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熱愛美食的讀者們 源於網絡熱播視頻短片《覓食跡》,短片本身和主持人王冠、貓力等都擁有大量粉絲,人氣很旺。
美食和旅行在年輕人的生活中占比頗大,將二者閤一做成一本輕鬆幽默又實用的尋味圖書,非常接地氣。
《覓食跡》中分享的是14個城市中犄角旮旯裏的美食,這些美食都是傳統的、本土化的,也是值得分享和傳承的。
內容簡介
《覓食跡》一書源於網絡熱播原創尋味視頻短片《覓食跡》,該節目由身為美食達人和旅行達人的王冠、貓力等多位網絡紅人主持。這部係列短片和這些主持人都擁有大量的粉絲和支持者,人氣頗旺。
《覓食跡》中詮釋瞭真正的美食在民間。《覓食跡》便是去搜尋全國由北到南14個城市中犄角旮旯裏的美食,對這些傳統、地道美食的傳播與分享,其實也是對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
《覓食跡》是一本居傢、旅行必備的尋味手冊。《覓食跡》中介紹瞭各處美食餐館的店名、店址、營業時間、人均消費、招牌菜式,也給齣瞭資深吃貨的中肯評價,是一本輕鬆且實用的吃貨必備手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推薦頗具代錶性的地方美食,分享街巷美食中的生活暖意。
【8大網紅吃貨14城美食尋味】
他們是網紅,更是吃貨。
王冠,東方衛視《舞林大會》主持人,微博粉絲119萬。
貓力,旅行達人,攝影達人,暢銷書作傢,會吃不胖的吃貨,微博粉絲305萬。
樓sir,網絡知名段子手,樓市集團創始人,微博粉絲90萬。
張丹三,人氣偶像團體SNH48成員,微博粉絲25萬。
吳佳軒,《淘上海》主持人,微博粉絲2萬。
林小可,美拍達人,專職模特、歌手,微博粉絲14萬。
師亦涵,微博原創視頻達人,微博粉絲2.9萬。
樂芙,颱灣美妝模特、車模,美食達人。
他們的足跡遍布中國東西南北14城。
西安的古城風味,北京的傳統味道,哈爾濱的肉食當道,上海的清甜溫潤,成都的火辣刺激,廣州的清甜營養,颱北的古早風味,還有南京,蘇州,杭州,廈門,重慶,香港,澳門。
14座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融的城市。
14個大多數人旅行計劃中排名靠前的旅行目的地。
極具關鍵的是,這是14個美食之都。
【用洪荒之力吃齣來的美食測評】
從早到晚,一整天街巷旮旯裏的尋覓。
終於覓到一傢靠譜的店,必定用洪荒之力大快朵頤。
扶牆而入,扶牆而齣的感受,你懂的。
為瞭進行靠譜的美食測評,他們也是拼瞭。
好的美食測評,是“美食坐標+營業時間+人均消費(覓食跡吃貨們的標準)+探店體驗”,一個都不能少。
【平麵與立體相結閤的愉快閱讀體驗】
紙書的圖文信息足以讓你垂涎三尺。
而“掃一掃”書中的二維碼看過覓食短片後——
Duang!有種即刻訂票說走就走的衝動!
冷靜下來後,隻能理智地跑去本地的非正宗陝西餐館吃上一碗biangbiang麵。
理想與現實之間總要有一段距離,人生纔有奮鬥的動力。
小編發誓,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去吃南院門80號的正宗biangbiang麵!
目錄
Chapter 1 幕前幕後的那些事兒
覓食跡的那些吃貨
覓食跡的那些足跡
Chapter 2 以美食的名義,一路嚮北
西安覓食之旅
第1天
秦豫肉夾饃
老米傢大雨泡饃
Biáng biáng 麵
第2天
劉老虎鬍辣湯
麵館無雙
惠記粉湯羊血
第3天
瑪利亞手工麵館
老望炒菜
老蕭傢麵莊
第4天
迴民街?西羊市
北京覓食之旅
第1天
老磁器口豆汁店
鼓樓吃麵
劉小串
第2天
奶酪魏
鬍同串子
老石餃子店
第3天
門框鍋貼
大槐樹烤肉
張記涮肉
第4天
姚記炒肝
鹵煮呂
利群烤鴨
哈爾濱覓食之旅
第1天
武剛扒肉館
老範記餃子館
老穆殺豬菜
第2天
老萬飯館
冰宮
喀鞦莎俄式餐館
Chapter 3 舌尖上的南國之行
蘇州覓食之旅
第1天
芳婆糕團店
汪傢餛飩店
黑皮酸菜魚
第2天
老太皮肚麵
蔣有記
問柳菜館
南京覓食之旅
第1天
小硃藏書羊肉
大阿二生煎鋪
第2天
裕興記麵館
爪爪與粥粥
上海覓食之旅
第1天
南陽路粢飯團
一麵春風
耳光餛飩
第2天
張記油條
鮮得來
恒春元
第3天
大壺春
小茉莉
大餅油條
第4天
光頭羊肉湯
果簍
熠盛粵味
杭州覓食之旅
第1天
胖子燒餅
禦樂堂
半甌酒樓
第2天
蕙心燒麥
小紅豬肝麵
漁火
第3天
蔥包燴
方傳麵館
桂語山房
第4天
寶美點心店
蜜桃小院
深夜炒麵攤
廈門覓食之旅
第1天
明月蝦麵
水果冰茶
浮嶼大同鴨肉粥
第2天
思北花生湯
不在書店
良山大排檔
第3天
大中沙茶麵
三大重口味
蓮歡海蠣煎
第4天
吳再添小吃店
三真丸子
吳記煸豆乾
廣州覓食之旅
第1天
貓記艇仔粥
陳添記
麥葵茶室
第2天
森成美食
西關竹園
點旨一盅
第3天
陶陶居
泉記瀨粉皇
達楊原味燉品
第4天
豬腳薑
百花甜品
廣油雞
成都覓食之旅
第1天
傷心涼粉
奇味甜不辣
86宜賓燒烤
第2天
甘記肥腸粉
明婷飯店
老媽蹄花
第3天
彭記兔火鍋
順興老茶館
三哥田螺
第4天
西月城譚豆花
無名冒菜
玩五味杠上花串串
重慶覓食之旅
第1天
曉宇火鍋
礦火鍋
大龍火鍋
第2天
飯江湖
盅盅麵
陶蘇江湖
Chapter 4 從心齣發,邂逅島嶼風味
香港覓食之旅
第1天
新興棧食傢
肥姐小食
東寶小館
第2天
三去一點心店
美都餐室
阿妹糖水
第3天
蘭芳園
蛇王芬
華姐清湯腩
第4天
新興食傢
生記鹵味
金東大
澳門覓食之旅
第1天
大利來記咖啡館
李康記豆腐花
新益美食
第2天
梓記牛什
安德魯蛋撻&瑪嘉烈蛋撻
船屋葡國餐廳
颱北覓食之旅
第1天
李東芳牛肉麵
雪王
環記麻油雞
第2天
寜夏夜市
精彩書摘
私底下,其實我和大多數女生一樣,除瞭喜歡動人的舞蹈,喜歡漂亮的衣服,喜歡有趣的旅行,也喜歡好吃的食物。
雖然,作為一個節目主持人,齣於工作需要,我經常會到不同的城市齣差,有機會吃到不同的食物,但是對於所到城市的美味,卻是聽到的多,吃到的少。
如果每去一個城市齣差之前,我就能知道當地美味可口的食物,那該多好呀?可是,中國這麼大,城市那麼多,一個人在工作之餘,哪能找到那麼多店呢?如果能找到和自己一樣,對美食有相同追求的朋友,願意和我一起尋找不同城市的美食,那該有多好啊!
隨著我去外地齣差次數的增多,這種尋找美食的欲望就愈發強烈,直到後來,心裏産生瞭想要自己做《覓食跡》的念頭,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在此,我一並錶示感謝,感謝朋友們的關心和支持,你們讓我感覺到溫暖,也感謝父母的理解和祝福,你們讓我感到幸福。
特彆感謝和我一起做《覓食跡》的朋友,感謝你們陪我北上南下,一路上共擔風雨,遊曆14個城市,尋找美食,分享快樂!如果沒有你們,《覓食跡》我一個人是不能完成的。
最後,感謝在人生路上幫助我的同事和領導,因為你們,讓我變得比從前更好!
西安覓食之旅
覓食人:@吳佳軒&林小可
關中之中的西安占盡地利,13個王朝在這裏建都,關外戰火紛飛,西安穩如泰山。西安人骨子裏就帶著一種安逸,韆百年來喜歡的味道好像也不曾變過。
第1天
09:10AM秦豫肉夾饃
地址:東木頭市19號
營業時間:07:00-14:00
人均消費:12元
西安城裏遍地肉夾饃,唯獨這傢店永遠都在排著長長的隊。
臘汁肉配白吉饃,當當——正宗的西安味。
臘汁肉不加一滴水,用老鹵煮8個小時,肥肉油而不膩,瘦肉浸潤油脂。
白吉饃皮薄鬆脆,內裏綿軟,是臘汁肉的最佳拍檔,香味那是可以一直飄到街上的。
臘汁肉浸潤瞭白吉饃,饃酥肉爛,必須是一大口纔能有足夠完全的感受。
饃的平淡更加突齣瞭肉的醇香,狼吞虎咽,嘴角冒著油,纔是肉夾饃的正確打開方式。
01:40PM老米傢大雨泡饃
地址:西羊市126號
營業時間:06:00-22:00
人均消費:38元
每次走進西安的羊肉泡饃店,總是有一種進考場的錯覺。
掰完饃就要交考捲到廚房啦!
老師傅會打點好一切,蓋上羊肉、豆乾、粉絲、大蒜,倒入原味的羊湯。
在大火裏咕嘟一會兒,馬上就可以齣成績瞭。
掰得好的饃是可以直接用喝的。
饃吸透瞭湯汁,繞著彈牙的粉絲,再來上一塊羊肉,永遠也不會覺得無味。
……
幽徑微光:探尋失落的古老智慧與現代迷思 類型: 曆史考察、文化人類學、哲學思辨 目標讀者: 對人類文明演變、傳統生存智慧、現代社會結構性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尋求跨學科思考角度的學者與愛好者。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與跨學科的對話。它將目光聚焦於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卻至關重要的“生存藝術”與“心智模型”。作者以嚴謹的考據和細膩的觀察,帶領讀者穿梭於史前聚落的篝火旁,體驗早期農業社會的周期律動,直至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急速轉型。 全書的核心議題是:在人類對“效率”和“進步”的狂熱追求中,我們究竟遺失瞭哪些構成生命韌性與社群和諧的底層邏輯? 第一部:大地的低語與身體的記憶 本部分追溯人類如何從狩獵采集嚮定居農耕轉型的關鍵節點。我們深入研究瞭前文字時代部落的知識傳承係統,重點剖析瞭他們如何通過口述傳統、儀式動作和對自然節律的精準把握,來構建一個穩定且自我循環的生態係統。 一、時間觀的轉換:周期性與綫性化 不同於現代社會奉行的鍾錶時間,早期人類的時間感是與天體的運行、季節的更迭、作物的生長緊密相連的。作者詳細考察瞭不同文明中關於“永恒迴歸”與“時間循環”的神話原型,並對比分析瞭這種周期性時間觀如何塑造瞭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風險評估機製。例如,對比瞭古埃及尼羅河泛濫周期對法律與道德規範的約束力,與現代資本市場中對季度報告的焦慮反應。 二、生存工具的哲學: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書中探討瞭早期工具製造的工藝,不僅僅是技術的體現,更是一種高度濃縮的哲學錶達。每一柄石斧、每一件陶器的燒製,都蘊含著對材料特性、能量消耗與最終用途的深刻理解。作者花費大量篇幅描述瞭“手藝人”與“材料”之間的擬人化關係,指齣這種共情式的互動,是現代流水綫生産中所缺失的“物質倫理”。我們探究瞭這些古老技藝為何常常與宗教信仰或巫術實踐交織,探討它們如何提供瞭一種將日常勞動神聖化的途徑。 三、社群的拓撲結構:邊界與流動性 本章聚焦於早期社會結構的“柔性”。通過對不同考古遺址中居住模式的研究,揭示瞭早期社群如何在保持核心認同的同時,展現齣驚人的適應性與人員的流動性。重點分析瞭“禮讓”和“共享”等非強製性的社會規範,是如何在信息傳遞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維持大規模協作的。這部分內容將與現代組織管理學中的“去中心化”理論進行對比,以求發現跨越時空的組織智慧。 第二部:文明的側影與知識的斷裂 隨著農業的成熟和早期王國的興起,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化,權力開始固化。本部分轉而關注那些未能成為主流,卻提供瞭獨特視角的“側影文明”和被遺忘的知識體係。 一、城市化進程中的“遺棄空間” 作者考察瞭古代城市擴張過程中,被故意遺棄或未能納入官方記錄的邊緣區域。這些區域,如貧民窟、非正統祭祀場所、以及被徵服民族的聚居地,往往保留瞭更原始的生存智慧和對主流敘事的批判性視角。書中通過對特定遺址中齣土的非官方器物(如民間玩具、私人禱文石闆)的分析,重構瞭底層民眾的日常世界觀。 二、非文字知識體係的消亡:草藥學與氣象學的失憶 本書對古代“經驗醫學”和“本土氣象預測”進行瞭專題研究。這些知識體係高度依賴於個體的長期觀察和特定環境的語境化理解,難以被抽象化為普適的公式。作者通過與當代仍保留部分傳統醫學知識的偏遠社區的接觸,展示瞭這些知識體係在麵對現代科學入侵時所經曆的“失語”與“摺疊”過程。這部分內容旨在探討知識的“載體”——當載體(如特定口述者或儀式環境)消失後,知識的生命力如何被截斷。 三、道德的演進:從“互惠”到“律法” 本章對比瞭早期部落間基於“直接互惠”原則建立的道德關係,與早期國傢基於“抽象律法”和“懲罰威懾”建立的道德結構。作者認為,這種轉變標誌著人類社會關係從基於信任的“有機聯閤”嚮基於契約的“機械聯閤”的過渡,並探討瞭這種轉變對個體責任感和群體歸屬感帶來的長期影響。 第三部:現代性的迴響與未來的張力 最後一部分將曆史的考察引嚮當代語境。作者不直接批判現代性,而是通過曆史的參照係,來審視我們當前麵臨的睏境。 一、效率悖論:被消耗的“冗餘” 現代社會對精益生産和資源優化達到極緻,從而壓縮瞭應對突發危機的“冗餘度”。書中通過分析古代社會中故意保留的“非必要性”活動(如節日慶典、儀式性浪費),論證瞭這些看似低效的行為,實際上是維持社會心理健康和係統靈活性的重要緩衝器。現代社會對這種“冗餘”的消除,是否也同步消除瞭應對“黑天鵝”事件的內在彈性? 二、信息過載與意義的稀釋 本書探討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如何重新尋找意義的錨點。傳統社群的意義是通過共同的物質勞動和周期性的儀式來構建的,這些活動本身就是意義的載體。而在消費主義和虛擬社交主導的現代,意義的獲取變得碎片化和易逝。作者考察瞭現代人對“慢生活”、“極簡主義”等迴歸原點的思潮的追逐,並將其視為對失落的“整體性生存感”的一種本能呼喚。 三、重塑連接:個體與環境的再耦閤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非呼籲迴到過去,而是強調從被遺忘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以應對當前的技術異化和環境危機。作者提齣,真正的進步不是綫性加速,而是找到一種新的平衡點,讓科技的力量服務於更深層次的、與自然和社群的有效連接。這要求我們在科技發展的同時,重新培養起對“過程”的尊重,對“材料”的敬畏,以及對“周期”的耐心。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的時間維度,讓讀者能夠將當下的焦慮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人類經驗圖景中去審視,從而獲得一種清醒而堅韌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