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畅销书、长销书。名家名著。《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一、二版)》多次重印。第三版是更新版,与时俱进,汲取了政治学界的许多新观点。从“旧制度主义”中生发出来的“新制度主义”,已经扩展到了解释制度如何运作、变迁、界定、形成以及在政治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本书对政治学研究中制度理论的种类和复杂性进行了出色的历史勾勒与文献评论。制度理论正在重构政治学与公共行政研究。本书对制度理论的各种流派进行了系统而均衡的完美论证。新增的“话语制度主义”一章为制度理论提供了更完善的指引,这对学生与研究者都将极有助益。
本书阐释了新制度主义的根基——规范制度主义,分析了实证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以及国际制度主义,论证了利益表达的制度。 并且,本书汇集了当代对制度主义研究的新成果,对第二版部分章节进行了改写。本书涉及的主要问题:制度由何构成?制度怎样形成?制度如何变迁?个人和制度如何互动?制度如何解释行为,及其能否验证?制度如何设计?制度如何运行?什么是好的制度?
B.盖伊?彼得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1970年),匹茨堡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教授。曾任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比较公共政策与行政、美国公共行政。著作:《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第2版)、《官僚政治》(第5版)
王向民,河南人,政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家理论、中国政治与社会。著有《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危机事件中的社会组织》、《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
段红伟,河北人,复旦大学博士
★制度分析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我们可以说.“制度主义革命”近乎20世纪60年代的“行为主义革命”。本书对政治分析中既有重叠交织、又有尖锐分歧的各种制度分析方法给出了一种独特而全面的评述。而且,彼得斯还为这一复杂的智力领域提供了很多新颖原创的洞见。本书的此前版本已经成为广受认可并被广泛引用的参考文献.而这一新版本再次确认了作者在该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
——博?罗思坦(Bo Rothsteln),瑞典哥德堡大学 奥古斯特?罗斯(August Rohss)讲席教授、政治学教授
★制度理论正在重构政治学与公共行政研究。本书对制度理论的各种流派进行了系统而均衡的完美论证。新增的“话语制度主义”一章为制度理论提供了更完善的指引,这对学生与研究者都将极有助益。
——雅各布?托尔芬格(Jacob Torting) 丹麦罗斯基勒大学制度与政治研究教授
★多年以来,“新制度主义”在各种竞争之音中脱颖而出。值得赞誉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者,作者以刻苦的努力为该领域构建了一种新的秩序。彼得斯的著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标准参考书,第三版也将在未来保持其地位。
——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 挪威奥斯陆大学ARENA欧洲研究中心教授
★从“旧制度主义”中生发出来的“新制度主义”,已经扩展到了解释制度如何运作、变迁、界定、形成以及在政治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本书对政治学研究中制度理论的种类和复杂性进行了出色的历史勾勒与文献评论。本书是对“新制度主义”感兴趣的学生的必读书目。
——维维安?A施密特(Vivien A. schmidt),美国波士顿大学 让?莫内(Jean Monnet)讲席教授、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教授
译者序
第三版序
第一章 新旧制度主义
第二章 “新制度主义”的根源:“规范制度主义”
第三章 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
第四章 过去的遗产:历史制度主义
第五章 经验制度主义
第六章 观念是制度基础:话语和建构制度主义
第七章 社会学制度主义
第八章 利益代表制度主义
第九章 国际制度主义
第十章 结论:一种还是多种制度主义?
参考文献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
第一章 新旧制度主义
政治学源于对制度的研究。二战后很长时间内,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偏爱两种主要以个人为基本假设的理论路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而排斥它们的根源。1这两种理论,或是基于社会心理特征,或是基于个人效用的理性计算,都认为个人总是作为个体而自主行动。在这两种理论中,个人并不被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所严格约束,而是能够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这两种视角来看,偏好外在于政治过程。这个导向性变化既转换了该学科的理论视角,也增长了对恰当运用严谨的研究方法的关注,并对清晰地建构经验政治理论也有强烈的关注。这些对方法论与理论的关注看来与关注制度的研究格格不入。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场成功的反向改革,在某些方面重新回到对公共领域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关注。制度解释在政策和管理研究中一直有着某种程度的广泛应用,但是,制度主义者也复兴了它在解释个体行为方面的应用。“新制度主义”反映了旧制度主义理解政治的某些特征,同时也在新的理论和经验方向上推进了政治研究。它沿用了许多旧制度主义的理论假设,但是用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研究工具以及它们对理论的明确关注,丰富了那些思考。例如,旧制度主义认为,由于正式结构和规则的不同,总统制迥异于议会制。新制度主义走得更远,它试图判定这些假定的区别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确实如此,政治生活的这两种组织方式在哪些方面相互区别,这些区别又为两种制度的运作带来了什么不同(见Weaver and Rock man,1993 Von Mettenheim,1996)。
制度主义者重新占领政治学领域的尝试还远未成功,制度主义和政治学其他理论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紧张。同时,它还要整合内部的理论流派并弱化彼此竞争的理论流派之间的边界(见Dowding,1994)。确实,那些理论的边界应当弱化,因为这几种政治理论对政治现象的解释应当互相补足而不是互相冲突。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美解释所有政治行动,也许任何理论都不应该有这样的企图。在分析某些问题时,研究者使用这种或那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分析效果,但是,制度主义者的宏观分析应当接受政治学其他理论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同样,行为主义者和理性选择倡导者把个体视为全然的自主行动者,认为个体脱离制度约束,这种观点实在冒险,他们需要注意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制约。
而且,正如下文要更详细探讨的,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只单独的生物个体,而是一个包括众多不同种类的属群。即便这种或那种的制度理论流派可能常常宣称自己的地位至高无上,它们的制度分析方法也应该被看作是互补的(Ostrom,1990)。制度分析方法的内在分歧暗示了当前理论发展的更多其他内容。首先,一些新制度主义流派比其他流派更能与政治学科中占主流地位的个人主义理论共存。这个分歧进而表明,如果研究者就政治体系的结构特征以及结构对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想要一个更完整的视角,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把新制度主义多种流派整合起来。简言之,我们将通过对制度分析方法的全面探索,论证兼收并蓄地使用各种制度分析方法将比严格坚守单一方法可能使政治学得到更多好处。
……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政策研究的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深层次分析工具的书籍。这部《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绝对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收获之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作者对“新制度主义”的阐释,将我过去零散的对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理解,整合到了一个更宏大、更系统的框架之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制度类型及其内在逻辑的精细刻画,例如,它如何区分了那些强调效率和最大化效用的理性选择制度,与那些侧重于社会规范和身份认同的建构主义制度。这让我能更清晰地分析不同政策领域中,是哪种制度力量在起主导作用。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尤其是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福利、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方面的比较,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来验证和深化理论的洞察。我曾反复思考,为什么一些看似理性的政策在实践中会遭遇巨大的阻力,或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本书的出现,帮助我找到了答案:往往是那些根深蒂固的制度性障碍,以及政策制定者未曾充分考虑的社会规范,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本书为我理解和研究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提供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分析工具。
评分从一个初涉政治学领域的学生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一次令人惊叹的启蒙之旅。《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我从对“制度”这个模糊概念的困惑,带入了对政治世界深刻的认识。一开始,我以为制度只是简单的规则和法律,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制度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那些看不见的规范、长期的历史惯性、以及个体在群体互动中形成的共同认知。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将“新制度主义”的三个主要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制度主义——一一展开,并且巧妙地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路径依赖”的讲解,这让我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很多社会问题看似难以改变,因为它们已经被过去的决定深深地刻下了印记。还有关于“组织模仿”的讨论,也让我对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复杂的政治理论丛林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和惊喜。它不仅解答了我很多关于政治的疑问,更激发了我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比较政治学研究充满热情的大学老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经典教材。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甚至超越了我的预期。《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瞻性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政治现象的强大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新制度主义”不同流派的细致区分和深入辨析。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更对建构主义制度主义的兴起及其对社会规范、身份认同等因素的重视进行了详尽阐释。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理论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制度在塑造政治行为和结果中的多重作用。我曾多次在课堂上尝试解释“制度”的含义,但往往难以让学生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本书通过丰富而贴切的案例,如教育体系的变迁、福利国家的演进、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定等等,将复杂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学生们反馈说,这本书让他们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有如此迥异的政治发展路径,为什么在面对相似的挑战时,他们的应对方式也大相径庭。这让我深受鼓舞,我相信这本书必将成为我未来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到的最令人兴奋的一部政治学著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生,我一直对不同国家政治体系的运作机制感到好奇,却又常常苦于找不到一个能够系统性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从理论层面来说,它对“新制度主义”的梳理和阐述,让我对“制度”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娓娓道来,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大量生动且跨领域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路径依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制度主义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行为,不能仅仅关注个体行为者的理性决策,更要深入考察那些塑造了他们行为的、长期存在的制度性约束和规范。读到关于“工具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的区别时,我豁然开朗,这对于我理解不同国家在国际场合的利益博弈和联盟形成机制,提供了绝佳的分析工具。书中的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虽然内容博大精深,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异常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理论框架应用到我自己的研究中,相信它一定会为我的分析增添新的维度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政治与社会互动深层逻辑的书籍。《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正是这样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它不仅对“新制度主义”这一重要理论流派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更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制度如何在塑造个体行为、集体行动以及国家发展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制度主义理论之间的比较和融合,这让我得以理解,在分析政治现象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无论是历史路径的束缚,还是理性计算的逻辑,亦或是社会规范的潜移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进程。书中的案例非常多元,涵盖了从国家治理到国际组织,从福利国家的构建到民主转型等广泛的议题。这些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制度的运作机制。我曾对某些国家的长期稳定或者剧烈变革感到不解,而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为我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必须深入探究其制度的演变历史,以及那些无形但又强大的社会规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政治科学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分类、分卷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收集的马氏遗着较前集增加了约三十万字,并增补了五十余万字的附録。参校有台湾广文书局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初编》、同社一九九八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续编》、二〇〇二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版刘梦溪主编、马镜泉编校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 《马一浮全集(共10册)》按马一浮着作性质分为语録、文集、诗集、杂着、辑佚五大类,编为五册,并搜辑评论马一浮生平、着述与思想成就的论着编为“附録”一册,合爲六册。其中第五册《辑佚》,收録有以往从未
评分社科研究方法书籍,买好了准备看。
评分分类、分卷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收集的马氏遗着较前集增加了约三十万字,并增补了五十余万字的附録。参校有台湾广文书局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初编》、同社一九九八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续编》、二〇〇二年二月版《马一浮先生遗稿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版刘梦溪主编、马镜泉编校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 《马一浮全集(共10册)》按马一浮着作性质分为语録、文集、诗集、杂着、辑佚五大类,编为五册,并搜辑评论马一浮生平、着述与思想成就的论着编为“附録”一册,合爲六册。其中第五册《辑佚》,收録有以往从未
评分好
评分新制度主义的好书,存着慢慢看哈
评分这书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经典之作。京东的服务非常好,快递非常快。
评分京东速度够快,纸张一般,看没问题。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经典之作。京东的服务非常好,快递非常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