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热爱美食的读者们 源于网络热播视频短片《觅食迹》,短片本身和主持人王冠、猫力等都拥有大量粉丝,人气很旺。
美食和旅行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比颇大,将二者合一做成一本轻松幽默又实用的寻味图书,非常接地气。
《觅食迹》中分享的是14个城市中犄角旮旯里的美食,这些美食都是传统的、本土化的,也是值得分享和传承的。
内容简介
《觅食迹》一书源于网络热播原创寻味视频短片《觅食迹》,该节目由身为美食达人和旅行达人的王冠、猫力等多位网络红人主持。这部系列短片和这些主持人都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支持者,人气颇旺。
《觅食迹》中诠释了真正的美食在民间。《觅食迹》便是去搜寻全国由北到南14个城市中犄角旮旯里的美食,对这些传统、地道美食的传播与分享,其实也是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觅食迹》是一本居家、旅行必备的寻味手册。《觅食迹》中介绍了各处美食餐馆的店名、店址、营业时间、人均消费、招牌菜式,也给出了资深吃货的中肯评价,是一本轻松且实用的吃货必备手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推荐颇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分享街巷美食中的生活暖意。
【8大网红吃货14城美食寻味】
他们是网红,更是吃货。
王冠,东方卫视《舞林大会》主持人,微博粉丝119万。
猫力,旅行达人,摄影达人,畅销书作家,会吃不胖的吃货,微博粉丝305万。
楼sir,网络知名段子手,楼市集团创始人,微博粉丝90万。
张丹三,人气偶像团体SNH48成员,微博粉丝25万。
吴佳轩,《淘上海》主持人,微博粉丝2万。
林小可,美拍达人,专职模特、歌手,微博粉丝14万。
师亦涵,微博原创视频达人,微博粉丝2.9万。
乐芙,台湾美妆模特、车模,美食达人。
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东西南北14城。
西安的古城风味,北京的传统味道,哈尔滨的肉食当道,上海的清甜温润,成都的火辣刺激,广州的清甜营养,台北的古早风味,还有南京,苏州,杭州,厦门,重庆,香港,澳门。
14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
14个大多数人旅行计划中排名靠前的旅行目的地。
极具关键的是,这是14个美食之都。
【用洪荒之力吃出来的美食测评】
从早到晚,一整天街巷旮旯里的寻觅。
终于觅到一家靠谱的店,必定用洪荒之力大快朵颐。
扶墙而入,扶墙而出的感受,你懂的。
为了进行靠谱的美食测评,他们也是拼了。
好的美食测评,是“美食坐标+营业时间+人均消费(觅食迹吃货们的标准)+探店体验”,一个都不能少。
【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愉快阅读体验】
纸书的图文信息足以让你垂涎三尺。
而“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看过觅食短片后——
Duang!有种即刻订票说走就走的冲动!
冷静下来后,只能理智地跑去本地的非正宗陕西餐馆吃上一碗biangbiang面。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要有一段距离,人生才有奋斗的动力。
小编发誓,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去吃南院门80号的正宗biangbiang面!
目录
Chapter 1 幕前幕后的那些事儿
觅食迹的那些吃货
觅食迹的那些足迹
Chapter 2 以美食的名义,一路向北
西安觅食之旅
第1天
秦豫肉夹馍
老米家大雨泡馍
Biáng biáng 面
第2天
刘老虎胡辣汤
面馆无双
惠记粉汤羊血
第3天
玛利亚手工面馆
老望炒菜
老萧家面庄
第4天
回民街?西羊市
北京觅食之旅
第1天
老磁器口豆汁店
鼓楼吃面
刘小串
第2天
奶酪魏
胡同串子
老石饺子店
第3天
门框锅贴
大槐树烤肉
张记涮肉
第4天
姚记炒肝
卤煮吕
利群烤鸭
哈尔滨觅食之旅
第1天
武刚扒肉馆
老范记饺子馆
老穆杀猪菜
第2天
老万饭馆
冰宫
喀秋莎俄式餐馆
Chapter 3 舌尖上的南国之行
苏州觅食之旅
第1天
芳婆糕团店
汪家馄饨店
黑皮酸菜鱼
第2天
老太皮肚面
蒋有记
问柳菜馆
南京觅食之旅
第1天
小朱藏书羊肉
大阿二生煎铺
第2天
裕兴记面馆
爪爪与粥粥
上海觅食之旅
第1天
南阳路粢饭团
一面春风
耳光馄饨
第2天
张记油条
鲜得来
恒春元
第3天
大壶春
小茉莉
大饼油条
第4天
光头羊肉汤
果篓
熠盛粤味
杭州觅食之旅
第1天
胖子烧饼
御乐堂
半瓯酒楼
第2天
蕙心烧麦
小红猪肝面
渔火
第3天
葱包烩
方传面馆
桂语山房
第4天
宝美点心店
蜜桃小院
深夜炒面摊
厦门觅食之旅
第1天
明月虾面
水果冰茶
浮屿大同鸭肉粥
第2天
思北花生汤
不在书店
良山大排档
第3天
大中沙茶面
三大重口味
莲欢海蛎煎
第4天
吴再添小吃店
三真丸子
吴记煸豆干
广州觅食之旅
第1天
猫记艇仔粥
陈添记
麦葵茶室
第2天
森成美食
西关竹园
点旨一盅
第3天
陶陶居
泉记濑粉皇
达杨原味炖品
第4天
猪脚姜
百花甜品
广油鸡
成都觅食之旅
第1天
伤心凉粉
奇味甜不辣
86宜宾烧烤
第2天
甘记肥肠粉
明婷饭店
老妈蹄花
第3天
彭记兔火锅
顺兴老茶馆
三哥田螺
第4天
西月城谭豆花
无名冒菜
玩五味杠上花串串
重庆觅食之旅
第1天
晓宇火锅
矿火锅
大龙火锅
第2天
饭江湖
盅盅面
陶苏江湖
Chapter 4 从心出发,邂逅岛屿风味
香港觅食之旅
第1天
新兴栈食家
肥姐小食
东宝小馆
第2天
三去一点心店
美都餐室
阿妹糖水
第3天
兰芳园
蛇王芬
华姐清汤腩
第4天
新兴食家
生记卤味
金东大
澳门觅食之旅
第1天
大利来记咖啡馆
李康记豆腐花
新益美食
第2天
梓记牛什
安德鲁蛋挞&玛嘉烈蛋挞
船屋葡国餐厅
台北觅食之旅
第1天
李东芳牛肉面
雪王
环记麻油鸡
第2天
宁夏夜市
精彩书摘
私底下,其实我和大多数女生一样,除了喜欢动人的舞蹈,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有趣的旅行,也喜欢好吃的食物。
虽然,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出于工作需要,我经常会到不同的城市出差,有机会吃到不同的食物,但是对于所到城市的美味,却是听到的多,吃到的少。
如果每去一个城市出差之前,我就能知道当地美味可口的食物,那该多好呀?可是,中国这么大,城市那么多,一个人在工作之余,哪能找到那么多店呢?如果能找到和自己一样,对美食有相同追求的朋友,愿意和我一起寻找不同城市的美食,那该有多好啊!
随着我去外地出差次数的增多,这种寻找美食的欲望就愈发强烈,直到后来,心里产生了想要自己做《觅食迹》的念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你们让我感觉到温暖,也感谢父母的理解和祝福,你们让我感到幸福。
特别感谢和我一起做《觅食迹》的朋友,感谢你们陪我北上南下,一路上共担风雨,游历14个城市,寻找美食,分享快乐!如果没有你们,《觅食迹》我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
最后,感谢在人生路上帮助我的同事和领导,因为你们,让我变得比从前更好!
西安觅食之旅
觅食人:@吴佳轩&林小可
关中之中的西安占尽地利,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关外战火纷飞,西安稳如泰山。西安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安逸,千百年来喜欢的味道好像也不曾变过。
第1天
09:10AM秦豫肉夹馍
地址:东木头市19号
营业时间:07:00-14:00
人均消费:12元
西安城里遍地肉夹馍,唯独这家店永远都在排着长长的队。
腊汁肉配白吉馍,当当——正宗的西安味。
腊汁肉不加一滴水,用老卤煮8个小时,肥肉油而不腻,瘦肉浸润油脂。
白吉馍皮薄松脆,内里绵软,是腊汁肉的最佳拍档,香味那是可以一直飘到街上的。
腊汁肉浸润了白吉馍,馍酥肉烂,必须是一大口才能有足够完全的感受。
馍的平淡更加突出了肉的醇香,狼吞虎咽,嘴角冒着油,才是肉夹馍的正确打开方式。
01:40PM老米家大雨泡馍
地址:西羊市126号
营业时间:06:00-22:00
人均消费:38元
每次走进西安的羊肉泡馍店,总是有一种进考场的错觉。
掰完馍就要交考卷到厨房啦!
老师傅会打点好一切,盖上羊肉、豆干、粉丝、大蒜,倒入原味的羊汤。
在大火里咕嘟一会儿,马上就可以出成绩了。
掰得好的馍是可以直接用喝的。
馍吸透了汤汁,绕着弹牙的粉丝,再来上一块羊肉,永远也不会觉得无味。
……
幽径微光:探寻失落的古老智慧与现代迷思 类型: 历史考察、文化人类学、哲学思辨 目标读者: 对人类文明演变、传统生存智慧、现代社会结构性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寻求跨学科思考角度的学者与爱好者。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与跨学科的对话。它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却至关重要的“生存艺术”与“心智模型”。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观察,带领读者穿梭于史前聚落的篝火旁,体验早期农业社会的周期律动,直至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急速转型。 全书的核心议题是:在人类对“效率”和“进步”的狂热追求中,我们究竟遗失了哪些构成生命韧性与社群和谐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大地的低语与身体的记忆 本部分追溯人类如何从狩猎采集向定居农耕转型的关键节点。我们深入研究了前文字时代部落的知识传承系统,重点剖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口述传统、仪式动作和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来构建一个稳定且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一、时间观的转换:周期性与线性化 不同于现代社会奉行的钟表时间,早期人类的时间感是与天体的运行、季节的更迭、作物的生长紧密相连的。作者详细考察了不同文明中关于“永恒回归”与“时间循环”的神话原型,并对比分析了这种周期性时间观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评估机制。例如,对比了古埃及尼罗河泛滥周期对法律与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与现代资本市场中对季度报告的焦虑反应。 二、生存工具的哲学: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书中探讨了早期工具制造的工艺,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哲学表达。每一柄石斧、每一件陶器的烧制,都蕴含着对材料特性、能量消耗与最终用途的深刻理解。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手艺人”与“材料”之间的拟人化关系,指出这种共情式的互动,是现代流水线生产中所缺失的“物质伦理”。我们探究了这些古老技艺为何常常与宗教信仰或巫术实践交织,探讨它们如何提供了一种将日常劳动神圣化的途径。 三、社群的拓扑结构:边界与流动性 本章聚焦于早期社会结构的“柔性”。通过对不同考古遗址中居住模式的研究,揭示了早期社群如何在保持核心认同的同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与人员的流动性。重点分析了“礼让”和“共享”等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是如何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维持大规模协作的。这部分内容将与现代组织管理学中的“去中心化”理论进行对比,以求发现跨越时空的组织智慧。 第二部:文明的侧影与知识的断裂 随着农业的成熟和早期王国的兴起,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权力开始固化。本部分转而关注那些未能成为主流,却提供了独特视角的“侧影文明”和被遗忘的知识体系。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遗弃空间” 作者考察了古代城市扩张过程中,被故意遗弃或未能纳入官方记录的边缘区域。这些区域,如贫民窟、非正统祭祀场所、以及被征服民族的聚居地,往往保留了更原始的生存智慧和对主流叙事的批判性视角。书中通过对特定遗址中出土的非官方器物(如民间玩具、私人祷文石板)的分析,重构了底层民众的日常世界观。 二、非文字知识体系的消亡:草药学与气象学的失忆 本书对古代“经验医学”和“本土气象预测”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些知识体系高度依赖于个体的长期观察和特定环境的语境化理解,难以被抽象化为普适的公式。作者通过与当代仍保留部分传统医学知识的偏远社区的接触,展示了这些知识体系在面对现代科学入侵时所经历的“失语”与“折叠”过程。这部分内容旨在探讨知识的“载体”——当载体(如特定口述者或仪式环境)消失后,知识的生命力如何被截断。 三、道德的演进:从“互惠”到“律法” 本章对比了早期部落间基于“直接互惠”原则建立的道德关系,与早期国家基于“抽象律法”和“惩罚威慑”建立的道德结构。作者认为,这种转变标志着人类社会关系从基于信任的“有机联合”向基于契约的“机械联合”的过渡,并探讨了这种转变对个体责任感和群体归属感带来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现代性的回响与未来的张力 最后一部分将历史的考察引向当代语境。作者不直接批判现代性,而是通过历史的参照系,来审视我们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效率悖论:被消耗的“冗余” 现代社会对精益生产和资源优化达到极致,从而压缩了应对突发危机的“冗余度”。书中通过分析古代社会中故意保留的“非必要性”活动(如节日庆典、仪式性浪费),论证了这些看似低效的行为,实际上是维持社会心理健康和系统灵活性的重要缓冲器。现代社会对这种“冗余”的消除,是否也同步消除了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内在弹性? 二、信息过载与意义的稀释 本书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如何重新寻找意义的锚点。传统社群的意义是通过共同的物质劳动和周期性的仪式来构建的,这些活动本身就是意义的载体。而在消费主义和虚拟社交主导的现代,意义的获取变得碎片化和易逝。作者考察了现代人对“慢生活”、“极简主义”等回归原点的思潮的追逐,并将其视为对失落的“整体性生存感”的一种本能呼唤。 三、重塑连接:个体与环境的再耦合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呼吁回到过去,而是强调从被遗忘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以应对当前的技术异化和环境危机。作者提出,真正的进步不是线性加速,而是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点,让科技的力量服务于更深层次的、与自然和社群的有效连接。这要求我们在科技发展的同时,重新培养起对“过程”的尊重,对“材料”的敬畏,以及对“周期”的耐心。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时间维度,让读者能够将当下的焦虑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图景中去审视,从而获得一种清醒而坚韧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