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王立忠教授臨證50餘年的經驗精華。王立忠教授門診病人雲集,其治療謹守中醫理論,理法方藥皆有妙處。有病人,說明醫者臨證水平高;善總結,說明醫者理論功底深。王立忠教授兼具這兩者,中醫從業人員,不妨試讀之,可知此言不虛。以下皆是王立忠教授的觀點,讀者不妨試讀之:
1.治療感冒,要從調理脾胃入手。
2.疑難雜病,從痰瘀入手治療,往往效如桴鼓。
3.大劑量柴鬍配伍治療原因不明低熱,可收到顯著效果;重用半夏至30剋,對頑固性失眠有奇效;重用白芍,治療麵肌痙攣,多能奏效。
4.咳嗽辨治,分成十種方法治療,起效立驗。
5.甘麥大棗湯臨床可治療兒童多動癥、頑固性失眠、老年便秘等,效果非凡。
本書係統總結瞭全國名老中醫王立忠教授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並收集王教授臨床醫案近200例。內容分3個篇章:醫論篇、醫案篇、附篇。書中所錄臨床經驗及學術觀點均源於王教授親身實踐感悟,醫案均為王教授所診治真實醫案。醫論部分融博采眾長及創新於一體,醫案部分鮮活生動、辨證精細、組方嚴謹、立法精當。全麵體現瞭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傢王立忠教授的學術思想、臨證心得。值得仔細研讀、反復體味思考。本書內容詳實,臨床實用性強,可供從事中醫教學、師承和臨床工作者參考。
王立忠,河南省太康縣人(1940—)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齣身於中醫世傢,1964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本科(六年製),從醫執教五十餘載,教學相長,潛心研究業務技術,治學嚴謹,師古不泥,博采眾長,學驗俱豐。
第四批全國老中醫專傢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導師,河南省中醫學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名醫傳承研究室終身導師,中華中醫學會河南分會內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腦病治療中心學術顧問,河南省內科會診中心特邀專傢,《臨床醫學雜誌》編委,《老人春鞦》雜誌學術顧問,河南省保健協會食療與養生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主任委員。
擅長內科疑難雜癥,精專內科,婦科,尤對腦病頗有研究,數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創新,總結,依證立法,知常達變,精心組方研製的“定眩丸”治療眩暈(梅埃氏病);“蠲痛丸”治療頑固頭痛;“神衰膠囊”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臨床療效顯著,深得同行和廣大患者贊許及好評。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編寫齣版瞭《腦血管病中西醫診療與康復》、《河南省當代名醫內科學術精華》、《王立忠臨證經驗選粹》、《王立忠臨證醫集》4部專著。被遴選入《名老中醫之路》第三輯(張奇文主編中國中醫藥齣版社齣版)。
中醫學是中華文明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之所以曆經數韆年之久而不衰,不僅在於它具有獨特而係統的理論,更在於它有確切的臨床療效,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齣瞭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曆代中醫先賢在同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總結瞭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們勇於創新,使中醫理論日臻完善,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將經驗整理總結,並代代薪火相傳。
師帶徒是曆代中醫傳承的主要模式,學徒在跟診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望聞問切,日復一日,將老師的經驗瞭然於心。現代中醫院校集中學習的模式雖然培養瞭大量的中醫藥學生,但這種培養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理論與實踐脫離,學生畢業後不會診病。中醫麵臨後繼乏人的局麵,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自2012年在全國範圍內選齣一批經驗豐富的名老中醫藥專傢,每位名老中醫選拔十名優秀中青年中醫師,以跟師的形式學習名老中醫經驗。王立忠教授從醫執教五十餘載,教學相長,學驗俱豐,他治學嚴謹,醫術精湛,擅長內科雜病,專長腦病,被選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藉此東風,我們有幸成為王立忠名醫工作室的學員。王教授非常重視中醫傳承工作,常常為中醫後繼乏人而憂慮。他常教導我們說:“要多讀經典,勤於臨床,旁參諸傢,臨證時要多觀察、多隨訪,善於總結,對技術精益求精。學醫非一朝一夕之事,的確需要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方可成為良醫。他對我們嚴格要求,毫無保留地將其畢生經驗傾囊相授。他“博采眾長勤耕耘”的嚴謹治學精神,“仁心仁術濟蒼生”的高尚醫德,都令我們肅然起敬,實我我輩學習之楷模。我們耳聞目睹名醫大傢齣神入化的高超醫術,一個個疑難雜癥在他的精心調治下豁然而愈,一例例鮮活的醫案為我們講述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王老師臨證時強調對中藥的學習掌握和應用,必須時刻在中醫辨證思想指導下進行遣方用藥。他在論述中藥配伍應用感悟中,闡述瞭臨證用藥經驗,特彆是破格用藥治療疑難重癥取得顯著效果,甚至獲意想不到的療效,充分體現瞭他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水平。
醫案是研究中醫最主要的載體。醫案具有理論緊密聯係臨床實際的特點,而且鮮活理論與經驗曆曆在目。醫案之作,對後學成長,知識領域的開闊,處理臨床疑難病癥之藉鑒,可以說受益無窮。近代哲學傢章太炎先生指齣:“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經驗可尋,循此鑽研,事半功倍。”王老師畢生的寶貴經驗都集中體現在這部醫論醫案集中,本書共收錄醫論十個篇章,醫案100餘例,每例都是王老師所診治療效顯著的真實病案,按內、外、婦、兒分為四部分,其中以內科醫案為主,內科醫案又按疾病係統分為八章。收集整理醫案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學習提高、深入思考的過程。希望通過《王立忠醫論醫案集》這部書,能將王教授的學術思想與經驗得以總結和發揚,以期對同道及後學者有所啓發。
成書過程中尤其要衷心感謝王立忠教授,他在繁忙的診務之餘,不顧身體勞纍不適,不厭其煩,悉心指導,反復修稿,盡可能的做到減少疏漏,將最完美的書作呈現給讀者。這部醫案集也是我們名醫工作室全體成員共同努力與心血的結晶。我們因此而結緣,我們像一個大傢庭,共同學習,一起成長。大傢群策群力,都為此書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盡可能詳細地記錄,透徹地分析每一醫案,以體現王教授的辯證思路、診療經驗和用藥特色。
名醫醫案,既可以瞭解醫傢生平傳略,又可以一睹名醫大傢風采。這部醫論醫案集,為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者,提供瞭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富有中醫特色的、啓迪後學提高臨床技能的參考書。然而我們深知,醫道無窮,而識之有限,我們學習和掌握王老師的驗案資料不多,不夠全麵,學識水平疏淺,書中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瑕疵亦在所難免,敬請同道和學者斧正!
承濛首屆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為本書作序,著名書法傢、河南中醫學院教授硃忠寶先生為本書題詞,著名書法傢西中文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張然丁教授協助審稿,特此緻謝!
編者
2015年5月
這套書的書名我真是看瞭好久,一直沒能下定決心去讀。但最近聽同事講起,說裏麵講瞭很多關於中醫治病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處理一些疑難雜癥方麵,有獨到的見解。我一直對中醫的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都很有興趣,總覺得它蘊含著深厚的智慧,能夠提供不同於西醫的視角來理解人體的運作和疾病的發生。可惜的是,很多中醫著作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案例分析不夠深入,讓人難以融會貫通。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有所突破,通過醫案的呈現,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瞭解醫者如何根據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方藥,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比較在意的是,書中的案例是否能兼顧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常見病癥的診治,也能涵蓋一些比較罕見或復雜的情況,這樣纔能更好地滿足不同讀者的學習需求。另外,我希望書中的論述能夠清晰易懂,即使是對中醫理論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有所收獲,而不是望而卻步。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中醫一直抱有敬畏之心。我總覺得,中醫的博大精深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門治療疾病的技術,更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的體現。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醫者是如何將人體的生理、病理與自然環境、社會因素聯係起來,從而做齣更全麵的判斷。我更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夠展現中醫的“道”與“術”的統一。換句話說,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開方抓藥,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你理解到,為何如此用藥,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希望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醫者自身修養的探討,因為我一直認為,一個醫者的品德和心性,對療效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書中有涉及一些曆史上的中醫大傢,以及他們是如何傳承和發展中醫理論的,那會非常有意思。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中醫世界,去感受它的智慧和魅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醫案是學習中醫最直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過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病例,我們可以看到中醫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得到應用的,以及醫者是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辯證施治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詳細的案例分析,不僅僅是記錄癥狀和用藥,更重要的是,能夠對整個診療過程進行深入的解讀。比如,醫者在診斷時是如何考慮的?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方劑?方劑中的每一味藥都起到瞭什麼作用?治療過程中齣現瞭哪些變化,醫者是如何應對的?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醫者在麵對棘手問題時,是如何進行思考和決策的,那對我來說會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學到一些實用的診療思路和方法,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醫,甚至在未來能夠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實踐中。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啓發臨床思維的書籍,聽朋友推薦瞭這套書,說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瞭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有一些“大傢”纔有的獨特視角和經驗總結,能夠幫助我突破一些固有的思維定勢。我平時看一些醫案,雖然能學到一些方藥的組閤,但總覺得在“為什麼這樣用藥”以及“為什麼會齣現這種癥狀”的深層原因上,還有很多不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疾病的發生機製,以及中醫是如何從整體觀的角度來審視和乾預的。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醫者如何與病人溝通、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態來調整治療方案的細節,那就更好瞭。畢竟,中醫治病不僅是方藥的運用,更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醍醐灌頂”的感覺,讓我對中醫治療有更深的感悟,也能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有所啓發。
評分我對中醫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但一直希望能有更深入的學習。我瞭解到,學習中醫最怕的就是“死記硬背”理論,而真正的中醫精髓在於“活學活用”。我聽說這套書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醫的“活”。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能否展現中醫的“動態性”。也就是說,疾病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人體也是在不斷變化的,那麼治療方案也應該是隨著病情的發展而調整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醫案,清晰地展現齣這種動態的診療過程,讓讀者看到,中醫治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智慧和靈活性的。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判斷病情轉歸,以及如何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方藥的指導,那將是非常寶貴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動態的中醫認知體係,讓我不再感到中醫晦澀難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