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称: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01 | 
| 作者:威尔.贡培兹 | 译者:王烁 | 开本: 32开 | 
| 定价: 65.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958664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 这是艺术吗?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 一位**艺术评论人的“单口相声”,现代艺术也可以这样有趣生动——没有抽象的概念,没有拗口的术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现代艺术的故事。 ◎ 名人推荐现代艺术史的专家里,可没有几个人会提到碧昂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苏珊大妈,还把性情乖僻的塞尚形容为巴黎先锋艺术家中的“铁手卢克”……(这本书)卸下所有卖弄学识、装腔作势的姿态,代之以大量风趣幽默的内容……将德拉克洛瓦到达米恩·赫斯特的这一段艺术趣史娓娓道来。 ——英国《电讯报》贡培兹写的可并不是什么简单事儿,可他却下笔轻松,丝毫不为难读者……他不费力地,就把1860年代至今的艺术史聊了个遍,让读者倍感亲切的同时,还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威尔·贡培兹仿佛生来就是传播知识的好手,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满腔热爱,才思横溢,饱含激情。 ——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这本书的水准刚刚令我够得着而看得懂:贡培兹证实了我自以为早就懂得的艺术家(果然如此),也教会我如何解读难以弄懂的另一群人物(原来如此)。倘若在美术馆再度遭遇他们,我会心想:哈,老兄,现在我明白了你的花招。 ——陈丹青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贡培兹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1965年生,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BBC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并担任知名艺术批评网站(culturecritic.co.uk)的总编辑,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专业顾问。
序: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陈丹青) 001 前 言 005 导论:你在看什么 013 **章 泉,1917 027 第二章 前印象派:走向真实,1820—1870 051 第三章 印象派:现代生活的画家,1870—1890 075 第四章 后印象派:拓展领域,1880—1906 107 第五章 塞尚: 吾人之父,1839—1906 123 第六章 原始主义,1880—1930 / 野兽派,1905—1910:原始的呐喊 155 第七章 立体主义:另一种视角,1907—1914 177 第八章 未来主义:快进,1909—1919 193 第九章 康定斯基/ 俄耳甫斯主义/ 青骑士:音乐之声,1910—1914 211 第十章 至上主义/ 构成主义:俄国人,1915—1925 237 第十一章 新造型主义:网格,1917—1931 253 第十二章 包豪斯:校园重聚,1919—1933 277 第十三章 达达主义:混乱的秩序,1916—1923 297 第十四章 超现实主义:以梦为生,1924—1945 329 第十五章 抽象表现主义:宏大的姿态,1943—1970 357 第十六章 波普艺术:零售疗法,1956—1970 389 第十七章 观念主义/ 激流派/ 贫穷艺术/ 行为艺术:心灵游戏,1952 年至今 415 第十八章 极简主义:无题, 1960—1975 435 第十九章 后现代主义:假身份,1970—1989 453 第二十章 今日艺术:名利场,1988—2008 至今 489 艺术评收藏地 501 致谢 505 译名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精致的质感,捧在手里就仿佛触碰到了某种历史的重量。封面色彩的运用极其大胆,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世纪以来艺术领域翻天覆地的变革。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古典又现代,兼顾了易读性和视觉冲击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漫步。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深入细读其内容,但仅凭这份外在的呈现,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艺术”二字的敬畏与理解。它不像有些艺术史书籍那样板着面孔,而是以一种更具亲和力、更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的姿态,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时空。这种对“物件”本身的尊重,预示着内在的叙事也将是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我期待着它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充满激情的艺术思潮,转化为实体上的可触摸的体验。
评分拿起这本书,首先感知到的是一种对时间跨度的精准把握。一百五十年的跨度,足以涵盖工业革命的余波到数字时代的黎明,这期间的社会结构、技术进步、哲学思潮与艺术表达之间产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相互作用?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并未将重点仅仅放在欧洲核心地带,而是用一种更具全球视野的目光来审视现代性的扩张与反思。这种试图构建一个包容性更强的美学地图的野心,从书本的厚度和广度上就能感受到。它似乎在努力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和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的背景下,“艺术”这个定义本身是如何被反复重塑、又如何顽强地存续下来的?这种深层次的追问,远超出了简单的时间线索梳理,直击艺术存在的核心命题。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气场,透露着一种成熟的、不急不躁的叙事定力。它不像一些新近出版的速成读物那样,急于用最新的理论去套用过去的一切。相反,它散发着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感,仿佛作者已经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上,以一种近乎俯瞰的姿态来审视那些曾经风起云涌的运动。这种“未完成的故事”的命名本身就极具哲学意味,它拒绝给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带着问题继续探索。这种谦逊而又自信的姿态,在艺术评论界是极其难得的。它没有试图将一团乱麻般的发展强行梳理成一条笔直的绳索,而是承认了艺术进程中固有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断裂感,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洞察。
评分初翻开这书的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密度就已经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致研读每一个章节的论述,但目录的编排和章节标题的设置,已经显露出作者在梳理复杂脉络上的高超技巧。它显然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历史陈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打破传统艺术史的既有壁垒,用一种更具批判性、更贴近时代精神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近一个半世纪的艺术演变。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妙切割,让人对即将展开的论述充满了好奇——究竟是如何平衡宏观趋势与个体案例的?这种结构的巧妙安排,无疑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具弹性和想象力的阅读路径,而不是一板一眼地灌输既定事实。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参与到对“现代”这个概念的持续辩论之中。
评分光是那些章节小标题的措辞,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它们没有使用那种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和象征意味,仿佛每一句都是一句精炼的诗歌,提炼了某个时代艺术躁动的灵魂。这种文风上的选择,无疑是为那些对纯粹学院派叙事感到疲倦的读者准备的一剂良药。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将不仅仅是关于“谁画了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会如此”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设想,作者一定在字里行间融入了大量的个人观察和深层次的反思,使得冰冷的艺术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种将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的努力,从初步接触的几页中便可见一斑,让人不禁期待它如何解构那些看似清晰实则模糊不清的艺术转折点。
评分可以的
评分书包装很好,快递及时
评分可以的
评分送货迅速,书籍完好,开卷有益。
评分书籍开本有点小,装订这么厚竟然不用线装,阅读不方便啊。抠唆,抠搜。
评分送货迅速,书籍完好,开卷有益。
评分好
评分书籍开本有点小,装订这么厚竟然不用线装,阅读不方便啊。抠唆,抠搜。
评分书籍开本有点小,装订这么厚竟然不用线装,阅读不方便啊。抠唆,抠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