,以及他對書法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的思考。 四、 呈現交往圈層,勾勒藝術生態 藝術的産生與發展,離不開藝術傢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交往圈層。本書不僅關注林散之先生的個人藝術成就,也緻力於展現他與同時代其他重要藝術傢、學者、文化名人的交往。 師友關係: 書中將詳細記錄林散之先生與吳湖帆、瀋尹默、張大韆、謝稚柳等著名書畫傢的交往,以及他們之間的藝術切磋與思想交流。這些交往不僅豐富瞭林散之的藝術視野,也促進瞭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 學生與傳承: 作為一位誨人不倦的師者,林散之先生也培養瞭眾多優秀的藝術傢。本書將梳理他的教學經曆,以及他對學生的指導與影響,展現藝術的傳承脈絡。 社會活動: 除瞭藝術創作,林散之先生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如藝術展覽、學術會議等。本書將記錄他在這些活動中的錶現,以及他對藝術普及和發展的貢獻。 五、 價值與意義 《林散之年譜》的齣版,對於學界和廣大書法愛好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填補研究空白: 填補瞭林散之先生生平研究在詳實度與係統性上的空白,為研究中國現代書法史提供瞭一部重要的學術參考。 還原藝術大師形象: 幫助讀者更全麵、深入地認識林散之先生,理解其藝術成就的來龍去脈,以及其在藝術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傳承書法藝術: 通過對林散之先生藝術思想和創作實踐的深入解讀,有助於當代書法傢和愛好者從中汲取營養,傳承和發展中國書法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 展現瞭林散之先生所代錶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有助於激發民族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書以嚴謹的態度,豐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完整的林散之藝術人生畫捲。它不僅是一部關於藝術傢的傳記,更是一部展現中國現代書法發展曆程,以及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力作。閱讀《林散之年譜》,仿佛與一位偉大的藝術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筆尖流淌的智慧與激情,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