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傢主編,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絕不反光。
1.摺頁形式,可伸可縮。既可以單麵臨摹,也可以展開整體欣賞,充分考慮讀者需要,極為便利。
2.內容全麵,版本優良。全套一共70種,囊括瞭曆代書法精品,是很好的書法學習資料。
3.特選不反光紙張,四色高清印刷,適當放大,鋒芒墨色縴毫畢現,可謂“下真跡一等”。
內容簡介
本係列叢書精選曆代常用碑帖範字加以放大,並配以摺頁的形式,有彆於市麵上的其他書法類圖書,是本社黑白版《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常銷,暢銷)的彩色升級版。既可用於學校、書法培訓中心,也可為書法愛好者自學使用。
作者簡介
古鐵,原名鬍紫桂,係中國書協第四屆書法發展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新聞齣版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傢”藝委會委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樸厚古茂奇姿百齣
—《爨寶子碑》藝術風格賞析
馮亞君
東漢末年群雄崛起,繼而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東晉更替,南朝、北朝對峙。爭戰、離亂成瞭那個時代上空揮之不去的陰霾,“白骨露於野,韆裏無雞鳴”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兩漢所盛行的“厚葬風”一去不復返。又因兩晉朝廷嚴禁立碑,故魏晉以來直至南朝,碑版書法流傳者如鳳毛麟角。
東晉時期書體演變已臻完備,書寫技法亦至精熟,尤其是“二王”的尺牘行草,筆精墨妙,盡顯“江左風流”,為後世確立瞭新的書學風尚。麵對帖學獨大的東晉書法,人們無暇顧及極少碑版的存在。這種情況直至清代金石考據之學大興纔逐步改觀。阮元首先提齣嚮北碑學習以救帖學之窮,並在其《南北書派論》中將碑帖風格進行分類,將帖屬南,將碑屬北。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中認為,此隻因阮氏所見南碑猶少,故有此論。他說:“南碑當溯於吳。……晉碑如《郛休》《爨寶子》二碑,樸厚古茂,奇姿百齣,與魏碑之《靈廟》《鞠彥雲》皆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南碑奇古之《寶子》,則有《靈廟碑》似之……”
《爨寶子碑》是為數不多的南碑中的典型代錶之一。此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寜太守爨府君墓碑》,立石於東晉大亨四年(405),實為義熙元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此碑齣土於雲南省麯靖縣城南,後為鄧爾恒發現並購迴,並有題跋為證:“考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改元大亨,次年仍稱元興二年,乙巳改義熙。碑稱“大亨四年”,殆不知大亨年號未行,故仍遵用之耳。”碑現立於雲南麯靖。碑高1.83米,寬0.68米,共400餘字,未記書丹者名。碑文記述瞭爨寶子生平等內容。爨寶子生於東晉太元七年(382),卒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僅23歲,東晉寜州建寜郡同樂縣人,承襲建寜郡太守。
《爨寶子碑》從書法風格上看,與當時流行的“二王”書風迥然不同。其用筆沉雄剛健,點畫樸厚方峻,筆勢奇崛,不拘常態,奇姿百齣。時若斬釘截鐵,起伏跌宕;時若老驥伏櫪,穩健從容。
點畫既保留瞭八分遺意,又衝破隸書藩籬。結字方整而各具姿態,寓巧於拙、平中見奇;行筆穩健中時生險絕,寓靜於動、寓莊於諧。正如康有為所評“端樸若古佛之容”。全碑通篇字形大小錯落,字勢欹正相生,局部跳蕩,整體渾融。
如果我們將《爨寶子碑》放置迴屬於它的曆史時代,從縱嚮上看,似乎可覓見隸楷之變的端倪;從橫嚮上看,將該碑與那個時代所流行的“二王”書風比較,卻找不到任何的關聯。是因為《爨寶子碑》書丹者地處邊隅,遠離“江左風流”,不受時風所侵,還是其他?目前尚不能完全肯定。或曰,南蠻之地,人文荒疏,缺乏翰墨妙手。然而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當我們再迴過頭來關注一下齣土於江蘇南京與《爨寶子碑》同時代的《王興之夫婦墓誌》《王閩之墓誌》《王丹虎墓誌》,我們就會發現“三王墓誌”書風與《爨寶子碑》極為相似,它們雖遠隔韆裏卻有著極為親密的血緣關係。王興之、王閩之、王丹虎是王羲之本傢,為何在他們的墓誌書法中也不見絲毫“二王”書風的痕跡?也正是這個疑問,曾經帶齣瞭“蘭亭論辯”證僞的一個論據。關於這個問題,沙孟海、商承祚、啓功三位老先生曾分彆撰文,指齣更多是“刻工”的問題。沙老在其《兩晉南北朝書跡的寫體與刻體》一文中說:“一九三二年,我看到西北科學考察(查)團在新疆吐魯番發現的高昌國章和十六年相當於西魏大統十二年《畫承夫婦墓誌》,前五行刻字填丹,後三行丹書未刻。丹書運筆自然,刻文則筆筆方飭,不類書翰。”說白瞭就是刻手好,東魏時代會齣現趙孟頫;刻手不好,《蘭亭》也幾乎變成《爨寶子》。話題再迴到《爨寶子碑》,該碑是不是也存在刻工的問題?它的墨跡的原本狀態是什麼樣子的?站在帖學的立場上,麵對《爨寶子碑》揣摩筆法,我們不免會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睏惑;而站在碑學的立場上,該碑古拙可愛,“金石氣”十足,不失為一個好的範本。
……
前言/序言
碑刻的輝煌與書法的脈動:一部探索中國古代書跡精粹的恢弘巨著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跨越韆年、氣象萬韆的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全景圖。我們聚焦於那些以石為載體、以筆為魂魄的古代碑刻,這些不朽的文字,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中華文明審美情趣與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我們精心遴選瞭各個曆史時期最具代錶性、藝術價值最高的碑刻作品,力求展現中國書法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呈現齣的多元麵貌與演進軌跡。 捲一:秦漢風骨——質樸雄渾的拓荒時代 本捲追溯至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秦漢。這一時期的書風,以古樸、遒勁、氣勢磅礴著稱。我們首先探究秦代小篆的規範與韻味,解析李斯等人的文字整理工作如何奠定瞭後世書體的基礎。重點呈現瞭秦朝郡縣碑刻的殘存珍品,它們字形方正,筆畫圓轉遒勁,蘊含著帝國初創的莊嚴與秩序感。 緊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漢代的隸書的鼎盛時期。隸書,這一徹底擺脫瞭篆書圓轉筆勢,形成瞭橫平竪直的波磔美學的書體,是理解中國書法“變法”的關鍵。本捲詳盡收錄瞭《乙瑛碑》、《曹全碑》、《張遷碑》等傳世名作的精選拓本(或高質量摹刻件)。對於《曹全碑》的秀逸多姿,特彆是其精妙的“蠶頭燕尾”,我們進行瞭深入的筆法剖析,探討其如何代錶瞭漢代隸書的典雅之美。同時,對於《張遷碑》那種古拙、雄強的筆意,以及其對魏晉楷書産生的啓發,也給予瞭充分的論述。 此外,我們還不能忽略漢碑中蘊含的“魏晉風度”的先聲。那些散見於各地墓葬的漢碑題刻,如《尹慶碑》等,展示瞭當時書手在恪守規範之餘,所流露齣的率性與自然,預示著後世碑學的勃興。 捲二:魏晉風流——從法度到意趣的蛻變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意義非凡的轉型期。在社會動蕩與玄學思潮的背景下,書法開始從單純的實用工具,升華為錶現個人精神氣質的藝術。 本捲的重中之重在於魏碑的全麵展示。與流行的“二王”行草相比,北魏時期的碑刻以其強烈的地域色彩和獨特的藝術生命力,構成瞭中國書法史上難以逾越的裏程碑。我們收入瞭大量的北魏造像記和墓誌銘,如《鄭羲下碑》、《高貞碑》等,細緻分析瞭其“方筆”的瘦硬挺拔、筆畫的粗細對比(漲墨現象),以及結構上的左右欹側,這種強烈的動態美與儀式感,是魏碑藝術的核心魅力。 對於碑刻研究者而言,魏碑的“刀法”與“筆法”的關聯性至關重要。本捲通過對比拓片與現代摹刻,探討瞭工匠在鑿刻過程中,如何將毛筆的書寫意圖轉化為堅硬的石材綫條,形成瞭其獨樹一幟的“金石氣”。 捲三:隋唐氣象——楷書的集大成與碑學的轉型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書法藝術也達到瞭高度成熟和規範化的階段。楷書(真書)在此時徹底取代隸書,成為官方和士人通用的標準字體。 本捲詳細呈現瞭初唐、盛唐、中晚唐楷書的不同風貌。 初唐的法度之嚴謹:我們選取瞭如《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虞世南)等碑刻的精良復刻。著重分析歐體的“險中求平,險中求正”的結構技巧,以及虞體的秀潤溫和,體現瞭初唐士人對“法度”的極緻追求。 盛唐的氣度雍容:以顔真卿的碑刻群為核心,如《多寶塔碑》、《顔氏傢廟碑》。顔體的博大精厚、氣勢雄渾,是盛唐氣象的最佳注腳。我們不僅展示瞭其端莊厚重的體勢,還深入探討瞭顔真卿如何通過筆畫的“內斂”與“外拓”,錶達齣“忠義”的精神內核。 中晚唐的典雅與轉嚮:本捲也收錄瞭唐代楷書大傢如柳公權等人的碑作,解析其“顔筋柳骨”的發展脈絡,以及他們對筆畫精到之處的雕琢,反映瞭盛唐氣象後的一種內斂與精微。 捲四:宋元以降——碑學的復興與個性解放 唐代之後,書風重心逐漸轉嚮行草和帖學,但金石學在宋代被重新重視,碑刻的價值開始被更廣泛地認知。 本捲關注宋代的碑學先驅,如蘇軾、黃庭堅等人對北碑的推崇,以及他們如何將碑刻的古拙之氣融入帖學的創作中。我們收入瞭宋人在碑刻上的題跋與記載,展示瞭他們對“尚意”書風的追求如何與碑刻的樸素力量相互碰撞。 進入元代,趙孟頫緻力於復古,雖然其主體風格偏嚮“帖學”,但對魏晉風度的追摹,也間接影響瞭後世對碑刻的重新審視。清代是碑學最終占據主流的時期,本捲簡要介紹瞭清初對漢碑、魏碑的重新“齣土”與研究,為後來的碑學熱潮奠定瞭基礎,展示瞭碑刻藝術如何超越時代,成為衡量書法“骨力”與“氣魄”的標尺。 全書通過對這些不同時代碑刻的係統梳理與細緻入微的圖版呈現,意在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描摹”階段,進入對碑刻背後曆史語境、審美哲學、以及具體刀法與筆法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理解,從而真正領略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與曆久彌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