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zui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范寿康(1896—1983),浙江上虞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曾先后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育哲学系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
第一编为学的目的与方法
为学与做人
为什么要学怎样学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
读书
学习中不可少的步骤
第二编我们怎样学习国文
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
作文的基本的态度
研究国故的方法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第三编我们怎样学习历史、地理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历史研究法
我们怎样去研究地理
第四编我们怎样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
数学所给与人们的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数学
中学生应该怎样读理化
第五编我们怎样学习图画、音乐
为什么大家要学图画
眼与
音乐学习的方法
写在前面
《我们怎样读书》这本书,曾经是面向中学生读者的一本书,在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刊行,现在我们看到的本子,就是以它作为底本重新出版的。
那个时候,以开明书店和《中学生》、《学灯》、《新月》等杂志为基地,催生的很多文字和出版的书籍,现在重印,仍然是畅销的,有很大一部分,经过岁月的淘洗,已为历史证明是当然的汉文经典之作,朱光潜编著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文话七十二讲》等,是不会有人轻视它的学术与实践价值的。这样的经典之作,自那个时代挥手而去,绝响已为现实。与之相类,《我们怎样读书》里收录的文字,亦为经典中的菁华,无不氤氲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文气息。
和这本书有着密切关联的,是位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它在一九一九年由经亨颐创办,十余年间,夏丏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刘薰宇、张孟闻、范寿康等曾在这里任教,而到此讲学过的老师,就有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俞平伯、柳亚子、蒋梦麟、于佑任、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叶圣陶、张大千、李叔同等人,风云际会,一时大家云集,真是灿若星汉。拨过历史的尘埃,仅看看名单,就知道对于一所中学来说,这阵容却是怎样的气派和奢华了。这所中学,在夏丏尊、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中,不因白马湖优美的湖光山色,就少了它的笔墨,它有一种沉潜的、人文的力量在,仍然是静静地矗立在风景依旧的白马湖畔。
本书主编范寿康先生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这位台湾国语运动发起人之一,享年八十八岁的“春晖不老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曾在中山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一九八二年,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春晖中学,深情地对师生说:“在这五十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追念着春晖以及这里的同学。”
在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的时候,范寿康主持校务,课余总会遇到学生“以学习各科究应如何入手以及课外究应参阅何种书籍”的问题向他提问,以应需求,他于是用了三年时间,在众多的专家文字资料中,按照中学必修科目分类,围绕学生所提问题,选辑题目编撰成册,并成为当时国内普及性的课辅读本。
从以上的背景再来看《我们怎样读书》这本书,它的好似乎就表露得愈发分明,书中所辑各科专门人士的阵容亦是颇为强大,几乎全为本专科的专家,而通才亦不在少数,梁启超、陈东原、胡适、何仲英、夏丏尊、沈涤生、王伯祥、丰子恺等,几近三十人,涉及为学、国文、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图画音乐等学科内容,最大的亮点,就是专家各自都有着自己的风采,于学问之途的阐述,或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完全是轻松自如的姿态,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气息,很容易地就让人想起“民国范儿”这个流行词语。
胡适谈《读书》,条分缕析,自功用方法以至于博与精,不惜笔墨,娓娓道来,完全是一种侃侃而谈的放松。何仲英讲《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在谨严的学术讲述中,仍然不失做人的风趣,调侃胡适对于白话文创作成就的判断,强调国文学习的精神就是要有趣味。趣味的养成亦同样适用于其他科目,诙谐地说梁任公就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头所含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的只有零了。刘薰宇说《数学所带给人们的》,并没有如数字似的枯燥无味,而我们能感到的,却是作者笔下的文字诗意的韵味,哲学的智慧以及美学的舒坦。让我们来读读这样美妙的句子:“大,大至无穷;小,小至无穷;变幻,变幻至无穷。极纷繁的、不可计的,可以综合到极单简,极单简的可以推演到无量数,这样的、能动的、内心的美感不值得赞颂吗?”……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读点,这些读点,不只显示着学人们深厚的学问功底,还显示着他们做人的趣味,无不体现出学人们的人格魅力。教育终究为人的教育,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至为重要,有怎样的先生才会教出怎样的学生。种种“民国范儿”通过文本的精神传递,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骨气、学养、才气等,是让人感受至深的。
这书中的文字,其实最初读者并不仅仅为中学的学生。专家所写,有的来自于《新月》、《学灯》等周刊,有的来自于《民铎杂志》、《安大学刊》等,并不局限着读者的群落,它只是在说做人与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现在看它,亦是觉得未尝不为一种常识的回归。这有如忽然有了人的根性的发现,是原始而朴茂的,能纠正了我们自以为高深的虚假繁荣的心理,而看到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基础的源头。它解说着扎实的学问,实实在在,尽量摆脱着形式的拖累,而一去一种国学学习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浮华,却从容地展示着凝炼的风骨,渗透着去形式化的坚强的力。如何炳松所讲的《历史研究法》,所提倡的收集材料、分析、综合三步法;陈兼善所讲的《生理学学习法》,概括为研究材料、试验手术、描画装置、标本储藏几个方面,等等,都在扎实地说着扎扎实实的话。书中的文字,于一门一科,它是专的,是很专业的了解与研究各种科目的实用指南,是掌握一门学问有力的工具,而就为学与做人,它又是通的。梅贻琦所谓教育要培养“一人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看它首编“为学的目的与方法”及以后各编,其间消息,亦如春雨润物,总觉得它还是在努力地尝试着培养一个有着完整人格的人,不懈地出着力,生命力亦随着时间的长河不断地延伸着。
《我们怎样读书》的重新出版,对于已是久违了“民国范儿”的我们来说,委实是一场温馨而美好的邂逅。
理 洵
序
民国十六年秋,余应春晖中学之聘,主持校务。春晖中学位白马湖上,山明水秀,风光清幽,环境最宜教学;而诸同学亦多知自爱,勤于攻读,无时下轻浮之习,私心窃引为乐事。
课余之暇,诸同学往往以学习各科究应如何入手以及课外究应参阅何种书籍等问题求余解答,余乃深感中等学生参考用书之需要与缺乏。与诸同事商,拟共编中学课外参考用书一套,以应诸同学及我国一般中等学生之需求。只以能力薄弱,事务繁忙,于今三载,仅成是册。
是书编辑之际,搜罗各方材料达五十余万言,后以分量过多,再三割爱,乃缩至三分之一左右。书中关于中学必修各科目学习之目的与方法,以各原作者俱系各科专门人士,所论至为详备,故不更参己见。而编印之时,以未克尽悉原作者通信地址,事前不遑征求同意,尤深抱歉。惟自信是书之出,于我国一般中等学生实有相当之贡献,想亦为诸作者所深许也。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编者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阅读的视角。我之前一直觉得,读书就是要“有所获”,要么是知识,要么是技能。但《小书馆:我们怎样读书(精)》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它告诉我,阅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目的,一种享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沉浸在阅读世界中的美好瞬间:可能是午后阳光下,捧着一本闲书,任思绪在字里行间自由驰骋;也可能是深夜里,台灯昏黄的光晕下,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悲欢离合。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并非一定要带着功利的目的,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恰恰可能滋养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书中关于“闲读”和“慢读”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慢下来,享受阅读的乐趣。《小书馆:我们怎样读书(精)》却像一股清流,引导我重新审视阅读的节奏和意义,让我开始反思,我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读书?我渴望从阅读中获得什么?它不是教你如何高效,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活在”阅读之中,让阅读成为生命中一部分不可或缺的滋养。
评分读完《小书馆:我们怎样读书(精)》,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对“读书”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读书就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把它当成一种任务。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读书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一种与古今中外伟大灵魂对话的途径。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读什么书,或者应该如何去读,而是通过分享自己与书的故事,以及对阅读的感悟,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阅读的“原初性”的坚持,它没有被功利主义所裹挟,也没有被各种“阅读方法论”所束缚,而是回归到阅读最本质的快乐和意义上。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书的关系,不再是为了“读完”而读,而是为了“读懂”而读,为了“感悟”而读。书中关于“读书是为了认识自己”的观点,更是深深触动了我。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别人的故事,更是自己内心的投射。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对阅读的迷茫,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它提醒我,最重要的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读进去的书,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了什么。
评分如果说之前我对“读书”的认知是零散的,是零星的几个片段,那么《小书馆:我们怎样读书(精)》这本书,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帮我串联起了所有关于阅读的感受,让我对“读书”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它不是一本“干货”满满的指南,让你看完就能掌握某种技巧,而是更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内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与书为友”的阐释。他没有把书当成冰冷的工具,而是把它们看作是有生命、有温度的伙伴。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慰藉,找到启迪,甚至找到同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孤独,并非真的没有人陪伴,而是我们没有学会如何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建立联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与智者对话,与历史交流。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更注重阅读的质量和深度。这本书就像一个安静的引路人,它不会催促你,也不会强迫你,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轻轻地为你点亮前方的路,让你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和力量。
评分刚拿到这本《小书馆:我们怎样读书(精)》,还以为是本教你速读或者技巧类的书,结果翻了几页,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更像是一场温情脉脉的对谈,又像是作者在自家书房里,一边泡着茶,一边轻轻敲击键盘,把那些关于阅读的点滴感受、深刻思考,娓娓道来。没有生硬的理论,没有大段的枯燥论述,更多的是一种呼吸般的自然流淌。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自己和书之间那种“不期而遇”的关系,有时是偶然在旧书摊上淘到的泛黄的书页,有时是朋友随手推荐的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但就是这样看似随意,却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书中对“精读”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为了考试而做的摘抄,而是作者与书中文字进行的一次次深入对话,是让书中的思想在自己的大脑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过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阅读本身的尊重和热爱,那种沉浸在书海中的愉悦,那种被文字点亮内心的感动,跃然纸上,很容易就能引起我的共鸣。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疲惫的时候,轻轻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读书这件小事,可以如此美好,如此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那些艰涩难懂的术语,完全就是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接地气的分享。就像你坐在自家客厅里,和一个很有学问的朋友聊天,他会很自然地跟你讲他的读书心得,讲他怎么从书里获得力量。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似乎并不是一个“理论家”,更像是一个“实践者”。他分享的那些阅读的场景,那些遇到好书时的喜悦,那些因为一句话而产生的思考,都非常真实,非常打动人。他没有告诉你“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通过自己的体验,让你自己去感受阅读的美好。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读书枯燥,是因为我们带着一种“任务”的心态去读。而这本书,就是告诉你,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可以融入生活,甚至点亮生活的艺术。《小书馆:我们怎样读书(精)》让我重新燃起了对阅读的热情,让我开始思考,我到底是在“消费”书籍,还是在“滋养”自己?它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阅读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愿意放慢脚步,去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精神食粮。
评分在京东买书是会上瘾的事情,价优物美神速,服务好,万一买重复了或没选对,要退换货太方便了,必须点赞!忠实粉丝了!
评分纸质书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阅读偏好,而通过纸质书阅读更能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纸质书的收藏价值也受到读者的重视。 纸质书除了形式上更具真实感之外,其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和趣味。因而,有人说过:“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此味道,既是书之味,更是文化之味。 纸质书便是适合于“深阅读”的载体,它能够令读者更深入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并且,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之美,更可以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的质感,甚至是印刷带来的墨香,创造一个整体的美的氛围。不夸张地说,这一系列的阅读享受,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够真正获得。
评分精装的,内容不错,短小精悍,小32开。
评分这本书应该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
评分通俗易懂的知识普及读物,对学习书法较有帮助。
评分喜欢小书馆的这套书!
评分非常满意,书包装非常好,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以后买书就在京东上买了。
评分不过怎么会点了两本呢,我去,郁闷
评分非常满意的一本书 收到货后迫不及待地拆封 翻看 未发现质量问题 非常欣慰 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