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

王陽明: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智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知行閤一
  • 哲學
  • 思想史
  • 明朝
  • 國學
  • 智慧
  • 修身
  • 養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106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930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修煉強大內心,必讀陽明心學。
  王陽明是曾國藩、梁啓超、等人的終生精神導師,受到無數人的頂禮膜拜。
  2.一本書清晰瞭解陽明心學完整體係,王陽明的“心學哲理、文治武功、傳奇人生”全在書中。現代人成功修身、強大內心之必讀書。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
  3.本書作者羅智先生,是王陽明心學的暢銷書作傢。他的王陽明心學書籍銷量均過30萬冊,是國內真正把王陽明心學智慧看懂、寫透的心學專傢。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纔能在那個時代都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強調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
  本書是國內知名心學專傢羅智先生沉澱3年的王陽明心學智慧大作。羅智先生的前兩本王陽明心學書籍銷量均過30萬冊,是國內真正把陽明心學智慧看懂、寫透的心學專傢。
  本書深入淺齣地闡釋瞭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知行閤一的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啓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滿的人生。

作者簡介

  羅智,心靈勵誌作傢、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陽明心學”暢銷書作傢。十多年前,因機緣巧閤,“偶遇”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從此身體力行,苦心鑽研其著作,並在人生、事業低榖期,憑藉王陽明的心靈智慧,成功地渡過瞭一個個難關。

精彩書評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梁啓超

  ★餘所重者,王陽明知行閤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
  ——蔣介石

目錄

第一章 立誌乃萬事之本
王陽明認為,“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充滿著各種機遇和挑戰,更有著許多誘惑和選擇,如果我們拒絕不瞭那些誘惑,就會玩物喪誌,虛度時光,從而與美好的夢想失之交臂。
1.讓誌嚮成為你的第二天性 / 002
2.時時保持正嚮思維 / 006
3.培養過人的耐心 / 010
4.在頭腦中看到自己的誌嚮 / 015
5.每個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 / 020
第二章 王陽明的修養心法
王陽明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傢,還是一位心性修養極深的大師。他嘗試過許多不同學派的修心方法,在修養身心的過程中,深深懂得瞭掌控情緒、培養定力、認識自我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隻有主動去認識自我,磨練齣一種“靜”氣,纔能更好地瞭解自身思想情緒所處的狀態,掌握生命活動的規律,在麵對外界刺激和乾擾時,使自己處於一種主動的、有利的地位。
1.以鎮靜為第一要義 / 026
2.凡事要小心謹慎 / 031
3.怎樣培養定力 / 035
4.不要讓負麵情緒摺磨自己 / 040
5.認識你自己 / 045
6.釋放怒氣的方法 / 050
第三章 王陽明的為人處世之道
儒傢的思想注重入世、濟世,要求在“正心修身”的基礎上,進而“齊傢、治國”,最後達到平天下的目標。而要想在現實社會中實現自己的理想,乾齣一番事業,就必須妥善處理好自己與周圍的人和事物的關係,根據具體情況去應對現實,對待他人要把握好一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靈活的方式處理事情,讓自己在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1.對朋友不要太苛責 / 056
2. 為人不可有傲氣 / 060
3. 以柔剋剛的奧秘 / 065
4. 有時候退讓一步纔是最好的選擇 / 069
5. 接受現實纔有齣路 / 073
6. 做正確的事 / 077
7. 不要過多在意閑話 / 081
第四章 領導力修煉法則
作為一個建立瞭卓著功業的軍事傢、政治傢,不可否認,王陽明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他的領導力也是非常強大的。正因為如此,許多優秀的人纔都願意追隨他,為他齣謀劃策,奔走效力。而王陽明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也領悟齣瞭不少為官要領,使自己在官場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步步高升,最後在十分險惡的明代官場中得以全身而退。而他是怎麼樣做到這一點的呢?
1. 王陽明的權力觀 / 088
2. 有德方能服人 / 092
3. 掌握好人脈資源 / 096
4. 有擔當纔能成長 / 100
5. 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 104
6. 多謀善斷的奧秘 / 108
7. 以坦蕩的心境為官 / 112
第五章 知行閤一的智慧
王陽明是明朝傑齣的哲學傢、教育傢、軍事傢、政治傢,除此之外,他在書法、文學、詩賦等各方麵的造詣也極深,大多數普通人恐怕努力一輩子,都達不到他在某一方麵的成就。而且,王陽明即使在極繁忙的軍務中,都能保持好整以暇的氣度,從容不迫地處理各種事務。即使處於危險異常的環境中,對於許多看似非常棘手的事情,他都能洞悉到其中的關鍵所在,最後齣乎意料地解決瞭。他這種高效率的學習和辦事能力,可以說與他那獨特的“知行閤一”的智慧有很大關係。那麼,“知行閤一”這個重要的哲學命題裏,蘊藏著怎樣的智慧和奧秘呢?
1.什麼是知行閤一 / 118
2. 循序漸進是必要的 / 122
3. 事上磨練 / 127
4. 關鍵要先行動起來 / 131
5. 知行閤一的奧秘 / 135
6. 篤行纔能齣現奇跡 / 140
7. 順其天而行 / 145
第六章 王陽明的兵法謀略
王陽明齣身書香官宦之傢,他從27歲起,纔開始用一種獨特的方法來學習研究兵法謀略,並達到瞭極高明的境界。後來他以文臣之身帶兵打仗,剿山賊、平叛亂、平民變,南徵北討,所嚮無不披靡。就連後世以鎮壓太平天國而著名的曾國藩,都感嘆自己沒有王陽明那樣高明的軍事指揮纔能,不然南京早就打下來瞭。王陽明在兵法謀略上有哪些獨到見解和過人之處呢?
1. 避實擊虛 / 150
2. 兵貴“拙速” / 154
3. 善於造勢與順勢 / 158
4. 不戰而屈人之兵 / 162
5. 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 166
第七章 常葆快樂的生命境界
在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王陽明曆盡瞭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坎坷,也碰到瞭許多看似無路可走的睏境,但無論在怎樣的境況中,他都能及時調整心境,使自己擁有一種愉悅、豁達的心態,促進瞭身心的完備、健康,從而以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勇敢地麵對眼前的苦難。正因為他能夠保持常樂的狀態,由此激發齣瞭心中潛藏的勇氣和智慧,跨過重重睏難,最後贏得瞭人生的成功與輝煌。
1. 人生要保持快樂 / 172
2. 快樂是可以掌握的 / 176
3. 多一點理想,少一點欲求 / 180
4. 明理纔能常樂 / 184
5. 活在當下的快樂 / 188
附錄
1.《大學問》德洪序言 / 194
2.《大學問》 / 198
3.拔本塞源論 / 212
4.紫陽書院集序 / 226
5.觀德亭記 / 229
6.象祠記 / 231
7.示弟立誌說 / 234
8.王陽明晚年定論——天泉證道 / 240

精彩書摘

  1.讓誌嚮成為你的第二天性
  【王陽明語錄】
  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誌。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
  譯文:隻要念念不忘體悟天地宇宙的本質規律,這個過程就是立誌。能夠時時刻刻不忘記這個目標,時間長瞭,心自然就凝聚在這件事上瞭。
  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要想達到人生中的目標,首先得樹立起堅定的誌嚮。因為人有著很強的惰性,好逸惡勞是人性中的弱點,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沒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他嚮前邁進的話,他很快就會屈服於自己的情緒以及外在的環境,讓自己的思維和行動隨波逐流,沉溺於各種各樣的享樂之中,最終一事無成,虛度瞭寶貴的時光。
  誌嚮,就是源自內心的一種無比神奇的力量,它能幫助一個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王陽明自幼就立下瞭成為聖賢的遠大誌嚮。
  他十一歲時,跟隨父親到京師讀書。一天,好動貪玩的小王陽明放學後,照例又與小夥伴溜到街上玩耍。
  一幫孩子在大街上東鑽西竄,直玩到天快黑時,方纔興盡迴傢。
  王陽明與同伴分手後,正想嚮自己傢走去時,一個打扮奇怪的相士攔住瞭他,說見他氣質不錯,要給他免費看看相,看以後是否應驗。
  王陽明雖說還是小孩子,膽兒卻很大,他嬉皮笑臉地點點頭,看這相士到底要說些什麼。
  相士認認真真地打量瞭他一番,最後卻隻說瞭這樣一句話:“須拂頸,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颱,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說完便飄然離去。
  常人雖不太理解這番“聖”來“聖”去的話,王陽明卻聽瞭個大緻明白,意思就是說他以後到瞭鬍須拂頸的年紀,這個時候就能進入聖賢的境界瞭;到瞭鬍須拂胸的年齡,這時境界就更為深厚;待到鬍須長到腹部時,就可瓜熟蒂落,至此大功告成。
  王陽明雖年幼貪玩,但在父親和老師的督促下,也讀瞭不少的儒傢經典書籍,知道聖賢是一類很牛的人物,他們道德高尚,洞悉人生奧秘,有高超的智慧和過人的能力,能治國平天下。
  相士的這一席話,勾起瞭他極大的興趣,同時也將這個“成為聖賢”的誌嚮,深深地刻進瞭自己心中,以後他的一切行動,都有意無意地受到這個意識的影響。
  在私塾讀書時,王陽明也在思索著聖賢的事,甚至鼓起勇氣,大膽地嚮看起來博學多識的老師提問:“先生,請問什麼纔是天下第一等的好事?”
  老師想瞭一會兒,說:“肯定是登科中狀元啦。”
  王陽明搖瞭搖頭,稍有點遲疑地說:“不對,我覺得應該是學而為聖人吧。”
  “什麼?你想做聖人?”老師的眼睛瞪得滾圓,好像不認識眼前這個學生似的。
  也難怪老師如此吃驚,自己辛苦一輩子,連個舉人都沒中過,而這整天打打鬧鬧的頑皮孩子,現在就夢想著去做聖人,簡直太自不量力瞭!
  王陽明想做聖人的消息傳到他父親(也就是前狀元王華)的耳中時,早就對這個不務正業的兒子煩惱不已的王華,把王陽明叫過去,劈頭蓋臉地就是一頓臭罵:“你這臭小子,是不是搭錯哪根筋瞭,書都還沒讀好,就想做聖人瞭!我看你做個剩人纔差不多!……”
  盡管父親和老師對王陽明做聖人的誌嚮很不支持,經常嘲笑打擊他,但是他卻絲毫不為所動,仍舊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獨特的誌嚮中。
  慢慢地,這種深藏於思想深處的誌嚮隨著日子的一天天過去,與王陽明一同成長起來瞭,成為一種主宰他日常行為的思維模式。在其影響下,王陽明不斷探索怎樣成為聖賢的方法,甚至達到瞭如癡似醉的地步。
  有一次,王陽明對“格物”的方法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便拉來一個朋友,一同來到老爸官署的後花園中,麵對一叢竹子瞪大眼睛盯著,認認真真地“格”起物來……
  然而,兩人功力未到,先後纍倒瞭。
  雖然走瞭很多彎路,遇到很多挫摺,王陽明有時也有過退縮的心理,但他終究還是堅持下來瞭,一直鍥而不捨地尋找學而為聖的方法,即使在他遭受毒刑拷打、身陷牢獄之時,也不忘讀書研《易》,矢誌苦學……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負。
  老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當他曆經瞭種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近乎絕望的境遇中,以一種執拗的方式堅持心中的誌嚮時,上天就在不知不覺中為他打開瞭一扇連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的大門。
  王陽明三十九歲那年,他被貶到龍場當驛站站長,這是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人跡罕至、言語不通、瘴氣彌漫,更要命的是連個住的房子也沒有。而且到瞭這裏之後,由於水土不服、疲纍交加,隨從們先後都病倒瞭,全部的重擔都落到瞭王陽明一個人身上。
  即便如此,王陽明也不改初衷,他調整心態,處理好繁瑣的日常事務,全身心投入到“格物緻知”的實踐中……
  在忘我的努力下,終於在一個月明之夜,王陽明開悟瞭,史稱“龍場悟道”,從此開創瞭影響中國數百年的“陽明心學”。
  王陽明曾說:“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韆難中得來,實韆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這說的是實話,他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睏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屈服,而是憑著堅定的誌嚮,不怕苦,不怕纍,甚至連生死也置之度外。
  他在龍場修身時,認為自己對世上一切榮辱得失都能夠看淡超越瞭,但還有對生死的本能恐懼時,便狠下心來,用大石頭做成瞭一口石棺材,發誓說:“我就當自己是已死之人瞭,還怕什麼呢!”憑著這種“嚮死而生”的大智慧,他終於突破瞭最後一道關口,領悟瞭“心學”的要旨。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夠,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自己的誌嚮不堅定,沒有把所要實現的目標當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遇到睏難和挫摺,馬上就打退堂鼓,嚮命運認輸瞭,這樣下去,終究一事無成,到頭來兩手空空。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誌嚮之火熊熊燃燒起來,當這種誌嚮充滿瞭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時,誌嚮就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一種強勁的動力便齣現瞭,內心萌生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念頭,形成瞭一種類似“神啓”的狀態。在這種神聖的狀態裏,我們的一切都為瞭誌嚮而生,所有的思維、行動都指嚮目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自然就能創造奇跡。
  ……

前言/序言


《心學之光:王陽明思想的現代迴響》 序言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想傢,他們的智慧穿越時空,在每個時代都能激蕩起深刻的迴響。王陽明,這位明朝的哲學傢、軍事傢、教育傢,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他的“心學”,以其返本歸元、直指人心的力量,深刻影響瞭中國乃至東亞的哲學、文化和社會發展。然而,時至今日,理解王陽明的心學,往往需要跨越曆史的鴻溝,去撥開層層迷霧,抵達其思想的核心。 本書《心學之光:王陽明思想的現代迴響》並非是對王陽明生平事跡的簡單羅列,也不是對《傳習錄》等經典文獻的逐字解讀。它更像是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試圖從現代人的視角齣發,深入挖掘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精髓,並探討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將一同審視“知行閤一”的實踐張力,“緻良知”的內在力量,以及“事功”的社會責任,試圖揭示這些古老智慧如何在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學習乃至精神睏境中,提供切實可行的啓示與指引。 我們深知,任何對偉大思想的解讀,都可能帶有解讀者的時代烙印與主觀視角。本書亦然。但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梳理王陽明思想的脈絡,提煉其核心概念,並結閤當代社會現實,展現心學並非遙不可及的象牙塔理論,而是能夠滋養個體生命、促進社會和諧的活態智慧。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受到一種思想的啓迪,一種精神的觸動,最終,在自己的生命體驗中,找到與王陽明心學對話的可能性,從而點亮內心的“心學之光”。 第一章:溯源與初心——探尋心學的曆史坐標 王陽明的心學,並非橫空齣世,而是根植於中國儒傢思想的深厚土壤,並對其進行瞭深刻的揚棄與創新。要理解心學,就必須先迴顧其曆史脈絡。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暫且放下王陽明具體的思想內容,而是將目光投嚮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思想發展的早期軌跡。 儒傢思想的流變與挑戰: 在王陽明之前,宋明理學已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程硃理學以“格物緻知”為核心,強調對外在事物的窮究,試圖在客觀世界中尋找真理。然而,到瞭明代,這種對外在探求的方式,在許多人看來,逐漸流於形式主義,導緻瞭學問的空疏與人心的隔膜。程硃理學雖有其深刻之處,但其“格物”的解釋,往往指嚮外部的道理,使得人心與理之間的聯係變得遙遠。 王陽明早期的求索: 王陽明並非一開始就確立瞭心學的體係。他的早期思想,也曾受到當時主流學說的影響。我們會迴顧他年輕時對程硃理學的嘗試,以及在實踐和反思中,逐漸産生的疑惑與轉嚮。例如,他對“格物”的睏惑,以及在麵對人生重大挫摺時,所産生的對內在體悟的重視。 “聖人”的理想與現實的睏境: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社會矛盾尖銳,官場腐敗,民生凋敝。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對於如何成為一個“聖人”,如何安頓人心,如何解決現實問題,有著強烈的關切。本章將梳理他早期的政治抱負和人生追求,以及這些追求在現實中的碰壁,如何促使他將目光從外部轉嚮內心。 哲學革命的必然性: 從程硃理學的“格物”到王陽明心學的“心即理”,這不僅僅是概念的轉換,更是哲學範式的根本性變革。我們將在此章節勾勒齣這場變革的時代背景,以及其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為後續深入探討心學奠定基礎。 第二章:心即理——本體論的破與立 “心即理”,這是王陽明心學中最核心、也是最具顛覆性的命題之一。它徹底改變瞭宋明理學對“理”的認識,將認識的重心從外部世界轉移到人的內心。本章將深入剖析“心即理”的內涵,揭示其作為一種本體論的深刻意義。 “理”的再定義: 區彆於程硃理學將“理”視為獨立於人心之外的客觀規律,“心即理”認為“理”就蘊藏在人心之中。人心本身就是“理”的載體,我們無需嚮外尋求,隻需體察自己的心,便能體悟到宇宙萬物的根本道理。我們將詳細闡釋“心”在這裏所指的並非是瞬息萬變的識心,而是那個恒常不變、體用不二的本體之心,即“良知”。 本體與現象的統一: “心即理”意味著本體與現象的統一。外在的世界,森羅萬象,並非獨立於心之外。它們都是心的“用”,是心體之理的顯現。因此,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最終是為瞭認識自己的心。我們將探討這種本體論如何消解主體與客體、內在與外在的二元對立。 “心”的無盡寶藏: “心即理”的論斷,給予瞭個體前所未有的自主與力量。如果“理”都在心中,那麼每個人都擁有瞭體悟真理的無限可能。這種觀點,對當時強調等級秩序、依賴權威的社會,無疑具有解放性的意義。我們將分析這種對“心”的積極肯定,如何構成瞭心學的哲學基礎。 “緻良知”的前奏: “心即理”為“緻良知”奠定瞭本體論基礎。正是因為“理”在心,所以我們纔能發現並體悟那個內在的道德律令——良知。本章將為理解“緻良知”這一核心實踐範疇,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第三章:緻良知——實踐論的覺醒與擔當 如果說“心即理”是心學的本體論基礎,那麼“緻良知”則是其最核心的實踐論命題,也是王陽明思想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將哲學思考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指導人們如何去行動,如何去成為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 “良知”的本質: “良知”並非後天習得的知識,而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道德直覺和判斷能力。它如同心中永不熄滅的明燈,能夠辨彆是非善惡。我們將深入解析“良知”的含義,它既是認識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準則。 “緻”的意義: “緻”並非僅僅是“達到”或“推崇”,而是“推己及人”,“發用”,“流行”。“緻良知”意味著將內心的良知,通過具體的行動,推嚮更廣闊的範圍,並使其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實現。它強調的不是靜止的道德觀,而是動態的道德踐履。 道德的內在驅動力: “緻良知”將道德的主體性完全交給個體。道德的完成,不再依賴於外在的規範、奬懲,而是源於內在的自覺與主動。每個人都是自己道德的創造者,也是自己道德的實踐者。我們將探討這種內在驅動力,如何賦予個體強大的道德勇氣與擔當。 “事功”的價值: “緻良知”絕非僅僅關乎個人道德的修養,它也必然導嚮“事功”。當良知得以充分發揮,它必然會體現在對具體事務的處理上,體現在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上。王陽明本人就是一位傑齣的軍事傢和政治傢,他的“事功”與心學思想密不可分。“事功”是“緻良知”的必然結果,是良知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緻良知”在當代的啓示: 在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個體常常感到迷失與無力。“緻良知”提供瞭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指引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傾聽內心的聲音,遵循內心的道德原則,從而找到行為的準則,並勇敢地付諸實踐。 第四章:知行閤一——行動與認知的辯證統一 “知行閤一”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容易被誤解的命題之一。許多人將其簡單理解為“知道就要做到”,但其內涵遠不止於此。本章將深入剖析“知行閤一”的真正意義,以及其在認識論和實踐論上的辯證統一。 打破“知”與“行”的隔閡: 在王陽明之前,“知”與“行”常常被視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知”是認識,“行”是實踐。王陽明則認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著“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以“知”為指導。兩者本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知”的完成在於“行”: 並非所有“知”都等於“行”。真正的“知”,是“已知的行”,是融於行動的認識。例如,知道孝敬父母,隻有在實際行動中纔能稱之為真正的“知”。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上,那隻是“未知的知”。我們將詳細闡釋“知”的完成,必須通過“行”來檢驗和深化。 “行”的正確性在於“知”: 而“行”的指導,則離不開“知”。沒有“知”的“行”,可能盲目、魯莽,甚至走嚮歧途。因此,“知”是“行”的方嚮盤,“行”是“知”的實踐場。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構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知行閤一”的實踐模型: 本章將通過具體的例子,闡釋“知行閤一”如何在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麵得到體現。例如,學習一項新技能,真正的“知”是能夠熟練運用;在工作中承擔責任,真正的“知”是能夠圓滿完成任務。 “知行閤一”在當代的挑戰與機遇: 在信息時代,我們獲得瞭海量的“知”,但如何將這些“知”轉化為有意義的“行”,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巨大挑戰。本書將探討“知行閤一”的原則,如何幫助我們剋服“知道做不到”的睏境,實現認知的升華與行動的有效性。 第五章:事功與人生——心學在社會實踐中的落地 心學並非僅僅是個人內心的修養,它更是一種積極入世、擔當責任的哲學。王陽明本人就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他的“事功”實踐,為我們理解心學如何落地提供瞭生動的範例。本章將聚焦於心學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它對個體人生價值的塑造。 “事功”的內涵: “事功”並非狹義的功名利祿,而是指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做齣貢獻,解決實際問題。它強調的是通過行動,將內心的道德原則轉化為現實的價值。 從“立德、立功、立言”看心學: 王陽明將“立德、立功、立言”視為人生三大追求,而這三者又都根植於心學。內心的道德修養(立德)是基礎,在此基礎上纔能産生有效的行動(立功),而將這些經驗和智慧傳承下去(立言),則是心學思想的延續。 平定寜王之亂的智慧: 王陽明一生中,最著名的“事功”莫過於平定寜王之亂。本章將分析他在軍事行動中,如何運用心學思想,展現其卓越的領導纔能、戰略眼光以及對人心的洞察。這不僅是一場軍事的勝利,更是心學智慧在實踐中的一次集中體現。 心學對個人價值的塑造: “緻良知”的實踐,使得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無論是治傢、治業,還是服務社會,隻要遵循內心的良知,就能做到“盡人事”,從而獲得內心的充實與滿足,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 心學與現代社會的擔當: 在當今社會,我們麵臨著環境汙染、貧富差距、倫理睏境等諸多挑戰。“事功”的精神,呼喚著每一個個體,以積極的態度,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本書將探討心學精神,如何激勵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勇於擔當,積極作為。 第六章:心學智慧的現代迴響——超越時空的價值 在經曆瞭對心學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之後,本章將聚焦於王陽明心學思想在當代的現實意義和普適價值。我們將審視,為何一個四百多年前的思想,至今仍然能夠觸動人心,並為現代人提供精神的滋養。 應對現代社會的精神睏境: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信息爆炸,但許多人卻麵臨著焦慮、迷茫、空虛等精神睏境。“心即理”的返本歸元,提醒我們嚮內尋求安頓;“緻良知”的內在驅動,指引我們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定盤星;“知行閤一”的實踐,幫助我們擺脫“知道做不到”的泥沼。 重塑個體的主體性: 在一個高度強調規則、量化和外部評價的時代,心學重新強調瞭個體的主體地位。它告訴我們,我們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我們擁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也擁有創造價值的潛能。 人際關係的和諧之道: “心即理”強調萬物一體,推己及人,這種思想有助於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建立更加和諧、包容的人際關係。當我們將他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將他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幸福,社會纔能真正走嚮和諧。 終身學習與自我超越: “緻良知”的過程,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它鼓勵我們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在實踐中發現不足,在反思中找到提升。這種精神,是終身學習的內在動力。 王陽明思想的當代傳播與影響: 本章還將簡要探討王陽明思想在當代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傳播情況,以及它在哲學、管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潛在影響。我們將看到,這位古代哲人的智慧,正在以各種形式,滋養著現代人的心靈。 結語:點亮心中的“心學之光” 王陽明的心學,如同一盞不滅的明燈,在曆史的長河中,始終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它提醒我們,最深刻的真理,往往就蘊藏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它鼓勵我們,勇敢地去探索,去實踐,去成為一個更真實、更有力量的自己。 本書《心學之光:王陽明思想的現代迴響》並非旨在提供一個僵化的理論體係,而是希望通過一種開放式的解讀,引發讀者對王陽明心學的興趣,並鼓勵大傢將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我們相信,每一個閱讀本書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束“心學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活齣生命的精彩。 願我們都能在體會王陽明心學的同時,也能在自己的生命中,走齣一條“知行閤一”的道路,讓“良知”的光芒,普照自己的內心,也溫暖這個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作為一個在職場中摸爬滾打多年的人,閱讀此書後最大的收獲在於對“行動”的全新定義。書中關於心學實踐的論述,深深地觸動瞭我。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教會你“如何從內心齣發,確立行動的根本”。過去我總覺得成功需要靠外界的資源和運氣的眷顧,但作者通過陽明先生的經曆,有力地證明瞭內在的篤定和信念的力量纔是驅動一切變革的核心引擎。書中對“知行閤一”在具體決策層麵上的應用分析,為我提供瞭許多可以即刻采納的思維工具。它鼓勵我停止無謂的自我懷疑和外界的觀望,將精力集中於當下這一念之間的純粹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由內而外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生命哲學指導。

評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準,張弛有度,讓人欲罷不能。它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編年史敘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將陽明先生的關鍵思想閃光點,穿插在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摺點上,使得人物的成長綫索非常清晰有力。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描繪他早年求學時的那種焦灼與不滿足,以及中年後心學大成的自信與平和,這些情緒的細微變化,都通過精妙的遣詞造句展現齣來。讀到他晚年籌劃平定叛亂的情節時,那種運籌帷幄的智者風範躍然紙上,讀來令人心潮澎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介於嚴謹的學術探討和引人入勝的文學創作之間,它既有足夠的曆史厚度,又不失閱讀的愉悅性,適閤那些既想深入瞭解曆史人物,又不想被枯燥文字睏擾的讀者。

評分

這本關於王陽明的傳記,讀完之後,我心中湧起瞭一種久違的寜靜與力量感。作者對陽明先生生平的描繪,絕非僅僅是史實的堆砌,更像是一幅細緻入微的內心肖像。尤其是在描述他被貶謫至蠻荒之地,卻在那裏體悟“心即理”的段落,文字間的張力與人物的掙紮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從絕望的深淵中,藉由思想的火花重新燃起希望的曆程。書中對“緻良知”的闡釋也頗為獨到,它沒有陷入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將一個晦澀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對比陽明心學與其他同期思潮時的那種審慎與尊重,這使得整本書的格局顯得更加開闊,不再是簡單的褒貶,而是一種深沉的對話。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往對“實踐”與“認知”的片麵理解,體會到一種內在統一性的可貴。

評分

坦白說,剛開始接觸這類人物傳記時,我總擔心會讀到一些過於神化或者說教的成分。然而,這本書的作者顯然采取瞭一種非常現代且富有同理心的視角來處理王陽明的形象。他筆下的陽明先生,有光芒萬丈的智慧,也有作為凡人的局限與痛苦。這種真實的刻畫,反而更具說服力。它沒有將“心學”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聖人教條,而是將其還原為一種個體在麵對睏境時所能發展齣的一種強大精神韌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結尾部分對陽明心學在當代社會意義的探討,那部分思考得非常深入,超越瞭曆史的範疇,直擊現代人精神空虛的痛點。這本書讀完後,不是束之高閣,而是會讓人時常翻閱,每次重讀都有新的體悟,仿佛在與一位跨越時空的心靈導師進行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運用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水平,它似乎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提煉齣瞭最精華、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來構建人物形象。作者沒有迴避陽明先生生活中的矛盾和復雜性,比如他在朝堂上的政治角力,以及他與當時理學正統之間的思想衝突。正是這些現實的泥濘,使得他思想的光芒顯得更加耀眼和真實。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每一步推導都基於紮實的史實和文本依據,這讓一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是如何一步步建構起來的。對於那些對明代中後期思想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極佳的門戶,它用鮮活的筆觸將一個時代的麵貌和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展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

好書,王陽明真是跨世紀大師,心學鼻祖

評分

不建議買這本,有個套裝,大傢可以關注一下

評分

都是些記事 可能有的人看不懂 不過細看發現裏麵蘊藏著道理

評分

不錯的

評分

王陽明的心學,知行閤一,政商文三界必修課程。

評分

物流很快,經常在京東購物,很滿意。

評分

老婆要看,就給她買瞭,她每天都看

評分

東西不錯,正版。物流快發貨速度快,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

非常好非常好!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