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們需要一種清晰明確的實修方式,幫助我們在真實的生命經驗中體證自己的身心。《平常禪:活齣真實的自己》將領導你進入開闊的自信,體悟心中本有的祥和及解脫。對禪宗的“體證”有誠意探索的讀者,本書可能是你今生必讀的實修指南。
——鬍因夢
艾茲拉·貝達是一位平常心禪學派的禪師,1998年正式成為夏綠蒂·淨香·貝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脈傳人。他修習禪定長達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禪修中心任教、寫作及生活。
艾茲拉·貝達更換過三種行業——老師、電腦程序設計師和木匠,患過免疫係統失衡的疾病和攝護腺癌,並從事過臨終關懷工作。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加上誠懇而精確的實修態度,使得他的教誨每每呈現齣不同尋常的明晰度《平常禪:活齣真實的自己》細膩地剖析瞭轉化憤怒、恐懼、痛苦及煩惱障的實修體悟。艾茲拉毫不掩飾地描述瞭自己所經曆的慢性病史中的憂患意識,以及種種用心轉化業習性的體證,令人不禁感嘆東方的許多禪修導師雖有證量,卻往往無法或不願充分言傳實修過程中的掙紮及起伏,隻以意會式的含糊語言引人入勝,以至於喪失瞭禪的平等性和直樸精神,而流於威權操控式的教導。
內容簡介
《平常禪:活齣真實的自己》內文由淺入深,逐漸領導讀者進入身心實修體證的動力過程。在一、二、三章中,作者先試圖提醒我們不要逃避睏境,要把睏境視為道途;遭受打擊時,必須學會將注意力轉嚮內在,而不要習慣性地歸疚於彆人。接著他開始闡明實修生活的真義及厘清信念係統的方法。第四章的體證和目睹以及第六章靜坐的三個麵嚮,是本書具備有獨門見地的方法概論,在其中艾茲拉為我們厘清瞭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體證”與“覺知身體的感受”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實修體悟。通常在身體上進行覺察時,我們可能會經驗到前文所提到的三昧或三摩地——一種完全融入於客體的專注狀態,但這種專注狀態隻是修行的初階境界,因為從“體證”的肉度來看,專注於某個特定目標的定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茲拉沿用瞭3+3的默觀練習,來幫助修行人將三種不同麵嚮的感官覺受同時納入覺察,並配閤著呼吸來進行。如果能不斷地做這項練習,覺知的範圍就會逐漸拓寬,到瞭某個時刻,我們很可能會突然跳進“純然目睹”的空間,那時我們就不再認同慣常的自我感瞭。
第八、九、十、十一章則細膩地剖析瞭轉化憤怒、恐懼、痛苦及煩惱障的實修體悟。艾茲拉毫不掩飾地描述瞭自己所經曆的慢性病史中的憂患意識,以及種種用心轉化業習性的體證,令人不禁感嘆東方的許多禪修導師雖有證量,卻往往無法或不願充分言傳實修過程中的掙紮及起伏,隻以意會式的含糊語言引人入勝,以緻於喪失瞭禪的平等性和直樸精神,而流於威權操控式的教導。
《平常禪:活齣真實的自己》從介紹禪法修持的基本要點齣發,繼之以禪法如何對治心念、轉化煩惱為抒發主題,之後以覺醒慈悲之心成就圓滿修行之功作結,層次井然地盤鏇鋪疊而上。貝達禪師以三十年實修之功為基礎,於本書字裏行間所傳達的,悉是禪宗心法的要義。他不落傳統名相窠臼,在我們日用平常的具體情境中,雲淡風清地刻畫齣禪者綿密的心地功夫,突顯瞭他對“至道無痕”的生動體悟。書末所載貝達禪師個人參與臨終照顧的個案紀實,尤其可圈可點,使讀者清楚認識到不假修飾地直下承接自己種種不完美的起心動念,纔是禪修的真正精神,讀來令人歡喜動容。
生命的本質是愛,生命的煩惱因此也是愛,禪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愛而又沒有煩惱的智慧。但是智慧的擷取,捨棄參與生命的苦難,即彆無他途。本書既是作者生命苦難參與的分享,也是邀約讀者共同參與生命苦難、透顯生命新機的開始。
作者簡介
艾茲拉·貝達是一位平常心禪學派的禪師,1998年正式成為夏綠蒂·淨香·貝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脈傳人。他修習禪定長達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禪修中心任教、寫作及生活。
艾茲拉·貝達更換過三種行業——老師、電腦程序設計師和木匠,患過免疫係統失衡的疾病和攝護腺癌,並從事過臨終關懷工作。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加上誠懇而精確的實修態度,使得他的教誨每每呈現齣不同尋常的明晰度。
鬍因夢,颱灣名演員、作傢和譯者,現從事身心靈的整閤研究和治療。近二十年來,鬍因夢引介多位心靈導師至華人世界,如剋裏希那穆提、肯·威爾伯、佩瑪·丘卓及阿瑪斯等。著有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等書。
目錄
譯者序:依法不依人
推薦序:真正的領悟
導言
第一部修持的基本要點
第一章未經揭露的恐懼
第二章“正常人”的生活
第三章能否友善地對待自己
第四章體證和目睹
第五章第八十四個煩惱
第六章靜坐的三個麵嚮
第二部轉化情緒煩擾的方法
第七章替代式的人生
第八章如何轉化憤怒
第九章如何轉化恐懼
第十章如何轉化痛苦
第十一章如何轉化煩惱
第十二章工作與修行
第三部生活在禪中
第十三章剛與柔
第十四章隨它去
第十五章慈愛
第十六章慈愛觀
第十七章覺醒慈悲之心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代跋)
精彩書摘
《平常禪》選讀
第十二章 工作與修行
如果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裏,我們通常的反應定必須另尋齣路。但是在實修生活裏,我們並不是以快樂或舒服與否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壞事最後往往都變成瞭好事。
二十五歲左右我所從事的是一般白領階級的工作,起先當老師,後來又當起瞭電腦程式設計師。但是我並不快樂。我厭惡自己的工作,而且花瞭一年多的時間苦思自己真正的“誌業”是什麼。當時我正開始在修行,有位同修建議我,每當我對工作的焦慮生起時,心裏應該避免去思考這件事,而隻是試著去感覺眼前身體上所齣現的實況。當時我完全不瞭解他建議的方法是什麼意思,可是基於一份急迫感,我還是試著去做瞭。如此修行瞭幾個月之後,雖然並沒有洞悉到自己該從事什麼工作,不過卻發現,一旦放下妄念而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實況之上,確實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覺察的本質。某一天,幾乎是突如其來的,我發現自己今生的任務就是要成為一名木匠。雖然我完全沒有做木工的經驗,可是我心裏卻很清楚,學習做木工一定會讓我意識到許多令我退縮的恐懼和自我信念。
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
在決定工作的方嚮時,必須放下無止境的對利害得失的衡量,因為答案隻有在真的理解自己是誰、自己的人生該怎麼過時,纔會翩然而降。如果不放下頭腦的執著,也不去意識肉體上所齣現的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煩躁感,那麼這層理解將永遠被障蔽住。覺知之光一旦能穿透層層的緊張和不安,我們就會對人生的目的産生一份清晰的認識。但如果一心隻想在頭腦中獲得解答,這樣的洞見就不會齣現。
透過思維活動來做齣決定,其實是一種想找到立足點的人性傾嚮。促使我們夫思考這個問題的驅力,則是一份對安全感的執著。我們以為憑著一些思考的過程,就可以不去經驗伴隨著無常而來的無所依恃感。孰不知,深入於這份感覺之中,纔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隻要願意經驗肉體上的這份無依無恃感,我們的心就會逐漸變得清明起來,因為這麼做會讓我們看透自己恐懼的根源。不過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放棄主觀思考的耽溺傾嚮。不過,我並不是在建議大傢從此以後就不用思考瞭,因為我們永遠都必須考量一些實際的問題——金錢、教育等等——然而這些邏輯性的事實,不該是我們思考人生誌業時的主要焦點。
也許有一個問題我們問得還不夠: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我們通常隻會專注地分析自己能從工作或事業中獲得什麼,因此很少會考慮自己在貢獻社會時所能得到的那份滿足感。我們不妨將“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視為一則公案,然後將腦子裏的分析思考放下,以便進入未知中。提齣這個公案之後,就把焦點集中於當下的完型經驗之上。這麼做並不能立刻帶來任何解答,或許也不是什麼愉悅的經驗,因為它會讓我們再度麵對那份無依無恃的感覺。雖然如此,安住於當下的經驗仍然是真實又令人嘆為觀止的,而且能讓我們遠離那流轉不停的心智活動。另一個時常在工作中不斷麵臨的睏境,就是感覺自己進退維榖、焦慮或不快樂。我們要的也許並不是另一份職業,卻不斷地質疑自己是不是該換工作瞭。在修行的體悟之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裏,我們保守的反應通常是認為有某些事不太對勁,而必須尋找齣路。但是在修行生活裏,我們並不是以快樂或舒服與否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我們必須發現煩惱的價值,並且要學會讓煩惱來轉化我們。藉由修行我們纔終於明白,感覺上不舒服的事不必然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某個感覺上很糟的情境並不一定是壞事。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壞事最後往往變成瞭好事。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機會
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生起瞭強烈的反應,那麼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學習的東西。問題並不在工作的本身,因為假設有兩個人正在做相同的工作,其中有一個人可能覺得很滿意,另一個人卻隻感覺到苦惱。我們的情緒反應主要奠基在我們為這份工作帶來瞭什麼問題,而不是這份工作的本身有什麼問題。我們的反應永遠都和我們帶來的包袱有關——各種的期望、需求和計畫。
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該為瞭修行的理由而留在某份工作裏。不過我們至少要考慮一下我們在這份工作中到底能學會什麼,然後纔決定是否該離職。隻要你還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留在那份工作裏經常是有助益的,因為你大可趁這個機會看透自己的信念係統和恐懼。隻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即使進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懼和信念還是會伴隨著你。但如果停留在某份工作中是不切實際的,那麼你不妨設定一段時間,並發願在這段時間裏盡力學習。
即使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或是並不打算離開目前的工作,我們還是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裏進行覺察的練習。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和工作的關係,不再將工作與修行一分為二,而是將工作視為道途。我們時常會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麼,我們真正的工作就是去發現自己是誰。如果能記得這一點,就不會那麼輕易地將工作和修行一分為二瞭。我們會開始認清,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修行的機會,即使是在工作的職場中。要達到這種轉化,長期以來的受製觀點和習性必須轉變;但是我們隻能一步一步地轉化自己和工作之間的關係。這時正念的修持就變得特彆有幫助瞭,也就是要留意當下這一刻的質地。
正念即是修行中的藍領階級工作。其中沒有任何浪漫、神秘或令人興奮之處,因為要對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裏最瑣碎的基本問題。一旦不再追求細微需求的滿足,就儈開始明白每一件事都可以變成修行的機會。我們會發現拿起電話筒、關上門、留意周遭的聲音、甚至上廁所時,都可以提醒自己在當下保持覺醒。這樣我們的工作就變成瞭覺醒的契機。
前言/序言
真正的領悟
活在我們這個“進步”的文化裏,人們顯然越來越不安:追求各種目標的速度越快,我們就越不知道什麼是祥和及滿足。對大部分人而言,生活已經成瞭一個令人厭倦的難題。雖然我們很想忽視自己的睏境,但規避問題還是無法帶來滿足。
除非真的發現自己就是生命的本身,否則我們仍不斷地想要改變和控製人生,總希望能解決掉眼前這個恐怖的難題。我們甚至急於想抓住偉大的宗教以及其他一些真摯的教誨。然而,要想真的領會它們,不能隻是在頭腦裏理解就算瞭(雖然頭腦的理解也能帶來一些助益,但卻不能幫我們建立起成熟而統閤的領悟)。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這真是一個大哉問!雖然許多傑齣的著作早已詳述過人類的睏境以及其中的成分及結構,但鮮少能清晰地說明如何纔能發展齣真正實用的修行方法。譬如“隻要放下就對瞭”之類的說法,就像是在對一個即將溺斃的人說:“遊到對岸去吧!”
如果你想覺醒,不要隻是在嘴上說說就算瞭。這本書真的能帶給你實際的指引——你需要的那種指引。但不是“按照此法去做”之類的簡單方程式,而是能鼓舞你,又能幫助你——甚至能啓發你——的言教。雖然所有的閱讀都隻是修行的初階,那仍然是極重要的一步。不論是初學者或是老參,這本書都能為你們厘清一些睏惑。
至於艾茲拉這位領航者,雖然我已經認識他多年——他既是我的學生,也是友人,現在更是同事,但我還是很難將一堆的美言和他的名字串在一起——因為美言總是無法真實描述齣一個人。不過我確實活在艾茲拉的仁慈、穩健和敏銳的洞見中——最重要的是,他真的永遠精進不懈地修持。我信心十足地將他這本著作推薦給你。享受它!從其中獲益!
在綫試讀
《平常禪》第1部分 序言
平常心禪修中心分布於美國加州的聖地亞哥、奧剋蘭,俄勒岡州的波特蘭,伊利諾伊州的尚佩恩以及紐約市。禪修中心的指導老師都是由淨香正式授權委任的。其法脈傳人不分階級次第,亦不封果位,更不限製學員加入其他的禪修組織。因覺醒之道乃是普世性的,故每一個中心的傳人皆可依學生狀況授予不同的法教,並有權決定其組織的結構或形式。讀者朋友如果想知道詳情,不妨上網查詢這個風格樸實而低調的現代禪宗派。
《平常禪:活齣真實的自己》 序言:一封來自內在的邀請 我們一生都在追尋,追尋的究竟是什麼?是更豐盛的物質,更顯赫的名望,還是更深刻的理解?或許,我們真正渴望的,是那個被喧囂塵世層層包裹,卻從未真正消失的——真實的自己。 《平常禪:活齣真實的自己》並非一本陳列枯燥理論的哲學著作,也不是一本堆砌艱澀概念的學術研究。它更像是一次溫柔的邀約,邀請你放下心中的執念,卸下外在的僞裝,迴歸那份最本真的平靜與自在。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一起踏上一段探索內在的旅程,去發現,原來活齣真實的自己,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每一個當下觸手可及的生命姿態。 第一章:鏡中的你,是否熟悉?——認清錶象的迷霧 我們常常戴著麵具生活,扮演著社會期待的角色,迎閤著他人的目光。我們被賦予瞭太多的標簽:好學生、好員工、好伴侶、好父母……這些標簽在幫助我們融入集體、承擔責任的同時,也可能在我們不經意間,悄悄地偷走瞭我們的個性和真實。 想象一下,你站在鏡子前,看到的那個自己,是否真的讓你感到熟悉?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那個天真爛漫,敢於錶達自己想法的孩子?是什麼讓我們逐漸失去瞭那份純粹,變得小心翼翼,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本章將引導我們審視內心,去覺察那些影響我們真實錶達的內在阻力。我們會探討,社會化的過程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認知,以及我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外在的評價內化為自我認同的標準。通過一些貼近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我們將開始辨識齣,那些並非屬於我們的“我”,從而為看見真實的“我”清理齣空間。 第二章:放下“應該”,擁抱“就是”——打破僵化的思維模式 “我應該更成功”,“我應該更受歡迎”,“我應該做到XXXX”……“應該”這兩個字,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的心。它們往往源於過去經驗的纍積,社會文化的灌輸,以及我們對未來的焦慮。然而,現實是,人生並非一條預設好的軌道,它充滿瞭未知與變數。 當我們固守“應該”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不斷地與現實産生衝突。我們會因為達不到“應該”的標準而感到沮喪、自責,甚至放棄嘗試。更糟糕的是,這種思維模式會讓我們錯失眼前的美好,因為我們總是盯著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卻忽略瞭當下“就是”的美麗。 本章將帶領我們深入剖析“應該”背後的心理機製,並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逐步打破這種僵化的思維模式。我們會學習如何將關注點從“應該”轉移到“就是”,從“未來”拉迴到“當下”。通過調整認知,我們會發現,原來放下“應該”,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一種更寬容、更接納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不完美。 第三章:靜聽內心的低語——開啓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被無數的聲音所占據:新聞、社交媒體、他人的建議……我們似乎很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更遑論理解它的訴求。而真實的自我,恰恰就隱藏在這些被忽略的低語之中。 “身體發齣的信號是什麼?”,“情緒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需求?”,“內心深處,我究竟渴望的是什麼?”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我們忙於應付外界的事務,卻忘記瞭停下來,傾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本章將教授你如何與自己進行一場有意義的對話。我們會學習一些簡單的靜心方法,例如正念呼吸,讓你在紛擾中找到片刻的寜靜。我們會探討如何識彆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將它們視為內在的嚮導,而非需要壓抑的負擔。通過培養對內在世界的覺察力,你將逐漸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語言,洞察自己情緒的流動,最終,找到那個內心深處渴望被聽見的自己。 第四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放下自我批判的重負 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缺點。然而,我們卻常常執著於追求所謂的“完美”,將自己置於嚴苛的審判之下。一次失誤,一個不經意的錯誤,都可能被放大成無法原諒的罪過,讓我們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和否定。 “我做得還不夠好”,“我總是會搞砸事情”,“我配不上得到彆人的愛”……這些負麵的自我評價,如同沉重的鐐銬,阻礙著我們前行。它們讓我們不敢嘗試,害怕失敗,最終將自己睏在原地。 本章將是一次關於自我接納的深刻探索。我們會學習理解“不完美”的本質,認識到它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而非需要被根除的頑疾。我們將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幫助你學會放下自我批判,用一種更慈悲、更溫和的態度對待自己。當你開始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你會發現,那份被壓抑的生命力將重新釋放,你將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第五章:在平凡中找到非凡——生活即是修行 “禪”並非隻存在於寺廟的鍾聲與青燈古佛之間,它其實就蘊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洗碗、走路、吃飯、工作……每一個看似平凡的瞬間,都可以成為滋養我們內在的道場。 我們常常誤以為,要實現“活齣真實的自己”,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改變,需要脫離當下的生活。然而,真實的自己,早已在你我之中,隻是需要我們用一顆覺察的心去發現。 本章將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我們將學習如何將正念融入每一個行動,如何在瑣碎中體會生命的韻律。我們會探討,如何通過培養感恩的心,去發現平凡中的美好;如何通過專注於當下,去體驗活著的真實滋味。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你所追尋的非凡,就藏在每一個平凡的當下,隻需要你有一雙看見它的眼睛。 結語:一場持續的生命綻放 《平常禪:活齣真實的自己》並非旅程的終點,而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活齣真實的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就,而是一個持續的生命過程,一場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優雅綻放。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內在旅程中的一位忠實夥伴,在你迷茫時為你點亮一盞燈,在你疲憊時給予你一份力量。願你在這本書的陪伴下,能越來越清晰地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並以一份全然的愛與接納,去活齣屬於你自己的,那份最真實、最閃耀的生命光芒。 請記住,你無需改變,隻需迴歸。你無需追尋,隻需看見。真實的你,本就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