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入门十讲

敦煌艺术入门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琪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艺术
  • 敦煌壁画
  • 艺术史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中国美术
  • 艺术入门
  • 文化遗产
  • 历史艺术
  • 壁画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12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了解敦煌艺术的入门读物。本书的任务不是提出新的观点,不是补充新的材料,也不是对敦煌石窟艺术作全面的介绍,而是选取敦煌石窟艺术中著名、重要的作品,通过浅显的文字,把那些晦涩深奥的佛经哲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之中,为那些想了解敦煌艺术的青年人提供一本入门的通俗读物,以便使他们能够轻轻松松地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

内容简介

  敦煌,举世公认的一座古代艺术宝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琪,分门别类地向读者介绍了有关敦煌的历史概况和欣赏塑像、壁画时会遇到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如何辨识佛国世界里的诸佛、弟子、力士、菩萨的形象,如何理解本生、佛传、经变故事画的内容,以及关于佛教石窟艺术的理论性认识。作者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配上有代表性的图画,希望让大众,尤其是年轻读者,读懂、喜欢、理解敦煌艺术。

作者简介

  杨琪,1935年生,山东即墨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热心从事面向公众的艺术教育工作,著有《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你能读懂的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十五讲》《名画百幅赏析》等普及读物,2008年出版的《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被评为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一百种优秀图书之一。2005年以来,在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西方美术欣赏”“中国美术欣赏”“敦煌艺术赏析”系列节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千年沧桑莫高窟

第二讲 百年血泪藏经洞

第三讲 顶礼膜拜佛尊像

第四讲 美轮美奂菩萨像

第五讲 出资建窟供养人

第六讲 平生事迹佛传画

第七讲 前生后世本生画

第八讲 形象佛经经变画

第九讲 度化众生因缘画

第十讲 石窟艺术话理论

后记


精彩书摘

  作者前言
  朋友,让我们一道欣赏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
  欣赏敦煌石窟艺术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远眺。
  我们不要急急忙忙地进入洞窟,而应站在敦煌石窟对面的三危山上,远眺敦煌莫高窟(图1)。你看,在旭日的照射下,那一排排洞窟,好像闪着万道金光,特别是那雄伟的九层楼(图2),辉煌灿烂,使人心动。这时,我们会问,为什么在漫漫黄沙之中,会有如此辉煌的石窟艺术?它何时创建?何时全盛?何时衰败?为什么全盛?为什么衰败?在几乎无人涉足的漫漫黄沙中,在漫长岁月中被人忘却了的洞窟,因为何事、何时又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的知识准备。本书第一、二讲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二步,欣赏彩塑。
  精美的彩塑是佛窟的主体。洞窟中的彩塑,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早有晚。当我们走进第322窟(图3),看到那些金碧辉煌的彩塑,我们会问,他们是谁?叫什么名字?他们在佛国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他们相互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好奇的人们还会发现那些豪气万丈的武士,为什么带有少数民族的特征?看一个剧本,首先要了解这个剧本中的人物,所以,在剧本前面,有一个人物表。说明人物都叫什么名字,什么职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敦煌石窟艺术的大幕还没有拉开,我们就应当首先阅读这个人物表。因为佛国世界的人物非常多,所以,本书第三、四、五讲,用了许多文字去说明敦煌石窟艺术的人物。
  第三步,欣赏壁画。
  当我们认识了彩塑姓甚名谁之后,就想知道,这些佛、菩萨、飞天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活动?最后命运如何?要明白这些问题,就要靠彩塑的补充——壁画。例如,盛唐第172窟壁画《西方净土变》(图4),扑面而来的就是压倒的气势。你看,亭台楼阁无数,人物数十。但是,如果有人问你,他们是谁,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在干什么,这幅壁画表现的是哪部佛经,这些佛经都说了些什么,你能否一一作答?还有一些壁画,在一幅画中,表现了数十、上百的故事。你想知道那些有趣的故事吗?我认为,要想了解壁画的全部,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对于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者来说,也许穷其一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够探求到敦煌艺术的一切谜底。我们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欣赏者,大体上了解这些迷人的壁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本书第六、七、八、九讲,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四步,思考。
  当我们欣赏完洞窟彩塑和壁画之后,走出洞窟,扪心自问,我不是佛教信徒,到敦煌石窟不是为了顶礼膜拜,不是为了来世的超脱。那么,通过这些彩塑和壁画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敦煌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标准评价敦煌石窟艺术的高下?本书第十讲,是作者思考的结果。也许,对您有参考价值。本书的任务不是提出新的观点,不是补充新的材料,也不是对敦煌石窟艺术作全面的介绍,本书的任务是选取敦煌石窟艺术中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通过浅显的文字,把那些晦涩深奥的佛经哲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之中,为那些想了解敦煌艺术的青年人提供一本入门的通俗读物,以便使他们能够轻轻松松地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
  ……

前言/序言

所谓故事画,就是表现故事的绘画。在故事画中,最重要的有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因缘画。

我们首先欣赏佛传画。所谓佛传画,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绘画。那么,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呢?不同的人对释迦牟尼的一生事迹有不同的诠释。佛教徒说,释迦牟尼是佛,他的一生就是成佛并度化众生。历史学家说,释迦牟尼是人,他的一生就是创造佛教的一生。其实,这两种说法,也不是绝对水火不容。佛教信徒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把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神化,把许多美丽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附加到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上,结果把真实的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变成了神话

传奇。

释迦牟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出生在大约距今2500 年前。在中国,那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在希腊,名垂千古的希腊艺术正在逐渐焕发它的光彩。在以色列,基督正在准备登上历史舞台。在印度,释迦牟尼登上了历史舞台。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他的族姓,也就是说,他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是人们在悉达多成佛后对他的尊称。在成佛之前,只能够叫做悉达多,不能够叫做释迦牟尼。



《寰宇珍宝:世界著名博物馆镇馆之宝鉴赏》 导言:穿越时空的凝视 艺术,是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星辰,是凝固的历史,是永恒的精神回响。当我们步入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殿堂,面对那些历经沧桑却依旧熠熠生辉的“镇馆之宝”时,我们所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工艺或稀有的材质,更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宏大而细致的“环球艺术之旅”。我们摒弃了按地域或时间线索的传统编年史叙述方式,转而聚焦于那些在人类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独一无二的典藏。本书并非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鉴赏指南,力求揭示每一件瑰宝背后的创作哲学、技术革新及其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史前与古典的起源之光 第一讲:尼安德特人的低语与旧石器时代的壁画 我们将从人类最早的审美表达——史前洞穴壁画(如法国拉斯科洞窟的野牛与马群)开始。这些作品展现了早期人类对生存的渴望、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超越工具制造本能的象征性思维的萌芽。我们深入探讨颜料的制作、光影的运用,以及这些图画在当时仪式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谈敦煌,而是聚焦于欧洲岩画的原始力量。 第二讲:美索不达米亚的权力象征:苏美尔与巴比伦的浮雕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想象虽已消逝,但“汉谟拉比法典”的玄武岩石碑依然矗立。本讲着重解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何利用宏伟的浮雕和印章艺术来巩固王权与神权。我们将详细剖析《乌尔军旗》的叙事结构,探讨其对后世史诗艺术的影响,以及楔形文字与图像的共生关系。 第三讲:永恒的秩序:古埃及雕塑与丧葬艺术的秘密 古埃及艺术的特点在于其极致的稳定性和对永恒的追求。我们将解析卡夫拉法老像背后的“保护神”鹰神荷鲁斯,探讨其面部表情的程式化处理,以及这种程式如何服务于宗教教义。重点在于对黄金面具(图坦卡蒙)的材质分析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分析其奢华背后的来世信仰体系,完全避开东方佛教艺术的语境。 第四讲:人体赞歌:古希腊雕塑的黄金比例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本书将深入剖析帕特农神庙的雕塑群组,特别是菲狄亚斯的作品。我们将详细拆解“黄金比例”(黄金分割)在《掷铁饼者》和《米洛的维纳斯》中的应用,讨论“动态的静止”这一概念是如何在古典艺术中被完美实现的,并对比分析希腊化时期,如《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中奔放激情的新表达。 第五讲:帝国的雄心:古罗马的写实主义与纪念碑 与希腊的理想化不同,罗马艺术追求对现实的精确记录。我们将分析“奥古斯都胸像”中理想化与现实主义的微妙平衡,以及“图拉真纪念柱”上连环画式的叙事手法。重点分析罗马对拱券结构和混凝土的应用如何影响了其纪念碑和公共艺术的设计。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觉醒 第六讲:拜占庭的圣像:光芒与平面的神圣性 从罗马帝国分裂后,东方基督教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讲聚焦于拜占庭圣像画(Icons),特别是“基督圣像”(Christ Pantocrator)。我们将分析其背景中对金箔的偏爱、人物面部的扁平化处理,以及这种“非写实”风格如何服务于表达超越尘世的神圣光辉,这是对古典自然主义的彻底背离。 第七讲:罗马式与哥特式的建筑叙事:光线与重量的较量 中世纪的艺术主要依附于教堂。我们将对比分析宏伟的罗马式教堂(如比萨大教堂)厚重、内敛的墙体结构,与哥特式大教堂(如沙特尔大教堂)如何通过飞扶壁和尖拱,将墙体“溶解”为彩色玻璃。重点解析玫瑰窗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如何用光线为信徒构建天堂的入口。 第八讲:欧洲工艺的巅峰:中世纪的金银器与手抄本 在绘画尚不发达的时期,金属工艺与装饰艺术承担了重要的艺术表达功能。本讲详细研究珍贵的“珍宝书”(如《林迪斯芬恩福音书》),分析其繁复的动物纹样(Interlace)和宝石镶嵌技术。我们将探讨这些物品如何体现中世纪精英阶层的财富与虔诚。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现代的突破 第九讲:文艺复兴的“三巨头”:透视法与人体的复兴 文艺复兴是艺术史上的巨大转折点。本书将聚焦于佛罗伦萨的艺术革新,详细阐释布鲁内莱斯基发明的“单点透视法”如何从数学上“量化”空间,使画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感。我们会深入分析达芬奇的“晕染法”及其在《蒙娜丽莎》中对心理层面的捕捉,以及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中对古典英雄体型的回归。 第十讲:巴洛克的戏剧性与光影的魔术 巴洛克艺术是激情、运动和情感的爆发。我们将细致考察卡拉瓦乔如何运用“明暗对比法”(Tenebrism)制造强烈的戏剧张力,将神圣事件置于日常的、强光照射的场景中。同时,分析贝尼尼的雕塑《圣特蕾莎的狂喜》,探讨其如何通过材质的对比(大理石的柔软与褶皱)和场景的构建,达到情感的极致表达。 第十一讲:印象派的瞬间捕捉与色彩革命 19世纪末,艺术焦点从描绘“什么”转向描绘“如何看”。本书将分析莫奈如何走出画室,用粗犷的笔触和纯净的色彩来记录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变化。我们将详细解读《鲁昂大教堂》系列,理解这种对“瞬间印象”的痴迷,如何彻底打破了学院派对稳定形体的束缚。 第十二讲:现代的碎片化与抽象的诞生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反思自身。本讲将讨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如何将物体分解并从多个视角重构,挑战了文艺复兴以来关于“观看”的所有既定规则。随后,我们将转向抽象表现主义,分析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以及康定斯基的早期抽象作品,探究艺术家如何试图用纯粹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宇宙的内在精神结构,而非任何可见之物。 结语:永恒的对话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瑰宝,共同构筑了人类创造力的光谱。它们提醒我们,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其古老,而在于其永恒的提问能力——关于美、关于真理、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通过对这些顶尖杰作的深度鉴赏,读者将获得一把钥匙,开启理解人类文明历程的另一扇重要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敦煌艺术的了解非常碎片化,大多停留在教科书里几个最著名的例子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立体且具有纵深感的知识网络。它没有停留在对“美”的赞颂上,而是勇敢地触及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更具争议性和技术性的层面。例如,关于颜料来源的考证,作者详细阐述了本土矿物与异域材料的混合使用如何影响了色彩的持久性,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简直像是一部古代材料科学的迷你教程。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宗教图像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是如何被“翻译”和“重塑”的。佛教艺术如何吸纳了犍陀罗、波斯乃至中原的审美趣味,最终在敦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强大包容性的艺术熔炉。这种对艺术“生态系统”的深入剖析,让原本单薄的艺术欣赏提升到了文化人类学的层面,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意义。

评分

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结构上非常注重“问题导向”的探讨,而不是简单的编年史罗列。它抛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敦煌的艺术高峰是如何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形成的?”或者“在地缘政治不断变迁的背景下,敦煌的艺术语言是如何保持其连续性的?”接着,作者会带领读者一步步拆解这些复杂的议题。在讨论塑像的“动态感”时,书中对衣纹处理的分析尤为精妙,它并非空泛地赞美线条的优美,而是将其归因于犍陀罗式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如何与中国传统“顾盼生姿”的审美情趣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深入骨髓的比较分析,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敦煌艺术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早期浪潮中,进行了一场成功的艺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完美融合。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鉴赏的眼睛,更是批判性思考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文学性和感染力。它摒弃了大量生硬的术语堆砌,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那些遥远的场景。当作者描述莫高窟第158窟的涅槃变时,那种对佛陀安详离世的描摹,几乎让人能感受到那一刻的寂静与超脱。文字的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流畅而引人入胜,完全不像是一本严肃的艺术理论书籍。作者在介绍那些洞窟的开凿历史时,总是能巧妙地融入个人化的情境想象,比如想象工匠们在黑暗中挥动工具时的艰辛,或是赞助人面对壁画完成时的那种庄严感。这种“带入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拉近了现代读者与古代艺术之间的距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让我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亲自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传统艺术史书籍的枯燥感。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主题漫游”。作者似乎深谙普通读者在面对庞大遗产时的无措感,所以她将内容巧妙地切割成了几个高度聚焦的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像是一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展览单元。比如,对“供养人形象”的探讨,就超越了简单的身份识别,而是挖掘了这些世俗面孔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阶层流动与信仰虔诚度之间的复杂博弈。我尤其赞叹作者在论述不同朝代壁画风格差异时所使用的类比手法,那些将壁画技法与当时的世俗文学或音乐风格进行对比的段落,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理解维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俯视,而是平视的、充满同理心的对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仅仅“看”了敦煌的图片,而是开始“理解”那些匠人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用有限的材料去表达无限的精神追求,那种工匠精神的光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部书的视角之独特,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急于将读者拽入宏大的历史背景或繁复的宗教哲学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那些斑驳的壁画和静默的塑像之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飞天形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对于菩萨的描绘,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其标志性的服饰和手印,更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神性与人性之间微妙的平衡是如何通过线条和色彩体现出来的。那些关于盛唐时期色彩的饱和度如何暗示着那个时代的繁盛与自信,以及晚唐时期线条的趋于柔和与内敛如何反映了时代思潮的转变,这些分析都极具洞察力。读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酥油灯的气味,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艺术生命力。它让人明白,敦煌不只是一堆古老的图像,而是一部用颜料书写的视觉史诗,充满了对生命、对美的永恒追问。这本书成功地将晦涩的图像语言,转化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充满温度的故事。

评分

这书的内容很浅薄,大体过一遍就行

评分

赶上活动买书,还是很赞的!

评分

听说是买来装的,于是买来放书架上,有空看吧

评分

好书,有价值,收藏级品质!

评分

很喜欢,纸质不错,手感好,物流也很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正品,喜欢京东购物,价廉物美

评分

看了几页,讲得很艺术,有时间好好看看

评分

这次在京东的购物经历很不错,书是正版的,价格上还算比较实惠,而且品相上还是不错的。此外在送货上,物流比较快,比较及时。因为这个书有时候购买下来有时效的需要,送的及时了,对于使用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所以综上来说,这次还是挺好的,以后也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