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律

互联网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互联网协会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法律
  • 网络法
  • 信息法
  • 电子商务
  • 知识产权
  • 数据安全
  • 隐私保护
  • 网络监管
  • 法律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08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02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2
字数:5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诚如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卢麟先生所言:"一部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可以突破空谈战略,而真正给出症结之所在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法律》就是这样一部面向问题的专著,翻开此书,你将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本书由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数十位互联网、法律界大腕联袂打造!高卢麟、俞思瑛、郭凯天、许坚、刘运利、王翔等专家诚恳荐读!阿里巴巴、腾讯、360、新浪、小米等知名互联网企业鼎力支持!  

内容简介

  

  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数十位知名学者、法律专家、资深律师、企业法律负责人联合编著《互联网+法律》一书,旨在"互联网+"时代,破解如何让法治为互联网发展保驾护航这一社会各界普遍关切的话题,通过积极探讨"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法律问题,及时展示"互联网+"法律的研究成果、优秀司法案例等相关内容,为积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的互联网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

  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于2001年5月25日,中国互联网行业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现任理事长为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现有会员800多家。

  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址设在北京市。协会自成立以来,围绕行业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创新的思维、协作的文化、开放的平台、有效的服务"为指导思想,着力搭建互联网行业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应用与普及,持续致力于互联网公益事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形成了多渠道、多方位服务于会员、行业、网民和政府的业务格局,有效发挥了沟通政府和行业、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


精彩书评

  

  一本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可以突破空谈战略,而真正给出症结之所在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法律》就是这样一部面向问题的专著,翻开此书,你将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高卢麟(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这是一个伟大且充满变革的时代,新技术及其应用开启了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法治所追求的价值正在这个时代重新演绎,互联网+法治所探索的正是我们内心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解决方案。未来已来!

  ——俞思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的大势下,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正在形成,互联网+法治发展正逢时,并将引导我国互联网产业不断迈入健康的以法治网的轨道。

  ——郭凯天(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


  

  本书是一本以"互联网+法治"为选题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通过深入探讨互联网立法前沿、理论热点和实践问题,本书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必将有力推进中国互联网法治化进程。

  ——许 坚(奇虎360公司副总裁)


  

  "互联网+"时代的有许多紧迫需求和重大挑战,要努力保障互联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得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妥善处理传统产业监管制度与互联网产业监管的冲突,弥补互联网领域法治建设之不足。

  ——刘运利(新浪网董事长助理)

  本书是我国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专业人士对互联网法治的积极有益的探求。相信互联网在更合理完善的法治框架下,定会把我们的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带向一个更光明灿烂的未来!

  ——王 翔(小米公司高级副总裁)


  

目录

第01辑 立法思考

01 互联网法律的国际经验 |周汉华| 002

02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子商务立法 |薛 军| 016

03 我国网络安全规制的治理思维与架构 |龙卫球 赵精武| 025

04 网络法基本问题之探讨 |张 楚| 046

05 网络信息技术对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之影响 |肖建华 柴芳墨| 064

06 互联网反竞争行为之竞争法解决 路径分析 |刘继峰| 079

07 论互联网金融法治路径 |李爱君| 095

08 "互联网+"对民法典编撰的影响 |朱 巍| 102

09 网络安全审查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许长帅| 121


第02辑 理论研究

01 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李美燕 石现升| 132

02 网购合同诉讼管辖权问题研究 |肖建国| 196

03 电子游戏直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王 迁| 207

04 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治方向研究|王 淇| 219

05 "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法治创新 |李海英| 232

06 从互联网平台信息中介的属性出发探索治理新路径 |康彦荣| 240

07 "互联网+"下的社交媒体网规研究 |谷海燕 王 磊| 251

08 大数据应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考虑 |陈际红| 263


第03辑 问题争鸣

01 网络广告欺诈性点击的规制 |吴汉洪 董笃笃| 274

02 互联网交易中消费者撤回权问题与对策 |王洪亮 常 悦| 284

03 我国互联网领域的竞争问题及法律规制现状分析 |李慧颖| 299

04 体育赛事网络转播画面的知识产权保护 |林子英| 307

05 Robots协议在互联网搜索中的竞争分析 |王俊林| 323

06 论利用外挂制造、销售游戏币的行为性质 |袁 博| 332

07 网络安全中的电子数据相关问题研究|石现升 苗 权 陆希玉| 338

08 网络云盘版权侵权问题及规制对策 |司 晓 刘政操| 352

09 互联网专利界定和审查建议 |王 澍 刘庆峰 李 睿 黄 晶|359

10 互联网机顶盒著作权侵权案件中不同主体的侵权责任认定 |刘 振| 370

11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属性及 商业利用原则探析 |王 磊| 377

12 快播案的法律分析 |胡 钢| 389

13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徐 敏 王 琪| 394

第04辑 调研报告

01 欧美跨境数据转移法律博弈之考察 |张金平 张 平| 408

02 涉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件的调研报告 |李 颖 陈 敏| 455

0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文字作品 著作权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魏 嘉| 470

04 网络约车监管研究报告 |蔡雄山 徐 俊| 488

05 涉网络商标侵权案件的调研报告 |李 颖 姜琨琨| 517

06 中国互联网版权新型问题调研报告 |司 晓 张钦坤 田小军| 540


第05辑 法治漫谈

01 以法治为互联网创新护航 |卢 卫| 562

02 我国网络版权司法保护的回顾与展望 |蒋志培| 566

03 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契机 |蔡维德 赵精武| 589


精彩书摘

网络约车监管研究报告


蔡雄山 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 首席研究员

徐 俊 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美国怎么监管网络"专车"?

美国对于打车软件的监管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如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创设了一种新的公司类型,称之为"交通网络公司"(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TNC),不允许拥有用于开展服务的车辆。在加州运行仅一个牌照;允许私家车接入,司机及车辆审核由TNC完成,TNC对于司机的年龄、驾照、培训情况、背景调查、驾驶记录、保险等都有特殊要求,对于中国"专车"监管应是很好的借鉴。1.美国出租车行业管理规范

75年来,美国出租车体系鲜有变化,被认为早已过时。不同的城市对于出租车的管理规范有所不同,但主要涉及以下法律规则。

1.1 市场准入(牌照)

每一座城市对于牌照数量都有配额限制。以纽约为例,公众买卖牌照是合法的,并且近来价格持续走高,已飙升到数十万美元。旧金山等城市的牌照市场价格被控制在25万美元左右,既保证司机有实力购买,又能够实现市政收支平衡。总体来说,出租车牌照在美国是非常昂贵的。

1.2 费率表与收费方法

每一辆出租车都被要求安装以公里计价的计量表,用于计算里程费用。具体的费率表与服务费是由每一个城市,或出租车公司所决定。一般而言,出租车司机可以获得总收入的1/3左右,不同的公司有所差别。出租车是由司机所有,还是租赁会影响其收入。如果司机是从公司租赁车辆,还需支付租赁费用。此外,公司还从收入中抽取一定的信用卡交易费 (credit card transaction fee)。现实中这一费用经常被过度收取,比如,实际的交易费只有2%,但是公司却要抽取10%之多。最后,政府还可能施加其他的特别税,比如公用事业税 (public utility tax)或者机场费等。

1.3 牌照获取资质

在大多数城市中,司机若想获取出租车牌照,必须获取受雇牌照(chauffeur's license),缴纳相关费用,提交行驶记录,完成培训课程,通过英语测试以及背景调查。此外,汽车必须已上保险,并且通过车检(inspection test)。

1.4 地理限制

这里的地理限制是指出租车可以将乘客送往某一特殊区域,但不能在该区域再搭载其他乘客。

2.美国Uber管理规范

Uber在美国取得如此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出租车管理规范过于严苛,导致司机和乘客都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因此,当Uber开始兴起时,由于缺乏管理规范,在出租车公司、政府及Uber之间的很多问题随之而生。以下是对Uber管理规范体系的概述,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存在的规范,还有一部分是管理规范可能发展的方向。这一管理体系借鉴了出租车管理的模式。

目前,美国联邦没有管理Uber等打车软件的规范,而是由各州或者城市负责制定管理规范。现行或潜在的规范主要有:

2.1 牌照

Uber和传统出租车在技术及其商业模式的不同导致一种全新公司的诞生,称之为"交通网络公司"(TNC),这一概念由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所创。所谓"交通网络公司",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将乘客与私家车司机联络起来提供交通服务的公司。因此,Uber作为加州的TNC,不适用出租车行业严苛准入标准,也无须承担高昂的成本。TNC只需要购买一种牌照,目前价值1000~10 000美元不等,且在同一许可下使用该APP的司机并没有数量限制。

2.2 价格

因为TNC的技术使得准入门槛很低,所以不太可能出现像出租车那样的垄断局面。目前,政府没有出台法定的TNC费率表,因此它们得以自由定价,充分竞争。但是,唯一的要求是提供明确的费率表。此外,它们还可以展开促销活动,实行"分时异价"(surge pricing),即在高峰期时提高价格。

2.3 安全

TNC对于司机的年龄、驾照、培训情况、背景调查、驾驶记录、保险等都有特殊要求。此外,每辆车享有100万美元的商业责任险,所有车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并通过车检。

2.4 地域限制

美国有些城市限制Uber在机场接客,还有些城市要求支付机场费。那些没有为Uber专设公司类型的城市则彻底禁止Uber提供服务。

2.5 雇佣关系

Uber司机被认为是独立承包商,但可能实际上处于兼职人员和独立承包商之间。Uber可能需要向司机提供联邦和州的福利,但是这一领域目前发展尚不健全。

3.Uber相关法律问题

Uber带来的法律问题中,有些已经通过管理规定予以解决,但尚有一些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

3.1 牌照

Uber曾多次收到停业警告信,指控其在没有得到牌照的情况下展开业务,但"交通网络公司"的创设催生了独立的牌照和管理规定,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3.2 安全-司机背景调查及车检

在新规出台之前,很多出租车司机及政府主张Uber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些州通过了管理规定,要求对Uber司机及车辆进行调查,如上文提到的加州模式。但是,这些调查是否如宣称的那样全面仍然存在疑问。2014年,洛杉矶和旧金山的地方检察官起诉了Uber,诉称Uber就司机背景调查的声明是误导性的。

3.3 机场载客许可

出租车公司起诉Uber,指控其未获得许可在机场载客,并使用一般乘客车道 (general passenger lanes),带来了交通拥堵。在亚特兰大、波士顿、洛杉矶及其他城市中,Uber司机都受到了类似的指控。因此,加州的旧金山机场等通过了TNC机场管理规定,要求TNC必须获得许可才能够在机场开展服务,并需要支付10万美金的许可费,以及按月缴纳的许可费(月许可费=每月前往或离开机场的次数×每次行程的费用3.85美元)。这一费用包括在乘客乘车费用之中。

3.4 计价器

2012年,马萨诸塞州标准部门向Uber发送了警告停业信,因为该州不认可基于GPS的应用是合格的计量设备,但该机构随后撤销了该决定,允许使用APP作为计价器。

3.5 行程日志

因为没有向纽约出租车与大型高级轿车委员会提交电子行程日志,纽约有5/6的Uber司机被叫停服务并罚款200美元。Uber纽约总经理称提交行程数据有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Uber的上诉被驳回,在上交了数据之后,Uber得以继续开展服务。

3.6 保险

在APP使用的不同时段是否属于承保范围存在争议。加州创设了如下的TNC特别险要求。

区间1:APP打开,等待匹配。

TNC需要为每人提供不低于50 000美元的伤亡基本险,为每一事故提供100 000美元的伤亡基本险,以及30 000美元的财产赔偿险。TNC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满足上述要求:①司机已购买TNC险;②如果司机没有购买TNC险或者已过期,TNC公司已购买该险;③上述二者的组合。

TNC公司还需为TNC及司机提供多于200 000美元/事故的保险。TNC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满足上述要求:①司机已购买TNC险,如果TNC证实司机的保险能够覆盖使用汽车提供TNC服务的费用;②TNC公司已购买该险;③上述二者的组合。如果TNC司机在区间1同时使用多个TNC APP,那么承包人应根据合同条款分担相关成本,如果没有约定,则按比例分担。此外,在存在多重险种的情况下,各险种不会重叠。

当法案AB 2293生效后,委员会将要求所有的TNC公司为区间1内的司机提供最少10万美元的商业保险。

区间2:匹配成功,但乘客尚未上车(即司机正在前往接客的途中)。

区间3:乘客在车中尚未下车。

区间2和3:TNC公司必须提供100万美元的商业基本险。TNC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满足上述要求:①司机已购买TNC险,如果TNC证实司机的保险能够覆盖使用汽车提供TNC服务的费用;②TNC公司已购买该险;③上述二者的组合。

区间3:TNC公司还应在区间3内向未购买保险和保险额不足的司机提供100万美元的赔偿。TNC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满足上述要求:①司机已购买TNC险,如果TNC证实司机的保险能够覆盖使用汽车提供TNC服务的费用;②TNC公司已购买该险;③上述二者的组合。如果司机购买TNC险,并且其家属请求,该政策可以适用于任何区间。

3.7 反歧视

在加州,Uber正面临一起关于歧视盲人的诉讼,因为Uber不允许乘客携导盲犬上车。Uber辩称司机已经被告知要遵守所有的法律,包括《残疾法案》。

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也曾指示Uber,如果其拒绝提供行程数据(如行程时间、载客地点等)将撤销牌照。因为这些信息可能会揭示可能的歧视特定社区的人或者残疾人的情形,而在美国这种做法是不被允许的。

3.8 税收

向TNC公司及司机征税是一个已经提出但尚未提供解决方案的问题。Uber采用了类似Apple等其他科技公司的避税策略,即形成一个有限合伙和控股公司的国际网络。Uber还向司机提供缴税指引。目前,由于Uber将司机视为独立承包商而不是员工,因此司机所承担的税负较重。一般而言,公司都需为司机支付一半的社保和医疗费用,但Uber无须缴纳。

3.9 是正式员工还是独立承包商?

加州劳工委员会近日认定Uber司机是公司员工,而不是独立的承包商。因此,Uber被要求承担超过4000美金的职工费用,包括过路费、停车费、法律咨询或诉讼费以及邮费等。值得一提的是,该委员会的决定并没有法律强制力,且只适用于单个员工。Uber主张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只提供软件服务,将司机与乘客联系起来,而没有雇用员工。该案还将上诉,如果法院支持原判,Uber或将开始承担司机的相关费用,并向司机提供联邦或州的福利。这一改变可能会摧毁Uber的商业模式,即抽取司机收入的20%。或许一种全新的类型 "非独立承包商"(dependent contractor)在未来会出现,届时Uber司机将享有自己的独有权利。

3.10 启示与建议

据媒体报道,交通部正在制定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计划通过牌照管理,赋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合法地位。但是其中规定: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者需获得审批资质,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申请进行审核;禁止私家车接入;司机及车辆同样需要取得相应资质并通过交通部门审核;将网络约车平台数据库与监管机构平台对接;禁止赢利性拼车等。


前言/序言

序言

高卢麟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2016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2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宽带通信网络,成为了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信息消费市场。我国互联网市场经过了筚路蓝缕的一无所有、井喷式的爆发阶段后早已进入的千家万户,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然而,互联网发展绝非以大国为标准,强国才是。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这样说道,探究现代社会的特色,就如同追问变色龙的颜色一样困难。我们唯一能够确信的是,它会不断改变,是一场永远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兴起、“工业4.0”、“互联网+”战略等方兴未艾,给人类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样一场变革中,发展战略与全球变革的节奏同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深刻诠释着人类进步的征程,给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调整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我国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与拉动信息消费的重要手段,发挥双创与四众平台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成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塑造着国家数字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关键阶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建设网络强国是这个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国梦的基石。

互联网的价值在于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生活理念与学术话语,更为社会治理和行政决策提供了新的指引和要求。如何在提高监管效率和促进社会个体发展之间形成共赢是21世纪必须重点思索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将为互联网监管带来全新的挑战,内部挑战在于如何打造体系化的网络治理模式,并在促进发展和监管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国家一再重申:互联网非法外空间。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督促互联网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为广大网民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是“互联网+”时代党与国家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外部挑战在于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打造网络强国,抢占中国互联网发展先机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互联网终将改变人类社会,但是如何改变却无人给出清晰的答案。而互联网法律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应当遵守的规则。但是,互联网法律又往往落后于互联网技术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高兴的是,《互联网法律》就是这样一本面向问题的专著,翻开此书,你将找到属于时代的答案。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互联网法律专著问世,以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一部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可以突破空谈战略,真正给出症结之所在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科技浪潮下的法律边界:一部关于数字文明的深度观察 书籍名称:数字文明的法律图景 图书简介 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结构的当下,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数字文明的法律图景》并非一部针对特定技术应用或网络空间具体行为的法规汇编,而是一次对正在形成的“数字文明”底层逻辑和未来法律形态的宏大、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哲学与制度性探讨。本书旨在超越对现有互联网法律条文的简单梳理,深入剖析支撑和规制这一全新社会形态所需遵循的伦理基石、权力分配原则以及核心价值冲突。 本书的叙事脉络,是从宏观的文明演进角度切入,探讨人类社会在进入数据驱动时代后,其权力结构、主体性概念、以及价值体系所经历的根本性位移。我们不再仅仅是讨论“线上行为”的合法性,而是关乎“数字生存权”、“算法公平性”以及“数据主权”等更具基础性的法律哲学命题。 第一部分:新实在的构建与权力重塑 本部分着重于分析数字世界如何成为一种与物理世界并行的“新实在”(New Reality),以及这种新实在如何重新界定了权力与主体。 一、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范式转移下的法律真空 我们首先追溯了传统法律体系(如财产法、侵权法、管辖权理论)在面对超地域性、瞬时性、可复制性的信息流时所遭遇的根本性挑战。这不是对《合同法》在电子合同方面的修正,而是对“何为‘物’?”、“何为‘界限’?”这些核心法律概念的彻底解构与重构。书中探讨了“数字领土”的概念,试图描绘出一种超越主权国家疆界的、由协议和基础设施构成的无形法律边界。 二、算法的统治:非人类决策者的法律地位 本书将大量篇幅投入到对人工智能和复杂算法系统的深入剖析中。我们审视的不是人工智能如何被应用在司法或监管中,而是当决策权越来越多地外包给黑箱式的、自我优化的复杂系统时,传统的责任承担机制、可解释性要求以及救济路径如何失效。我们探讨了是否需要引入“电子人格”(E-Personhood)的概念,以及如果赋予系统某种形式的法律地位,其权利与义务应当如何设计,以避免权力失衡。核心关切在于,如何确保机器的“效率”不以牺牲人类的“尊严”和“自主决定权”为代价。 三、基础设施的私有化与数字公共领域的维护 本书深入剖析了支撑数字文明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如底层协议、数据中心、全球路由网络)的集中化趋势。这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制度性问题:当关键的社会运行要素被少数私营实体控制时,“数字公共利益”如何被界定和保护?我们借鉴了传统公共事业(如水、电、通讯)的监管模式,思考如何对这些新型的“数字公用事业”实施有效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监管,以避免形成事实上的“数字封建主义”。 第二部分:主体性、隐私与身份的嬗变 数字文明对“人”的概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从身份认同、隐私边界和自主性三个维度进行探索。 四、身份的碎片化与不可剥夺性 现代法律高度依赖于清晰、单一且可验证的身份。然而,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中,个体的身份是多层次、可塑且常常是匿名化的。本书探讨了数字身份的“持久化”与“遗忘权”之间的张力。我们分析了生物识别数据、行为指纹(Behavioral Fingerprints)如何构成了比传统身份信息更为深入的个体肖像,并对这些隐形身份数据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五、隐私的消亡与“透明的代价” 本书并不满足于讨论“数据收集的同意书”,而是追问:在一个万物皆可被追踪、分析和预测的社会中,个人自主性(Autonomy)的真正边界在哪里?我们论证了在数据极度透明化的环境下,传统的“隐私权”概念已经演变为一种更深层次的“信息自我决定权”。书中引入了“监控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旨在论证,持续且无感的监控本身构成了一种对人类自由意志的系统性侵蚀,这需要法律从“事后惩罚”转向“事前结构性制约”。 六、数字劳动的非传统化与主体保护 随着零工经济、平台经济的兴起,大量劳动者脱离了传统的雇佣关系。本书考察了这些新型工作模式下,劳动者在社会保障、集体谈判权和工作尊严方面所面临的制度性缺失。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平台责任法”来界定平台作为“事实上的雇主”的义务,确保技术效率的提升不会以牺牲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代价。 第三部分:价值的冲突与未来治理的伦理框架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投向全球治理和法律的未来方向,探讨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七、跨越主权的治理困境与“技术治理论” 面对全球性的数字议题(如网络安全、数据跨境流动),传统基于国家主权的法律机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全球数字治理的碎片化现状,并深入分析了“技术决定论”(Techno-Determinism)思潮的风险,即过度依赖技术规范自身、放弃制度干预的倾向。我们主张建立一种多层级、协同治理的框架,其中包含国际组织、行业标准制定者、公民社会以及新兴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合法角色。 八、信息生态的健康与“真理的稀缺性” 在深度伪造(Deepfake)和大规模信息操纵的时代,保障社会对“共享现实”的信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本书探讨了法律在维护信息生态健康方面的作用,但这远超传统的诽谤或虚假信息规制。我们关注的是“认知安全”(Cognitive Security),以及如何设计法律和技术机制,以对抗系统性地破坏公众对事实的信任基础的行为,同时坚决捍卫言论自由的传统边界。 九、面向未来的法律教育与制度适应性 结语部分,本书总结了数字文明对法律人提出的全新要求。未来的法律实践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跨学科素养,能够理解底层代码的逻辑、掌握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法律制度本身也必须具备更强的“制度柔性”和“前瞻性”,不再是被动地对技术创新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为人类文明在数字世界中的持续、公正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数字文明的法律图景》是一部面向决策者、法律学者、技术伦理学家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走向深切关切的读者的指南。它不是提供即时的法律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结构性的分析工具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应对这个时代最复杂、最紧迫的法律与制度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法律完全门外汉的普通用户,一直以来,网络上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说不清道不明”。直到我翻开了《互联网法律》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竟然可以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这本书真的太适合我们这种“小白”了!作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解释了最接地气的网络法律问题。比如,我在朋友圈分享信息的时候,有没有侵犯别人的隐私?我在网上买东西,发现商品有问题,该怎么投诉?这些看似小事,但背后都涉及到法律。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网络行为规范的提示,让我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上网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能够带着一份清晰的认知去享受数字生活。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普通人,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互联网法律知识,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网络公民。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我之前对“互联网法律”这个概念知之甚少,甚至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互联网法律》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讲解法律条文,更是深入剖析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律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了互联网法律的演进,比如数据隐私保护的国际比较,以及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对现有法律框架带来的冲击。书中不仅有理论的深度,还有实践的指导,例如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诈骗,以及在数字时代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拓展训练,让我对互联网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其中潜藏的法律风险,并学会主动规避。对于法律从业者、技术开发者,以及所有关心互联网未来走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思辨性的著作。作者在《互联网法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法律框架的梳理,而是勇敢地探讨了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全新法律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法律走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字货币、虚拟财产以及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探讨印象深刻。这些都是当前互联网发展中最具争议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不仅结合了国内的法律实践,还借鉴了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经验,展现了对互联网法律体系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互联网法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让我认识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法律规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互联网法律体系,并对其未来发展有所思考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不得不说,《互联网法律》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都非常有匠心。它没有陷入枯燥的法条罗列,而是巧妙地将法律条文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网络暴力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网络上的言语伤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个人信息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武器,让我们知道在遭受不公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对“数字公民”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权利和责任。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法律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能够启迪我们的思考,引导我们走向更理性、更负责任的网络行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网络上的各种规则和潜在风险感到好奇,但又觉得那些专业书籍太过晦涩难懂。没想到,《互联网法律》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解释得明明白白。作者的语言风格很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朋友聊天一样。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网络购物时遇到纠纷该怎么办,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自由边界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每个人在上网的时候都可能遇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知识产权的部分,原来我们随手转发的文章、图片,背后都有这么多讲究。这本书让我对自己上网的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自我保护技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上网更加安心,也更加自信了。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网络安全和数字权益的朋友们,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物美价廉送货快。送货特别快。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值得推荐看看!

评分

年底发货速度还是很快,好评,书是正版,完好无损

评分

比较满意,商品还不错,没什么挑剔的,以后有机会再来

评分

还不错的货品哦,价格可以

评分

好评

评分

送货快,价格实惠,希望活动更多

评分

送货快,价格实惠,希望活动更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