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王立忠教授临证50余年的经验精华。王立忠教授门诊病人云集,其治疗谨守中医理论,理法方药皆有妙处。有病人,说明医者临证水平高;善总结,说明医者理论功底深。王立忠教授兼具这两者,中医从业人员,不妨试读之,可知此言不虚。以下皆是王立忠教授的观点,读者不妨试读之:
1.治疗感冒,要从调理脾胃入手。
2.疑难杂病,从痰瘀入手治疗,往往效如桴鼓。
3.大剂量柴胡配伍治疗原因不明低热,可收到显著效果;重用半夏至30克,对顽固性失眠有奇效;重用白芍,治疗面肌痉挛,多能奏效。
4.咳嗽辨治,分成十种方法治疗,起效立验。
5.甘麦大枣汤临床可治疗儿童多动症、顽固性失眠、老年便秘等,效果非凡。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国名老中医王立忠教授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并收集王教授临床医案近200例。内容分3个篇章:医论篇、医案篇、附篇。书中所录临床经验及学术观点均源于王教授亲身实践感悟,医案均为王教授所诊治真实医案。医论部分融博采众长及创新于一体,医案部分鲜活生动、辨证精细、组方严谨、立法精当。全面体现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立忠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心得。值得仔细研读、反复体味思考。本书内容详实,临床实用性强,可供从事中医教学、师承和临床工作者参考。
王立忠,河南省太康县人(1940—)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本科(六年制),从医执教五十余载,教学相长,潜心研究业务技术,治学严谨,师古不泥,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导师,河南省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传承研究室终身导师,中华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脑病治疗中心学术顾问,河南省内科会诊中心特邀专家,《临床医学杂志》编委,《老人春秋》杂志学术顾问,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主任委员。
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精专内科,妇科,尤对脑病颇有研究,数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依证立法,知常达变,精心组方研制的“定眩丸”治疗眩晕(梅埃氏病);“蠲痛丸”治疗顽固头痛;“神衰胶囊”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临床疗效显著,深得同行和广大患者赞许及好评。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编写出版了《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与康复》、《河南省当代名医内科学术精华》、《王立忠临证经验选粹》、《王立忠临证医集》4部专著。被遴选入《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张奇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之所以历经数千年之久而不衰,不仅在于它具有独特而系统的理论,更在于它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历代中医先贤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勇于创新,使中医理论日臻完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经验整理总结,并代代薪火相传。
师带徒是历代中医传承的主要模式,学徒在跟诊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望闻问切,日复一日,将老师的经验了然于心。现代中医院校集中学习的模式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学生,但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毕业后不会诊病。中医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自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一批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药专家,每位名老中医选拔十名优秀中青年中医师,以跟师的形式学习名老中医经验。王立忠教授从医执教五十余载,教学相长,学验俱丰,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内科杂病,专长脑病,被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借此东风,我们有幸成为王立忠名医工作室的学员。王教授非常重视中医传承工作,常常为中医后继乏人而忧虑。他常教导我们说:“要多读经典,勤于临床,旁参诸家,临证时要多观察、多随访,善于总结,对技术精益求精。学医非一朝一夕之事,的确需要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方可成为良医。他对我们严格要求,毫无保留地将其毕生经验倾囊相授。他“博采众长勤耕耘”的严谨治学精神,“仁心仁术济苍生”的高尚医德,都令我们肃然起敬,实我我辈学习之楷模。我们耳闻目睹名医大家出神入化的高超医术,一个个疑难杂症在他的精心调治下豁然而愈,一例例鲜活的医案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王老师临证时强调对中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必须时刻在中医辨证思想指导下进行遣方用药。他在论述中药配伍应用感悟中,阐述了临证用药经验,特别是破格用药治疗疑难重症取得显著效果,甚至获意想不到的疗效,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水平。
医案是研究中医最主要的载体。医案具有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的特点,而且鲜活理论与经验历历在目。医案之作,对后学成长,知识领域的开阔,处理临床疑难病症之借鉴,可以说受益无穷。近代哲学家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经验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王老师毕生的宝贵经验都集中体现在这部医论医案集中,本书共收录医论十个篇章,医案100余例,每例都是王老师所诊治疗效显著的真实病案,按内、外、妇、儿分为四部分,其中以内科医案为主,内科医案又按疾病系统分为八章。收集整理医案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学习提高、深入思考的过程。希望通过《王立忠医论医案集》这部书,能将王教授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得以总结和发扬,以期对同道及后学者有所启发。
成书过程中尤其要衷心感谢王立忠教授,他在繁忙的诊务之余,不顾身体劳累不适,不厌其烦,悉心指导,反复修稿,尽可能的做到减少疏漏,将最完美的书作呈现给读者。这部医案集也是我们名医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与心血的结晶。我们因此而结缘,我们像一个大家庭,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大家群策群力,都为此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详细地记录,透彻地分析每一医案,以体现王教授的辩证思路、诊疗经验和用药特色。
名医医案,既可以了解医家生平传略,又可以一睹名医大家风采。这部医论医案集,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富有中医特色的、启迪后学提高临床技能的参考书。然而我们深知,医道无穷,而识之有限,我们学习和掌握王老师的验案资料不多,不够全面,学识水平疏浅,书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瑕疵亦在所难免,敬请同道和学者斧正!
承蒙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为本书作序,著名书法家、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朱忠宝先生为本书题词,著名书法家西中文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张然丁教授协助审稿,特此致谢!
编者
2015年5月
我对中医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但一直希望能有更深入的学习。我了解到,学习中医最怕的就是“死记硬背”理论,而真正的中医精髓在于“活学活用”。我听说这套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活”。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能否展现中医的“动态性”。也就是说,疾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体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治疗方案也应该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而调整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医案,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动态的诊疗过程,让读者看到,中医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智慧和灵活性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判断病情转归,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药的指导,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中医认知体系,让我不再感到中医晦涩难懂。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医案是学习中医最直观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病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以及医者是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详细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记录症状和用药,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整个诊疗过程进行深入的解读。比如,医者在诊断时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剂?方剂中的每一味药都起到了什么作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医者是如何应对的?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医者在面对棘手问题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决策的,那对我来说会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学到一些实用的诊疗思路和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甚至在未来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中医一直抱有敬畏之心。我总觉得,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治疗疾病的技术,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医者是如何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做出更全面的判断。我更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展现中医的“道”与“术”的统一。换句话说,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开方抓药,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理解到,为何如此用药,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医者自身修养的探讨,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医者的品德和心性,对疗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书中有涉及一些历史上的中医大家,以及他们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那会非常有意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中医世界,去感受它的智慧和魅力。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启发临床思维的书籍,听朋友推荐了这套书,说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大家”才有的独特视角和经验总结,能够帮助我突破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势。我平时看一些医案,虽然能学到一些方药的组合,但总觉得在“为什么这样用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的深层原因上,还有很多不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中医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来审视和干预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医者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来调整治疗方案的细节,那就更好了。毕竟,中医治病不仅是方药的运用,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中医治疗有更深的感悟,也能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有所启发。
评分这套书的书名我真是看了好久,一直没能下定决心去读。但最近听同事讲起,说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中医治病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我一直对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都很有兴趣,总觉得它蕴含着深厚的智慧,能够提供不同于西医的视角来理解人体的运作和疾病的发生。可惜的是,很多中医著作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案例分析不够深入,让人难以融会贯通。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医案的呈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了解医者如何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比较在意的是,书中的案例是否能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常见病症的诊治,也能涵盖一些比较罕见或复杂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需求。另外,我希望书中的论述能够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中医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有所收获,而不是望而却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