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

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云贵 著
图书标签:
  • 宇宙学
  • 物理学
  • 天文学
  • 现代宇宙学
  • 引力
  • 相对论
  • 大爆炸
  • 宇宙结构
  • 暗物质
  • 暗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7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1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理论物理及其交叉学科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宇宙早期暴涨引起的原初密度扰动是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大尺度结构的种子.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宇宙的演化历史,同时宇宙暴涨机制的理论模型也对粒子物理基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另外天文学家在1998年利用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现在处于加速膨胀阶段,从而表明宇宙中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反引力的被称为暗能量的物质;而星系的旋转曲线及宇宙中的引力透镜等观测结果表明宇宙中还存在大量的不发光的暗物质.《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同时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角度理解宇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天文学及物理学中的宇宙学内容,如宇宙学场方程的热力学对应、距离测量及数据拟合方法、宇宙原初核合成、密度扰动的自求解方法及增长因子、暴涨宇宙学模型及原初扰动谱的计算、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的计算、宇宙加速膨胀的超新星观测证据、暗能量参数化、吸引子解的动力学分析等,
  《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可以帮助有兴趣的研究者很快进入该领域并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标准宇宙学模型
1.1 宇宙学原理
1.2 牛顿宇宙学
1.3 罗伯逊-沃克度规
1.4 弗里德曼方程
1.5 物质为主的宇宙
1. 5.1 爱因斯坦-德西特宇宙
1.5.2 开宇宙
1.5.3 闭宇宙
1.6 辐射为主的宇宙
1.6.1 平坦宇宙
1.6.2 开宇宙
1.6.3 闭宇宙
1.7 含有宇宙学常数的模型
1. 7.1 静态(Static)宇宙
1.7.2 德西特宇宙
1.7.3 勒梅特模型
1. 7.4 爱丁顿。勒梅特模型
1.8 视界及宇宙热力学

第2章 观测宇宙学
2.1 宇宙学红移
2.2 距离.红移关系
2.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4 距离测量
2.4.1 三角视差
2.4.2 星团视差
2.4.3 视光度
2.4.4 土利-费什尔方法
2.5 哈勃常数
2.5.1 Ia型超新星
2.5.2 哈勃空间望远镜重点计划
2.6 宇宙年龄
2.6.1 宇宙的年龄
2.6.2 放射性元素的年龄
2.6.3 恒星气体
2.6.4 白矮星冷却
2.7 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及暗物质
2.8 星际吸收
2.8.1 冈一皮特森效应
2.8.2 AP检验
2.9 X2拟合方法与边缘化方法
2.9.1 边缘化方法
2.9.2 MINUIT程序代码

第3章 宇宙的热历史
3.1 平衡态热力学
3.2 宇宙热历史
3.2.1 中微子温度及物质-辐射相等
3.2.2 重结合及退耦
3.3 原初核合成(BBN)
3.3.1 原子核统计平衡
3.3.2 初始条件
3.3.3 轻元素的合成

第4章 宇宙学微扰理论
4.1 金斯理论
4.2 牛顿理论中的线性微扰动力学
4.2.1 物质为主时期的密度扰动
4.2.2 辐射为主时期的密度扰动
4.3 自求解方法
4.4 增长因子
4.5 微扰的非线性演化
4.5.1 临界密度
4.5.2 质量函数
4.6 相对论微扰理论
4.6.1 张量的分解
4.6.2 度规的标量扰动
遥远的微光:探索宇宙演化的宏大叙事 《遥远的微光:探索宇宙演化的宏大叙事》 作者: [此处留空,以增加拟真度]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增加拟真度] 页码: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基础的宇宙学模型构建或狭义的理论推导,而是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间尺度的深度旅行。它探讨的是在标准模型框架之外,那些尚未被完全观测证实,却在理论物理界持续发酵的前沿猜想,以及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史。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旨在构建一个从“存在之问”到“未来展望”的完整叙事链。 第一部:回溯时间的迷雾——早期宇宙的隐秘历史(约 200 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我们对宇宙诞生初期状态理解的局限性,将焦点放在了量子引力效应可能显现的极端情境。它摒弃了对“暴胀理论”的标准介绍,转而关注“循环宇宙模型”(Cyclic Models)的复杂数学结构及其对宇宙学常数的内在解释。 书中用大量篇幅讨论了“火球阶段”(Fireball Epoch)的物理学细节,即在普朗克时间尺度上,时空结构如何从一个统一的、无时间性的状态中“解耦”出来。作者详细描绘了弦理论(String Theory)在描述更高维度背景下,早期宇宙相变的可能性,特别是膜世界(Brane Cosmology)理论如何试图解决早期宇宙的平坦性问题,而不必诉诸于暴胀的指数膨胀。 此外,本篇着重探讨了“宇宙信息悖论”在早期真空选择中的体现。它不满足于仅仅提及早期宇宙的均匀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初始条件”(Initial Conditions)的物理意义——即在我们的宇宙开始膨胀之前,究竟是何种物理机制决定了最终的物质密度涨落的谱系。此处引入了对“拓扑缺陷”(Topological Defects)形成和演化的深入分析,例如宇宙弦和磁单极子,及其如何可能留下我们今天可观测的“宇宙指纹”。 第二部:暗物质的形而上学探寻(约 150 页) 本书对暗物质的讨论超越了传统的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或轴子搜索的实验结果罗列。本部分聚焦于暗物质的“几何学和动力学效应”。 作者提出了对暗物质的“修正引力视角”,详细考察了如MOND(修正牛顿动力学)理论的更深层数学结构,并将其与广义相对论在特定背景下的兼容性进行了严肃的哲学和物理辩论。核心内容在于探讨暗物质粒子如何仅仅是引力场的一种“非线性响应”,而非独立于标准模型的物质实体。 在粒子物理层面,本书侧重于“温和地耦合的暗物质”(Warm Dark Matter)对星系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它如何可能在星系晕的中心区域产生“密度塌陷”问题。书中还对“非粒子性暗物质”进行了推演,如时空中的零点能涨落的集合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如何被误读为暗物质的存在。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可能在根本上误解了“物质”的定义。 第三部:黑洞的边界与信息流(约 180 页) 第三部分将视线转向宇宙中最极端的引力场——黑洞。然而,本书的目的并非介绍史瓦西半径,而是探讨黑洞视界面作为信息处理单元的本质。 重点分析了“火墙悖论”(Firewall Paradox)的最新进展,及其对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统一性的挑战。书中细致地梳理了AdS/CFT对应原理(反德西特空间/共形场论对应)是如何被用于模拟黑洞蒸发过程中信息丢失问题的。作者强调,这种对应性暗示了引力本身可能是一种“涌现现象”(Emergent Phenomenon),而非基础物理定律。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黑洞拓扑学”及其对时空结构的影响。它讨论了“虫洞”(Wormholes)的量子稳定性问题,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它们可能作为连接遥远时空区域的“捷径”,对宇宙因果律的潜在破坏。书中还对“信息流失率”的量子计算模型进行了推演,试图量化在黑洞蒸发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以熵的形式被编码到霍金辐射中的。 第四部:未来宇宙的终极命运与观测的极限(约 150 页)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极遥远的未来,探索当前宇宙学常数和暗能量演化路径的几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 本书不仅讨论了“大撕裂”(Big Rip)和“热寂”(Heat Death),更着重分析了“真空衰变”(Vacuum Decay)的可能性。书中详细解释了当前真空态的“假真空”性质,以及一个更低能量的“真真空”如果被触发,将如何以一束气泡的形式吞噬整个可观测宇宙,以及这种事件的物理特征将如何不同于传统的宇宙膨胀模型。 在观测方面,本书讨论了引力波天文学在未来百年内可能达到的极限分辨率,以及我们能否通过捕获来自早期宇宙的“原初引力波”(Primordial Gravitational Waves)来直接探测到暴胀之前的物理状态。 最后的章节是关于“认知科学与宇宙学”的跨界思考:当我们发现宇宙的最终命运可能是一个永恒的、信息均衡的状态时,我们所追求的物理规律的“简洁性”和“美感”是否仍然具有客观意义? --- 本书特色: 1. 深度理论聚焦: 本书回避了对标准宇宙学(如 $Lambda$CDM 模型的基础介绍),而是直接切入到前沿、高争议性的理论分支。 2. 跨学科整合: 成功地将高能物理、量子信息论、拓扑学以及广义相对论融合在一个连贯的叙事中。 3. 哲学思辨: 文本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时空本质、因果律以及物理学完备性的深刻思考,适合具有扎实物理学背景,并对宇宙的终极问题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 目标读者: 理论物理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专业天文学家,以及热衷于探索物理学前沿的严肃科学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更在于其呈现方式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书中的插图和图表都非常精美,并且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本之间,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我特别喜欢那些全页的宇宙图像,它们恢弘壮丽,仿佛将我带入了浩瀚的星空之中。同时,文字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也设定得十分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称赞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关键理论时,会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加粗来突出重要信息,这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快速抓住重点,并且更好地进行记忆。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也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觉得很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闪耀的星辰和模糊的星系轮廓,立刻勾勒出一种宏伟而神秘的宇宙画卷。我一直对宇宙充满好奇,而这本《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的封面,仿佛就是我探索宇宙奥秘的邀请函。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有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注意到书的标题“宇宙学基本原理”,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宇宙起源、演化以及基本构成要素的清晰解释。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长久以来,我对黑洞、暗物质、暗能量这些概念总是充满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释这些深奥的理论。我特别喜欢那些内容详实的科普读物,因为它们能够满足我旺盛的好奇心,并且让我对这个浩瀚的宇宙产生更深的敬畏之情。我希望这本书不会让我失望,能够在我心中点亮更多关于宇宙的火花。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语言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简洁而不失专业感的设计所吸引。书的装帧很有分量,给人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宇宙学基本原理时所采用的叙述方式,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艰涩的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宇宙学的殿堂。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于宇宙膨胀的解释,就让我对哈勃定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枯燥的公式。我也非常赞同作者在书中强调的科学探究精神,鼓励读者保持质疑和探索的态度,这对于培养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宇宙学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希望系统了解宇宙学基础知识,但又担心专业门槛太高的人。

评分

我是一名对天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经常会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最近,我偶然翻阅了《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喜欢它在讲述宇宙学基本原理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清晰逻辑。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概念都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梳理,使得整个体系非常完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阐释,它不仅仅罗列了证据,更深入地探讨了该理论的逻辑基础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对这个主流的宇宙模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从行星到星系,再到更大尺度的宇宙网,都展现了一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对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数学公式,但作者的文字解释以及图表的辅助,已经足够让我领略到宇宙学的魅力。

评分

读完《宇宙学基本原理(第二版)》的初体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对宇宙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一些非常宏观、非常遥远的概念,以一种十分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书中对于宇宙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描述,常常让我感到自身的渺小,但也因此更加惊叹于宇宙的奇妙。我喜欢作者在文中时不时插入的一些思考题,它们能够促使我去主动地去理解和消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本书仿佛在引导我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去追溯宇宙的起点,去想象它的未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宇宙演化的一些观点感到着迷,它们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见的宇宙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宇宙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